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家庭雜誌 第78期 (2014年08)
主題企劃
話題篇
  揮別收養迷思,樂享美妙親情
資訊篇
  像我們這樣一個家
實例篇
  收養帶來的祝福
 
真愛分享
瞻望金色年華
  老健無價寶
網上新世界
  改變一張臉
今天的心情很單身
  單而不毒的人生
夫妻一世情
  這條路,這些年
愛與衝突個案剖析
  你知道我的恐懼
一笑抵萬金
  五缺一?
真愛交流道
  瞻望金色年華

吳憶樺,孤雛變寵兒
        從2013年底至2014年初,許多臺灣媒體連日大幅報導當時十八歲的吳憶樺由巴西返臺探親的消息,同行的還有他的六十餘歲德裔養母以及帥氣的義兄。吳憶樺常緊緊牽著養母的手,並在接受訪問時,數度表達對她的感激與敬愛。

        吳憶樺的生父是臺灣人,生母為巴西人,三歲時,生母就因病去世,生父隨後帶他返臺居住,不料不久生父便心臟病發猝逝,六歲的小男孩頓時成為孤兒,還好叔叔、嬸嬸一家人對他疼愛有加,承諾將他撫養成人。

        但外婆想將吳憶樺帶回巴西,兩家人對簿公堂,成為臺灣與巴西轟動一時的事件。後來法官將孩子的撫養權判交外婆,不料吳憶樺回巴西之後,漸漸出現逃學、說謊⋯⋯等脫序行為。外婆年邁多病,無力管教孫兒,於是透過社福機構安排,吳憶樺於十三歲左右被一對德裔夫妻收養。

        剛進入收養家庭時,吳憶樺仍非常叛逆,養母常需在半夜上街尋找翹家的兒子。但養父母不離不棄,以愛陪伴他成長、傾聽他的心聲,漸漸地,吳憶樺回到常軌,重拾學業,轉變為溫文有禮的孩子。

        吳憶樺的養父母共育有三名親生、四名收養的孩子,吳憶樺成了家中受寵的老么。養母表示,孩子是上帝賞賜的禮物,不論親生或收養,都是寶貝,她都一樣疼愛。如果沒有養父母的接納與愛,實在難以想像小小年紀便遭遇一連串不幸的吳憶樺,能否平安成長。

收養的迷思與正解

        根據臺灣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於2012年底發表的調查顯示,臺灣地區近三成民眾曾考慮收養孩子,但真正付諸行動的不多,深究原因,發現是許多有關收養的迷思,令他們裹足不前。

        關懷收養家庭多年的許瓊嬌師母認為,攔阻收養最主要的原因,是種種迷思造成的懼怕。她自己在考慮是否收養孩子時,便曾因非常擔心管教、健康等問題,而遲遲不敢採取行動。父親過世那年,上帝醫治了她的喪父之痛,她忽然明白上帝可以徹底改變每個人的生命。懼怕霎時脫落,她和夫婿張瓊濱牧師滿心期待地開始進行收養程序。

以下為華人社會常見的幾個收養迷思─

迷思1:孩子知道身世後會自卑、叛逆。
        華人文化重視家族血緣關係,使得許多人對收養存有神秘、不可公開的刻板印象,也使許多養父母對「身世告知」有很大的掙扎與懼怕,認為養子女如果得知自己不是父母的親生子女,將會自卑,甚至叛逆,旁人也會以異樣的眼光看待他們。為了隱瞞養子女身世,有些養父母甚至不惜違法變造出生證明。連續劇中經常上演養子女得知身世後,反應激烈、自暴自棄的戲碼,便是這種迷思的產物。

        其實,根據調查,只要養父母對收養抱著正面、開放、不避諱討論的態度,讓孩子有機會了解被收養的過程、原因,並了解生父生母出養的動機,很有可能是為了讓孩子能在更健全合適的環境中成長,而做出愛的犧牲。同時,只要確知養父母就是他們的父母,永遠愛他們,絕大多數被收養的孩子都能坦然接受自己的身世,而且更敬愛養父母。

        相反的,如果孩子在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從旁人口中,或父母言談的破綻,得知自己被收養的身世,便很可能無法承擔衝擊,變得自卑,以叛逆行為表達心中的傷痛,甚至不再信任養父母。

        許瓊嬌在兩個孩子年幼時,便對他們告知身世,一雙兒女一直覺得收 養 是 一 件 很 普 通 的事,絲毫不覺得自己與別的孩子有何不同。她表示,越早讓孩子知道身世,對孩子的衝擊越小。若一味隱瞞,親子之間將存在無法碰觸的敏感地帶,每回聊到相關話題,養父母便得支吾其詞,甚至說謊。

迷思2: 養子女成長後,會離開養父母,回到親生父母身邊。
        許多人認為收養的孩子一旦找到親生父母,便會離開養父母。因此如果孩子有尋親的念頭,某些養父母便產生不安全感,造成親子之間的緊張。事實上,許多個案顯示,絕大多數的被收養孩子即使與原生家庭重聚,仍認定養父母才是自己最親愛的爸媽。

        許瓊嬌表示,將心比心,「尋根」是人的天性,孩子想知道親生父母是怎麼樣的人、為什麼不能撫養他、原生家庭有沒有兄弟姊妹等,是很自然的情感需求。她兒子曾提及長大後要到中國尋找親生父母,女兒則認為自己已經有了深愛她的爸爸媽媽,對尋親完全不感興趣。無論孩子想怎麼做,她和先生總是讓孩子知道,爸媽永遠愛他們,也支持他們的決定。

        天生沒有左前臂,出生四個月便被遺棄在體育館,之後被育幼院收容的馬武寶,四歲時被一對美國夫婦從中國帶回美國撫養。馬武寶長大後想回中國尋親,惟一的擔憂是怕養母傷心,以為他想離開養父母,搬回中國,但養父母完全理解他想探索身世的心情,只擔心寶貝兒子若無法如願,能不能承擔失望。幾經波折,馬武寶找到了親生父母,得知他們當年由於家貧才將他留在體育館,並不是因為他的手臂而棄養。知道緣由後,解開了馬武寶心中長久以來的疑惑,但馬武寶說,在他心目中,養父母永遠是他最親愛的爸媽,沒有任何人可以取代。

        臺北的Emily,養父母從她小學起,便答應生母前來探望。如今已成年的Emily從沒想過要離開養育她、疼愛她的養父母。她在參與拍攝的《嗨!寶貝》紀錄片中,緊緊抱著爸媽大聲地說:「我超愛你們的!」

迷思3:被收養的孩子較不願接受養父母的管教。
        其實,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面對不同的問題,當被收養的子女出現叛逆行為時,不應放大解讀,因為親生子女悖逆、與父母反目的例子同樣不可勝數。許瓊嬌表示,教養兒女的關鍵不在於親生或收養,而在於父母是否了解孩子,是否願意不斷學習教養之道,以合宜的方法幫助孩子,無條件地愛他們、接納他們。

        如同所有的家庭,許瓊嬌和一雙兒女也會有不同意見,但是,她不會把教養上的挑戰與收養畫上等號。許瓊嬌的一位朋友,曾因親戚收養的孩子很悖逆,而反對收養。後來看到許瓊嬌一家人相處的情形,漸漸改變想法,收養了一個孩子,如今與孩子關係非常親近。

迷思4:沒有親生子女的家庭才會收養孩子。
        歐美社會中,已有親生子女的家庭收養孩子的情形非常普遍。筆者曾參與一場在美國舉辦的收養座談會,與會的六個家庭中,便有四個家庭已有親生子女。

        華人通常是因為本身沒有孩子,才會考慮收養,但臺灣兒福聯盟表示,近年來,臺灣已有越來越多有親生子女的家庭收養孩子。許瓊嬌也認識好幾對同時育有親生與收養孩子的北美華人家庭。

        2013年獲選臺灣新北市模範父親的謝立本,與太太何仲蓉育有一個親生女兒。夫妻倆在女兒滿十歲後,先後收養了三個在發展上有問題的孩子,並成為十二個孩子的寄養爸媽。謝立本說,他和太太能夠照顧這麼多孩子,是因為經歷過上帝的愛與恩典。夫妻倆要求自己對所有的孩子一視同仁,親生的大女兒也很貼心,幫忙分擔許多家務。

為愛收養,全然接納
        除了上述的幾個迷思,關於收養孩子,還有許多其他迷思,例如:有錢人才會收養孩子、收養嬰孩才能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收養的孩子容易有隱藏的健康問題⋯⋯本文限於篇幅,無法一一探討。許瓊嬌表示,收養可能遇到的問題,幾乎所有收養家庭都想過。有意收養的夫妻,不妨多向有經驗的過來人請教、加入互助小組(support group),或向收養機構諮詢。

        許瓊嬌表示,申請收養的過程,無論在哪個國家,都相當漫長。如果夫妻對收養的態度不一致,或是沒有做好為人父母的心理準備,很容易半途放棄。此外,周遭親友的關切,也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她和先生收養兒子時已年過五十,當時不少親友勸退。然而,一轉眼,兒子已上中學。扶養兩個寶貝,使她經歷很多成長、學習,生命更為完整豐富。

        其實,每個基督徒不都是被上帝收養、視如己出的孩子麼?上帝愛祂的兒女,不是依據孩子有沒有成就、聰不聰明、聽不聽話,而是全然接納,付出無條件、永不止息的愛,這也是收養的精神。當選新北市模範父親的謝立本便說,天父上帝才是真正的模範父親。

        收養的起點,或許帶著悲傷與遺憾。但是,超越血緣的愛、無條件的接納與付出,卻能將淚水轉變為耀眼的珍珠,使養父母與被收養子女的人生朝向幸福的方向前進。


   
歡迎上「真愛家庭論壇」發表您的感言。
Copyright © 2001-2014 Family Keeper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