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家庭雜誌 第98期 (2017年12)
主題企劃
話題篇
  單親理財7良策
資訊篇
  理財專文分享
實例篇
  超越困境,樂享豐盛
 
真愛分享
青春路上伴你行
  意外的禮物
夫妻一世情
  金婚燕爾,榮神益人
e世代的好父母
  尋覓平衡點
晚風習習木長青
  馬桶上的火雞餐
休士頓災區直擊
  洪水滔滔見真情
一笑抵萬金
  你跟衛星連上線了嗎?

上網這回事,有平衡點嗎?
        兒子十二歲的生日禮物是獨輪車,這東西好玩又冒險,聽說練習時不摔過,就沒有學會的可能。而且不管是誰,想駕馭一台獨論車,平均至少要摔一百次。

        學騎獨輪車的目標當然不在失敗,而在駕馭它達到平衡。但如果你以為獨輪車高手就已經完全進入悠游自在半神仙的平衡狀態,不會再失衡,那就大錯特錯了!

        事實上,獨輪車訓練出來的並非不失衡的境界,而是能夠在平衡、失衡的挑戰中,不斷動態調整的能力;會騎的人,不是脫離了失衡的危險,而是已經接受在平衡失衡中不斷調整為常態,並且,他們比一般人更懂得如何在這種掙扎中超越負面心情,享受自由。

        我看網路,就像騎獨輪車:成人小孩,沒有人能拍胸說自己一定可以善用其好處,而絕不會被它的負面特質影響。網路世界不是平的,走對方向就可以一帆風順;它,就如網下世界,有高山、低谷。任何人只要上網,都有失衡的可能,但經由不斷的學習,包括從許多失敗的谷底爬起,終於練就出平衡的功力。

        作父母的我們,如果能把駕馭網路需要的平衡力,看成一種必須不斷調整的掙扎,就不會輕易拋一句:「上網可以,但要平衡!」給兒女,以為他們掙扎,純粹是因為還沒找到平衡點。

        上網這件事,有平衡點嗎?

        期待用一張上網時間表能幫兒女找到平衡點嗎?對年紀尚幼的孩子,上網時間一定要有界線,這是一個很好的起步。

因齡施教的網路指引
        研究網癮長達二十餘年的楊金保利博士,曾給了一個從出生開始的網路使用指南,說明大家對不同年紀使用網路的方式建立一個清楚的原則。

        她建議零到三歲的幼兒不要接觸任何螢幕,不管是電腦,電視,或是平板、手機。三到六歲的孩子,一天可以有一小時的螢幕時間。運用方式主要是電子書,一些教導形狀、數位 、 語 文 的 遊 戲 。 她 強調,這個年紀,要確定他們對網路之外的活動產生更大的興趣:運動、讀紙本書、與其他孩子玩。

        六至九歲的孩子,則在家長監管底下,每天可以擁有兩小時的螢幕時間。使用方式可以集中在跟別人一起玩遊戲(wii, xbox360運動)、下棋,以及跟家人一起看電視。最好每星期有完全不上網的一天,除了監管上網活動,更重要得是確定孩子有固定運動時間、社交時間,並且大量閱讀書本。

        九至十二歲,每天上網時間仍是兩小時,但重點由父母監管轉為訓練孩子自己監控時間。這個年紀的孩子上網必須在公共地方,尤其是那些角色扮演的電玩要特別注意。這個階段,父母也要積極教育孩子對網路使用安全有非常清楚的觀念和原則,務必讓他們有足夠的線下生活責任,和社交活動。

        等孩子到了十二至十八歲,外在的界線應該內化,他們要學習獨立在平衡點上掙扎。這是適合開始擁有手機的年紀,但也代表除非放入特別裝置,父母將無法對他們上網的時間做調整。

        從楊博士的建議當中,我也看到上網這件事若有平衡點,也恐怕就是騎獨輪車的那種,不斷調整,在掙扎之中維護出來的前進力。在那裡,娛樂和戰鬥必須同時存在。

何以樂此不疲?
        上網,如同坐上獨輪車,隨時有失衡的可能,因此父母一定要讓兒女知道,沒有一個上網的方法絕對安全;昨日熟悉的網路途徑,可能成為今日的陷阱,保持警覺,注意失衡徵兆的出現,隨時調整,是最基本的上網動作。

        這樣聽來上網變得好像在戰場上奔跑,不小心就會踩到地雷,豈不太累人了?有必要這麼緊張嗎?

        其實再來看看會騎獨輪車的人,他們把自己放在隨時可能失衡的狀態中,為甚麼還樂此不彼?

        原來,練獨輪車迫使他們的身體、小腦及各部位必須學習搭配合作,體力和智力都接受操練,並且為了承受這樣的操練,必須有耐性和受挫力。更重要的,是當他們發現自己可以在失衡的威脅下平衡前進時,駕馭的信心使他們得到真正的自由,能夠節制地使用獨輪車。

        我也相信學習正確地使用網路,是身體、情感、心靈都要彼此協調搭配,但我不會讓兒子自己一個人在昏暗的角落裡學習獨輪車,任他自己摔跤、受挫,卻毫不關心。

        我在,雖然不會老撲過去救;我在,畢竟他才起步,我需要知道他的基本動作夠正確,不是任他自己瞎蒙著猛摔。

        你呢?孩子在網路遨遊時,你會在嗎?

網癮定義難
        似乎很多迷人的東西,都帶著一些失衡的可能性。

        網路,就是這樣一個充滿未知的地方。

        失衡的感覺本來是一種身體本能的保護力,每次一傾斜,我們就被提醒:大事不妙了,該調整,該改變。失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習慣失衡後,把不平衡當成新的平衡。

        把不平衡當成新的平衡去享受,就是癮。

        我看過一些對已經有嚴重網癮的青少年的訪問,他們都不認為自己有癮,只認為擁有一種正常的、無害的偏好。

        甚麼是網癮?對這群有意識以來,生活就被網罩住的新世代來說,怎樣叫做上網太多、網路生活失衡?

        由於網癮的專業研究不斷在更新,從「網路成癮」,漸漸改成「網路沈迷」或「強迫性上網」。成天掛網上,究竟只是主動選擇的生活方式?或是無可控制的癮?隨著網路與生活越重疊,這些都越難以劃分。

        於是,也造成身為網路新移民的父母和網路原住民的兒女之間爭吵不休。

        對孩子的網路生活,我們究竟應該怎樣介入和不介入,才能夠在配合科技腳步的前提下,保護孩子不致將失衡的生活誤為常態?

        目前專家普遍同意,網路成癮者通常會出現的狀況包括:

        1.不能克制上網的衝動。

        2.不能上網時出現了身心症狀;真的不能上網時,孩子的情緒變得非常焦慮。

        3.上網的欲望越來越不能滿足,所需上網時間越來越長。

        4.因為上網而無法正常生活,無論時間管理、健康或人際,都受到負面影響。

網下決定網上
        在記錄中國戒網癮中心的影片《暴走的青春》中,當一個孩子被問到為何如此沈迷網路時,他回答:「因為現實生活中的人都很虛偽!」「我覺得網上的人還真實一些!」

        那話很利,跟他臉上的稚氣毫不搭嘎。

        我歎息:這孩子啊!恐怕在網上迷路以前,已是世上某個角落裡,蜷著身子孤單地顫抖著的,一隻被忽略的小貓。

        怎樣的人會把虛擬世界看得比現實世界更真實?難道真的是網路對他撒了大謊,下了迷藥,騙得他頭昏腦脹、真假不分嗎?

        或者,是他在網下的現實生活裡先失去了平衡,才以扭曲的視野,去肆無忌憚地擁抱虛擬世界的誘惑?

        看起來,所有網路失衡的檢測,真的要從網下生活拆解起。


   
歡迎上「真愛家庭論壇」發表您的感言。
Copyright © 2001-2017 Family Keeper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