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家庭雜誌 第47期 (2009年05月) | ||||||||||||||||||||||||||||||||||||||||||||||||||||
|
真情真愛顧長輩.修補篇 親情間的未了事 █ 莫非   華人看孝親,重在反哺報恩。由原本父母為兒女勞劬一生,含辛茹苦地把孩子拉拔長大,到年老力衰時,轉為由兒女反哺照養,承歡膝下,成就一個完美的圓。這在華人倫理關係裡,算是美事一樁。 來自至親的痛   但在這生生循環裡,其實懷藏一個大前提:先必須有父母的「哺」,方談得上孩子的「反哺」。但若父母一生對孩子失職呢?在哺養孩子時,父母多年來表現得自私、控制慾重,虐待或挑剔。待父母老年,成年兒女必須照養他們,就像在開了口的墳墓邊跳舞,戰戰兢兢又苦不堪言,又當如何呢?   若兒女因有來自父母的內傷,而想逃避照顧父母的責任時,父母罵「不肖」太容易,社會也會一面倒地跟著大力討伐。但在關係裡糾纏的種種複雜情結,哪裡是一個傳統觀念「應該不應該」,就可以解得開?   「反哺報恩」的文化期望下,有時深埋許多地雷,是成長時來自至親的痛,一味忽視,不代表不存在。如何處理壓抑多年的憤怒和怨恨,常是兒女生命中不可承受的重和痛。   來自至親的痛,是關係中最難纏也最難化解的痛。它不同於生意夥伴的背叛,或朋友的背後惡意中傷,那些傷害引發的憤怒和傷痛,無法淹沒我們基本的生存價值和自我形象。但是羞恥的家庭回憶和對愛的絕望,卻會一生一世跟隨著成年兒女,像孫悟空的金箍咒,天涯海角都不放過,追討著兒女破破爛爛的自我形象。   因為父母是把孩子引進世間的第一人,是把愛和信任關係帶進孩子生命的重要源頭,也是塑造孩子自我形象與價值觀的雕刻師。若父母對待孩子似一珍貴寶貝,竭盡心力去培植愛護,孩子長大後,自然在愛裡感覺自信,面對世界也從不感覺孤獨。   但若父母的愛是用「打點滴式」久久才一滴,吝於付出,或完全虧空,因著父母酗酒、自私、操縱、虐待、忽視等原因,使兒女永遠生活在愛之饑渴和缺乏安全感的環境裡。   當有一天,父母年老多病,要求兒女出手照顧扶助,兒女心中可能瞬間波濤洶湧,所有陳年的委屈、不平和懷恨,很可能會搶在親情前,恨不得像機關槍般射出所有的子彈:「當初你是怎麼待我的?」「你從來沒花時間在我身上,我為什麼要花時間在你身上?」「我憑什麼要照顧你這樣的父母?」 兒女掙不脫的渴望   可以說兒女心中的怨有多深,對父母的失望就有多厚。   而且在關係裡,兒女若是已先被父母背叛,就談不上日後對父母的離棄。然而,種種兒女演練離棄的心態後面,其實埋藏更深的渴望,是得到父母一丁點的接納和祝福。   父母對兒女一生最大的影響力,是肯定。多少兒女奮鬥一生,只為求父母能說一句:「你做得很好,爸媽對你很滿意!」   不管在世人眼裡兒女已長成多成熟,多自立,都抵不過父母一句話:「養你這麼大,你的表現就只不過如此?」瞬間,兒女就被打回一個低頭挨罵的孩子原形。父母對兒女的影響,兒女很難超越得過。   但兒女心中又好像有個鐵鍊,因為渴望得到父母一個肯定、公平對待,或和父母關係能夠修復,常把成年兒女又重新栓回父母的身邊。雖然一生對父母心中懷有怨恨,到父母年老時,兒女卻不大會採取報復或離棄,反而會百般盡力,孝順奉養,以換取父母一聲的「好」。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守在父母身邊照顧最多的,常常反而是那最不得寵的一位,而父母心中最牽掛稱讚的,往往卻是那不在身邊的一位。此時,父母的祝福好似成了咒詛,很難掙扎、破除。父母對兒女的影響,也好似終生的鐵鎚,不經意的一句批評,便可擊碎兒女脆弱的心。 惟設立藩籬可以走得長   若從未曾處理心中對父母的怨恨和傷痛,這些心結便成為關係中的「未了之事」。所有的憤怒、不信任、苦澀和傷害,都會帶入其他的近親關係中。最深受其害的,往往是自己的孩子,輪到他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傷疤和情緒不安定的環境裡。惡性循環,一代傳一代。   這樣狀況下,走進扶老關係,就像扛著多少沉重包袱,外面一步,裡面扯動的心卻有千千結。   因此,兒女若處於一不負責任,充滿剝削利用的損傷性關係裡,便需要對父母設下藩籬,才能讓扶老之路走得長。   所謂「藩籬」,是要分辨哪些部分屬於父母需要負的責任,自己無須出手幫忙。哪些事情又是屬於自己的健康心理界限,要請父母絕不能跨越。這對團得緊,沒有隱私界限的華人家庭,自然是一艱鉅的挑戰。   然而,所有損傷性的關係,都有一些破壞性的互動模式,當一方說或做了什麼,會引發另一方既有的負面傷害回應行為。   比如說一位母親每次都十萬火急地要求,為的又盡是一些雞毛蒜皮事,女兒若不及時回覆或做到,馬上會引發母親的憤怒指控:「妳一向就這麼自私,做一下又不會死!」女兒便開始為罪惡感煎熬了,但又無法次次答應母親,而影響自己的正常生活。此時,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設下藩籬界線,方可停止兩人間的惡性循環。   這是為了幫助成年兒女同時能夠盡責照顧父母,同時又可避免再受傷害。克勞德所著的《過猶不及》一書,對設藩籬有更詳盡的解說和示範,不妨找來一讀。   藩籬的重要性,便在於可以扼止父母再有虐待性的言行舉止。也因為有了藩籬,便可附設一個門口,開放適當機會發展積極正面的親子關係。 傾聽父母的故事   然而,設下心理藩籬,只為減少傷害,算是消極面的處理。有些家庭最多也只能做到如此。若有可能,在避免傷害之後,也許還可再進一步尋求了解父母的成長環境,傾聽父母的背景故事。   因為每個人都有個故事,沒有人天生下來就是個怪物,喜歡一味苛刻、操縱或虐待。其後總有一個形塑的原因和成長背景。傾聽父母的成長故事,雖然並不代表父母對兒女的錯誤對待,就此變得合理,無須修正,但故事卻可以連結兩代人的歷史,連結父母子女的心。   當兒女願意穿進父母的「鞋子」裡,了解父母成長環境裡所受過的種種傷害,奇妙地,這往往也是兒女自我療傷的開始。因為這是一個受害者,對另一個受害者的感同身受和理解,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所犯錯誤的諒解與共同承擔。是尋求和好的一個開始。   總而言之,親情間種種未了之事,當然能了最好找個機會去了。但有時,時不我予,身不由己,可能永遠了不成。此時,就只有用饒恕來填滿關係裡的沉默。饒恕,不完全是為了放過父母,更多的是為了釋放自己。像那句名言:「不要再用別人的錯誤來處罰自己。」   用饒恕來卸下所有包袱,還自己心靈一個自由。也該是時候了,從那黑暗不見天日的囚房裡走出來。親情間一些未了事,說到頭,了不了還是在自己,不是麼?(本文為「愛在晚風習習時」系列專欄第2篇) 塵封泛黃的家庭記憶中,有許多天堂般的溫馨回憶,但亦可能藏著至重至痛的傷害。 |
歡迎上「真愛家庭論壇」發表您的感言。 Copyright © 2001-2008 Family Keepers,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