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老人被迫遷移異鄉
現代人談扶老,說實在並沒有一套真正的理想模式。因為理想模式應是以「扶老」的主辭「老」為主,一切的居住安排應以老人家的需要為主要考量。那麼,老人的需要為何呢?
照英國社會學者瑟史密斯(Sixsmith)對「家」的定義,除家人關係外,還具備一熟悉、溫暖、安全、舒服的「窩」的觀念。甚至再擴大到「家園」,包括熟悉的鄰里、環境、老朋友與老鄰居在其中。老人其實生活在熟悉的家園中養老,最適應、也最具安全感。
然而,現代兒女因著謀生或留學,大都背井離鄉,漂洋過海。扶老漸以扶助人所在之地為主。再加上現代人注重下一代教育,「扶老攜幼」多半成為「扶幼攜老」,不但無法以老人家的熟悉環境為主,還被迫為兒女下一代有更好的教育和生活條件,不斷地遷移老人攜帶著走。
現代還有一現象是,較有責任心的幾個家庭成員,願意合力承擔扶老責任,像台灣農村裡所謂的「輪伙頭」,排好時間表讓父母到各個兒媳家輪住或輪食。父母三不五時便需要適應不同的家庭擺設和關係互動。
不止如此,現代兒女海角天涯,「一夜鄉心五處同」。在兒女家輪住,常意味著國內國外,美東美西,歐洲澳洲,老人家抖顫的雙腿,要跨進又跨出不同的文化、時區與氣候。可想而知,對老年人來說,搬家和變動是一個很大的困擾。
因著空間轉換,威脅到老人熟悉的家園環境,老鄰居、老朋友的維繫,以及可以回憶往昔的地方。若要建立新的鄰里網絡,熟悉一個全新的環境,對跨一個文化又上了年紀的老人,大不易。而且異地依親的結果,不論在感情需要或生活料理上,除了親人別無依靠,自然對照養者擔子沉重,對依親的老者也有著無助的依賴感。
經過協商,產生主要照養者
輪養狀況雖不理想,但至少所有手足都願意參與負責。
就怕許多人如前文所說,心理上沒有準備,或配偶不肯配合,或生活中有種種難處,使得現代人在處理父母照養上,成為掙扎著摸石子過河。
每一塊石子,都夾雜著父母需要和照養人的家庭狀況兩方面變數。
手足間誰來負責?誰來接手?是否公平?是這階段成年子女一直會纏鬥的問題,而且常被迫在父母發生危機的時候,必須作個決定。
愈來愈多的狀況是,由一位成人子女主打負責父母的照養問題。然而,誰來照顧?很多時候卻非經過手足間深思熟慮討論後的結果,而是在一些社會期望投射下,如長子、長女、未婚女兒、經濟條件較佳、媳婦全時間在家、與父母住同城市等等,成為不成文的優先照養人選,且是迫於情況而產生的「不得不」。
也有的是兒女中沒人出面或出頭,待發生問題,父母有了需要,才跟著窮於應付。這種狀況下,有些兒女猶疑不決且想盡辦法逃避,那至終不得已而伸手照管的,則多少有些受困之心。時日一久,隨著父母需要增加,擔子加重,照養人漸漸感覺疲倦、挫折,甚至感到苦澀不公,憤怒和沮喪也跟著坐大。
然而其他手足已依賴成了習慣,從未想過分擔接手父母照養的可能。於是,照養者會感覺其他弟兄姊妹都在生命裡往前走了,只有他或她是唯一被父母重擔給滯留原地的「受害者」。諸多爭議便由此而出。
理想狀況是,能在父母生活有嚴重需要發生前,早早便和年長父母與所有手足討論日後的照養計畫。像著名的《至於我和我家》蘇家見證集,便提到七位手足在父母尚未進入嚴重需要前,就已商議由蘇文安夫婦把父母迎回家來照養,並事先做好經濟上與居住環境的安排,待日後有需要時「有備而迎」。
需要一位主要照養者的原因是,當手足分隔幾處,遠近距離會影響溝通效率和作及時決定的時機。由一位負責打點父母日常生活與醫療保健,則會單純方便得多。
團隊,是照養者的精神支助
然而由一位子女照養父母,責任實為巨大,最好能有一個照養團隊,這團隊包括其他手足、照養人配偶,以及照養人的子女等。
主要照養人的責任,是為父母基本醫療作決定,安排父母看醫生,安置其居住環境,以及幫助父母理財、付賬、處理保險等雜事。其他團隊則需要伺機照顧照養者的家庭生活(可能是照養者的配偶,孩子),幫忙跑腿,帶老人看病,開車帶長者去任何想去的地方,或金錢分攤。
重點是「人人有責」,讓照養者不致覺得孤單無援,坐困愁城。其他家庭成員的分擔,也可以成為照養者的精神支持為主,作他吐苦水的對象,為其解壓。或一起討論一些關於長者生活或醫療的重要決定,並在主要照養者度假時接手父母,或找機會帶父母出門旅行,給照養者一個休息機會等。
就像《愛我們的家》那首歌,每個人付出,可以讓愛住在父母所在的那個家。
尊重主要照養者,小心口舌
通常主要照養者盡心盡力地為父母忙裡又忙外,年長的父母還是可能因為自己身體的無力或病痛,或對生活的失控,而把脾氣和挫折發在照養者的身上。
有時候,父母還會稱讚那不在身邊的兒女,「妳哥哥也是很孝順的,在外地還老惦記著我。」,或「你弟弟的工作做得多好,在他這年齡很少做得這樣成功的!」聽在因照養而耽誤前程的子女耳裡,心中自然很難平衡。
其實很多時候是言者無心,聽者有意。或是隔著距離霧裡看花,父母只要不在身邊的兒女都想都香。但是很少父母會蓄意在兒女間挑撥離間,或欲引起手足間爭風吃醋。因此對父母的言語可以姑且聽之,不必放在心上引起自己不快。
至於其他兒女,當接到年老父母電話,抱怨與其同住的子女有多麼不體貼、不盡心,或對其所有物處理不當時,我們的直接反應會常想馬上打個電話興師問罪。
但要有個了解,這樣反應對主要照顧者來說,會是一種傷害。他們是天天與父母各種狀況在那裡磨的人,也是父母所有情緒脾氣的承受者。父母打電話可能只為了傾訴,為了找個情緒出口,或在有所爭議時為自己的立場拉票,不見得真想要有人跳進去干涉,攪亂生活。
當然,有時候父母所抱怨的,可能我們也同意是照顧者的不周,或自認會有更好的處理方式。但要謹記:照養是一項艱苦的責任,錯誤難免,除非有虐待情況,所有「袖手」肢體需要對「插手」照養的肢體全力支持,而且不只在對方盡力作得不錯時表示關心,也在對方顧慮不周時要有所體諒。
誠然,老年父母照養不易,有多少家庭因為意見不合,而鬧得醜陋分裂?也有父母流落老人公寓或療養院而無人過問。對父母,基督徒的我們需要有個存心,也因為感念,手足間愈早作準備,有所商議,便愈會有適當的對策。
重要的是,要記得我們怎麼處理老人家的照養,後面還有幾對眼睛在睜著觀望,那是我們的下一代。先不說是否指望日後「養兒防老」,至少這之間會暴露出我們的為人,以及我們是以什麼樣的精神傳家。!
照顧老人任重道遠,一定需要團隊合作,單打獨鬥難以恆久維持理想品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