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家庭雜誌 第131期 (2023年06月) | ||||||||||||||||||||||||||||||||||||||||||||||||||||||||||||||||||
|
情緒傷害積多年 2023年農曆新年除夕,一名高齡 72的華裔漢在南加州槍殺11人,九人受傷,兩天後另一名66歲華裔男性移民於北加州農場持槍擊斃七人,傷及一人。2022年5月原籍臺灣的68歲男子反鎖南加州爾灣一教堂大門,用槍橫掃臺語教會會眾,在場一名醫師阻止暴行時中彈身亡。 何以見盡人生百態的長者,仍經不起情緒波動,訴諸暴力? 在《情緒傷害:快樂銀髮族篇》中,作者彭德修提道:情緒並不會因過往歷盡風高浪急,而對勞苦愁煩免疫。相反,因為情緒由年少時受的創傷,經年累月積壓,成為重重叠叠的瘡疤,在晚年更容易一觸即發。 EQ即情緒智商。分數越高,情緒越穩定,反之,情緒傷害越重,EQ就越低。即使長者曾經叱咤風雲,在垂暮之年往往感到失去掌控:新科技令耆老無所適從,從前的技能彷彿無用武之地;家族結構解體成核心小家庭,傳統維繫夫妻、親子關係的方法儼然不適用;退休後的落寞,體力不如從前……。長者在恐懼與失控中產生的焦慮,像在新舊的人生挫折傷口上撒鹽,令很多人進入晚境後越加情緒化。若是過去經歷的苦難得不到正確解讀,便容易處在自卑自憐中,隱藏著傷痛度日。 數算美事撫創傷 人生不可能從頭來過。如何讓過往的情緒傷害不深化為地雷,反倒成為成長的轉機? 在《殺死你的不是轉變:人生下半場要思考的6個問題》,和《人生下半場:你要好好待自己》兩書中,皆提到長者飽歷人世間的高低險惡,何不趁頭腦仍條理清晰時,把握反思人生的良機:向後,回望人生;向前,定義人生 。 人的快樂猶如銀行帳戶,可以提領,可以存儲。我們無法選擇過去,但可以選擇如何承載這些過去。長者對於過去的不幸,除了要接納自我,還要成為情緒的主人。選擇快樂,而不是將快樂建立在不受控制的外在環境,成為情緒的奴隸。就算一生中經歷爭競、糾紛等等煩心事,當下沉靜回望,對大小創傷說再見,學習接受自己和上半場的不如意,並放寬胸襟,嘗試原諒傷害過自己的人。這是停止提領快樂的方法。 要讓快樂戶頭充足,還要思想過去、現在所擁有的各樣美善人事物,越數算越喜樂。況且,現代人的「老年期」很長。從職場退休後,並不需要從人生退休;知識、經驗、才幹或許不再用於謀生,卻仍可幫助許多職場和人生後輩。這是積極存儲快樂的途徑。 樂觀積極有出路 坂本健一就是這種正面夕陽人生觀的實踐者。在其著作《今日公休:90歲書店老闆的生命情書》中,細訴他如何擺脫國家洗腦教育、父親的冷酷無情,和拮据的生活,刻意選擇有意義的人生。 生為私奔父母的長子,從小便受驕縱的父親打罵,卻由於爸爸愛書愛畫,讓他在貧窮中有看書的奢侈,和短暫習畫的機會。殘酷的現實差點粉碎了僅有的心靈財富,他需要變賣書籍,小學畢業便要輟學挑起養家重任。 在軍國主義下成長的坂本,於日本戰敗後一度活在屈辱羞恥中。後因經營書店,書本把他從黑暗深淵中拉拔出來。他雖沒有受過高等正規教育,看的書讓他超越捆綁他的固有人生觀,為他注入繼續存活的勇氣。 對一生都不曾脫離貧窮,無法完成少年夢的坂本,閱讀彷彿抬起了他疲乏的雙腿跨到人生跳板,給他動力跳躍、飛行、翱翔。受到書本潤澤的他,更突破上一代木納、不擅表達愛意的框囿,每天都會對妻子遞上詩意綿綿的情話! 合宜變老需操練 媒體近來常出現「凍齡」、「逆齡」、「抗衰老」等詞。可是,負面看待老化的自然規律,徒令人「懼老」、「拒老」。因著作《被討厭的勇氣》廣受歡迎的岸見一郎,再接再厲寫下《變老的勇氣》,鼓勵長者勇敢正面看待老化,視體力下降為自然變化,正如嬰孩長牙、少年長鬍子一樣。 坊間已有的養生資訊,幫助長者放慢衰退的步調,卻不能改變老之將至的自然定律。長輩若能將眼光放在珍惜和保持目前的體能狀況,才是悅己強身的應變方式。 物理治療師會幫助長者鍛鍊還未退化的筋骨,特別是教導如何保持平衡,防止滑倒。老年醫學近年也發覺大腦在晚年仍存在很多未發展的細胞,建議長者尋求新領域的學習,特別是和母語不同結構的語言,或從未嘗試過的藝術,皆可以令頭腦保持活力。長者何不從另一角度想:上半生得享健全的身心靈,尚有新科技改善垂老的健康,豈不感恩? 古倫神父所著《擁抱老年心生活:散發智慧馨香的年歲足跡》,提醒合宜的變老,是像彈琴和繪畫,需要不斷實踐和練習的藝術。他認為越早嘗試越好,例如固定劃出時段,體驗困坐輪椅但仍能自主作息的生活,或假設自己臥牀動彈不得,體會如何接受限制,和怎樣維持與家人的關係,並保持社交。 古倫神父認為,同樣的操練亦適合幫助長者面對配偶、朋輩相繼離世的惶恐。要克服孤獨感,就要培養怡然獨處的習慣,可以隨時隨地做自己有興趣的事,也就不會到了老年便覺得慌亂,時刻要家人作伴。 晚年終究得獨處 日本老年人口持續攀升,不少耆英道出如何突破暮年沉暗,擁有亮麗睿智的人生故事。如名作家曾野綾子的《老年的美好滋味》、建築師津端修一和太太津端英子受採訪寫成的《積存時間的生活》、90歲精神科醫師中村恆子的《日日靜好》和《微笑老後》、社會學家上野千鶴子的《一個人的老後》、攝影家笹本恆子的《97歲的好奇心女孩》等。 散文家吉澤久子 96歲時寫下的《人生,到最後都是一個人》,激勵了許多很早便要獨活的長者。 吉澤的親生父母在她襁褓中便離異,婚後無兒無女,還要照顧失智的婆婆,66歲老伴離她而去,之後30年的寡居,卻是快活的第二人生。她發覺原來一個人生活,並不是想像中的孤清,反而享受著前所未有的自由,真正圓了持家女性的夢。 吉澤分享,一個人生活的長者必須釐清「寂寞」與「獨處」之 無兒無女的吉澤,難道不為無法享天倫之樂而難過?其實一個人要快樂,是態度的選擇,在可以自主的範圍下,做令自己感到快慰的事。她對親屬常放下長者的拘謹,以平輩的語氣和後輩暢談,令她成為亡妹兒女們之親情支柱,和家族的傳承的軸心,讓下一代存留感情的依附。雖無親生子女,又有何憾呢? 人生失意常八九,哀傷固然一時難以輕易克服,但對每天俯拾皆是的「小確幸」(如陽台上綻放的花),懷著感恩,將眼前的一方一物為快活的見證,累積起來,可成為面對人生的巨大能量。 消沉開朗任君選 若果年紀老邁還要做粗工,三餐不繼,兒女非但不能反哺甚至托養孫兒,長輩還能快樂得起來嗎?島田洋七的外婆堅強開朗地接受了這些條件,婆孫倆的生活點滴,成為他童年甜蜜的回憶。 在他所著《佐賀的超級阿嬤》中,記述阿嬤出身於名門望族,丈夫早逝,要獨力撫養七個孩子,其中還有一個智障。阿嬤在喪夫後,從 42歲到 78歲,在學校作清潔女工,每天早上4:00上班,廁所不是抽水馬桶,地板是水泥,又臭又冷。她卻說,先清潔廁所,其他工作便很輕鬆。 島田因母親年輕守寡,被送到住在佐賀的阿嬤家。阿嬤的家境遂由貧窮變成赤貧,巧婦無米炊的阿嬤,怎樣安撫一下課便肚餓的外孫,也是日復一日的高度精神困擾吧!阿嬤這樣面對人生逆境:窮有兩種,窮得消沉或開朗。她選擇了開朗:在河邊撿拾作食物,卻可以烹製出美味料理;自嘲因長期從事清潔工作,粗糙雙手是現成的棕刷。 如果含辛茹苦把外孫撫養成才高八斗的狀元,還算苦盡甘來。可是島田讀書能力有限,阿嬤反過來如此勸勉:是笨蛋也無妨,反正不能全部人都聰明,否則誰來當一般老百姓,人生是看「綜合能力」的。島田從不覺自卑,沒有學歷,也缺乏俊俏面孔,倒不如耍笨讓大家開心,最後成為了日本的著名逗笑相聲藝人。 佐賀的阿嬤 91歲高齡去世,沒有留下分文,但外孫島田洋七卻在《佐賀阿嬤給我的人生禮物》中說,外祖母透過每一天的生活,留給他「龐大的遺產」,就是「各種美麗的教誨」。也因此,在島田事業三番四次走下坡時,想起遭逢人生不幸的阿嬤的勉勵,化作重新起步的動力,更成為他後來照顧岳母的正面態度(《老媽,這次換我照顧妳》),以及自己步入老年的歡愉心境(《越老越快樂》)之基石。 困在過往失意或眼前困境的長者,可曾想過不讓苦痛俘虜自己,不願憤怒苦毒或消極厭世,反而鼓起勇氣作情感的主人,刻意選擇面對,感恩小確幸?不少長者因願意接受身體的變化,迎向獨活的人生,不單幫助個人走進暮年,還可感召下一代正面的人生觀。 你,又會如何抉擇? 作者譚瑞玲博士為歷史學者,特別關注社會公義和家庭及時代趨勢。來自香港,定居洛杉磯。 |
|||||||||||||||||||||||||||||||||||||||||||||||||||||||||||||||||
歡迎上「真愛家庭論壇」發表您的感言。 Copyright © 2001-2023 Family Keepers,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