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家庭雜誌 第87期 (2016年02)
主題企劃
話題篇
  同心理財,婚姻蒙福
實例篇
  携手並肩作管家
資訊篇
  為婚姻加分的聰明理財
 
真愛分享
婆媳兒子三重唱
  走出夾縫,成為祝福
真愛故事館
  伴百歲老母走最後廿年(之4)
迎向動盪世代
  未雨綢繆,捍衛神國事工
Family Time
  輕鬆自在與孩子談性
單親不孤單
  洪水深深深幾許
真愛交流道
  夫妻信仰不同怎麼辦
一笑抵萬金
  別有苦衷

傷口→入口→出口
        2015年10月參加了神國資源為基督協會在臺灣舉辦的家庭故事書寫營,印象最深刻的是蘇文安牧師在教導如何寫家庭危難故事時,所描繪的「傷口→入口→出口」語言圖像:「生命中每個『傷口』,都可以成為上帝大愛與大能的『入口』,而當我們被醫治、被更新之後,它又會成為分享上帝奇異恩典的『出口』」。

        原來,婆媳困境的傷口,都是上帝的大愛與大能的入口(祂在患難中安慰我),也是上帝使我成為祝福的出口(現在我們夫妻到處去教導如何善處婆媳三角關係,陪伴遭同樣患難的人)。

疲於奔命
        猶記得婚禮結束,跟太太一起回老家,婆媳二人為了表達愛心,都搶著煮晚餐。老媽說:「媳婦妳剛進門,怎可以讓妳這麼辛苦?妳好好休息!」太太說:「媽,妳辛苦大半輩子,讓自己享受一下,我來!」後來老媽搶贏了,太太一旁協助,我正為如此美好的畫面而感動時,卻聽見化學系畢業的太太說:「媽,油不要在鍋子裡燃燒太久,化學鏈會斷掉,有毒的!菜要炒久一點,否則有些細菌殺不死!」

        我看到老媽的臉一下子都綠了。飯後老媽送我們離開,淚眼漣漣由巷子底直送到大馬路邊。我 從 摩 托 車 後 視 鏡看老媽佇立巷口良久,不禁滿懷著罪咎感,似乎可以嗅到未來日子會充滿艱辛。果然,隔天一早六點,老媽提著用中藥熬的雞湯來我們新婚的住處「碰!碰!碰!」地敲門,說:「這是要給我兒子補身體的。」

        結婚之初,我們夫妻先搬出去住。後來寡母決定一年住我家,一年住弟弟家。

        剛開始,只要和太太去散步,我都會邀母親同行。後來發現只要跟太太並肩走得久一點,老媽就會很吃味。於是趕緊多陪老媽聊天,結果輪到太太覺得被冷落。我發現自己必須兩邊穿梭,不斷安撫兩個女人,簡直疲於奔命!老媽和我們一起住的二十年之中,常掛在嘴中的一句經典台詞:「你都先想到你太太、你兒子,都很少先想到我。」

        太太與老媽住在一起,難免會有矛盾與心結。太太期望下班後可以單獨跟我約會,但老媽已把晚餐煮好,叫我們回去吃,這下子我又面臨兩難!因為當老媽問:「為甚麼要浪費錢出去外面吃?」我無法告訴她:「因為妳們婆媳有心結,我需要跟太太談一談,讓她紓解一下。」拒絕老媽,她會嘔氣;拒絕太太,她會失望。

        後來我想出一個自以為可以兼顧雙方的「好點子」:和太太約會晚餐只吃一半,留一半空胃吃老媽煮的菜。結果,婚後短短幾年,我就胖了二、三十公斤!

        與太太約會時,老是擔心寡母等候的淒涼與難過,跟她談心根本無法專注傾聽,只是在應付敷衍,一直看錶、並找各種理由催促太太趕緊回家。老媽看到兒子回來,露出勝利的微笑,太太則強顏歡笑。這樣的拉扯,撕碎了我對婚姻的憧憬與美夢。

提早長大
        我十五歲時父親病逝。喪禮辦完,媽帶我回家,在巷口跟我說:「你爸爸過世,你是家中老大,以後你要跟我一起負起整個家庭的責任。」從那天起,我的青春期就結束了。我開始扮演許多因家庭危機帶來的角色(代理父親、情緒配偶、取悅者、光宗耀祖者),我已經不是單純「兒子」的身分。

        我全心全意跟母親共患難:她心情不好就安慰她;放棄參加高中聯考,清晨四、五點去送報,白天去上班、晚上讀夜校;當兵的軍餉省吃儉用全部寄回家。

        我支持妹妹學舞蹈;弟弟想買一把5000元臺幣的吉他,要不要答應,我都要扮演「丈夫」和媽一起商量;妹妹結交損友,老媽很煩惱,我必須扮演「父親」輔導妹妹;姊姊想買電子琴,老媽也會找我商議;每天陪老媽聊天一個小時以上;幫忙母親分擔洗碗、拖地、洗衣的家務,常常做好飯菜陪深夜下班回來的老媽吃。

        這樣的角色扮演已內化在我生命中,直到結了婚,頭腦知道聖經原則是成年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但心理上與母親的糾結既深且緊,談何容易?!

學習放手
        感謝上帝,二十幾年前,在生命線接觸許多心理輔導課程,如:家族治療、心理演劇、同理心溝通訓練、界線、婚姻⋯⋯等等;又透過讀書會看了不少探討原生家庭議題的書。上帝透過書籍、讀書會的同學、心理成長團體,幫助我重建自我、設立界線。那些年讀過的書包括:《家會傷人》、《父母會傷人》、《傷痛不代傳》、《別跟過去過不去》、《過猶不及》、《改變帶來醫治》、《破繭而出》、《逆境中的創意思考》⋯⋯等等。

        於是,一次帶妹妹去看病時,在火車上我告訴她:「哥哥已經結婚了,我只是你哥,不是你爸!」妹妹當場哭了。

        又有一天,老媽來跟我說:「妹妹不想要白天工作、晚上讀夜校,說是太辛苦了,她希望讀日間部私立學校,但學費太貴了。你是老大,你就是父親,你出錢!」

        我回應老媽:「我只是她哥,不是她爸!我已經跟太太商量,如果妹妹考上國立藝專,還可以在學費上幫得上忙,但私立的學費我們不會付。」

        老媽聽了氣沖沖地說:「你們不願意我自己付!我知道你很為難,一定是老婆不同意。」我當時回了一句:「您想自己付也很好,我不反對。」後來聽說,她們母女倆足足哭了三天。

妳來搞定
        一次去臺北演講途中接到妹妹來電,說老媽出了車禍血流滿地,要我趕回新竹。如果是以前的我,一定馬上取消演講趕回去。

        過去老媽常跟我抱怨弟妹不孝、不負責任,常歎息說:「為何同一對父母養大的,你那麼孝順,弟妹這麼不孝?」而我也一直認為是弟妹不負責任,後來才發現,其實是我過度負責,導致弟妹失去學習孝順的機會,我一直很自私地享受孝順的美名,卻讓弟妹承受惡名。如今每次回想老媽當著我的面數落弟妹不孝時,弟妹那充滿憤怒與無力感的神情,心中就非常難過。後來學習放下「超級負責任的老大角色」,對弟妹可以協助負責的部分放手。

        例如這一次,我就要求妹妹負責陪伴老媽從急診到住院;另外我請太太到醫院了解病情,若真嚴重我再趕回去。我也跟學生說,講課時手機不會關,以便隨時了解老媽的狀況。這是為了讓妹妹學習孝敬母親、而老媽也可以多得著一個孝敬她的孩子。

        話又說回來,剛開始學習放手時,真的很不適應也很痛苦:被罪咎感控告,覺得自己很自私、很不孝;會因擔心老媽傷心,憂慮到失眠。而這種精神折磨又驅策我繼續負責,然後再帶著苦毒責怪弟妹卸責、痛恨母親老是找我⋯⋯。如此周而復始,惡性循環。在《僕人領導》一書中提到,許多精神疾病患者有個共同點,就是「責任混淆」。這包含「過度負責任」及「超級不負責任」二種類型,很顯然我是屬於前者。

家庭風暴
        新婚時,母親要求我們每個月拿一些錢回去幫她還貸款。過了一陣子,又要求每個月多加五千元臺幣。從前,寡母要求再多錢,我也會拿出來,但結婚後我知道凡事要跟太太商量。對此事太太很不能理解,她提出,我們都已經搬出來自己吃住了,老媽怎會不夠開銷?我也覺得有道理。

        當我回去查問時,老媽說她向弟弟提出同樣要求,弟弟二話不說就照辦了。但是後來深入了解,我才發現弟弟常從老媽的退休金周轉去做生意。孝敬供養母親是天經地義的,但在這種情況下,我拿再多錢回家,只會間接助長弟弟的不負責任。

        所謂「離開父母」應當也包括我要在家庭財務上設立界線。於是我問老媽,她當時欠的債務與會錢到底還有多少?我提議跟弟弟一人幫老媽還清一半,以後老媽不要再管家中經濟,我們兄弟各自衡量小家庭的財務狀況給媽零用錢。

        不料我這引發了家庭風暴!弟弟發飆說:「要分家,以後就不要回來!」還把我拉到另一房間說:「錢的事,我們男人自己處理,不要讓女人插手!」我答道,聖經的原則是「婚後要跟太太一起商量面對」。在這漫天戰火中,太太再也受不了置身於這種家庭,而提出要跟我離婚。

        這一天我很想走入海浪中結束生命。當晚回到家中,聽著聖樂我足足哭了兩個小時,然而上帝藉哥林多後書一章4節的應許, 把我從自殺意念中挽回,賜下安慰與盼望。─「我們在一切患難中,祂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上帝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

        原來,這患難有一個意義,並蘊藏一個使命:我現在為婆媳問題、姻親問題所苦,將來要用上帝的安慰去陪伴有類似遭遇的人。突然之間,我覺得受這個苦很有意義,彷彿在生命的幽暗處,射進一道曙光,有力量可以再面對、再往前走。

救亡圖存
        後來我決定單獨帶著妻兒去新馬旅行十四天,沒有邀寡母同行。我發現老媽已逐漸適應有時會邀她同行、有時不會。但這次某些鄰居和教會弟兄姊妹反而抓狂了,痛斥我:「怎麼這麼不孝,把老人家單獨留在臺灣!」這些聲音使原本已逐漸不那麼在意的母親,再度陷入自憐被苦待的受害者情結中。逼得我幾乎要放棄那次挽救婚姻的旅行。

        華人很容易用約定成俗的價值觀介入別人的家務事。其實外人並不了解,我當時已經瀕臨離婚邊緣,需要好好用這兩個禮拜陪伴妻子,安慰她、給她力量,來挽回我們的婚姻。一個「他人取向」者,很容易以他人的反應與眼光來做選擇,而不是根據自己真實的婚姻狀況來做選擇。我本來是這樣的人,幸好當時已能夠做成熟的決定,至終得以免於妻離子散。

三角關係的祝福
        四十二歲那年去神學院念教牧諮商碩士時,我決定以《男人與婆媳間三角關係的互動策略之研究》為論文主題。

        幾年下來,上帝幫助我整合聖經的教導、三角關係的理論,以及個人在婆媳、姻親相處上的慘痛經驗,發展出一套近三十個小時的課程。2015年6月去中國某神學院的家庭事工系授課;顧問公司也安排我到校園專講「夫妻管教衝突形成的三角危機與處置」;在教會主領許多家庭講座。

        誠如蘇文安牧師的教導:過去的「傷口」,已成為上帝的慈愛與大能的「入口」,如今又成為祂恩福的「出口」。這讓我憶起,自己曾經在婆媳問題上痛苦到一個地步,竟然向上帝妄求說:「可不可以讓這兩個女人其中一個出意外,讓我解脫?」轉念一想,基督徒怎可咒詛別人死掉?於是趕快又跟上帝禱告:「求祢讓我先回天家吧!」幸好上帝都沒有回應我的禱告!2015年是我和內人結婚三十週年,我們倆和母親都活得好好的。原來,這些患難與痛苦都有上帝的計畫,為要成就我下半生的使命。

作者樂意與讀者探討交流婆媳、姻親三角關係話題,歡迎電郵、接洽演講lin06011005@gmail.com。

延伸教材

《婆媳互動有門徑》有聲小冊(小冊+2CD)內容亮點:

智慧媳婦妳能作
快樂婆婆有新招
搭橋承擔好男兒

真愛團隊撰寫,黃麗薰牧師播講,美國讀者為本會事工奉獻$25美元,即可索贈一套,臺灣讀者請電02-2515-3551向天恩出版社洽購。


   
歡迎上「真愛家庭論壇」發表您的感言。
Copyright © 2001-2016 Family Keeper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