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家庭雜誌 第77期 (2014年06)
主題企劃
話題篇
  省思籌謀,起而行動
實例篇
  那些年,我們做對了什麼?
資訊篇
  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
 
真愛分享
健康家庭導友
  真愛家庭運動獻新章
真愛故事館
  奇蹟,在雙福臨門時
職場愛家人
  福杯滿溢
郭老師劉老師信箱
  媽咪,我是從哪裡來的?
伴親人最後一程
  五字遺言
真愛EQ坊
  什麼事快不得?
真愛交流道
  如何取得最新網上雜誌
一笑抵萬金
  還剩下啥?
團隊添新血
  簡春安博士出任真愛學院院長

實例1

孟繁毅:許願還願,欠債還債

1950年出生,國際真愛家庭協會董事、新視福音傳播董事會主席,與妻子熊家燕現居臺北市。

        如果說,在中壯年期,我做對了什麼,我想應該就是向上帝許了願並且還了願吧!

        我的退休生涯規劃是從三十九歲開始,但故事必須從我三十六歲那年說起。當時我的類風濕關節炎嚴重惡化,陷入極大的痛苦。一位從加拿大回臺灣的基督徒長輩 ,見我關節變形、病痛纏身,抱著我痛哭,並為我禱告。我的心被上帝的愛深深觸動了!我向上帝許願:「上帝啊!如果祢醫治我,我願意從五十歲開始,放下事業,全時間事奉祢!」於是我丟掉所有類固醇的藥。 約一年後,三十九歲時,我的關節竟漸漸痊癒了。

        那時我們全家剛從臺灣移民美國不久。聖經上說,許願就必須還願,不容遲延。我給自己十年時間,從三十九歲到四十八歲著手進行退休預備計畫。四十八歲時,兒子大學即將畢業,我用兩年的時間,把事業交給兒子,還有我的弟弟─我最好的事業夥伴。他們接手後,做得更有創新與活力,讓我完全沒有後顧之憂。

        五十歲到六十四歲,我在洛杉磯「國際大使命教會」參與牧養團隊。為了不增加教會財務負擔, 我堅持不支薪。期間也參與一些基督教機構如真愛家庭協會、飛揚協會、愛修更新會、新視福音傳播等,一切都是為了福音的緣故。

        若問,在中壯年期,我做對了什麼?應該就是努力向上帝償還所欠的福音債吧!

        目前我暫時放下事奉,回臺灣照顧九十七歲的父親和八十七歲的母親。正好,兩個兒子也回臺灣發展。邁入六十五歲的金色年華之際,我們全家在臺灣享受四代同堂天倫樂,這真是超乎我所求所想。我也回到新北市的中和莒光教會聚會,那是一個三十多年前由眷村開始的小教會,我們家有幸也是當初創始的家庭之一。年輕一輩稱我「孟哥」,讓我覺得特別親切、年輕。這一切都是上帝所賜的恩典。

        我非常習慣也很喜歡在臺灣的生活:我喜歡臺灣人的熱情和濃厚人情味;喜歡臺灣便利的交通,如貫通南北的高鐵及市區的捷運;喜歡臺灣極富創意的小吃文化;還有看不完的各種展覽、花市、魚市⋯⋯,豐富了生活,也開拓了眼界。再加上健保的完善、醫院的效率,哇!住在臺灣實在太幸福了。

        我對同文化宣教一直有極大熱情。曾去中國宣教幾年,宣教士戴德生走過的路,我曾經也走過一遍。「倘若我有千鎊英金,中國可以全部支取;倘若我有千條性命,絕不留下一條不給中國。」這是近代最偉大的宣教士之一、「中國內地會」創始者戴德生最令人感動的一句名言,也是我願意終生學習的榜樣。我一生受上帝栽培,若沒有為祂善用,不只是可惜,更是虧欠。就像聖經上保羅所說,我們都欠福音的債。欠債就要還債,我願用餘生來還這福音的債。

編按:孟繁毅牧師在2013年另有人生奇遇,請上網享讀76期〈愛,在久別重逢時〉及本期18-19頁〈奇蹟,在雙福臨門時〉兩篇精彩故事。

實例2

洪本全:家庭第一,堅持到底

1954年出生,與妻子吳貴珠一同負責本會婚前事工,定居洛杉磯。

        「股票誠可貴,權位價更高;若為家庭故,兩者皆可拋!」

        約莫二十多年前,是我職場生涯走向最高峰、也是臺灣半導體科技正要爆紅的年代,單是1994年到1998年間,就曾經有五家臺灣高科技廠商隔海向我招手,榮華富貴似乎一夕之間唾手可得。然而為了家庭,我放棄了股票的誘惑與名利的光環,選擇留在美國,與家人共度平凡、平實、平淡但令我滿足的居家生活。

        1977年臺大電機系畢業後,順利完成兩年MBA課程,接著我就進入職場。當時正是臺灣電子加工區蓬勃發展的年代,曾經在Radio Shack以及聲寶公司任職,經常出入加工區。日後進入半導體科技龍頭廠商之一的聯華電子,看著新竹科學園區由幼苗到壯大,目睹了臺灣工業轉型發展史最重要的一頁。之後轉到日商半導體公司,雖備受重用,但伴隨而來的卻是不得不參與的交際應酬。白天上班,晚上常必須陪日本供應商吃飯,周末還要陪打高爾夫球,幾乎得把整個人賣給公司。

        好幾次,太太做好了晚餐,我卻臨時打電話說要應酬無法回家,妻子的眼淚就一顆顆滴在美味的菜餚上。九O年代初期的臺灣,由科技業帶動股票市場,接下來幾年,股票似乎成了「全民運動」,連家庭主婦也提著菜籃子去買股票。當時社會瀰漫著一股追逐金錢的狂熱。由於曾有幾次機會到美國出差,經過觀察和深思後,認為美國的教育與環境,能夠給予家人更好的生活品質與價值觀,終於在1992年選擇離開臺灣,移民美國創業。

        日後,很多老同學與老同事,都替我惋惜「退場太早,沒撈到股票的好處!」從世俗的角度來看,或許我的「逆向操作」真的虧很大,但我從來沒有後悔自己的選擇。因為,我堅持了我的「人生憲法」─家庭第一。

        來美後,因為單純的生活與基督信仰,加深了我們夫妻學習合一的心志,而我們的以身作則、堅持「家庭第一」的價值觀,也深深影響在信仰中長大的兒女,成為家庭最寶貴的資產。

        回顧中壯年階段,如果說,我做對了什麼?我認為,除了選擇「家庭第一」並且堅持到底;還有就是過去十幾年來,我陪妻子一起上了不少家庭、輔導課程,一同成為「國際真愛家庭協會」的核心義工。我們也多年在社區舉辦「看電影學真愛」成長班,盼能以電影欣賞,讓社區的好友共同探討婚姻與家庭、信仰與生命的意義。

        如果問我最喜歡的稱謂是什麼,那就是「好先生」、「好爸爸」。這個頭銜比職場的挑戰更大,真實參與孩子成長的腳步,與妻子一同學習和修正教育的觀念,深耕家庭生活所帶來的生命轉變,比職場上任何響亮的頭銜,更令我有成就感與滿足感。

        我的親戚都在臺灣,所以每年都會回去探望一、兩次,也一直對臺灣社會的現況非常關注。瞻望金色年華,我盼能夠招聚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創投基金」的觀念和做法,運用非營利事業的模式,來帶動在地經濟,為臺灣的下一代年輕人建立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也為臺灣的經濟弱勢群體做一些事。

        至於家庭生活,進入六十歲的我,也希望有機會學習作個好祖父,例如計畫與妻子一起到社區大學進修兒童心理學的課程,好把「家庭第一」的家風,繼續傳承給孫輩!

實例3

曾百梅:聽從良言,五寶俱全

1949年出生,若歌教會「金華團契」召集人,與妻黃美珍定居新澤西州。

        要做對的事,就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作為基督徒,要藉著讀經、禱告、默想、來聽從上帝的話。此外,耐心聽媽媽的話和妻子的話,也會帶來祝福。

        如果說中壯年時期,我做對了什麼?那麼絕對是要歸功於我最深愛的兩個女人─母親與妻子。五十歲那年,就是因為聽了媽媽的話,繼續留在台塑公司,今天才可能談穩定的退休生活;又因為妻子的細心打理,讓我沒有後顧之憂,也讓我今天擁有了「老伴」、「老身」、「老本」、「老友」、「老窩」這五寶。

        1975年,我進入台塑公 司 ; 1 9 8 6 年 , 被 派 到美國新澤西廠,2015年就要屆滿四十年了。台塑公司不輕易聘僱員工,也不隨便解聘員工。當初進入台塑,幾乎就抱定「終身受僱」的心態。可是1999年,有人邀我到加州創業。我心動了:就要五十歲了,若不出去闖闖,日後不可能再有機會。當時母親為我恆切禱告、力勸我不要輕舉妄動,最後,我選擇留下。

        迎接金色年華,有五件事我個人認為很重要:首 先 是 「 老 伴 」 。 臺 灣 話 把 「 妻 子 」 叫 做 「 牽手」。老伴不僅是人生上半場,更是人生下半場最重要的夥伴。能夠和老伴手牽手開開心心一起活,是老來的福氣。若是配偶有些改不掉的小毛病,也不必強迫對方改了。試想三、四十年都無法「革命成功」,何妨看開一點?學習彼此包容、彼此接納、彼此相愛、彼此珍惜。

        第二「老身」:當年過六十,周邊朋友的話題,自然而然會環繞著如何保健、養生。我很幸運,妻子是營養師,在飲食方面,她會替我把關。我自己也會有所節制,所以身體還算健康。除了飲食與運動,保持身、心、靈均衡更是重要。

        第三「老本」:據統計,我們這一代嬰兒潮人士,和上一代相較,相對富裕,也沒吃過太多苦。工作比起下一代也相對穩定。如果從三十歲開始規劃退休帳戶,到六十五歲退休,應該有一筆可觀的數字。妻子有記帳的好習慣,把我每月薪資作為家用,每年公司給的獎金則拿來儲蓄或者做些投資,長期積累下來,確實幫我倆存了些許老本。

        第四「老友」:「老」,是生命必然的歷程,真實地牽連每一個人,永遠都是進行式。據統計,北美亞裔女性平均壽命是九十二歲,男性則約九十歲。從漸老初期(五十歲到六十五歲)到最後老年期,還有近三十年歲月。這階段我們不再以兒女、事業填滿生活。如果能夠與一群年齡相仿、價值觀相同的朋友,時時彼此激勵、彼此影響,是很有意義的。基於這個想法,我於2012年投入若歌教會詹宏牧師推動的「金華團契」事工,希望能在金色年華階段與一群老友們一邊服事別人,也一邊學習「漸老」。

        第五「老窩」:談到退休,馬上就會聯想到「退休後要住哪裡?」「房子要不要〝down size〞(換小房子)⋯⋯」「老窩」的確是個需要誠實面對、細細思考的議題。我和妻子、女兒曾討論過這個話題,目前還在思考中。再過幾年房子遲早是要換的,因為年紀漸老,做不動戶外工作。但我也沒有太擔心,只想繼續留心聽上帝的話,更勤奮服事主,作個忠心良善的管家。

實例4

張梅:努力預備,直奔標竿

1956 年出生,與夫婿閻凱毅牧師負責本會「家庭宣教」事工。目前夫婦倆常年在亞洲宣教。

        那些年,我們做對了什麼?我的回答是:好好為宣教預備自己,包括身體、靈命、知識、技巧和財務,好使我們不但不因退休而「到此為止」,反而還能「加上更多」。而「預備自己」正是服事熱忱最真實的表明。

        1996年底,我聽到前世界華福中心總幹事李秀全牧師和林靜芝師母,在五十五歲成為宣教士的見證:當他們還在波士頓牧會時,一面說服自己的教會差派他們出去,一面勤練身體。在白雪皚皚的冬季,每早晨離開溫暖的被窩,驅車前往室內泳池運動,若不是有個更高的使命在驅動,那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難怪靜芝師母說,在泳池裡每一次隨著臂膀划水的動作,就會默唸:「游向宣教!游向宣教!」

        外子凱毅是游泳高手,但為了配合我這旱鴨子,我們選擇了「走」向宣教。住家附近的山坡路成了我們鍛鍊身體的場所。就是雨天,也可看到兩把晃動的傘,傘下有兩個人,邊走邊唸著:「走向宣教!走向宣教!」

        投入宣教的工場,一晃五年。事實證明,身體真的是極大的考驗。即使我們這樣努力操練,每一趟密集艱苦的行程,到最後都免不了生病,若是毫無預備,豈非更加不堪設想?好的身體當然只是第一步,靈命、知識、技巧和財務,無不須事先妥善規劃。這當中,還包括培植兩個女兒念完大學、投入職場,而多年在信仰中的塑造,也使她們成為以靈力與財力支持我們宣教事工的頭兩位後援團隊勇士。

        凱毅自己擬定的計畫是在五十五歲以前退休,進入全時間事奉,2000年,四十九歲的他正高興職場表現亮麗,眼看退休計畫會大步提前,沒想到2001年美國股市崩盤帶來金融界巨大影響,頓時情況逆轉,使他跌跌撞撞地進入五十歲(編按:閻凱毅靠上帝帶全家行過事業風暴的見證,請上網參閱真愛雜誌53期主題企劃〈風口浪尖上的父親〉)。但如同使徒保羅所說的,我們是奔跑有定向的人,就算人生中有時風浪來襲,拖延我們的行程,卻不能阻止我們邁向終點的決心。終於,我們仍然在上帝認為最合適的時機,揚帆再出發了。

        作為委身的基督門徒,我們深知:不論是適時退休,還是有計畫地提早退休,都意味著某些責任的結束,更意味著專職事奉的起始。前者令人輕鬆,後者令人興奮,因為處處充滿了新機、充滿盼望;走在這條路上的人,往往越走越有活力。人有活力,也就越發顯得年輕。我們這幾年來的切身體會,正應了西方諺語:「盼望」與「青春」原是孿生兄弟。而「積極」更是基督徒生命的基本元素,積極的動力來自「盼望」,盼望的終極目標則是來自「上帝的應許」。

2011年,凱毅選擇在巡迴培訓的路程上度過六十歲生日。他說,這是我們黃金十年的正式起跑點,就在我們智慧、經驗、體能、財力交會的最高點,要立志完全奉獻給上帝。我想,服事上帝就是要「向著標竿直跑」!言猶在耳,人已成為宣教路上的識途老馬,惟願我們不負主恩,能成為老當益壯的小驢駒,於馬年再奔一個好前程,為了耶穌!為了耶穌!

延伸閱讀

《加上更多》書+MP3,張梅與夫婿閻凱毅牧師(國際真愛家庭協會董事、會務顧問),及兩個女兒二十餘年來同心打造「宣教家庭」,成為「家庭宣教鐵四角」的動人經歷。情文並茂,中英對照,好聽又好讀。凡為本會奉獻50美元以上,即可索贈一冊。


   
歡迎上「真愛家庭論壇」發表您的感言。
Copyright © 2001-2014 Family Keeper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