真愛家庭雜誌 第12期 (2003年08月)
主題企劃
家長篇
倦鳥知返
兒女篇
有享受有挑戰
話題篇
作歸巢孩子的好父母
 
真愛分享
親子加油站
與孩子玩在一起
個案剖析
兒子長大不長進
經驗分享
桌邊談
真愛藝文園
群星夜
女性的天空
尋找快樂的母親
真愛交流道
好爸爸當未絕跡


成年兒女歸巢時.話題篇
作歸巢孩子的好父母
依傍羽翼,其來有自

蘇文安 李懷恩 共同執筆


  小鳥紛歸巢
美國·洛杉磯。廿五歲的Gloria,自初中、高中、大學,乃至三年前大學畢業開始在州政府任職,一直與她的單親媽媽和妹妹同住。她表示,結了婚就會搬出去,但她短期內還不會結婚。
加拿大·溫哥華。廿八歲的Frank,在大學畢業工作五年之後,又回到家鄉攻讀博士學位。他的父母信守「只要你願意唸書,我們就支持你到底」的承諾,歡迎他回家來住。
臺灣·嘉義。廿九歲的倪芸,自十八歲唸大學起,就已離家,但一年前婚變後,又帶著未滿兩歲的兒子從臺北搬回老家。父母願助她一臂之力,讓她休養生息、重新出發。

晚熟的一代
  猶記得廿世紀八O年代之前,大多數人步入成年的路徑,好似一連串約定俗成、不可逆轉的過程:離家上大學→就業→成婚→與父母漸行漸遠。
  然而,曾幾何時,最後一個孩子高中畢業,未必表示父母已就此進入空巢期;子女大學畢業,也不再等於他們開始完全經濟獨立。  
 美國作家李蘇珊(Susan Littwin)在她的The Postponed Generation(晚熟的一代)一書中指出,自廿世紀八O年代以來,年輕人進入「成年階段」(adulthood)的時間,比起他們的父母輩足足晚了十年!
  據美國人口普查局於2000年公佈的資料,有近四百萬名廿五歲至卅四歲的成年子女(young adults)與父母同住。而十八歲至卅四歲的在學與社會青年中,則有多達27%住在父母家中。
  加拿大1996年的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廿五歲以上的未婚成年子女中,至少有三分之一與父母同住,而且男性比例遠高於女性。
  至於北美華人社區及台、港、中各地,雖未有最新的統計資料,但讀者只要觀察周遭親友家庭,不難發現,成年子女與父母同住的現象確實不在少數。

為人父母不退休
  這種「成年子女再回巢」的現象究竟為什麼會產生呢?在對華人社會趨勢做了觀察分析之後,我們歸納出以下三個原因:
一、父母有能力覆庇成年子女
  這一代的中年父母,正是所謂的「戰後嬰兒潮世代」(baby boomers,出生於1946年至1964年之間)。社會學家指出,他們是近代史上擁有最多方面才能、技巧、職業選擇與資源的一代。他們的生活水平,不但優於父母輩,也勝過兒女輩。
  相對而言,他們的下一代(也就是被稱為baby busters,出生於1965年至1981年之間的一代),卻成為近代史上首個成年後的平均生活水平低於父母輩的世代。
  太多年輕人自幼家中物質條件豐厚,視衣食住行優渥為理所當然,長大後難以降低標準、從頭來起、去面對「真槍實彈」的世界。而許多華人父母,捨不得孩子吃苦,因此而繼續覆庇他們。
二、對教育的重視
  基於「惟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華人父母大多樂意盡己所能、甚至超己所能來栽培孩子受高等教育。而學位愈高,需花費的時間愈長,對父母的仰賴自然也愈久。
  至於兒女本身,因處於資訊爆炸的e世代,太多要學的、想學的,學習佔去了他們大部份的時間,多數年輕人IQ或許不低,但人際關係、家庭責任感、自理生活的能力等等,比起上一代往往相對薄弱,更讓父母感受不到他們已真正長大,也就「順理成章」地繼續照顧下去了。
三、晚婚的趨勢
  這一代年輕人普偏較上一代晚婚。據2000年一份對台、港、中婚姻狀況的調查報告顯示,男性平均初婚年齡為30.5歲,女性為27.3歲,而海外華人因對象相對寡少,初婚年齡只有更晚。
  華人文化中根深柢固的觀念,認為「未成家」等同於「未成年」,未成年者依傍父母羽翼,則是理所當然的。

歡迎上「真愛家庭論壇」發表您的感言。
Copyright © 2001-2008 Family Keeper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