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家庭雜誌 第14期 (2003年12月)
主題企劃
感恩篇
第二個母親
超越篇
在愛中無憾
話題篇
一個屋簷,兩個女人
 
真愛分享
說出心中的情畫
樂享婆媳情
真愛協談室
一味忍受未必佳
家庭EQ
當惡童臨門時
家庭溫度計
為家庭侹康把臘
經驗分享
灰姑娘新解
家庭資訊站
結婚週年紀念一覽
一笑抵萬金
自說自話


她們倆,情同母女、相知相惜,成為人生路上的好伙伴──
樂享婆媳情

婆婆:蘇李惠蓉(Ruth)
媳婦:蘇吳碧清(Annie)


之一:媳婦心聲
  今年九月初,我和六歲多的女兒曾有一段這樣的對話:
  「Olivia,妳上學了,媽咪也跟妳一起長大了。妳的同學叫我蘇媽媽,就像當年我認識妳奶奶,叫她蘇媽媽一樣。」
  「妳為什麼也喜歡人家叫妳蘇媽媽?」
  「因為在媽咪心目中,『蘇媽媽』這個稱呼很特別。我從小就認識妳奶奶。跟著蘇媽媽一定有好吃的、好玩的、有親切的笑容、有溫暖、有關心。」
  「難怪妳也想當個蘇媽媽!」

少年印象
  我又對女兒說:「我等著人家喊我『蘇媽媽』,等了很多年了。現在妳已經六歲多,我吃了當媽的這行飯,也夠經驗得到『蘇媽媽』這個頭銜了。沒有三頭六臂,可是很難勝任『蘇媽媽』這個角色的哦!」
  在我看來,婆婆是個常常令人驚歎的女人。
  記得在十二歲那年,我到她在台北的家吃飯,當時她好像非常非常思念她在美國留學的孩子。當她向我們講述相思之苦時,臉上靜靜地滾落一滴滴淚珠。
  於是,在我這小女孩的心中,深深烙下了這位慈母的形象,我明白了她愛孩子愛得有多深。
  可是不論多傷心,她對我們仍然很和善,常用美味的義大利麵款待我們這些小饞貓。我有幸成為她家的小常客,每次一去拜訪蘇媽媽,迎接我的總是愛和美食。
  七年後,我們再次與蘇媽媽相逢。那一次,她將我們邀請到她洛杉磯的家中。她的孩子們都已上大學了,而我還只是個十九歲的女孩。跟往常一樣,我知道又能在她家享用大餐了,但沒料到竟然還碰上了我未來的丈夫皙彰。

雙倍祝福
  我從一歲半就和公公蘇文隆牧師相識。(有照片為證哦!)我總認為父母的朋友也就是我的朋友,我們彼此都十分喜歡對方,不過蘇媽媽對我來說意義更特別些。
  不經意間,她為我樹立了賢妻良母的榜樣:有禮貌、性格甜美、烹飪水平一流、善於縫紉和手工、知道怎樣善待身邊所有的人、持家有道……我希望自己長大後也能像她那樣出色,甚至覺得,如果我是個男人,一定也會向她求婚。
  即便現在我已身為人母,我仍然期盼著兒子將來也能找個像我婆婆那樣的好妻子。
  當我和她的兒子墜入愛河後,我知道我得到了雙倍的祝福。一個孝敬母親的男人,很可能也會十分疼愛妻子,而我的丈夫正是一直這樣深愛著我。在我們共度的這些時光裏,婆婆經常會給我一些明智的建議,幫助我和丈夫和睦相處,她完全把我當成了自己的親生女兒。
  我很佩服她對晚輩們總能公平地去關愛,當我和先生發生爭執時,婆婆常會幫我主持公道。我也佩服她不少睿智的主張,她對生活的經驗與判斷總是很有價值。
  此外,婆婆還十分鼓勵我發揮自己的才能,引導我如何作個處事有條不紊的妻子、母親、女人。

與我同行
  當我初次走進婆婆的生活時,還是個小女孩,她那時就很疼愛我。現在我成了她的兒媳,這種愛有增無減。
  我的健忘、無序、粗心,在她眼中都是一種挑戰。伴隨著巨大的耐心和愛心,她一直在幫助我怎樣更好地調配時間,打理家務。她從未因那些缺點而批評過我,只是身體力行地默默教育著我。她總是一遍又一遍地以實際行動重複著相同的範例,直到我理解並養成那些好習慣。
  當然,我們之間也會有矛盾,但那都只是過眼雲煙。
  八年的婚姻生活中,那一次次或艱難或歡樂的片段,蘇媽媽都陪著我走了過來。每一次搬家,她總會幫我收拾新居;每一次小生命降臨,她總會來照顧我的飲食起居;而每當我受到挫折、感覺委屈時,她總會為我拭去淚水,鼓勵我努力成為上帝所喜悅的婦女。
  婆婆就是這樣一個人,我深深地敬愛著她。在我心中,她將永遠都是我的「蘇媽媽」,一位慈愛的母親、親密的朋友,一名如姐妹般伴我走過人生每一步的好夥伴。



本文由蘇吳碧清(Annie)以英文寫作,唐薇翻譯。作者成長於加拿大,1995年與蘇皙彰結婚,2001年起全家赴中國昆明從事少數民族扶貧工作,育有二女一子。

之二:婆婆心聲


  當我還是少女,尚未交男朋友之前,讀到舊約聖經中拿俄米和路得的故事時,就被她們婆媳之間的感情深深地吸引。
  路得抓住那上好的福份,選擇拿俄米所信的上帝為自己的上帝。這個智慧的抉擇使她一生蒙福,不僅有了美滿的歸宿,也成為古代以色列偉大國王大衛的曾祖母,耶穌也出自大衛的後裔。
  由於對她的偏愛,後來我把英文名字改成了「路得」的英譯"Ruth"。
  幾十年之間,我也由媳婦的角色轉變成婆婆的身份。
  我的親家吳雲騰中醫師和外子蘇文隆牧師都出身於台灣台南,也曾在同一間教會。然而吳家很早就移民加拿大。

看著她長大
  外子在台灣從事神學教育時,因為拓展工作的需要常到北美,每次到加拿大就會路過吳家。他第一次見到我們的媳婦Annie時,她才是一歲半的小女孩呢!她和她哥哥常稱呼外子為"Uncle Lobster",因為他們的爸爸會特別買平常都不會買的龍蝦招待文隆。
  後來我們移民到美國,四年後外子由Fuller神學院畢業,我們留下兩個孩子在波士頓我大哥家寄住、繼續他們的學業,就回台灣在中華福音神學院任職二年。那一段時間湊巧吳家也回台灣居住,並曾來拜訪我們。
  那是我第一次看見當時已十二歲的Annie,覺得她很可愛。兩年後當我們全家團聚、住在洛杉磯時,他們全家也回加拿大定居,兩個年輕人在那時尚未曾見過面。
  我自己受名佈道家葛培理的太太影響很深(巧合的是,她的名字也是Ruth)。我中學時就讀到她一篇我稱之為《求夫禱告文》的作品,我也如法泡製,所以上帝為我準備了另一半。
  而我的孩子們還未上大學時,我就已經開始為他們的終身大事禱告。由於我在大一時就認識外子,所以我們贊成女孩子在大學時就可以考慮婚姻對象,至於男孩子則不必那麼急。

口甜心更甜
  應該是一九八八年吧?有一天忽然接到Annie的電話,知道她們全家到我們住處附近的Arcadia探望生病的外祖母,我們就邀請他們到家裡來吃飯。這時Annie已經是大學生了,而我的兒子快要大學畢業,尚未有合適的女朋友。
  這是我兒子第一次與Annie見面,接下去的羅曼史就如童話故事般,有情人終成為眷屬。
  從Annie幼年時見到她開始,我們就很喜歡她。她有很好的性情,人甜心甜口也甜,我們無話不說。婚前她到我們家小住時,常與我同睡一房,一夜話不停。
  她看得出我與兒子的關係很好,有一次她問我:「有一天當妳看到兒子跟媳婦感情很好時,會有什麼感覺?」
  我不知道她言下真正的用意,愣了一下,但上帝隨即給我智慧回答。我說:「媽媽和爸爸的感情很好,所以媽媽的EQ很正常,妳不用擔心,媽媽當然希望兒子也有美滿的婚姻,因此你們愈彼此相愛,媽媽會愈高興的。」

愛能忘我
  我心裡一直希望能像拿俄米一樣作個好婆婆。我也視她如上帝額外賞賜的女兒。當她懷頭一胎時,常常主動打電話讓我知道所有的過程,讓我分享她的喜樂。離預產期半個月前我就飛到北加州,陪她散步、陪她逛購物中心,沒想到幾天後孫女就因此提早出生了。
  坐月子期間為了讓她有足夠的奶水,我半夜一定起來把熬好的補品餵她吃(因為她抱著孩子餵奶、雙手不方便)。孫女半夜常哭鬧,我趕緊爬起來抱baby,免得吵醒她。日子在喜樂、興奮及愛中飛逝,我一點兒也沒有感覺累。
  直到半個月後她母親來換班,我回洛杉磯後病了一個月,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就是「愛能忘我」的真諦。也明白了為何媳婦當初會樂意讓我待在產房內,而不忌諱她個人的隱私。

勇敢又積極
  我非常驚奇Annie 的好人緣。我們家左鄰右舍有白人、華人、韓國人,我們遷入至今都十六年了,彼此的關係也僅止於打招呼而已。
  二○○一年兒子一家移居雲南昆明之前,小住我家才不到幾個月,竟然成為一美國鄰居的桌上客。到了中國後,她還繼續與他們保持聯絡。在昆明時,她的這種特質也成為傳福音很有用的管道。
  Annie 有大無畏的精神,遇事常看樂觀積極的一面。偶爾我提到擔心孫兒女在中國所受到的限制,或是在他們成長過程中我看到的問題時,她會冷靜分析現況並且答應去改善,而不會以為別人在批評她而覺得受傷。我很感謝上帝給了她這種健康的心態。
  我常打國際電話給她,她對人的話很有反應,不會令人有冰冷的感覺。二○○二年九月我告訴她,我進了急診室,結果發現膽和腎都有小結石,不久她就e-mail好幾頁有關這方面的資料給我,她對人的關心總是如此靈敏、如此周到。

享受非忍受
  至於因我們婆媳二人個性不同,可能會因此產生的問題,藉著禱告與默想,我領會到作婆婆的要如何拿捏分寸,如何以愛來接納、欣賞她的優點,如何容忍她的短處和弱點。
  仔細想想,其實我亦不完全,還有許多學習的空間。正如保羅在聖經提多書二:3~5中所勸勉的:「年長的婦女,要行為謹慎。不可搬弄是非……要作好榜樣,善導年輕婦女,訓練她們怎樣愛丈夫和兒女,怎樣管束自己,要貞節,勤於家務,慈善,順服丈夫,免得上帝的道受毀謗。」(現代中文譯本)
  婆媳之間的關係是很敏感的,需要雙方善意積極的互動。若其中一方始終忍氣吞聲、承擔一切,固然精神可嘉,也可維持表面的和諧關係,卻還是處於「忍受」而非「享受」的境況。生命短暫,何不雙方都「退一步,海闊天空」呢?
  感謝上帝,不只賜給我一對好兒女,也賜給我好媳婦、好女婿。路得(Ruth)是有福的女子,我也是!

作者蘇李惠蓉(Ruth)為台福普世豐盛神學院院長蘇文隆牧師夫人,育有一子一女,並有孫輩四人。

歡迎上「真愛家庭論壇」發表您的感言。
Copyright © 2001-2008 Family Keeper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