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家庭雜誌 第122期 (2021年12)
主題企劃
激勵篇
  天天慶聖誕,時時享家愛
實作篇
  減壓增樂過佳節
禮物篇
  送禮達人換你作
詩歌篇
  所有美善力量
電影篇
  聖誕投愛/廣場上的聖誕
 
真愛分享
家庭職場
  拔腿就走依然愛!
生命奇遇
  突如其來的神祕訪客
逆境突圍
  與上帝對話
真愛故事館
  絕處逢生婚姻路(第二幕)
親情百態
  人間八月天
家族音樂
  美樂飄飄潤吾家
人生感懷
  唐老師留下了甚麼?
真愛交流道
  真愛總比記憶長
一笑抵萬金
  中英對照有奇趣

        六、七十歲的灰髮族相聚時,最津津樂道的,很可能是幼齡孫輩多麼可愛、成年子女多麼孝順。一談到子女在職場的成就,場景速變―子女位高薪高的,父母心疼不忍:「每天賣命地拼拼拼,到底為了甚麼?」子女位低不得志的,父母心懷不平:「懷才不遇啊,廉價勞工怎能生存?」子女不在乎有無收入,拔腿就走的,父母一言不發,滿臉無奈。

        究竟,對於成年子女的職業,父母最關注的是甚麼?《真愛》雜誌同工在 2021年邀請 22對移民美國的華人灰髮夫妻,分別在 11項可能答案中選兩項。結果,有 32人選「工作符合子女的興趣/才能」,17人選「薪水足以養家/養自己」(同時選這兩項的,有 10人),其他的答案則較少人選。先生和太太選擇相同的,有三對。

        然而職場如戰場,有時情勢詭譎,有時因果交錯。成年子女面對挑戰和抉擇時,父母究竟該扮演怎樣的角色?為了解身為移民的父母和成年子女有不同的價值觀和職業觀時,如何彼此溝通、了解和接納,《真愛》採訪了子女曾改換生涯跑道的三個家庭。

案例 1 爸爸、媽媽,我不想當醫師了!

        女兒朱莉這樣說:「我和哥哥、弟弟從小就學鋼琴和提琴,參加比賽得的獎盃連客廳都放不下。小學五年級時,我告訴爸媽以後要當鋼琴家,他們說搞音樂的可能淪為街頭藝人或遊民,最好是作醫師。高中時,我越來越不想成為醫師,卻辯不過爸媽,只好順命,一直朝『進醫學院』努力。

        大學期間,我課餘時教授鋼琴和小提琴,並在教堂任敬拜團長、手鐘合唱團主任、主日學老師等等,這些有創意又有趣的事工非常吸引我。音樂使我熱血沸騰,每當我彈鋼琴時,就不禁從內心讚美上帝。

        及至進了醫學院,才發覺我錯了!為了尊榮順從父母,我每天掙扎,活得痛苦無奈。到了最艱難的第三年,我突然崩潰了,爸媽竟然還期望我有回心轉意的一天!

        畢業後,奇蹟出現,教會主動聘請我為音樂部主任,因而與一位神學生相知、相愛、結婚。我認為已履行了對父母的承諾,但他們似乎不認為如此,使我常自認是不能光耀門楣的失敗者,是浪費父母血汗錢的叛逆女兒。然而,十多年過去了,對父母的歉疚感已漸漸得到慈愛天父和體貼丈夫的醫治,成為愛上帝、愛家、愛自己的快樂母親!現在我與媽媽幾乎無話不談―只要不談『當醫師』。」

......

        媽媽如此想:「朱莉進醫學院後,常告訴親友:『我是為媽媽讀醫的。』第三年,她患了抑鬱症,告訴我念不下去了。我失望又氣惱,無法接受多年來的栽培和昂貴的學費全白費了,就請外子和她談判。他倆在房間裡談幾分鐘後,作爸爸的結論是:『很可惜,太可惜了!……不要逼她,免得她自殺。』我只好請她最敬愛的祖父母出面,她終於同意把四年課程念完。畢業典禮那天,她把畢業證書丟給我,說:『這是妳要的東西!』就搬出去住了。

        表面上,我很堅強,反正孩子長大了,只要有足以獨立謀生的一技之長,他們有權選擇自己要走的路。我無法用情與理的天平,來評論她放棄行醫的決定是否正確;我已學會不為無法改變的事情糾結。我和她個性、興趣和價值觀不同,理家和教養孩子的方式也不同,我必須放手,讓她為自己的幸福負責。

        我盡了作母親的職責。女婿念碩士時,我讓女兒一家五口與我同住兩年。他們搬去國外或外州,我一年會去探望兩三次。但是,我無法否認,女兒做的決定成為我心頭不能觸碰的傷痛,即使那是十多年前發生的事。

        如果能重來一次,我想該多注重我和子女間的真誠雙向溝通。」

案例 2 媽媽,我想去調酒和演戲……

        兒子 David這樣說:「大學時,我的興趣是與各式各樣的人交談,從藝術和信仰去深度了解各種族群。我是校園舞蹈隊、合唱團、多族裔基督徒團契、多元文化中心的一員。

        我主修傳播學,但不確定畢業後要幹哪一行;曾向幾家大公司求職,總在第三、第四輪面談後被刷下。於是我聽了媽媽的建議,2014年加入公益組織Teach for America,在芝加哥貧民區教高中生,同時攻讀碩士學位。日子雖忙碌,我還能和朋友一起觀看表演、音樂劇和上酒吧,探索芝加哥的文化特色。

        當老師的第四年,學生鼓勵我追尋真心喜愛的工作,於是利用課餘時間,學習調酒和演戲。畢業後,我由教師轉為調酒師,也進入演藝學院。我終於能告訴朋友:有生以來,我第一次為自己做了選擇。

        在萬事俱備之前,我擔心媽媽不會同意我的決定。起初,為了不讓她緊張,我說:『演戲和調酒只是愛好和消遣。』決定放棄有固定收入的教職時,我說:『只想嘗試一下改行對我是否有益。』

        爸爸去世沒幾年,我怕媽媽會說:『我們花了許多錢讓你去讀西北大學,你卻選擇這種職業!』她對演員和調酒師不甚了解,所以我們多次心平氣和地溝通,讓她知道我的全盤計畫和經濟狀況,減輕了她的憂慮。

        最終,媽媽同意我可以選擇自己喜愛的工作,只要所做的能討上帝喜悅。每天我利用溜狗的時間打電話和她聊天,她常會提醒我:在做任何事之前,要先祈禱。

        對現在的生活,我的滿意度大約 7/10或 8/10。我必須隨時注意自己的財務,畢竟在演藝圈裡會面臨很多挑戰,尤其是生為亞裔美國人。

        我相信人生中發生的一切事都有其原因,即使不了解,該發生的總會出現。所以我不後悔當初換了工作,即使重來一次,我也不改初衷。」

......

        媽媽如此想:「David要辭掉教職去調酒和演戲時,我不驚訝,也沒強烈反對。老實說,辛苦生養四個孩子,到老么成年時,我已累了,也鞭長莫及了,不如開闊自己的心胸,放遠自己的目光。他做的決定,不論結果如何,就讓他自己負責吧!

        我告訴他:『只要是你喜歡的工作,只要你做的是上帝喜歡的事,就去做吧!當失意的人來酒吧藉酒燒愁,你要知道怎樣安慰鼓勵人。拍廣告和影片時,你必須分辨甚麼鏡頭是不討上帝喜悅的……』他溫順地說:『媽咪,我知道。』

        從高中開始,他就抓住每個能打工賺錢的機會。省吃儉用十多年後,用積蓄和貸款在芝加哥購買一condo,分租一房間後,每月房貸就有著落了。即使工作機會不多時,他也不會伸手向我要錢。但我懷疑他對我只報喜,不報憂;他是感恩型的,從不計較別人付他錢太少。

        每當親友問起 David在甚麼機構高就時,我會釋然據實以告。然而,作媽媽的總會盼望子女有穩定的工作,不是拍了一小段廣告或戲劇,就不知何時才再有上鏡頭的機會;不是長年委屈地打知名度,耗費金錢和時間到處參加甄選。我更期盼的,是他能出淤泥而不染,重視他與上帝的關係勝於一切!」

案例 3 我在這裡做甚麼?

        兒子王傑這樣說:「我就讀藥學院時,對製藥行業產生興趣,2017年畢業後,即申請到一家製藥公司的博士後獎學金。於是我將大部分精力和時間都花在工作和研究上,常自動加班,犧牲與家人、朋友和女朋友在一起的時間,一心只想努力攀上事業的高峰。結果,兩方面都失敗了。更重要的是,每當我深入思考自己的信仰、信念和人生價值觀,就發現一年來所做的很多事情,都與原本規劃的生活相距甚遠。我頻頻自問:『我在這裡做甚麼?』

        全職工作一年後,我辭職了。家人非常支持這個決定,甚至鼓勵我抽時間,好好反思想要從生活和工作中得到甚麼。

        休息一年之後,於2019年開始半職工作至今。現在對我來說,最有意義的,是我與耶穌基督的關係,以及與家人、朋友和一般人的關係。(請看《真愛》雜誌110期〈飛越「四分之一人生」的險關〉。)

        過去三年沒有工作纏身的日子,我去歐洲和澳洲背包旅行,參加土耳其短期宣教,拜訪失聯的朋友,在各種 soup kitchen(為貧民設立的低價或免費餐點供應中心)、收容所和教會作義工,訓練體能和跑半程馬拉松,尋求輔導,參與校園福音事工,並花時間與周圍的人建立更深入、更有意義的關係。對這種生活,我感到滿足又感激。

        我不後悔辭掉藥廠的優渥工作。若重來一次,我必不讓學術和工作的抱負耗費生命,反而要盡心盡力去愛周圍的人。」

......

        媽媽如此想:「2018年當兒子告訴我要辭職時,我驚訝又心疼。兒子是被藥廠千中選一的『尖子』,竟然只做一年就主動放棄!溝通後,我們了解兒子與主管有矛盾,工作壓力過大,加上與交往六年的女友分手,導致無法專心工作。他有苦無處訴、有冤無處伸,最後決定放棄工作,休息一年,出去旅行,回來後再做打算。

        兒子處在人生第一次的低谷與危機,作父母的必須全然理解、尊重、支持,使親子關係變得更加親密。我們曾認為如果當時他可以再抗壓一些,或者請假休息一個月,或許不需要斷送美好前程。但又擔心他若勉強繼續工作,最後承受不住,導致心理或精神疾病,就得不償失了!

        一年後,上帝賜給兒子一個藥局的藥劑師職位。他選擇做半職,好有更多時間休息,做自己想去嘗試的新事,我和外子還是保持尊重的態度。

        偶爾,聽到別人家的孩子年薪十幾、二十萬,在知名大公司上班,我心裡還是會有一些些酸酸的感覺。但很快就轉念思想聖經的教導:『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最重要的是他有獨立生活的能力,敬虔愛主,身心靈健康,積極快樂過日子!

        我鼓勵兒子:雖失去高薪,但上帝的恩典夠用;雖無法住大房子,但在愛的小屋中全家相親相愛;雖沒有大富大貴,但我們有更可貴的平安與永生!

        若能重來一次,我會建議親子一起尋求牧師或心理醫師的幫助。重點不是工作的去留,而是兒子的情緒管理、與主管的溝通及抗壓能力。受挫了,才知道自己缺了甚麼!盼望兒子願意以謙卑的心態再次起步!」

特邀回應 陳信言博士(本會家庭職場事工負責人)

        從本文的三個例子,我要鼓勵家長:

        1.不要氣餒,以為自己沒做好父母的職責。能夠以愛為出發點,把自己人生最好的經歷推介給兒女,才是最重要的。

        2.兒女不是父母的附屬品,環境、教養等等因素都可能影響兒女的成長和成就。父母除了盡責,還需把成年兒女交託給上帝,同時學會放手。

        3.無論兩代間曾經發生甚麼事,我們的家要永遠為兒女開放,歡迎他們隨時回家休息、談心、充電。

        「拔腿就走」在時下年輕人中似乎已成普遍的現象,但我認為它缺乏時間的驗證,是否能成為幾代人認同的通則,值得存疑。「Bill Gates大學只念一年」是特例,不是通則;在職場,人人認同的通則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在強調個人主義的社會,過分鼓勵年輕人追尋自己的興趣嗜好,卻忽略了自己對家庭經濟的責任,也造成職場專業人才的不平衡。我個人認為這是不容忽視的教育失誤。

        人生不是想要甚麼就必得著,每個人在生涯規劃中,都必須有對抗壓力、克服困難的能力,使自己越來越成熟,情緒管理越來越好。職場需要對工作有興趣的年輕人,更需要能吃苦耐勞、能與人合作的職員!

        我建議父母在子女成長過程中,不要過度保護,要訓練他們學會如何勝過每次的挫折,如何對沒興趣的事物產生興趣。50年前申請大學時,父母要我專研不是我當時最有興趣的理工科。就因聽了他們的建議,我才有今天在事業上的成就,也才有充足的機會和豐沛的資源幫助許多人。


   
歡迎上「真愛家庭論壇」發表您的感言。
Copyright © 2001-2021 Family Keeper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