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家庭雜誌 第91期 (2016年10)
主題企劃
話題篇
  「全A」媽咪,「拆雷」有方
實例篇
  饒舌歌手住我家
資訊篇
  智慧從容為人母
 
真愛分享
家庭EQ坊
  美國大選中的EQ課
家庭良辰
  陪孩子上一門生命教育課
家庭與教育
  一位美國公立小學校長的叮嚀
夫妻一世情
  謝謝你在我生命中的修剪
瞻望金色年華
  退休心理學
真愛交流道
  提昇AQ,更待何時?
一笑抵萬金
  洞燭機先?

        臺灣師範大學畢業,曾在高雄苓雅國中任教的李劉桂美,隨夫婿李天祥牧師赴美後,先念神學院,再到大學攻讀教育碩士、取得教師資格。於1992年開始在北加州Fremont市的公立小學擔任雙語教師,後轉任一般班級老師,並於2011年出任該市知名的 James Leitch小學校長至今。

        李劉桂美基於自身臺美兩地豐富的教育經驗,與本刊讀者愷切分享她對華人社會與美國教育方式的第一線深刻觀察、家長送青少年孩子赴美求學不可不知的重點考量,以及對父母重視兒女品格教育的誠摯叮嚀等。(編按:李劉桂美以第一代臺灣移民投身美國主流教育,其艱辛而動人的歷程,請上網 www.shen-guo.org 參閱《神國》雜誌45期專訪。)

東西教育各有長處
        李劉桂美表示,華人社會的教育方式注重「教」,也就是知識的傳遞,重視背誦與基本能力,追求「標準答案」,強調「結果」。美國則著重「啟發」,鼓勵學生培養獨立分析、思考的能力,強調「過程」。華人社會的教育方式常被批評過於分數導向、填鴨強記、學生缺乏自主學習能力,不少華人父母非常推崇美式教育,但李劉桂美指出,華人與美國的教育方式各有長處。

        華人國家的教育重視基本能力,有固定的教材,多數人民均具備一定的學識能力;美國教育重視個人發展,卻也造成學生程度落差極大,雖然培養出許多引領世界潮流的人才,但也不乏高中畢業,卻無法流利讀寫、運算簡單數學的民眾。美國當局已注意到這個問題,以往各州自定教學標準,差異頗大,近年來許多州陸續採用Common Core教材,便是期望藉著統一全美教學標準,使多數學生高中畢業時能夠具備一定程度的學識能力。

        然而,背誦強記的教育方式,雖能使多數學生具備相去不遠的基本能力,但李劉桂美認為,背誦而得的知識非常有限,惟有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他們才能夠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老師與家長是「教練」,應教導孩子學習的方法,而不是塞給孩子一堆僵化的知識。

勿單以學業成績評斷孩子
        華人社會常將學生的考試成績公開排名,讓孩子在比較中互相競爭,並依據學業表現將孩子貼上標籤,分為資優班、普通班、後段班(放牛班)等。老師、家長、學生們拼分數、比名次,只重視影響學業成績的科目。李劉桂美非常反對這樣的做法,她強調,每個孩子都是上帝獨一無二的寶貝,需要師長與家長引導他們發揮長才,大人們不應依照考試成績論斷孩子的能力,將孩子分等級。

        她對當年在臺灣教過的一位學生印象非常深刻。那是一位牧師之子,個性沉靜內向,曾為了沒有被分配到好班而傷心不已。劉桂美看出他擁有許多未發揮的潛力,常常鼓勵他。那位學生長大後成為國際知名的珠寶設計師,曾得到羅浮宮的金獎,令李劉桂美引以為榮。劉桂美語重心長地表示,上帝在每個孩子身上都有美好的計畫,家長及教育工作者不應放棄任何一個孩子。

        許多華人及亞洲其他族裔的家長,為了讓孩子脫離激烈的升學壓力而移民美國,但來美後仍然重視學業成績勝於一切。劉桂美擔任校長以來,常有華裔家長及印度裔家長以孩子智商高、學業成績傑出為由,要求跳級就讀。

        李劉桂美分析,雖然許多孩子的智力的確高人一等,但作為基督徒教育工作者,她認為「情商」(EQ)和「靈商」(SQ)比「智商」(IQ)更為重要,孩子需要三方面平衡成長。如果孩子智商高超,但情商和靈商成熟度不夠,卻勉強跳級求學,以致成長過程結交不到朋友、心靈不成熟,那麼,孩子失去的將遠遠比得到的多。

小留學生需要父母關懷
        早年有不少臺灣家長選擇與孩子分隔兩地,將青少年孩子送到美國就讀中學,成為所謂的「小留學生」,近年來這樣的潮流則轉向中國。李劉桂美和夫婿李天祥在教會輔導八十幾位小小年紀便離開父母,獨自出國求學的「小留學生」,為他們成立小組,星期天帶領他們敬拜,關懷這些孩子身、心、靈的需要。

        她提醒家長:送孩子出國讀書,當然是希望他們能夠出人頭地,成龍成鳳,但不要忘了省思目的是甚麼?如果孩子在國外孤單寂寞、情緒不穩,或因無人管束,成天上網玩遊戲、聊天,那麼孩子在國外能學到甚麼?不論寄宿家庭多麼有愛心,都無法取代父母。孩子成長過程中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呵護,對身、心、靈發展可能造成許多傷害。

        李劉桂美建議華人家長,如果決定讓孩子在就讀大學前就出國求學,最好全家移民,家長和孩子不要分開,或是等孩子高中畢業,情緒、思考力、社交能力都比較成熟時再送孩子出國求學。

        如果無法全家移民,考量是否讓孩子單獨出國念書時,家長一定要考量他們的情商是否成熟,基督徒更要考慮孩子的靈商是否穩定。父母並要審慎為孩子挑選照顧者或寄宿家庭,常和負責照顧孩子的親友或寄宿家庭溝通,透過通訊軟體天天和孩子聯繫,了解、關懷他們的生活狀況。

        她舉了一個孩子離開父母單獨赴美就讀高中後,生命改變的例子:一位罹患亞斯伯格症的孩子,在中國總是被老師、同學誤解,沒有任何朋友,非常地挫敗。父母後來決定讓孩子換個環境與教育制度,將他送到美國就讀基督教高中,由姑姑照顧。

        這個孩子在美國適應得非常好,受邀到李劉桂美和李天祥服事的教會後,幾乎每個星期天都早早抵達教會。孩子的姑姑雖不是基督徒,但曾開心地告訴劉桂美,侄子固定參加教會青少年聚會後,便漸漸走出亞斯伯格症的陰影,不僅願意和他人說話,也開始結交朋友,甚至主動邀請朋友和牧師、師母參加他的生日派對。

        李劉桂美表示,這孩子改變的關鍵在於得到接納。在中國時他總是被師長、同學排斥、否定,但來美國之後,教會會友們常鼓勵、讚美他,姑姑也視如己出地照顧他,使他在關愛、肯定的環境中逐漸建立自信。

品格教育勝於一切
        相較於美國公立學校教育,李劉桂美很欣賞華人教育強調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的理念。以臺灣為例除了智育課程,學校還提供音樂、美術、童軍、公民教育課程等。雖然在升學主義掛帥的導向下,五育均衡發展的教育理念往往淪為口號,但李劉桂美仍很期待這樣具理想的教育願景有朝一日能夠落實。

        她常提醒學生家長:孩子的品格勝於一切。一個沒有生命深度,只會追求自己利益的孩子,就算學業成績亮眼,將來功成名就,對社會也難有貢獻。相反的,即使孩子罹患身心障礙,只要學會倚靠上帝,培養正直、美好的品格,就能活出有意義的人生。這是她從事教育工作多年,最大的心得。

        雖然身兼教會師母與教育工作者,且擁有豐富的輔導經驗,但李劉桂美坦言,兩個女兒青春期時,她和孩子之間也常爆發激烈衝突,流了許多淚水。

        那段時間,兩個孩子特別重視朋友的意見,常質疑小時候深信不疑的信仰以及父母的教導,李劉桂美和先生有時候氣急了,也會對孩子說出尖銳的話語,但事後一定誠懇地向孩子道歉,讓孩子知道父母也有軟弱之處。雖然傷心、擔心,但她和先生從不放棄,常常為孩子流淚禱告,無條件地愛她們,但也讓孩子明白,該堅持的原則父母絕對不會妥協。兩個女兒上大學後,漸漸了解父母的苦心,常感謝父母帶領她們認識上帝,送給她們一生中最寶貴的禮物。

        李劉桂美常以自己的經驗鼓勵其他父母:孩子不是一、兩天就能轉變的,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當孩子叛逆時,父母一定不可放棄,要無條件地愛孩子,勇於向孩子承認自己的軟弱與缺點,帶領孩子走向正確的方向。

馬丁路德金曾說:「教育的功能是教導學生縝密、富批判力地思考。知識加上品格,才是教育的真正目標。」("The function of education is to teach one to think intensively and to think critically. Intelligence plus character- that is the goal of true education.")李劉桂美願以這段話與老師、家長們共勉。


   
歡迎上「真愛家庭論壇」發表您的感言。
Copyright © 2001-2016 Family Keeper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