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家庭雜誌 第49期 (2009年09月)
主題企劃
感恩篇
  舞動人生
資訊篇
  自在翱翔吧,孩子!
話題篇
  助兒女發揮天賦才華
 
同心迎戰人生考驗
真愛下午茶
  恐龍蛋與太空人
親子加油站
  粗活與繡花
晚風習習
  父母照養難為
理家理心
  整頓內在市中心
故事森林散步
  迷途
人生感懷
  秀出冠冕
愛與被愛的藝術
  分住兩地如何增進親密
夫妻一世情
  永浴愛河四部曲
真愛交流道
  及時、適時的援手




█黃瑞怡

         在人類文明進程中,有高山有低 谷,但迄今從未有一世代,能全然免除饑饉、戰亂、貧窮、水火等災殃侵擾。文明走到顛峰的二十一世紀歐美 街頭,仍有流浪狗、流浪貓、流浪的大人和小孩。歷世歷代天災人禍下,與父母親短期、長期甚至永遠分離的 孩子,各有各的不得已故事,其中最讓人傷痛的情節,是屬於那群被親人有意棄絕的幼苗吧!
         我不禁想起,兩百多年前的德國鄉野,當民俗語言學家格林兄弟頭一回將漢斯與葛蕾特兄妹的故事,以鵝毛筆字字句句記錄羊皮紙上時,他們心裡,是否也疼惜過小兄妹倆在黑森林裡蹎躓腳步,讚賞過他們面對兇險時勇敢機智,更感動於他們不離不棄的手足深情?
         如同其他經典童話,漢斯與葛蕾特表面通俗故事後頭,是等待挖掘推敲的寶藏;漢斯與葛蕾特邀請我們與 孩子一同勇敢地、開放地面對隱藏的家庭課題:

棄絕與接納
         上帝原初在愛的關係裡造人,每個人都有被愛、被肯定、被接納的深層需要;對孩子來說,若有比自己無
         意走迷了路更可驚怖的遭遇,就是被父母有意地棄絕。
         故事中漢斯和葛蕾特兄妹遭難熬饑饉的父母兩次捨棄在樹林深處,兄妹倆並不求在荒野自力更生,而是
         千方百計,想回到將他們撇棄的父母懷抱。孩子是多麼渴求父母的肯定!
        現實生活中,我們也不時聽聞,當父母親束手拒絕孩子後,孩子依然對父母張開雙臂,或許有時成人比孩
子更需要學習饒恕與接納的功課!

親子定位
         中國傳統俗語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如果執著於此觀念來閱讀漢斯與葛蕾特,就很難說得通。
         漢斯與葛蕾特裡的成人,從耳根軟、搖擺不定的樵夫爸爸,自私嘮叨的媽媽/繼母,貪婪詭詐的巫婆,在在
         突顯了人性的陰暗面;迫使我們捫心自問:我們這些不完美、常常犯錯的爸爸媽媽,有可能組成美滿家庭嗎?
         為人父母究竟該如何看待孩子--是上帝託給我們管理的產業?
         是可以隨意處置的私有財產?是自己未竟夢想投射?還是甜蜜卻不得已的負擔?。

罪與救贖
         漢斯與葛蕾特故事呈現在極艱難現實困境下,人心或向左或向右的抉擇:遍地饑荒家中斷糧時,父母是
         寧願全家一同餓死,還是把不事生產的孩子丟棄野林,好讓自己可以多活幾天? 親兄弟被惡巫婆關鎖籠中,準
         備大快朵頤,妹妹該俟機逃脫自尋生路,還是寧擔苦工不離不棄?漢斯與葛蕾特的故事裡有再三
         重演之罪,也有堅持到底的犧牲與救贖。當人被環境逼到死角時,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取捨,就定了每個家庭悲
喜劇的基調。

漢斯與葛蕾特親子活動看板
         1.角色對換遊戲:親子共讀之後,父母以漢斯與葛蕾特角度,假設自己迷失在森林裡,
         寫信給樵夫爸爸;孩子以樵夫爸爸角度,寫信給生死未卜的漢斯與葛蕾特。若要增加懸疑與趣味性,可以將
信函投郵互寄給對方。
         2.一塊麵包幾人分:可漢斯與葛蕾特故事開頭的危機是非常現實的,僧多粥少,存糧見底--
         親子可以在紙上列出家庭中成員(比如父母、祖父母、孩子、嬰兒甚至寵物)然後討論如果家中存糧只剩一條麵包,該怎麼分這條麵包?孰先孰後?除了先後次序,有沒有其他的分法?
         3.結局重新看:傳統格林版本漢斯與葛蕾特故事,結局皆大歡喜,但親子可以腦力激
盪,討論不同結局下,漢斯與葛蕾特如何應對。比如說:團圓時繼母仍然活著;漢斯與葛蕾特找到回家的路,
卻沒有帶回財寶;繼母轉變,願意接待漢斯與葛蕾特,父親卻反對……。
         4.巫婆比一比:家中若有較大的孩子,可以鼓勵他們比較漢斯與葛蕾特不同的插畫版本,尤其是畫家們對巫婆
象徵的黑暗面形形色色的詮釋,必定能引發深入思考與分享。舉例來說,Marshall(1990)誇張幽默的卡通造
型淡化了恐怖氣氛;Zelinsky(1984)濃重寫實又帶著悲憫的油畫裡,巫婆如同銀髮村婦;英國名家Browne(1981)大
膽地將故事轉移到1960年代,使古老傳說立即染上現代氛圍,而他將繼母與巫婆的面貌描繪得如出一轍,更讓讀者浮想聯翩。

結語
         漢斯與葛蕾特的故事,是經典童話裡,人性善惡相爭,光輝與黑暗相繼非常突出的歷證。每當故事觸摸到人靈魂深淵,就會世代迴盪回音:
◆ 經濟風暴中,父母親是否益發感到養兒育女是沉重的,難以擺脫的負擔?
◆ 關係戰爭裡,父母親是否不經意就把孩子遺留在心靈和情感的饑饉荒原?
◆ 忙亂漩渦中,父母親是否被生活瑣碎遮蔽眼目,任憑孩子在豐碩物資架構起的森林裡自生自滅?
在黑森林裡歷經試探、試驗、試煉的漢斯與葛蕾特兄妹,一心一意要歸家,他倆最終與肉身父親團聚的畫面已如此讓人欣喜;若是今日親子都能找到天堂家園的路,回到天父懷抱,我們在故事森林裡持續探遊,豈不是更將喜樂滿盈?在這全球經濟汲汲可危的年日,我們雖然不能免除內外環境的種種難處,願恩典的白鴿帶領每一個家庭,找到通往心靈天堂的小徑。

延伸閱讀
  1. 1. 螢火蟲之墓高畑勳動畫1988,
    1944年,太平洋戰爭已入尾聲,戰火波及到日本本土。清太和妹妹節子與母親離散,只得投靠遠房親戚。戰事緊張,親戚的嘲諷逼使兄妹出走。兄妹藏身山洞,過著三餐不繼的日子,唯一慰藉就是抓取閃閃發亮的螢火蟲,在黑夜裡求得心靈短暫寧靜。然而,兄妹倆的生命,也如螢火蟲一閃一滅般,正慢慢消逝……
  2. The True Story of Hansel and Gretel. by Louise Murphy. Penguin Books, 2003.
  3. Hansel and Gretel. Retold and Illus. by James Marshall. New York: Dial Books, 1990.
  4. Hansel and Gretel. Retold by Rika Lesser, Illus. by Paul O. Zelinsky. New York: Dodd Mead, 1984.
  5. Hansel and Gretel. Retold and Illustrated by Anthony Browne. Knopf, 1981.


歡迎上「真愛家庭論壇」發表您的感言。
Copyright © 2001-2008 Family Keeper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