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家庭雜誌 第73期 (2013年10)
主題企劃
話題篇
  大學之道,成長之門
資訊篇
  大學生了沒?
見證篇
  活出生命最好的可能
 
真愛分享
真愛EQ坊
  說之前,想清楚!
親子加油站
  破冰心路之旅
郭老師劉老師信箱
  打是情,罵是愛?
真愛小連載
  浴火重生(3之1)
關係處方箋
  說出心中的情愛
一笑抵萬金
  該我了!

        今年春節,是我來美國以後,第一次回國陪母親。春節前後約一週的時光,我們第一次和睦相處,沒有爭吵。最後分手時,她非常罕見地跟我說:「妳這次能回來,我感覺非常溫暖。只要我還在世,就歡迎妳常回來。」

        高齡八十四歲母親的表白讓我動容。

流淚而歸
        我們母女關係一向不甚融洽,所以出發前就不免有些緊張。過去父親在世時可以充當我們之間的「調解員」,現在沒有了貼心的父親,我要怎樣去面對隨時可能發生的衝突呢?

        回顧多次返家,幾乎每次都是乘興而去,敗興而歸。猶記父親去世前三個月,在病床上接受了基督信仰。母親深感意外,覺得是我多年來給父親施加的影響,讓革命一生的父親「晚節不保」。父親去世之後,情緒失控的她對我大加指責,讓身心疲憊的我極為傷心。

        此後整整五年,我懼怕回去見她。很多次休假回國,都是過其門而不入。但出於對她的掛念,我還是請老公和女兒代表我去探望。直至兩年前知道她需要更換心臟起搏器的電池時,我才回家去幫助她聯繫手術醫師。但即使如此,她還是表現出冷漠的態度,再次對我挑剔指責,讓我流淚而歸。

        我要怎樣打破這個僵局?是我們天生不合嗎?分析下來,我們之間的不正常互動,與大陸的文化政治環境有關,也與我們兩個人的性格有關。於是,非常渴望與母親改善關係的我,開始慎重地審視了自身成長的過程。

改變心境
        打從我記事起,就感覺不被母親所關注。因為在三姊妹中排行老二,屬於「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地位。上小學起,開始將注意力放在學習成績和學校的文藝活動中。很快地,我的考試成績及藝術愛好得到班主任老師的關注,得到單獨輔導的待遇。此後在學校中參加京劇及舞蹈演出,也使我成為學校中的名人。這讓文革中失意的父親感覺安慰,因此著力在學業和京劇表演兩方面培養我。

        家裡兩個姊妹自然不滿而排斥我,母親也開始指責我不做家務,認為我沒有敬重姊姊和愛護妹妹。當時恃寵而驕的我非常反感母親的偏心,決心要用學業上的成功來回擊。文革結束後我在父親鼓勵下考入醫學院,對曾一度反對我報考的母親就更加疏離了。現在回想,她實在對下放農村三年的我沒有信心,所以力勸我報考比較容易被錄取的中專,也屬合理。

        多年來,我都習慣性地將關注點放在睿智而儒雅的父親身上,跟脾氣急躁的母親沒有交心的習慣。 說起來自己受洗成為基督徒也十多年了,為甚麼沒法按照聖經中「當孝敬父母」的原則去實踐呢?當我在帶領「親密之旅」課程中的「原生家庭心理劇」時,才開始體認到問題的癥結所在。

        當年母親在奶奶的壓力下,希望第二個孩子是男孩,卻偏偏迎來又一個女孩。非常不受歡迎的我,據說在生病時甚至被母親放棄治療。知道這個秘密之後,我突然覺得母親令我陌生,因此拒絕接近她。缺乏母愛造成我性格孤僻、自憐自卑。加之高中畢業後下放農村,上大學都不在家,我在十六至廿五歲的青春成長期中,錯過了與母親建立親密互信關係的契機。在生活的壓力磨鍊中,我習慣了獨立面對各種壓力,也變得更孤傲不羈。

        非常幸運的是,我在大學畢業後,經人介紹而認識了我先生。他的敬業和好脾氣,讓我內心深處的不安全感得到部份滿足。移民美國以後,我因為信仰的改變而轉變很多,因此夫妻關係得到改善,女兒也成長順利。然而,因為幼年時缺乏母愛而帶來的不安全感,常常會以「過度反應」,「無端自責」的面貌出現在我的人際關係中。而最突出的那個人,就是母親。

由理解出發
        為了理解母親的一生,我在這次回家之前,先去昆明採訪了她當年參軍時的戰友和同事。從這些與她共過苦難的叔叔阿姨那裡,聽到許多我不曾了解的故事。母親的經歷讓我體認到;她的性格形成,帶著時代的烙印。

        出生在南京郊區一個富裕家庭的她,幼年時遭逢南京大屠殺。為安全起見,僅八歲的她必須將自己裝扮成男孩。二十歲時,她因為嚮往「建設新中國」而投筆從戎,隨軍自武漢步行至雲南。隨後在政治運動頻繁的環境中求生,她被教育成以鬥爭求生存的女強人。當我聽到當年書生氣十足的父親,如何多次在她的幫助下險避磨難時,我被感動了,因此開始轉變自己的心境。

        體諒並理解母親身上的不足,是讓我學習「愛的智慧」最難的一課。第一要做到的就是:靜聽她的嘮叨並不隨意反駁。

        我在回家後,反覆告誡自己:母親有一肚子話需要我來聽,但並不需要我給主意。因此,我就學習做個「接收器」,只聽不說。果然,她在看到我傾聽而不反駁時,開始慢慢安靜下來。

        我知道她非常喜愛我的女兒,因此將我與女兒互動的系列故事─〈移民母親甘苦談〉拿給她讀。從這些真實的見證中,她了解了我在信仰中學習作母親的心路歷程,「看起來妳很成功,把女兒教育得這麼好。」她如此評論。

        她對外孫女一直可以用中文跟她互動很開心,當然也對她的學習能力很稱許。然而我一直提醒道:「如果沒有上帝的保守,她十歲那次的腦外傷定會留下後遺症;如果沒有教會生活,我們家不會如此平安幸福。」對比我其他兩個姊妹的家庭,母親認為:她們都不缺少金錢名譽,但就幸福度而言,遠不如信上帝的我。

        母女關係的維護,需要自上帝而來的智慧。現在的我,每週都會跟母親通電話,耐心地聽她講那些瑣碎的生活故事。然後再跟她講一些美國這邊的生活故事。我在醫院上班,服務很多高齡老人,知道他們最喜歡講述自己的家庭故事。因此我相信,母親也一定樂意知道我們每天的生活,並自豪地講給她身邊的人聽。那麼,這種故事的交流,不正是我們在履行上帝要我們傳講福音的使命嗎?

        我的破冰之旅剛剛開始,需要上帝的帶領,也需要大家的代禱。我相信:在上帝的愛中,我們的母女關係一定可以重建。

延伸閱讀

請上網享讀本刊第41期主題企劃「戀戀母女情 」中的精彩文章。


   
歡迎上「真愛家庭論壇」發表您的感言。
Copyright © 2001-2013 Family Keeper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