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家庭雜誌 第19期 (2004年10月)
主題企劃
見證篇
人到老年當瀟灑
圖像篇
金色年華
話題篇
樂享銀禧歲月
 
真愛分享
真實故事
旅程
健康資訊站
留意老年失智的警兆
單身心曲
戀愛十誡
單身園圃
在愛中飛翔
真愛交流道
在品香茗


樂享銀禧歲月

█廖美惠

?長者:知足常喜助人最樂

  「老年」不是過渡,而是一種進行式。臨近生命的黃昏,如何享受「夕陽無限好」的良辰美景,過得快樂而有意義?

金色年華
  有些學者把人的「生命進程」分成三個階段:發展階段 (受孕到廿五歲)→成熟階段 (廿五到六十五歲)→衰退階段 (六十五歲到終了)。在此科技發達,醫藥和保健知識普遍的時代,人類平均壽命延長,老年期可長達二、三十年。
  事實上「老年早期」是中年的延續,在生活能力上還是自足有餘,只是體能有衰退現像。退休之後,若能把原來放在事業上的時間和精力,轉移到休閒嗜好和養生保健上去,這段時期應當能成為人生中逍遙自在的大好時光。
  「年輕的老人」(Young Old),一般是指剛剛退休到七十幾歲這段年日,如果這時仍然擁有老伴、老本、老居、老友、老健,其實正是人生的黃金年代。
  即或其中某項已有欠缺,只要兒女盡心協助,自己又積極追求信仰與友誼,仍可享受心靈的平安喜樂及充滿愛與尊嚴的晚年生活。

及早未雨綢繆
  按照聯合國的標準,當一個國家六十五歲以上人口超過7%時,就已進入高齡化社會。
  美國2003年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有3600萬人超過六十五歲,佔人口的12%,預估到2050年將增長至22%。
  在中國有8510萬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佔全國人口的7%,預估到2050年將增長至25%,達三億人。
  台灣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約佔總人口的10%,即大約230萬人,預估2020年會高達15%。
  當世界各國已紛紛進入高齡化社會,退休生活規劃已成為許多人最切身的議題。儘管不少國家老人福利制度已較上軌道,但在退休之前,不妨未雨綢繆,及早做好退休後規劃,才不致到時慌亂。
  目前一般銀髮族經濟狀況,大約有以下幾種類型:
*理想型:領有原任職單位的退休俸或有政府的老人福利金;身體還不錯;子女按月提供生活費;退休後另闢戰場,有固定收入。
*普通型:按月支領銀行退休利息(IRA);子女會不定期提供生活費;有存款利息收入;能賺一點小小外快,如兼差、稿費等。
*緊張型:僅靠銀行利息度日;投資失敗;老伴病重;醫藥費龐大。
*窘境型:沒有退休金;子女不奉養;身體狀況不佳;存款有限;無力另謀他職。
  樂觀、有彈性、善用外界資源,可以說是最佳的抗老化良方。

重新換輪胎
  一向關懷長者的新澤西州傳福中心許宗實牧師鼓勵長輩們,退休是人生的另一個階段,英文retire(退休)可聯想為替車子「再換輪胎(re-tire)」,重新出發,不以自我為中心,不 倚老賣老,以幫助別人來使生命更有意義;以認識上帝,讓舊胎換新胎,以度過更有尊嚴的黃金歲月,也讓兒女有個盼望可以在天堂再相見。
  事實上,在全美各地的華人社區、教會、中文學校、老人公寓,都可以看見一群華裔長者,善用退休後的年日,生活反而更充實。
  他們不必像過去為事業打拼、為子女牽掛;在關心、幫助別人當中,他們的心靈得到滿足。
  年輕時為生活奔波,為照顧家庭,沒有真正去想過人生的意義,現在年紀大了,對生命有新的審視,他們的共同心聲是「知足常喜、助人最樂」。若再加上子女的肯定、認同、協助,給他們足夠的空間,那就更美好了。

活到老學到老
  「別人都說老人的煩惱是時間太多、太寂寞,我呢!要做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了,每天都忙不過來,一天二十四小時都不夠我用呢!」今年七十二歲,來美已有二十個年頭,現住新澤西州橋水市老人公寓的杜媽媽笑著說。
  她每天早上五點半準時起床,六點鐘和杜伯伯一起出門到健身中心游泳;約莫九點回家吃早點,緊接著就按每天的例行時間表行事。
  星期一早上看望小孫子;星期二早上十點參加老人公寓的咖啡時間;星期三買菜,晚上參加教會的禱告會;星期四帶有需要的老人去看醫生或是探訪其他老友;星期五上英文課,晚上參加團契聚會;星期六是訪友或親友來訪的時間;星期日上教會,晚上與兒女聚餐。
  杜媽媽說,她快樂的秘訣在於信靠上帝。「沒有一個作父母的不會擔憂子女,但是我一有煩惱,馬上就交託給上帝,日子就很好過了!」擁有兩兒兩女、八個孫子的杜媽媽又笑開了。
  杜媽媽最大的心願就是多傳福音,讓其他的老人認識上帝,因為這是給長輩們最好的禮物。

長輩也能上路
  今年七十八歲,十年前自北京退休、移居紐約的袁伯伯剛來時常說:「在這兒要吃中國菜很容易;看中文電視、中文報也很方便;買菜用腳走路也可以到;在美國的華人越來越多,說中文的機會也很多,怎麼會成為聾子、啞巴!」
  兩年後,兒子搬到新澤西州,袁伯伯終於說:「在美國不會開車就像沒腿似的,去哪裡都要靠兒子開車!真不方便!」
  五年前,袁伯伯向兒子提出學開車的要求,起初兒子不放心七十幾歲且從來沒有開過車的老父新手上路,但是袁伯伯向兒子保證一定會很小心,幾番家庭會議之後,兒子終於同意了。
  上完駕駛訓練課後,袁伯伯心想早日真正上路,「但家裡只有一輛車,兒子開去上班我就不能練車了!」
  於是袁伯伯又向兒子提出另一項請求,「可不可以讓我和你一起去上班,然後我就在你們公司的停車場練習開車,等你一起下班?放心,我一定會很小心注意的!」熬不過父親的要求,袁伯伯的兒子只好同意。
  就這樣父子一同上下班,一個月後當時七十三歲的袁伯伯終於學會了開車。現在袁伯伯開著一輛七人座的廂型車,載袁媽媽去買菜、幫忙接送老人到教會。
  五年來袁伯伯未曾有過車禍紀錄,「學會開車讓我覺得自己好像年輕十歲,既可以自己獨立、能享受生活、又能幫助別人!」袁伯伯頗有成就感地說。

盡情發揮所長
  每個星期三是賈伯伯和賈媽媽日程表中重要的一天,因為有教會松柏團契。
  十年前賈伯伯和賈媽媽退休後從台灣移民來美與子女團聚。他們的兒子賈士榮當時在新澤西州任傳道人,七年前賈士榮搬到費城牧會時,曾問父母是否願意一起搬家。
  「我們老樹拔根,好不容易適應新澤西的環境,在教會和中文學校有許多好友,不想再拔老根了!」賈伯伯和賈媽媽兩老決定自己買一套小巧玲瓏的公寓住。
  如果有人問賈媽媽今年幾歲,她會回答說:「你看我幾歲就是幾歲!」賈媽媽常說:「不要成天想著自己老了,要有『童心』」,或許這正是她健康長壽的秘訣。
  「麵粉可以是多采多姿;布料可以是千姿百態!」這是賈媽媽的名言,賈媽媽有一雙懂得變化烹飪和縫紉的巧手。
  她把身體健康歸功於住在自己的公寓裡,賈伯伯會開車,兩老行動自由,享受生活,儘情發揮自己所愛的興趣。目前賈伯伯在中文學校教書法,賈媽媽教中國結,兩老桃李滿新州。

不憂不慮 順其自然
  七十五歲的段媽媽,看起來像是只有六十出頭。排隊等了三年,她終於等到一處環境優美的老人公寓,「千萬不要鑽牛角尖,任何不愉快的事情,不要放在心上,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老是提當年的豐攻偉績。我很滿意住在老人公寓,一切都很方便。」喜歡唱歌的段媽媽說,活得老又活的好的秘訣就是「每天保持心情開朗」。
  七十六歲的王伯伯說:「如果活得無趣,年輕的會變年老;活得有趣,年老的會變年輕。」王伯伯表示,儘管身體會老,但是心態不要變老,生活充實,就可以忘記衰老,老人只要興趣廣泛,就不會抱怨日子難過。
  王伯伯勉勵耆老們,一個人要懂得什麼年齡做什麼事,所謂「青年期看學歷,中年期看經歷,老年期看病歷」。這是自然定律,也是人生的必然現象。不必逞強,用健康的心態接受一切的事實與安排。
  回顧一生,什麼人生的酸甜苦辣應該都嚐過了,大風大浪也經歷過了,晚年應該是不憂不慮,順其自然,「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袁伯伯、賈氏夫婦、段媽媽、王伯伯目前都參加新澤西州若歌教會的松柏團契,他們與老友們都是「心靈健康會帶動身體健康」的見證者。
  他們呼籲,中年子女要鼓舞、幫助年長父母,保持樂觀心態與赤子之心,用感恩的心去享受更豐盛的銀禧歲月。


?兒女:細水長流真情相待

  當父母漸老,中年兒女應當下工夫建立更成熟的親子關係,認清老人大多已定型,想法及生活習慣不易改變的現實,學習與他們有效溝通,不要強作父母的「父母」。現代「孝道」的最佳定義,應該是作父母的好朋友。

幫父母培養嗜好
  兒女在父母剛邁入老年期、甚至還沒步入,就可以幫助父母儘量培養廣泛興趣,好讓他們打破自我設限的生活方式。
  家人均住在佛州的小芸,七十歲的雙親今年夏天剛從大學職場退休,早在年初,小芸及兄弟姊妹四人對於父母退休後的安排,已經和父母有了充分溝通和共識。
  例如:父母退休後繼續和小妹同住;大家請父母列出想做的事、想看的書和錄影帶;每月每個子女給父母一百美元零用金;每季全家團聚一次;明年春天陪父母回中國探親;後年父母結婚五十週年全家族一同搭遊輪旅行……
  子女可以是退休父母的資訊蒐集者與擴展社會網絡的橋樑。小芸以個人親身經驗,提出三點兒女和父母討論退休生活時之參考建議:

尊榮父母
*考慮父母的性向:
  小芸說父母在美雖工作十幾年,因個性較內向,朋友不多。小芸計劃送他們一台筆記型電腦,鼓勵父母上網或練習電腦打字。小芸期盼地說:「或許他們還可能用電腦寫回憶錄呢!」為讓父母多運 動,小芸將陪父母在家種花,到近郊踏青、賞花、賞鳥等。
*注意與長者溝通的技巧:
  人際關係中,溝通本就是一門必須不斷學習的藝術,更何況互動對象是把自己拉拔長大的父母,而且是已進入老年期、面臨許多失落與變化的父母。因此如何以幽默對挫折,以彈 性對頑固,是中年子女天天要面對的挑戰。小芸父親較隨和,母親則很好強,因此小芸在溝通時,常格外多花心思注意母親的反應。
*公開讚揚父母:
  身為基督徒的小芸,希望父母能夠到教會,為了幫助父母走出第一步,小芸帶著父母參加一些教會活動,讓他們認識一些新朋友。去年慶賀母親生日的聚餐中,小芸公開朗誦一首自己的作品《母親的愛》,小芸說那是她這一生中第一次看到母親落淚。小芸認為「尊榮父母」是讓他們享有快樂晚年最有效的方法。當父母真正感受到被接納及子女發自內心的愛和感恩,與他們討論事情就容易了。
  牧會已廿餘年的許宗實牧師主領過許多追思禮拜。他表示,喪禮中最需要處理的就是「遺憾」的問題,在世者遺憾來不及對已逝者表達心中的愛意,或是該道歉的沒有道歉,內疚感就一直纏繞著。
  許牧師鼓勵兒女們把握時機,不要吝於對父母講感恩鼓勵的話,甚至可以寫一封感念信給父母,這對父母將是莫大的安慰。

任重道遠
  真愛家庭協會會長葉高芳博士認為,對年老父母的照顧,在已步入中年的美國嬰兒潮世代(baby boomers)中已成為極普遍的課題。
  子女無法使父母不老,但是可以幫助老年父母,讓他們的生活品質得到改善。
  資深臨床心理學家葉吳慶宜博士表示:「沒有人是全能的,不要以為自己可以滿足父母所有的需要,使他們永遠開心。」
  換句話說,除了自己盡力而為,也必須尋求外援,包括親人、朋友、教會、政府或雇來的幫手等等。
  華人講到對父母的愛,總是想到奉養,好像如此就盡了本分。葉吳慶宜博士建議,和老人相處不要太重視事情的成就,而要多花時間與老人家一起回顧,滿足他們心理上的需要。她形容,照顧老人彷彿參加一場長程賽跑,必須掌握「細水長流」的秘訣。
  物質供應無法取代年邁雙親所渴望的天倫之樂,孝順固然重要,但愛更長久,更不可或缺。
  上有高堂下有兒女,身處「三明治階段」的中年人,在盡心竭力栽培孩子的同時,也不要忘記關懷年老的父母。不要以為父母就不需要以真情相待,其實他們和小孩子一樣,需要別人噓寒問暖,需要肯定自己被別人真心關愛著。人非木石,當我們毫不保留地流露對他們的愛時,即使再嚴肅、再保守的父母,遲早也會以真情回應。
  葉高芳博士則強調,在照顧年老父母的過程中,要細心觀察老年人身心靈的變化與需要,從父母正面與負面的經驗中學習,幫助我們在中年階段,就在婚姻、經濟、社交、健康上努力經營,好為自己將來如何過個擁有老伴老本老友老健的晚年生活而預備。
  許多過來人亦提醒,我們對待上一輩的言行舉止,無形中也在對兒女進行著重要的身教。我們與父母相處的點點滴滴,都是在向下一輩示範,當我們年老時,應當如何對待我們。

作者廖美惠定居新澤西州,與夫婿王治元育有一子一女。喜愛閱讀、旅行、電影,目前為蒙特梭利幼教老師、漢新月刊特約記者。

歡迎上「真愛家庭論壇」發表您的感言。
Copyright © 2001-2008 Family Keeper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