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家庭雜誌 第9期 (2003年02月)
主題企劃
官司篇
人算不如天算
家變篇
風狂雨驟待晨光
病痛篇
守候女兒的笑靨
話題篇
迎戰家庭危難
 
真愛分享
珍愛青少年
永遠不再一樣了
個案剖析
誰塑造了千面女郎
雋言慧語
婚姻路上的金玉良言
真愛交流道
我有了答案
親子加油站
讓我們學放風箏


真愛交流道

FK9       讓我們學放風箏

 

     對我而言,孩子像風箏。養育孩子的過程就像放風箏,目的是帶他飛上天空。你拉著風箏一路跑,直到喘不過氣來,風箏有時候會撞到屋頂……風箏有時候會掉下來……但每次你都將風箏重新糊好,重新調整,再度拉著風箏跑。

 

     你眼睜睜看著風箏漸漸高飛飛遠,終於能乘風翔;它需要的時候,你就放出更多更長的線,看著它飛得更高更遠。這時的你,每放一次線,就悲喜交加。

 

     風箏飛得越高越遠,你心裡越明白,風箏很快就會斷了線,離開你而單獨地飛翔。也只有到那一天,你才知道自己的責任已了。

                                        By Erma Bombeck

 

「放手」的意思就是放開我們的孩子,容許他們漸漸長成一個不再需要我們的大人。我認為這是父母親面臨最大的挑戰之一。

 

擔憂,似乎已經大家公認的做父母的「工作」之一。從他們的品行到他們食物中是否含足的纖維,我們幾乎什麼都擔憂。

 

他們頭痛,我們立刻聯想到腦波掃描;他們晚十五分鐘回家,我們立刻聯想到意外;他們出外沒穿外套,我們立刻聯想到肺炎。

 

擔憂是我們要對兒女簡單自然放手的最大阻礙,因為我們老是緊緊抓住孩子想要保護他們,即使不得已放手,也是非常遲疑,心中充滿「萬一」發生什麼事的恐懼。

 

以下是四個經過許許多多有智慧的父母已經實行過,并確定有效到方法:

 

建議之一:讓孩子離開我們,得到自由成長的空間。

作父母的有一段時候每天都要掙扎著做一些令人困擾的決定:是不是准許孩子自己搭公車到市區去?和朋友去看電影?或者和鄰居去滑雪?

 

看到他們從跳水板跳下來、開家裏的車出去,或者在淺灘乘筏子,我們就忐忑不安,因為所有的這些活動都帶有一點危險性,我們就忍不住又開始擔憂害怕,想去控制他們的環境,結果就侷限了他們的經歷和成長。

 

德國思想家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曾寫道:「每天從早上醒來到晚上入睡,我們必須把所愛的人,完全沒有保留交託在上帝手中,把為他們擔憂的心思轉變成禱告。」

 

作父母這件事的本身,就多少帶有冒險性。我們要鼓勵孩子獨立,就像我們鼓勵他們要對生命中的各種機會和活動充滿好奇和熱心一樣。如果總是把心中的害怕傳達給他們,就會讓他們對學習獨立失去了勇氣。

 

建議之二:給孩子選擇的自由,但讓他們承擔其後果

我們的生活很大一部份決定於選擇。我要穿什麼?我早餐要吃什麼?我要先做哪一件家事?為了要讓孩子對他們自己做決定的能力建立信心,在他們還小時就要開始讓他們做一些簡單的決定。

 

當他們慢慢長大,我們的角色就慢慢轉變成顧問。我們幫他們看看各種不同的可行之路,考慮事情的正反兩面。我們的目的是教他們如何思考,而不是思考什麼。

 

我們愈容許他們自己思考,他們反而愈在乎我們的想法。我們可以仔細聽他們的意見和看法,然後由他們我自己做決定。

 

一個對自己做決定已經相當有自信的大學新生,有天打電話回家,想要聽聽家人的意見:「我想要聽聽你們的意見,」她對爸爸媽媽:「但是我先要你們知道,最後到決定在我,我所做的決定也許跟你們想要的不一樣。」

 

當孩子離家時,我們的角色最好調整為百分之百的顧問,被問到時才發表意見,然後接受他們自己的決定。

 

建議之三:給孩子嘗試失敗的機會,容許他們跌倒了再爬起來。

抗拒插手的誘惑是極困難的,但是我們還是不應該為了保護孩子而不讓他們經歷失敗。就像我們自己一樣,經歷失敗和痛苦比經歷成功和快樂更能塑造生命、使品格變得更堅強。如果用愛心和鼓勵幫助孩子,他們就會從失敗中學習。

 

聖經中描述一名浪子,拿了他繼承來的財以後就離開家了。他的父親知道他沒有能力妥善運用這麼多的金錢和自由。不出所料,這浪子在放蕩的生活裡很快就變得一文不名、三餐不繼。他的父親雖然非常想助他一臂之力,但畢竟忍住了。結果,這浪子因此從失敗的經驗裡學到教訓,回到家裡請求父親的原諒。

 

雷凱文博士(Kevin Leman)的《Parenthood Without Hassles _Well Almost》(輕鬆愉快做父母)一書中,有篇「孩子對父母提出的十誡」。裡面有段話:「跟我自己有關的事情,請給我自己做決定的自由。容許我失敗,因為這樣我才可以從錯誤中學習,而且為以後生命中必經的重大決定做好準備。」

 

建議之四:合理地調整我們的標準和期望。

作家柯蒂樂(Delores Curran )在她的《Traits of a Healthy Family》(健全家庭的特徵)一書中鼓勵父母讓孩子負起自己的責任,因為不負責任的孩子長大了就成為不負責任的成人。

 

「一個家庭的健康必然傾向於堅持家中每一份子對他們的所作所為負完全的責任,也可以要對他們的不負責任擔起所有的後果,」她寫道,「父母天職乃是供給孩子們在責任中成長的機會,而非因為他們是我們的孩子,就替他們擔起一切責任。」

 

在決定問題屬誰上,知名兒童教育專家芭芭拉.柯盧俊(Barbara Coloroso),要父母自問:這件事會不會有生命危險或者攸關道德?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應該干涉,否則,就是孩子自己到問題了。

 

如果我們放手不再承擔屬於他們的責任,那麼我們也就應該放掉那些呆板嚴格的標準。

 

假如我們將責任交給了孩子,比方整理他們自己的房間,那我們也就同時要接受一些後果:讓他們自己鋪床,雖然鋪得高低不平;人他們自己洗碗,雖然我們自己可以比他們洗得更快、更乾淨。

 

也就是,他們做事的結果即使不盡如人意,我們也應該降低自己的標準和期望。

 

我們的目的是要在他們成長過程中教他們負起責任,因為不負責任會造成他們無法應付功課、無法工作做好,或甚至無法守住對婚姻的承諾。這都是我們在放手的同時,要他們達到到目標。

 

 

本文取材改寫自旅途事工團契(Journey Ministry)2002年新書《學習放手》(Learning to Let Go)一書,該書由知名講員及作家桂凱羅(Carol Kuykendall)著,張雷雁譯。旅途書房電話(425)6448751、傳真(425)644﹣1994,聲明為真愛雜誌讀者,購書可享八折優待。

 

 

歡迎上「真愛家庭論壇」發表您的感言。
Copyright © 2001-2008 Family Keeper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