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家庭雜誌 第124期 (2022年04月) | ||||||||||||||||||||||||||||||||||||||||||||||||||
|
2020年初至今的疫情,迫使家人長時間整天宅在一起。2021年2月,德州百萬戶大停電,外面冰雪交加,家裡冰寒徹骨。兒子那時也在家上網課,一家三口圍在用瓦斯點火的壁爐旁取暖。剛開始很不舒服,覺得處處不方便,但後來就放鬆下來,暢談往事,成了一次值得珍惜的美好經歷。 Together(在一起),也就是to gather(一起來收集)美好的回憶。 一不二要,留下美好回憶 不要單單作有「機」父親―手機不離手。 要作有「機」父親―把握機會與兒女互動,智慧創意地做機會教育。 要作有「基」父親―生命中活出上帝的榮美,奠定兒女的榜樣。 回想一次孩子與你的共處,給他(她)留下甚麼美好的回憶? 回想一次你與孩子的互動,給你留下甚麼美好的回憶? 人是活在回憶當中的,美好的回憶會給我們繼續往前走的動力。 耐心付出,奠定穩固根基 教養兒女如同蓋房子,根基要深長穩固。 哥林多前書3章10-13節裡,保羅提到不同的建築材料必然帶來不同的建造果效。其中金銀寶石,是要付上代價才能取得;草木禾秸則隨手可得。我們跟孩子互動時,也要用最寶貴的時間和心力投資在孩子身上。 藍麥可博士(Michael Lamb Ph.D.),是1970年代第一位提出重視父親角色的學者,在他的The Role of the Father in Child Development一書中,提到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要有三方面的參與,這也是在奠定穩固的根基。 直接參與或互動(engagement):例如一起去郊遊、活動等。 保持「可接近性」(accessibility):例如父親在工作房,孩子在客廳,各人做自己的事,但孩子有需要時可以去找父親,不一定隨時都在一起互動。 對孩子有責任感(responsibility):無須事事參與過問,但必須要有責任感。 另外,父親必須在經濟財務上為家庭付出(financial contribution)。 七大階段,守護孩子成長 以下根據傳承創新父育理論(Generative Fathering Theory),一同來看在子女七個不同成長階段中,各有甚麼不同的核心父責― 嬰兒期/幼兒期:保護者(注意孩子的成長、安全);遊戲期:玩伴(並非時時刻刻都陪玩,而是把握機會參與);學齡期:鼓勵者(多讚美鼓勵孩子的學習);青少年期:教練(幫助他們發揮所長);成年早期:嚮導(引至正路,提防危險);成年中期:同行者。 階段1.嬰兒期(出生~18個月) 此階段的核心父責,在於身體的照養,生活環境的安全,家庭的穩定。 階段2.幼兒期(18個月~3歲) 此階段的孩子在不斷地摸索嘗試,父母需要耐心了解孩子在想甚麼,而不只是規定不能這、不能那。如果只是一味地限制而不去了解,那麼孩子長大後可能甚麼都不敢嘗試了。 很多華人父親對孩子有很大的期盼,希望把很多東西灌輸給孩子,但是對孩子來說,卻是過早過多,無法理解。我們需要按部就班帶領孩子,不可操之過急。以弗所書6章4節說:「作父親的,你們不要激怒兒女,但要照著主的教導和勸戒養育他們。」(和合本修訂版) 階段3.遊戲期(3~5歲) 在此階段中,爸爸要參與孩子的活動,發掘孩子的喜好,協助孩子認識朋友。 孩子在遊戲時,我們很難想像他們在想甚麼。例如,當一個孩子在玩沙子,你問他在做甚麼,他可能會說,他在做蛋糕、做晚餐,或者蓋大樓等等。遊戲可以幫助他們探索世界。 奈何孩子的嬰幼兒期,也往往是父親的事業起飛期和穩定婚姻期。因此很多父親花了大部分時間精力在工作上,忽略這段親子關係連結的黃金時期。例如,孩子說的第一句話,畫的第一張圖,頭一回做某一件事……,應當抓住機會,留下美好回憶,作個有「機」父親。在忙碌工作的同時,也要經營好婚姻關係,有了穩定的家庭,孩子才能健康幸福長大。 安徒生的父親是個窮鞋匠,卻培養出寫了156個著名童話故事的偉大作家。他知道自己沒有能力給孩子買玩具,就跟孩子講故事,培養孩子的想像力。我們無須買昂貴的玩具、去豪華的旅遊,但可以在與孩子快樂親密的互動之間,幫助孩子發揮無比豐富的想像力。 階段4.學齡兒童期(6~12歲) 此階段父職重點,在於健康的同儕關係,課業的學習,廣泛的戶外活動及品格塑造(如:誠實、責任感、界限等)。 繼續好好經營婚姻,因為惟有家庭關係安全穩定,孩子就能專心在課業及才藝上學習。豐富多元的戶外活動可以幫助孩子發掘潛在的特質。 以獎賞來鼓勵孩子誠實,藉課業、家事來建立孩子的責任感。設定界限,讓孩子知道甚麼事該做,甚麼事不該做。當孩子做錯時,跟他溝通,了解他的想法,抓住機會以身作則,引導他改過,作個有「機」的父親。 我的專業是人類發展與家庭學(Human Development, Family Studies),博士論文是研究父親的角色和參與。在家裡我們夫妻和年幼的孩子常常玩角色扮演的遊戲,例如聖經中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太太扮演受傷的人,我和兒子扮演強盜,兒子很喜歡。他現在要升大學三年級了,還跟我說,他記得我們以前扮演強盜的事。 階段5.青少年期(12~18歲) 在此一階段,孩子與朋友在一起的時間增加,讓父母會感到被忽略;孩子在摸索未來方向,並受信仰與自我認同的衝擊。 若在前四個階段中,好好把握機會跟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就比較容易伴他們走過這段青春風暴期。當他們不知道未來要做甚麼,父母不要強迫孩子做甚麼或不做甚麼,要有耐心多關懷了解他們內心的想法。 我們認識一對夫婦的女兒,在高中時用刪除法來決定將來念甚麼科系。她跟父母說:「我怕血,而且不喜歡看到人生病,所以不會當醫生、護士,也不會在醫院工作。」透過溝通,父母知道她的想法,就沒有勉強她去念不喜歡的科系。 有些孩子從小跟父母去教會,年紀漸長,他們慢慢有很多非基督徒朋友,受到同儕的壓力,他們也會開始反思:「到底這個信仰是我父母的,還是我的?」父母需要跟青少年期的孩子多對話,知道他們對信仰的困惑,而不是一直質問。 階段6.成年早期(18~35歲) 這個階段,兒女的人生挑戰是工作的定位,交友,與成立家庭。 兒子以前常常問:「我將來一定要像您一樣教書嗎?必須一天到晚讀那麼多書嗎?」我說:「不一定啊,照你自己的喜好。」我知道他喜歡說話、喜歡寫作,就鼓勵他照著自己的特質來規劃將來的工作。孩子也會面臨交友與成家的問題,父母要以智慧引導、建議,但不是嘮叨、操控。 階段7.成年中期(35~55歲) 孩子年齡漸長,爸爸也步向中年後期、甚至老年,也很可能從父親成為祖父。在此階段,如何盡到父責?請上網參閱本刊第 12期、60期及 76期有關「如何與成年子女相處」之系列專文,並觀賞 2022年3月、4月的「3+1真愛雲端學園:子女成年重新愛」。 一位父親的反省 親愛的天父,可否寬恕我傷害了自己的孩子?我生長於貧窮的環境,所以,我以為一棟大房子可讓他們知道自己的重要性,我不知道其實只要愛他們就夠了。 我以為金錢可以給他們快樂,結果卻讓他們覺得金錢比人更重要。 我以為責打可讓他們堅強,好讓他們能夠保護自己,結果是我不再尋求智慧去約束和教導他們。 我以為讓他們孤單,會使他們學會獨立,結果卻逼使大兒子成為二兒子的父親。 我以為對所有的問題假裝若無其事,是維持家庭平靜的辦法,結果是教他們逃避而非解決。 我以為在眾人面前假裝家庭幸福,是讓孩子們覺得受到尊重,結果是教導他們隱藏問題,活在謊言中。 我以為作父親的責任只是賺錢、不離開家庭,和供應他們物質的需要。但他們都覺得為人父者不應僅止於此,這使他們必須憑猜測才知道何謂真正的父親。 親愛的上帝,我希望祢能看清楚這篇禱告文,因我的眼淚弄溼了好多字句。 (英文原作者John Ellis,發表於Regina Leader Post,1994) 這是否描繪出不少華人父親的懊悔? 有句話說得好極了:「只有最棒的父親願意讓孩子起飛;只有最被疼愛的孩子能夠翱翔。謝謝您給了我雙翅。」(Only the best dads let their children fly. Only the most loved children will soar. Thank you for giving me wings.) 祝福每位爸爸讀者,都能成為最棒最愛孩子的好父親! 黃善華博士為本會特約講師,現任德州女子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對父職有深入研究。請掃瞄QR Code觀賞他為真愛雲端學園錄製、內容更為詳盡的同名講座視頻。 |
|||||||||||||||||||||||||||||||||||||||||||||||||
歡迎上「真愛家庭論壇」發表您的感言。 Copyright © 2001-2022 Family Keepers,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