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家庭雜誌 第14期 (2003年12月)
主題企劃
感恩篇
第二個母親
超越篇
在愛中無憾
話題篇
一個屋簷,兩個女人
 
真愛分享
說出心中的情畫
樂享婆媳情
真愛協談室
一味忍受未必佳
家庭EQ
當惡童臨門時
家庭溫度計
為家庭侹康把臘
經驗分享
灰姑娘新解
家庭資訊站
結婚週年紀念一覽
一笑抵萬金
自說自話


婆媳互動有門徑.話題篇
一個屋簷.兩個女人
千古難題今日續

█許芸


  「婆媳問題」在華人文化中,原就是千古難解的家庭戰場。而據多位家庭輔導專家及觀察者指出,現代華人家庭的婆媳問題,呈現方式或有不同,嚴重程度則猶勝往昔。尤以身在海外、婆媳同住者,「戰況」最為慘烈。
  雖然迄今尚未有完整的統計數據,但只要環顧周遭,就不難發現這已成為海外華人教會及社區中極為普遍、不容忽視的挑戰。
  多年從事海外中國學人事工的蘇文峰牧師,和當過媳婦又作了婆婆的臨床心理學家葉吳慶宜博士,對「海外華人家庭婆媳問題為何如此嚴重」,剖析如下:
雙方都很強勢:現代的婆婆,尤其是從中國大陸來到海外的,大多經歷過戰亂以及各種政治運動。「女人能頂半邊天」的意識很強,自主自立性也強。而移居海外的媳婦,自主意識比婆婆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兩個「女強人」共居一屋,一山豈容二虎?
缺乏正確楷模:兒子媳婦一代,尤其是來自中國大陸者,在成長過程中因社會及政治的動盪,有相當大比例並不是一直生活在父母身邊,因而缺乏學習榜樣,不知如何與長輩相處。一旦與上一代(而且是原無血緣關係的上一代)朝夕相對,自然狀況百出。
無法有效溝通:儘管老少兩代婦女個人自主意識強,然而,華人文化的傳統,使她們普遍仍不太願意直接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卻期望別人能揣摩她們的心思。這就造成了溝通的障礙。
萬一媳婦因出國日久,真的學會了西方人那一套「有話就說,不說就是沒有意見」的作風,而婆婆仍維持傳統作風,那麼家中怎能不天天暗潮洶湧?
教養方式岐異:爺爺奶奶很自然地易對孫輩縱容溺愛,而與媳婦的教養方式南轅北轍,小孩子天天看臉色、鑽漏洞,婆媳不起衝突也難!
期待獲得回報:婆婆覺得,她為兒子媳婦分擔家務、照顧幼兒,付出了許多心力體力,理當得到的報償,就是晚輩尊重、孝敬她,採納她的意見。
  移居海外的華人擇偶、成家、生子,作婆婆的喜得孫輩,興沖沖地飄洋過海,與兒子媳婦團聚,期盼享受天倫之樂。然而,往往和樂的氣氛沒能維持多久,便出現矛盾和誤會。
  婆婆覺得媳婦不孝又跋扈,媳婦則覺得婆婆不可理喻。而身兼兒子與丈夫雙重角色的男人,夾在兩個至親的女人當中,又該如何面對這些「剪不斷,理還亂」的糾葛?是否有皆大歡喜的三贏之道?

延伸閱讀書目:
林蕙瑛,《家庭EQ》,台北,九儀出版社,1999
俞葳,《璀璨人生》,台北,榮神出版社,2001
高淑貴,《家庭社會學》,台北,黎明出版社,1996 *張憶家,《理智勝過情感》,北京,輕工業出版社,2001
亨利·克勞德,《過猶不及》,洛杉磯,台福傳播中心,2001

智慧媳婦妳能作


  來自北京、住在紐約的岳萍,十年的婚姻中,有六年之久,夫妻二人都因她與同住的婆婆勢同水火而痛苦不堪。成為基督徒之後,她接觸了聖經的教導,於是下定決心從頭營造與婆婆的關係。
  在與丈夫結婚十周年的紀念晚宴上,岳萍當著在座眾親朋的面,公開朗讀了一封給婆婆的感恩信,信中盡訴婆婆的優良品質,如勤儉持家、勤快愛整潔、廚藝好讓她受熏陶等等,更在信中感謝婆婆把兒子教養得品格出眾,讓她得到這麼好的終身伴侶。
  婆婆及在場的人都被岳萍的肺腑之言所打動,婆婆從此對媳婦刮目相看,岳萍的努力,為婆媳關係的修補重建跨出了美好的一步。

愛屋及烏
  在由台灣師範大學教授林如萍博士等十二位華人專家學者聯合編撰的《婚前教育手冊》中,指出大多數戀愛中的男女,所專注的僅止於他們兩個人之間的相處和感情,極少花時間和精力去更深認識並了解對方的家人。
  手冊中也指出,婚約不只是兩個情投意合的男女之結合和相屬而已,也是兩個家族的結合。因此,姻親關係、尤其最敏感的婆媳關係,絕對不可輕忽。
  俗語說:「愛屋及烏」,妳若真心愛丈夫,就不至於心裏只有他,而沒有他的家人。要把「愛婆婆」看成是「愛先生」最好的方式之一,而不是把婆婆看成競爭對手。
  主動關心婆婆,嘴巴甜些、注意應對進退的禮貌、平日或年節送些貼心的小禮物,以實際行動消除彼此的生疏或防衛之心……都能使自己成為他們母子情感的參與者、付出者,而非霸佔者或搶奪者。
  在婆媳關係的經營上,媳婦若能抱著「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精神,凡事但求心安理得,盡力把自己該扮演的角色扮演好。若有什麼難以平復的委曲,只要夫妻同心同行,互相體諒支持,終究可以「守得雲開見月明」!

恆久忍耐又有恩慈
以下專家和過來人的建議,實踐過的媳婦們均感效果非凡。
先建立牢固親密的夫妻關係。在還沒有達到夫妻親密的默契前,寧可在家務與育兒上辛苦一點,也不要因缺乏人手而急著接婆婆同住。
多了解多體諒。瞭解婆婆飄洋過海來到異鄉,因著文化、環境、飲食各方面的變化,會有很大的失落感和孤獨感。體諒她寂寞、恐懼、陌生與沒有安全感的心理,善待她。帶她參加教會或社區活動,為她找到年齡背景相近的同伴,使她得到友誼支持。
接納老人比較固執的事實。在非關重大原則的事上儘量遷就婆婆。盡量給她空間、尊重她原有的生活方式。若她的想法真有不妥之處,也要慢慢說服,而不要頂嘴或爭辯。
家庭庭活動盡量將婆婆包括在內。全家出去玩,要邀婆婆一起出去,不要嫌她累贅。要鼓勵老人家從事一些她有興趣或能有所貢獻的活動,要讓她覺得生活有意義、有期待。
心中常存感恩。若婆婆願意分擔家務、操勞日常瑣事,不要視為理所當然,要真心感激。更要感謝婆婆養育了自己的丈夫。

有關係就沒關係
  俗話說得好:「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這裡有兩層含義。
  第一,妳若與先生有親密的關係,就不會有先生被婆婆搶奪的不安全感,反而樂意讓丈夫享受母子親情。
  其次,若妳與婆婆建立起親如母女的情誼,有了小矛盾就很容易化解,而不至於產生隔閡或積怨。

快樂婆婆有新招


  「自古以來都是當媳婦的要忍,可現在,我這當婆婆的卻忍無可忍了!」來自上海、住在亞特蘭大的婆婆賢珍說:「媳婦雖有博士學位,在家裏卻既不會帶孩子、也不會燒菜,更別說勤儉持家了。」
  對著家庭輔導師,賢珍越說越來氣:「我在家給他們帶孩子,趁孩子睡覺的空檔準備飯菜,一天忙下來,腰都要累斷了,好不容易晚飯後喘口氣,想與兒子聊幾句家常話,媳婦就在一邊拉長了臉,明擺著是嫌我霸佔了她的丈夫。」
  輔導師張張嘴想說話,還沒吐出一個字呢!賢珍又說開了:「我也不是那種舊式婆婆,也是受過高等教育的,我們那年代,一樣要上班,要做家務,三、四個孩子都要自己帶大,晚上還常有政治學習。現在的年輕人,真被嬌寵壞了。
  這還不說,常常我做好飯,抱著孫子等他們回家,他們卻一個電話打來,說是臨時有事,不回來吃晚飯了。你看這像不像話?在他們眼裏我連個保姆都不如!」


調整角色
  本會特約同工、在底特律地區執業的家庭輔導師顧韞女士說,上述情況在她輔導的案例中並不少見。雖然,在不少與兒子同住的婆婆心目中,媳婦以女主人自居,而她們彷彿淪為聽命幹活的老媽子。
  針對婆婆們的不平之鳴,顧韞女士和多位家庭輔導專家提出以下建議,希望有福氣已作婆婆的朋友,能身體力行,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定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成果。
想得開。要學習放手。孩子已長大成人了,可以自己做決定了,作長輩的就要心甘情願地把自己的角色由「家長」轉為「顧問」。婆媳近距離長期相處,難免會有磨擦,若是一些家務小事,能忍則忍,不要太計較,要多往好處想,多看年輕人可愛的地方,體諒他們的壓力。
若實在覺得心裏難過,也要以適當的方式表達出來。少插手孩子們的事情,對他們的決定少給「不請自來的忠告」。不要老用「想當年」來與現在的年輕人比較,更不要在外人面前說媳婦的閒話。

將心比心
接受無法改變的事實。既然兒子選擇了媳婦,婆媳關係就從此注定了,只要兒子喜歡,作婆婆的就要努力接受這個事實。有什麼能比兒子媳婦恩恩愛愛更能使家庭穩定和睦?若真是兒子媳婦因著公婆的緣故分離,不僅老人家不能安享晚年,更影響到孫輩的健康成長。
將心比心。要瞭解母子之愛和夫妻之愛的呈現方式大不相同,因此不要把自己愛兒子的方式強加在媳婦身上。想想自己年輕當媳婦時,不也希望丈夫給自己多些注意、多些時間?設身處地為媳婦想想,就會願意讓小倆口有單獨相處的空間了。

退一步海闊天空
不過於敏感。有時小倆口免不了拌幾句嘴、說些氣話。身為婆婆的妳這時不要老是認為爭執必定因妳而起,最好的辦法是離開現場。對兒女的婚姻或對孫輩的教養問題過度干涉,不但沒有助益,往往反而使問題更加惡化。
長存感恩與愛心。不要認為媳婦把兒子奪走了,相反地,要謝謝媳婦讓兒子結束了漂泊不定的單身生涯,照顧兒子的生活,而且不辭辛苦生兒育女。常在兒子面前讚揚媳婦,話傳到她耳朵裡,媳婦一定會對妳多一份敬重。
人心都是肉做的,婆婆多疼媳婦一分,就等於在「情感戶頭 」裡多存一筆款,只要「存款」充足,偶爾有些小磨擦或誤會也不會導致太大的矛盾,並且容易彼此溝通和諒解。
擴大生活圈。來到海外,生活環境改變、老朋友斷了來往,再加上語言障礙、交通不便,會更覺孤獨。因此要學習自得其樂,參加教會或社區活動、讀書、運動、交友、種花蒔草等等,這樣才不至於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家裡,事事操心、事事煩心。

搭橋承擔好男兒


  有個故事說,太太逼著先生表態,若是她與婆婆同時遭遇船難,先生是先救婆婆呢?還是先救她?作先生的被逼得走投無路,負氣地說:「我情願自己先淹死!」
  這故事從某個角度而言,也許就是許多既為人子、又為人夫者兩難處境的真實寫照。


與妻子連合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父母不惜代價地在孩子身上投資,希望他們出類拔萃。而退休後遠赴海外與兒女共住,幫他們理家育兒,也無非希望他們能更專心事業,早日出人頭地。
  在華人的文化傳統中,這些投資最後都變成了對子女的高期望,同時也是高壓力。父母輩冀盼得到的回報不僅是金錢上的,更是情感上的。儘管孩子已成家立業,但在某些父母眼裏,他們永遠是自己的兒子,應該按自己的意志行事。
  對此,真愛家庭協會會長葉高芳博士強調,聖經的教導是「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這是上帝創造人,隨後設立婚姻的心意。
  他解釋說,所謂「離開父母」,不僅指身體上要成熟自立,更指心理上、經濟上要獨立自主,能自己做決定,也能為這些決定的後果負責。而所謂「與妻子成為一體」,則點出了夫妻是彼此生命關係中最親密的人,其他的人倫關係不應淩駕在婚姻關係之上。惟有在這個前提下,夫妻同心經營與雙方家人的感情,才會獲得最佳果效。
  婚姻把兩個來自不同家庭的人圈成一個新的生命共同體,也讓兩人周遭許多原本互不相識者產生了關聯。若希望與姻親建立良好的關係,首先必須認清對方的家人已成為自己的家人了,所以不要硬生生地劃分「妳」媽媽、「我」媽媽,而要想成「我們的」媽媽。

掌握優先順序
 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之下的婆媳,實在需要這位既為人子、又為人夫的男人,負起搭橋的責任,勇敢承擔使雙方和睦共處的使命。以下是對這位關鍵人物的建言。
1.夫妻關係擺第一。美國西北大學臨床心理學家黃維仁博士提醒,先生若不能以「夫妻關係」為優先,卻以「母子關係」為優先,不但無法真正解決婆媳問題,反而極可能破壞原本不錯的婚姻。
2.給妻子安全感。私下多稱讚太太、關心太太、聽太太傾訴,贏得她的心。打個比方,如果你在太太的情感戶頭中存入一百萬元,太太看見你給婆婆五萬元,她是不會嫉妒,也不會失去安全感的。
3.給妻子機會。幫助太太多瞭解自己母親的背景和習性,以便能自如地「投其所好」。不要搶著當孝子,要把機會讓給太太,讓她去討母親的歡心,漸漸地,婆婆甚至會認為媳婦比兒子還孝順體貼。另外,也要多設法讓太太與母親單獨相處,增加她們彼此深入溝通的機會。

有智慧有擔當
4.謀定而後動。
若母親有大事需要兒子幫忙時,兒子寧可先私下與太太商量後再以自己的名義回覆,切忌答應之後又變卦,且以「太太不同意」為擋箭牌,這無異於把太太推到了母親的敵對面,今後可能花上十倍的力氣也無法彌補裂痕。
5.勇於承擔。婆媳有矛盾時,兒子多數被迫當傾訴對象,這時,要學會多傾聽、少發表意見,更不要偏袒某一方,或是一字不漏地來回傳話。寧願自己受點委屈、遭點誤會,儘量不讓老少兩代摯愛你的女人受傷害,這才是男子漢大丈夫的承擔。
6.成為橋樑。若遇到婆媳間有嚴重誤會,必須面對面澄清時,切忌採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逃避態度。要成為和平使者,邀她們一起坐下來,把問題擺到檯面上來討論,但目的是有效溝通和消除誤會,而非彼此鬥爭。

作者許芸來自中國廣州,1998年移居美國新澤西州,目前從事生物學研究,業餘愛好讀書、寫作,與夫婿劉水旺育有一女。

歡迎上「真愛家庭論壇」發表您的感言。
Copyright © 2001-2008 Family Keeper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