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家庭雜誌 第18期 (2004年08月)
主題企劃
父女篇
守著陽光守著妳
話題篇
少女心事知多少
獨白篇
有時……
 
真愛分享
單親園圃
單親cool老媽
單身心曲
黑,卻是秀美
夫妻一世情
為夫妻之愛加油
真愛EQ
你是如此有福
家庭電影院
全家大小看電影‧傳記篇
健康資訊站
親愛的,別加班了!
一笑抵萬金
臉皮這麼厚?


少女事知多少
♥霧裡看花難揣測?

█鍾越娜


囡囡──我的星星
你靜靜地凝視著群星,
多麼希望我就是那夜空,
也凝視著你,以千萬顆眼睛。
                                       ──柏拉圖

  雖然這原是柏拉圖的一首情詩,但用來描述「吾家有女初長成」的父母心懷也頗傳神。少女心,海底針;多少父母在蓓蕾初放的女兒身旁,用關愛的眼神,守候著,等待著,憂心著⋯⋯
  我在養大了兩個孩子之後,原以為自己已受了完整的「在職訓練」,可以駕輕就熟地等著老三進入青春期。雖然也是嚴陣以待,但這回可是胸有成竹,好整以暇。殊不知等在前頭的,竟是一連串驚心  魄的日子。
  有一次觀賞電視上放映的《愛麗絲夢遊記》,才驚覺到原來三年前,打從么女恬恬十一歲開始進入「前青春期」的那一刻,我和她爸爸就成了愛麗絲,一個觔斗掉進了兔子洞。從此天旋地轉,景物全非。
  恬恬從小一直是個精力充沛,樂觀開朗的小女孩。但曾幾何時,她在家中變得越來越像悶葫蘆(當然在同學面前則又是另一番景象)。
  從學校回來,不再像兒時那樣在廚房裏繞著我團團轉,喋喋不休。往往沒交談幾句,她就找個藉口,躲進了她自己的房間。
  晚餐桌上,我們總是煞費苦心,挑選話題,以引誘她加入談話。問題是好不容易話匣子開了,又常是話不投機。她可憐的老爸,即使小心翼翼,一味討女兒歡心,但哪天一個不留神,說了什麼不中聽的話,恬恬就可能嘴一撇,身一扭,上樓去也,留下一臉茫然的老爸,在那裏喃喃自語:「這回我又招誰惹誰啦?」
  作家陳惠琬對此情此景非常熟悉。她說只要他們家十三歲的女兒生起氣來,全家男生就逃之夭夭,避風頭去了。
  她說:「少女由於受荷爾蒙的影響,情緒本來就變化多端。另外她們還承受了許多其它壓力。例如女兒剛上初中時,竟然對每堂課更換教室,感到焦慮不已,這一類壓力會更加深她們情緒的浮  。」  
 青少年期本來就如人生的一場風暴,尤其是處於青春前期或早期的女孩子,突然面對月經等生理的急遽變化,往往措手不及。
  加上進入危機四伏的初中,脫離了童年時期父母精心編織的安全網,置身複雜的同儕關係中,那種極度的誠惶誠恐,焦慮不安,在她們裏面形成了一個小小的火藥庫。
  一旦點燃,周遭的人跟著遭殃,而父母更是首當其衝。看來每一個少女要脫離童稚,長大成人,對她和她的父母而言,都是一條漫長而艱辛的路!
  以下這首詩正是我「家有青春女」的最佳心情寫照。

我心我肝──答么女安恬
臨睡前妳喃喃抱怨,
以後別在洋朋友前喚妳心肝!
翻譯成英文多麼怪異,妳說,
何不換個酷一點的名字!
我楞在那兒,竟不知所措地
詞窮著⋯⋯

就這樣開啟了一個難眠的夜,
整晚在汪洋詞海中浮沉﹕
何處尋覓那一顆藏著母愛的珍珠,
既光鮮,又時髦,能輕易地敲開
一個十四歲少女的心屝?

孩子,妳是我近中年才獲的至寶,
不斷以春日的陽光,
任意揮灑於我生命初露秋意的畫布
陰影與光芒交錯,
織成厚實豐富的色彩。
妳成長的奧秘,
始終是我最大的驚艷。

妳的一顰一笑,
總牽著我情感微細的末梢;
又不時以青春期的齟齬和執意,
為這段母女緣,
平添如許驚濤駭浪。
而我卻痴情如故。

若我有雙翅,必為妳展開,
遮擋人生路上交加的風雨。
但我只能用心靈的膀臂擁妳入懷,
渴望恆久藏妳
如心如肝,
在我內裏最安全穩妥之處。

此刻夜已深,我佇足妳床前,
猜測是何夢境,使妳蹙眉或輕嘆。
幾次想伸手,輕觸妳沉睡的容顏,
或許能撫平,妳青澀少年的波瀾?
但最後我只是在妳額頭
輕輕地印下了一吻。


♥門面外表最緊要?

去年有一天清晨,我還在睡夢中,忽然聽到一聲淒厲的尖叫從恬恬的浴室傳出。我和外子立刻反射  地從床上彈跳起來。只見恬恬哭喪著臉,站在鏡子前面。

天崩地裂
  看到我們匆匆趕來救援,她用近乎歇斯底里的聲音說:「你們看!你們看!我鼻尖長了一顆痘子!」原來當天學校要照相,這一粒才初露頭角的小痘子,頓時使她的整個世界風雲變色。
  我們安慰她:「照不出來的啦!即使照出來,攝影師洗相片時也會修掉的。」「才不呢!我們那麼多同學有面皰,難道他都一個一個修掉?」說著說著就哭了起來。
  從她斷斷續續的哭訴中,我們發現原來她最擔憂的是,今天「全校」同學都會注意到她鼻頭上的痘痘。最後,拒絕接受安慰的女兒,帶著淚痕和一肚子傷心去上學了。
  在我們看來,這未免有些小題大作。但對才剛剛發育的小女孩,外表是否真的這麼重要?  
 「當然啦!」住在南加州Arcadia的十四歲女孩Angela Tan告訴我,這是她目前生活中關心的第一件大事。「不但妳的長相,而且包括妳穿什麼衣服,什麼鞋子,背什麼書包,梳什麼髮型,每一樣都很重要哦!」
  萬一「穿錯」了,那可是一場社交上的大災難。難怪恬恬會為了選一件T恤,在衣櫃前耗上半個小時,最後出門時,身上穿的可能還是最初的那一件。
青春少女愛美,是天經地義的,特別是現代社會和媒體,強調「美觀」不遺餘力,而十多歲的孩子,正處於建立自我價值感的階段,很容易把自尊心與外表糾纏在一起。
  每次攬鏡自照,臉太大了,眼睛小了點,下巴太長,鼻子不夠挺,小腿不夠細⋯⋯為什麼我的胸部沒有麗莎大?會不會有人在背後叫我「飛機跑道」?為什麼班上女孩都比我高,搞不好我是一個侏儒喔!真是越想越煩惱,偏偏這些  憾,自己一項也控制不了。

當務之急
  半大不小的女孩倒注意到,有一件事自己還多少能掌控一點,那就是體重。擁有纖纖細軀,幾乎是每個少女的夢想。
  有人說,世界上  分之八十的女人認為自己過重,剩下  分之二十認為自己太輕,沒有一個覺得自己剛好。我卻覺得,一  個少女中,似乎就有一  二十個會以為自己太胖!如何減重幾乎是每個少女的當務之急。
  根據幾年前的調查,大學新生中,三分之一的女孩有飲食失調的情況,也就是不同程度的厭食症,而其年齡層有不斷降低的趨勢。
  一份由Commonwealth Survey所做的研究調查顯示,美國十四至十六歲少女所採取的控制體重方式如下:略過一餐不食(極為普遍);禁食(50%);服用減肥藥(16%);自導  嘔吐(12%);服用瀉劑(8%)。
  一個朋友的女兒,才剛滿十二歲,就向父母宣布自己的節食計劃,並決心從此吃素。有一陣子恬恬要求我為她做「沒有麵包的三明治」,原來她趕上了近來low-carb的潮流,認為吃麵包,米飯,麵條,就會變成大胖子,一心要把所有碳水化合物從日常飲食中趕盡殺絕。
  家有這些狂熱瘦身者,真會讓關心女兒健康的父母抓狂。護理學博士潘載玲(Susan Panzarine)在她的《青少年父母指南》一書中,提出三個很實用的建議﹕
1.鼓勵女兒把焦點轉移到更重要的事情上,例如她的價值,  格,行為,而非長相或身材。
2.不要把父母自身對體重或外表的敏感,傳達給女兒。
3.讓女兒知道,青春期體重的增加,不但正常,而且對身體的發育是必不可少的。

♥夥伴死黨擺第一?

  不久前洛杉磯時報登載一篇短文,題目為「恭喜添瓦」,作者以幽默的筆法,預言在女孩長大的幾個階段,父親將面臨的不同挑戰。

父母靠邊站?
  他在「女兒十四歲」那段寫道:她會盡量避免在公開場合被人看見與你走在一起。如果你剛巧當選美國總統,她會問,她非得出席你的宣誓典禮不可嗎?「我簡直無法相信,你竟然強迫我參加那個笨典禮!我認識的朋友沒有一個人會去。為什麼我就一定得去?」然後她就會放聲大哭。
朋友的魔力,我是在女兒十三歲時就領教到了。去年我興致勃勃地計劃一趟優勝美地國家公園之旅。費了挺大勁終於預訂到營地之後,就以邀功的心態向恬恬宣布好消息。
  原以為她會像小時候那樣雀躍三尺,誰知她沉默半天,才懶洋洋地問:「我一定得去嗎?」「我以為妳一直想露營⋯⋯」「可是,跟妳和爸爸去?那多無聊!」
  我耐著  子解釋,現在哥哥姐姐都上大學了,只剩下我們三個,更容易培養感情啊!「那我的朋友怎麼辦?難道妳要我四天看不到朋友?」我建議她邀請一個朋友同行,但想到要帶我們兩個老傢伙去作電燈泡,女兒就意興闌珊。
  我裏面不禁浮起一絲受傷的感覺,好像被她的朋友給比了下去。唉!什麼時候自己在女兒生命中的地位竟淪落至此?
如果能容許這個年齡的孩子選擇,他們可以整天整夜和朋友膩在一起,樂此不疲。雖然我們必須限定女兒和朋友相處的時間,但我知道這一小圈朋友,對她成長過程的健康非常重要。

安全基地
  我常常想,為什麼青少年如此看重朋友?為什麼不久前還被她依賴、崇拜的父母,竟敵不過朋友的魅力?以下是心理學家的分析。
◆朋友可以提供安全感。朋友所形成的「安全基地」,能幫助他們從完全依賴父母,轉移到互相依賴的階段。當孩子因「我是誰?我將來會變成什麼樣子?」等問題而困惑時,這種依附於某個團體的歸屬感,能減輕他們追尋自我角色認定時的焦慮。
◆在小團體中,她感覺可以自由而安全地表達自己。
◆朋友能為她出主意,提供意見。
◆她可以從朋友群學到一些新的社交技巧和行為。
◆在小團體中可以學習如何與異  交往。
◆朋友能提供情感上的支援。
  父母與其憂心   搹a觀望這個同儕團體,還不如善用它的影響。

女生愛男生
  那個少女不懷春?我曾訪問幾個十四、五歲的女孩,談談最讓她們煩惱的事,有一半以上毫不猶豫地說:「男孩子!」十四歲的Teresa Lee說:「不知道為什麼,我整天腦海裏想的都是男生,但又不能告訴我爸媽,不然他們一定以為我若不是瘋了,就是色情狂。」
不管是出於好奇,或生理時鐘作祟,這個時期的小女生,情竇初開,詩情沒有多少,倒是先經歷不少煩惱。心理學家發現,初中女孩面臨的第一個同儕壓力,就是「別人都有男朋友,只有我沒有」。好像男朋友是為了別人,而不是為了自己而交似的。

少女情懷總是詩?
  恬恬有一陣子瘋狂愛上學校樂隊的一個男孩。她放學回來,向全家宣布,她決定與那個擅長吹法國號的男生"going out"(外出約會)。她大剌剌地承認,這次是她主  徵詢男方和她going out,聽得我們張口結舌。
  從此她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守著電話,若有人用電話,她就坐立難安,深恐錯過了「生平最重要的一通來電」。
  她每天和那群姐妹淘的通話,和電腦上的「即時傳訊」,從此也變得多彩多姿,內容豐富。我們終於明白,這場  情是屬於整個小團體的,看來恬恬從和朋友分享這段羅漫史所得的樂趣,還遠超過  愛本身呢!
  我們在一旁又緊張又憂慮地注視著情勢發展。誰知盛況只維持了一個禮拜,恬恬放學回來,宣布她已把那個男生"dump"(甩)掉了。我說:「可是妳連一次都沒和他出去呢!」
  恬恬把眼珠子往上轉了一圈,那是在無言地表達「媽媽,妳真孤陋寡聞」。原來,這些小女生所謂going out, 並不是真和某人出去,而且往往還沒來得及out到任何地方,這段感情就夭折了。
  對她們來說,和男生going out只是一種「地位」的象徵,用來在同伴中提升自己的身價。

疏導而非防堵
  潘載玲博士建議,對這種曇花一現的「稚愛」(puppy love),作父母的不必大驚小怪,也不要出言嘲笑譏諷。畢竟這對孩子可是一件大事。他們可以從中逐漸學習如何處理感情的事。不過由於他們年齡尚幼,  乏判斷力,異  單獨出遊應該在禁止之列。  
 通常我們建議恬恬以團體為單位,一群朋友一塊兒去溜冰,看電影,逛街,或參加教會活  ,因為女孩子如果太早有固定的異  對象,會切斷了她與別的同  朋友之間的關係,只沉溺在兩人世界中,為自己憑添更大的試探和壓力。
  我情願十四歲的女兒,繼續發展與其他女孩之間的親密關係。雖說這些同伴幼嫩的意見非必明智正確,但我相信這段時期與一群同  朋友共同的摸索和成長,對她心理和人格的健康發展是絕對必要的。

父母如何積極地介入女兒的生活
不要只談成績、功課等話題,要談她有興趣的事。
嘗試和孩子一起做一些你不擅長的事,讓她來示範或教你。
每天至少一頓飯全家一起享用。
一週騰出一個下午或晚上作為家庭活  時間。
花時間單獨和女兒出去。

♥爹地媽咪勤守候

  馬克吐溫說過,「當我十四歲時,我父親是這麼無知。我受不了跟這個老傢伙在一起。但等我到了二十一歲時,我很驚訝地發現,他在這七年中還真學會了不少東西!」
  作青春少女的父母,確實得不斷調整自己,學習與女兒相處,才能安度一連串的驚濤駭浪。
  而許多少女的煩惱,也經常起源於她們與父母之間的爭執。如何心平氣和地與滿懷心事、荷爾蒙充沛的女兒相處,對我們這些已入中年的父母,不僅是考驗,也是極大的挑戰。

兩個女人的戰爭
  記得幾年前在一次婦女退修會的分享時間裏,親眼目睹一名十六歲的少女,走到台前說:「我有一些話想對媽媽說。」全場目光一齊轉向坐在台下的那位母親。
  「媽媽,我知道過去幾年,虧欠妳太多,讓妳的日子過得很辛苦。我時常惹妳傷心,但我內心深處知道妳是為我好。媽媽,我只想在此說一聲對不起。很多時候我是身不由己的。請原諒我的無知。或許表面上我專門跟妳作對,其實我心裏是愛妳的。」然後母女相擁,在場每一雙眼睛都盈滿了淚水。
  相信她所說的這種母女間的拉鋸戰,正在無數家庭中進行著。陳惠琬提到,一般而言,在這段時期,作父親的比較能欣賞女兒的變化,享受吾家有女初長成的喜樂,反而是作母親的,身負教導女兒由孩童變成小婦人的重任,舉凡一件衣裳,一次舞會,都可能造成母女反目,甚至引發一場大戰。
  養大了兩個女兒的《舉目雜誌》主編鄭期英女士回憶,大女兒初中時,母女衝突乃是家常便飯。她提到曾因女兒要在同一隻耳朵上穿兩個耳洞,母女僵持不下。孩子的理由是,她教會的主日學老師一隻耳朵都有四個耳洞,為什麼她連兩個都不許?
  後來作母親的聽一位講員說到,在此非常時期,只要孩子的要求1.不違反聖經原則,2.不違反道德,3.不傷害己身,就不必太堅持,以免為了芝麻小事,傷了母女之情。
  於是她決定放女兒一馬,而女兒後來也沒有真的去鑽第二個耳洞。她的心得是,只揀「值得打的戰役」去打(或許美國人所謂的pick your fight 即是此意)。若是為了一些小歧見而相持不下,導致家中硝煙四起,豈非得不償失?
  自從她試著採取比較彈  的態度之後,就逐漸開始享受養育女兒的樂趣。
  鄭期英和先生蘇文峰牧師,每年開學前必召開家庭會議,大家一起討論可能遇見的問題,例如參加舞會次數(僅限學校舉辦者),交友(在不影響靈  和學業下)或週末晚上回家時間等,然後集思廣益,定下原則,供未來一年援用。
  她說此法效果奇佳,省掉不少劍拔弩張的局面。立下規矩好辦事,是她的經驗之談。

爹地的小甜心
  小女孩崇拜的第一個異  ,往往是她們的父親。但到了青春期,作爸爸的儘管  般不情願,也不得不接受,小女兒心目中的偶像,可能已換成了搖滾歌手,或鄰家那個在爹地眼中毫不起眼的男孩。
  雖然這段時期,親子的互  主要集中在母女關係上,但作父親的也不能逃避當負的責任。
  真愛家庭協會會長葉高芳博士指出,父親對女兒的影響,主要可分兩方面。第一,父親可以培養女兒對自己女  角色的自我肯定、欣賞、驕傲。父女的互  ,甚至包括父親對待母親的態度,都會影響女兒的自我形象。第二,給女兒示範正確的兩  關係,為將來的交友與擇偶奠定標準。
  葉博士語重心長地說:「父親的角色是不能被任何人取代的,包括母親或其他男人。女兒進入青春期之後,作父親的必須由偶像或導師的地位退下,試著作女兒的朋友,比以前花更多時間來培養父女關係,才能在女兒的成長中造成積極而正確的影響。」

守株待兔
  十幾歲的女孩,前一刻可能像含苞待放的花朵,嬌艷可人,下一刻就成了滿身芒刺的刺蝟,目露凶光。家裏若有這一族類,應對起來可真費心費力。
  知名EQ講師吳雷洛美女士認為,這個時期的少女,情緒起伏不定。作父母的尤其需要察言觀色,在她心情不佳時,就識趣地退到一旁,耐心等待。她說:「她們就像小貓,你若太急進,她就逃走了。不妨用守株待兔的方式,等她願意時,再把握機會溝通。」
  根據我與恬恬幾年來頻頻過招的經驗,我發現自己必須先沉住氣,避免反應過度,別把她一些欠友善的言詞或舉  ,看作是對我個人的挑釁,並且耐心等候她打開心門,一旦機會來了,就以關心和體諒迎接她,讓她知道父母永遠在她身旁,願意隨時提供一臂之力。
  值得慶幸的是,只要我們持續地愛她,守住重要的原則,目前水深火熱的日子只是暫時的,孩子終有長大成熟的時候,相信總有一天恬恬會和她那已成年的姐姐一樣,擁抱著我說:「媽媽,謝謝妳陪我一路走了過來!」
  我彷彿已看到了隧道盡頭露出的一絲亮光⋯⋯
 

少女成長佳片選介
  下列各片中,均有值得深思學習的主題與精彩情節,但亦有必須慎思明辨的片段,因此強烈建議家長陪孩子共賞並討論。
小婦人Little Women(美國片,家庭親情)
清秀佳人Anne of Green Gables(共四集,以加拿大鄉間為背景,孤女的生命歷程)
返家十萬里Fly Away Home(美國片,父親進入女兒的世界)
鯨騎士Whale Rider(紐西蘭片,原住民少女與祖父的互  )
水瓶座女孩What A Girl Wants(美國片,少女尋父記)
快遞小仙女Kiki's Delivery Service(日本卡通片,少女在工作中的成長)
辣媽辣妹Freaky Friday(美國片,母女互換角色) 蘇文安提供

鍾越娜為專業譯者、業餘作家,並擔任本會特約同工。經常在各地主領婚姻親子講座,與夫婿趙享恩教授定居洛杉磯西郊千橡市。

歡迎上「真愛家庭論壇」發表您的感言。
Copyright © 2001-2008 Family Keeper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