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家庭雜誌 第129期 (2023年02)
主題企劃
話題篇
  家人的成全者?你就是!
答問篇
  家人生命教練?原來如此!
 
真愛分享
生命體悟
  數算年日得智慧
性別關係懇談室
  伴兒女行過出櫃風暴(上)
時代與青春之戰
  凝視新生代
家庭信仰傳承
  在奇異恩典中前行
真愛交流道
  萬金難買的聖誕禮物
一笑抵萬金
  父愛深幾許

Q1:教練(Coach)和導師(Mentor)的區別何在?

A1:

        1. 權威性方面,教練與被教練者是平等夥伴關係,導師則較具有權威地位。
        2.互動方面,導師是在相關領域中有經驗的人,給予指導和建議。教練則不直接給答案或建議,而是通過提問的方式,幫助對方進行深入的探索,最後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案和行動的步驟。
        3.落腳點方面,教練注重行動的落實,幫助對方經過探索得出能落實到行動的策略和方案。導師則把知識和經驗教給對方,不一定要幫助對方落實到行動。

Q2:基督徒不是靠主就可以了嗎?為甚麼還需要教練?

A2:

        生命教練是生命成長路上的夥伴,不是導師;在生命的道路上並肩走一程,可以稱之為深度的同行。聊的內容可以很深刻真實,在安全的情境下,把內心敞開,進行處理,對生命的成長帶來極大的益處。對基督徒而言,我們一切的好處都不在上帝以外,生命教練帶來的好處也不在上帝以外。尋求生命教練的幫助,不等於不倚靠上帝,而是教練與被教練者一起倚靠上帝,一起在生命中成長。

Q3:妳曾說,當家人的生命教練,就是放下自己的需要。怎麼才能做到呢?

A3:

        所謂「放下自己的需要」,是指在對話過程中,暫時放下作為教練之外的需要,而不是完全不顧自己的需要。完全無我,聽起來很高尚,其實內中有很多隱患。在教練對話之外,教練需要照顧好自己的需要。

        家人之間有些不滿和抱怨,是很正常的。學習先放下自己的需要,真誠柔和地聆聽對方的需要,理解對方的心情並解決對方的訴求,以後再找機會解決自己的需要。

        我們聽到別人對我們的抱怨時,不免立刻會回嗆兩句:「你還不是這樣對我的?」「那我呢?」這是帶情緒的反應,以自我為中心,對方聽起來,覺得你根本不看重他的需要。本來是要跟你溝通,你來這兩句,就沒法繼續了,這樣對話的結果就是進一步爭吵,無益於問題的解決、關係的建立,甚至讓矛盾惡化。

        另一方面,我們為甚麼務必顧到自己正當的需要?上帝造我們本如此,滿足生命基本的需要,我們才得存活,生命才得豐盛。反之,若這些需要長期被忽略、得不到滿足,就會出問題。

        例如,沒有足夠的睡眠、營養、陽光、運動,身體就會變弱,免疫系統會出問題,頭腦也不靈活,脾氣也會變得不好。心靈上也有許多需要,例如自主權、歸屬感、被尊重、價值感等;靈性也有需要。如同身體,心靈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就會出現營養不良,以致免疫力減弱,甚至會生病。在這種狀況下去教練家人,會感到非常吃力,很可能把自身的問題,帶入教練過程中。

        我們的健康、生活、生命狀態與家人息息相關,以合適的方式,照顧自己正當的需要,不是自私,而是責任,甚至是幫家人的忙。一家人都是共同體,每個人都照顧好自己,就是為家庭貢獻。聽到很多已過中年的人都如此說:「現在一定要保持健康,不要年老時給兒女添麻煩。」這也道出家庭成員彼此影響的事實。作為家人的生命教練,在教練對話的過程中,放下自己的需要,先以對方為中心,注重他們的需要。其他時候,我們有責任顧到自己正當的需要。

Q4:我想作家人的生命教練,可是家人不合作,怎麼辦?

A4:

        當先了解為甚麼不合作。如果是對我們的建議、教導、溝通方式、安排不合作時,我們應當不給建議、不做決定、不給反應式的回答。若是不肯進行對話,不肯回答你關心他的問題,就需要先好好建立彼此的關係。

        不妨先問自己幾個問題:是甚麼原因讓你們無法對話?如果你可以列出三個原因,想想看哪一個是最根本的?你現在可以做的第一步是甚麼?這不是一蹴可及的。如果與家人的關係不好,剛剛開始時,對方不見得有心情進行深入對話,需要有耐心。

        進行教練「內功心法」的第一條:允許對方作他自己,允許他有那樣的反應,因為這是接納,是改善關係的第一步。作家人的生命教練,不是靠技巧,而是要先作個有教練心態和素質的人;無論對方態度如何,要允許對方與我們保持距離,不要憤憤不平,不要抱怨。

        其次,我們自己先改變、先成長,領悟到對方不合作的表現只是症狀,背後還有根本的原因。根據原因找到解決辦法,這種不合作就是一個改善關係的機會。關係是雙人舞,你的舞步改變了,對方一定會注意到,你的改變一定會帶來對方與你互動方式的改變。繼續關心對方、愛對方,給雙方一些時間做出調整。教練就是「讓愛落到實處,讓愛恰到好處」。你的寬容、允許就是一種愛,假以時日,關係會改善,合作的機會自然會到來。

Q5:如果有心無力,知道卻行不到,無法以身作則,怎麼辦?

A5:

        首先問問自己,我衡量自己「行不行」的標準是甚麼?生命成長是一個過程;一粒微小的種子,要長成撐天大樹,必須經歷漫長的過程。你覺得自己做不到,甚麼叫「做到」?這個標準對你而言,是否公平?

        例如,如果家人還沒信主,你覺得等到家人信主,才是做到了嗎?是否在言行舉止上,我們是個模範基督徒,才能以身作則?這個標準是否恰當?一個人能否信主,不是由我們決定的;我們能做的,只是播種、灑水、施肥而已。人能信主,是上帝自己吸引人到祂那裡,像主耶穌在約翰福音中說的:「若不是差我的父吸引人,就沒有人能到我這裡來。」那麼,要求自己成為百分之百的模範基督徒,才可能讓家人信服嗎?你能比基督更像基督嗎?基督在世時,信祂的人也只是少數,這說明甚麼?

        要以教練的心態先接納自己,接納自己有心無力的感覺,把「我做不到」這句話,改成「我還做不到」。接納的意思就是說,這樣的心態是正常的,就像天下雨是很正常的,「接納自己」並不等於「滿足現狀」。想想我如何能提升「知行合一」的能力?我需要甚麼樣的培訓和學習?我需要甚麼樣的支持?

        教練的以身作則是對自己真實、對家人真實,是保持願意進步和成長的心態,而不是已經完美了。

        舉例來說,如果要孩子養成早睡的習慣,你自己也做不到,你可能非常氣餒,管孩子時,底氣不足。教練的心態,是你和被教練的家人是夥伴關係,還是可以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則,是真實地在努力的過程中以身作則。有家長是這樣處理這個問題的,他對孩子說:「孩子,你需要早點睡,我也需要早點睡,你還做不到,我也還做不到。你覺得我們用甚麼辦法可以都做到?」

        家長真實地面對自己,與孩子用夥伴的關係,一同探索問題,尋求答案;跟孩子成為盟友,一起攻關打怪,來調整作息時間,在過程中兩人成為戰友,親子關係也得到很好的發展。而不是等自己做到了,再給孩子作學習的榜樣。

        請注意一個細節。那位家長對孩子說的是:「你還做不到,我也還做不到。」而不是說:「你做不到,我也做不到。」這兩種說法有甚麼區別?這就是教練的語言:教練往前看,對家人充滿信心和信任;「還做不到」表示將來能做到,只是暫時還沒做到,目前有阻礙。這句話自然包含相信和希望,把人引向前的正面力量。不要小看語言的力量,語言會悄悄地塑造我們。

Q6:如何作年老父母的生命教練?

A6:

        這跟作其他家人的生命教練是一樣的,要「三心二意」。

        寬心―寬廣的心。包容老人作自己,例如有位奶奶旅行時,一定要帶自己的枕頭,帶來很多不方便。女兒很想改變母親,就說:「我們訂的旅館都是高級旅館,舒服的枕頭很多,都是您喜歡的那種,就別帶自己的枕頭啦!」可是母親依然堅持,我問女兒,母親帶自己枕頭的原因是甚麼?她不知道,她以為是母親不習慣用外面的枕頭。後來她放下自己的猜測,好好地詢問母親。原來那枕頭有特別的含義,代表母親與已故父親的連結,所以旅行時非要帶著「父親」一起不可。母親說:「你爸爸一生為我們家付出太多了,現在我享福,可以出去旅行,可是他不在了,我心裡難受,帶著他我才能安心上路。」了解了這個原因,以後旅行時,女兒就主動幫母親帶上枕頭,枕頭竟然成了增進母女關係的契機。

        信心。有位學員說,她與母親的關係改善很多。本來母親太依賴她,常常找她幫忙,她感到很焦躁,她實在太忙,沒法一一達成母親的要求;不做吧,又心裡不安,很內疚,夾在兩難之間。後來她用教練的心態來看待母親,相信母親有應對的能力。她不需要煩躁,只需要幫母親找到解決的方案,用教練的方式與母親對話。原來母親不知道還有其他可能性,自己可以做。從此以後,母親可以享受自己做事的樂趣,不需要太依賴女兒,女兒覺得輕鬆多了,母女關係得到很大的改善。

        專心。跟人互動,需要專心,全心全意關注對方。長輩很孤單,需要我們專心聆聽。當我們全神貫注關心他們時,他們會感到很滿足。如果與長輩相處,覺得有挫折感,可能是因為你想改變他們,不妨去探索他們真正的需要,尋找答案,你會有驚喜的發現!

        在意。在意長輩認定的好處,盡力成全。

        執意。執意放下自己的觀點和經驗,按照長輩能做到的方式處理問題。放下自己的需要,真誠地按照老人的需求來處理問題。

Q7:如何作家人信仰方面的教練?幼小的孩子,也適合用生命教練的方法嗎?

A7:

        只要孩子聽得懂話,就可用「循序漸進,以適合孩子年齡的方式進行對話」之教練法則與孩子互動。有些家長實踐了,效果非常好。筆者自《真愛》家庭雜誌119期(2021年6月號)起,在「生命教練伴你活」專欄中發表了多篇相關文章,讀者可以參考,好在建設家庭的工具箱中,多一些可以使用的工具。


   
歡迎上「真愛家庭論壇」發表您的感言。
Copyright © 2001-2023 Family Keeper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