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家庭雜誌 第11期 (2003年06月) | |||||||||||||||||||||||||||||||||||||||||||||||
|
新好男人Cool老爸.話題篇 █蘇文安 「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狄更斯《雙城記》 這邊廂,成千上萬的兒童與青少年每天上床睡覺時,爸爸都不在同一個屋簷下。而號稱與孩子同住的爹地中,又有相當大比例不是常常不在,就是心不在焉。 那邊廂,也有愈來愈多男人願意投資更多時間心力於家庭中,盼能在妻兒生命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其中某些人甚至放棄升遷或高階職位,或乾脆留在家中,好爭取更多陪兒女一同成長的機會。 無父現象 家庭教育專家布大衛(David Blankenhorn)在他的名著”Fatherless America”一書中大聲疾呼,直指當前美國社會最嚴重的社會問題,乃是「無父現象」(Fatherlessness)。 透過多年深入的調查分析,他發現,當政府、教育界和家長們在為貧困兒童,兒童 虐待,家庭暴力,青少年 泛濫、吸毒、酗酒等問題而焦頭爛額、疲於奔命之際,卻很少警覺到,整整兩代的美國人,超過50%在成長過程中處於「無父狀態」。布大衛宣稱,才是這一切問題的癥結,以及這些問題愈治愈亂的主因。 布大衛語重心長地指出,一般美國大眾不僅對家庭生活中「父親 席」習以為常,更嚴重、也更危險的是對「父道的重要 」全無概念,他們對男 除了「撒種」和養家之外,在兒女生命中所能帶來的鉅大影響懵然不察。他觀察到,當你問人:「每一個孩子都需要爸爸嗎?」有超過一半的機會,你得到的答案會是「不需要」或「不一定需要」。 舉足輕重的角色 父親在兒女成長的過程中,真的舉足輕重、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嗎?任教於賓州彌賽亞大學家庭研究系的黃善華博士指出,近來對這方面的研究一致顯示,父親對兒女的影響遠超過一般人傳統的認知。他提出其中較重要的幾點: 一、父親直接影響到孩子的人際關係。他可以教導兒女如何與人相處、如何處理衝突、如何管理情緒。兒女從觀察父母彼此相處當中,學習如何與異 互 、如何彼此尊重。 二、父親直接影響孩子的自我價值觀。父親對孩子的態度、言語、評價,都刻印在孩子腦海中,是兒女塑造自我形象的主要素材。 三、父親為孩子樹立行為典範。父親的管教和自身樹立的榜樣,是一個人最早的行為規範。研究顯示,父親的道德觀、價值觀對兒女有相當大的影響。 四、父親為孩子指引人生方向。父親一旁的指導和諮詢,可以影響兒女在教育和職業方面的選擇。父親提供的建議,往往具有莫大的啟發 。 「難為」中的挑戰 真愛家庭協會會長葉高芳博士說,這也就是為什麼真愛要積極舉辦父親節系列活 ,並推 奠基於聖經家庭價值觀的父職教育。 葉會長同意,在現代社會中,確實是「父親難為」。因為傳統「父父子子」的倫理規範已不一定適用,上一代和這一代男 在成長過程中由「為人子」角度所學習的父子相處規則,到了自己「為人父」時,已因時代巨輪轉 而面目全非。華人移民父親在異邦社會文化中,所感受到的落差尤其鉅大。 然而,葉會長認為,正因其「難為」,故帶來挑戰,也引發學習與求助的 機,激勵著有心的男 朝守住真愛守住家的理想邁進。 在美國,除了五月的母親節,還將六月第三個禮拜天訂為父親節。在台灣,則取「爸爸」的諧音,在每年八月八日慶祝爸爸節。在中國大陸的大城市中,據聞因「海歸派」(海外歸國人士)及外商的影響,已開始有人在六月慶祝父親節。 雖然對商家而言,父親節所消費的鮮花、卡片和禮物,與母親節的商機相較之下,簡直是小巫見大巫,然而我們還是很高興有這個機會,可以讓大眾再次正視父道的可貴,鼓勵父親們肩負起上帝所賦予的天職。 ♥爸爸你在那裡? 本會特約同工,在賓州執業的心理治療師莊光楨女士指出,有許多現代爸爸,以各種不同的理由及方式從家中「 席」。缺席的男人 第一種是真的不在。這種「 席爸爸」(Absent Father)在「播種」或另有新歡之後,就逃之夭夭,留下無依無靠的媽媽承擔未知的單親生涯。 一九九六年美國人口普查局的研究報告指出,「典型的美國家庭」已不再是父母和子女了。有66%的家庭沒有十八歲以下的小孩,而有十八歲以下子女者,近四分之一是單親家庭;而單親家庭中又有88%,戶長是母親。 一九九五年八月光華雜誌報導,在台灣的單親家庭中,媽媽為主的佔了60%。在港、台、中國大陸,由媽媽獨力養育孩子的家庭逐年激增,已成為眾所周知的社會趨勢。 第二種是常常不在。他們可能忙於事業和應酬,子女不愁吃穿,但很少有機會見到爸爸。這在世界各地的華人社區中,舉目皆是。這些爸爸總是承諾:「等我賺夠了錢,就如何如何⋯⋯」。問題在於,錢是永遠賺不夠的。 第三種則是心不在焉。這些爸爸願意賺錢養家,也常在家裏,可是在家中每天花幾個鐘頭看報、看電視、或繼續工作,並從事自己的嗜好、社交,「理所當然」地將大部分教養責任推給作母親的,包括照顧小孩,他們花在家務上的時間,大約只有媽媽們的五分之一。 據研究,美國的父親們平均每天只花十至三十分鐘與小孩在一起。諷刺的是:父親們在離婚後反而會花更多時間與小孩在一起。原因是,在 護權規定下,他們可以探視子女的時間還多於以前他們花在孩子身上的。因為感覺「得來不易」,這些爸爸們努力善用親子時間的 機,竟比離婚前強烈得多。 永不放棄 這些 席爸爸對家庭所造成的傷害,很可能如民歌手Harry Chapin在“Cats in the Cradle”一曲中所唱的故事─ 小男孩在接受爸爸所送的小皮球之後,要求爸爸陪他一起玩球,可是爸爸總說:「改天吧!」 雖然屢遭拒絕,但爸爸仍是小男孩心目中的偶像,希望將來長大了能像爸爸。後來小男孩上了大學,然後畢業、工作⋯⋯,偶爾回來探望父親時,父親說:「有空回來陪陪我,我們可以聊一聊。」 大男孩回答說,他非常願意,但很忙,所以,「改天吧!」 望著兒子離去的高碩背影,父親不禁嘆道:「他的確像我!」 莊光楨在她的《地獄或天堂?─你可以改進家庭關係》一書中分析,爸爸 席對子女所造成的深層影響還有:子女 乏安全感,既無適當的男 典範可依循,也不容易瞭解女 如何艱辛地維繫一個家。 再者, 席爸爸會導致兒子長大後不知如何當爸爸,不知感謝妻子的辛勞,反倒怪罪妻子不似母親能幹。 席爸爸的女兒則極易灰心沮喪、 乏自信、自卑感重,不易信任男 。 若你兒女尚幼,而你到目前為止又常當「 席爸爸」,何不急起直追?畢竟,培養親情愈早愈好。然而,無論你的兒女是處於那一個年齡階段,與你的關係又已因你過去的長期 席而疏離到什麼地步,請記住:「永不放棄!」因為真愛能創造奇蹟! ♥不一樣的爸爸 「 席爸爸」固然不少,但決心「守住真愛守住家」的男人亦所在多有,甚至逐漸匯聚為一股清流,為處處可聞「爸爸你在那裏」呼喚聲的社會帶來一線曙光。 當仁不讓 家庭品德教育推 者高維理(Bill Gothard),自一九六一年起以聖經的價值觀為基礎,通過真善美講座、訓練課程、教育事業及文字媒體強調家庭品德教育的重要,其中對「父道」的恢復尤其重視(詳見www.iblp.org)。 時至今日,包括高維理於一九八四年所創辦的ATI(Advanced Training Institute)系統在內,全美國已有200萬名兒童與青少年,因父親承諾要與妻子齊心協力、挑起兒女品德教育與信仰教育的重責大任,因而蔚為極有特色的「在家學習」(Home Schooling)風潮。 在台灣,近年來,也開始有少數家庭獲政府許可實施在家學習。他們組織了「慕真在家教育協會」(http://homeschool.fhl.net)。 另有一些爸爸,與妻子共同體認到親自養育兒女的重要,於是,或因 向所趨,自認比太太適合持家教子,或者,因工作 質容許在家執業而妻子卻必須外出就業,又可能因暫時失業或意外傷殘而留在家中,於是成了「家庭主夫」(Stay-at-home dads,簡稱SAHDs)。 在美國,他們有網站AtHomeDad.com互通訊息、分享經驗,每年在伊利諾州的Glenview舉行年會,並在美國許多地區組成互助團體。據時代週刊(Time)報導,迄2002年八月為止,全美已有十萬八千名爸爸,主 選擇離開全職工作在家照顧小孩。另有五十二萬九千名退休或殘障的男人,在配偶上班時也照顧孩子。 居家爸爸 雖與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或「雙薪家庭,但主要仍由媽媽負起照顧小孩責任」的社會慣例南轅北轍,多數SAHDs並不後悔。他們認為,能密切與兒女互 ,參與他們成長過程中的點點滴滴,是莫大的福份。 曾追蹤觀察一小群SAHDs的家庭達十年的耶魯大學研究員Kyle Pruett發現,這些家庭的孩子在智力、社交和情緒的發展上都比一般家庭的孩子來得迅速且紮實。而這些家庭的媽媽們也比一般家庭中的先生更主 積極分擔家務。 據Cheers雜誌2002年十二月報導,台灣的SAHDs僅約一千人。近年來無論港、台或海外,因經濟不景氣、或所學專業與就業市場趨勢未能接軌,太太賺錢養家、先生失業在家的情況相當普遍。 專家建議,這些男士們與其終日抑鬱消沈,坐視太太工作家務兩頭忙,不如突破傳統觀念,放下身段,把握這段人生轉折期,學習上述SAHDs的做法,必對夫妻互 和親子關係產生極具建設 的影響。 斷然取捨 又有一些父親,事業正達顛峰狀態時,卻因家庭危難或對人生優先順序重新調整,而急流勇退、以關注家庭親情為第一要務。 全美規模最大、業績最佳的麥哲倫基金(Fidelity Magellan Fund)經理人Peter Lynch,在一九九O年以四十六歲盛年宣佈退休,表示要在十三年來持續每週工作八十小時之後,多花時間給家人。 一九九二年十月 一日,當時四十二歲的派拉蒙製片公司(Paramount Pictures Corp.)總裁Brandon Tartaikoff ,在紐約宣佈辭職。理由是,他要花時間陪伴車禍受重傷、需長期復健的九歲女兒。當時他擔任該公司總裁才十五個月。他認為,他不可能同時兼顧製片公司的經營與照顧女兒,因為兩樣都需要全神貫注、全力以赴。 曾任台灣神通電腦副總經理、在台灣電腦業萌芽階段大放異彩的劉力學,一九九○年五十歲時宣佈退休,說是要「讓孩子天天看得到我」,十餘年來,全家生活充實快樂,沒有後悔過。 據台灣天下雜誌過去數年對工商界人士所做的調查顯示,有相當大比例的高階中年男 主管,希望在規劃事業前景時,能將家庭的需要考慮在內。 ♥你也可以成為好父親 社會學者John Naisbitt在《女 大趨勢》(Megatrends for Women)一書中分析,因為很多嬰兒潮世代的男 ,和父親並不親近,所以渴望作真正的父親,他將此現象稱呼為「父親饑渴症」。 羅伯·哈夫國際公司一項對就業男 廣泛的研究調查顯示,有74%的男人希望可以選擇能兼顧為父職責的工作。45%的男人則表示,若有可能,寧可升遷較緩,也要與家人有更多共處的時光。 可見這種「成為更投入、更有貢獻的父親與丈夫」的渴望,普遍存在於各階層的專業人士和勞工階級心中,絕不僅限於高階人士。 全力以赴 當然,「不 席」只是成為好爸爸的第一步。要作個新好男人Cool老爸,必須要有堅定而正確的家庭價值觀,以及強烈的委身。 任教於新澤西州若歌大學化工系的趙以聰教授,以他過去六年來以在家學習(Home Schooling)方式,陪三個兒子成長及從事青少年工作的心得,認為父親至少應在以下四方面全力以赴: 1·保護:不只保護孩子身體上免遭危險,更要使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遠離不良影響。 2·引導:父親應以身作則,引導孩子身心靈均衡發展,並幫助他們及早發現自己的 向和專長,訂立人生目標。 3·聆聽:給孩子全部的注意力,進入他們的世界,成為他們的朋友。 4·接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不成熟的表現是正常的,當孩子沒有達到我們的期望時,仍然表達愛與肯定,容許他們從失敗中學功課。 在美國出生、成長,現年廿二歲的邵勇程(Frank),在分析自己為何如此敬愛父親時特別指出,他的父親肯卸下面具,坦白承認自己並非十全十美,願意不斷追求成長與突破,同時又願依靠上帝、盡己所能,肩負起對兒女的引導之責,且帶領他們一家六口成為極有默契的團隊,在教會和社區中服務,令他深以擁有這樣的父親為榮。 傳承不絕 是的,上帝樂意透過家庭將祂的愛一代一代地傳下去,祂所賦予父親的天職是:「⋯⋯要將耶和華的美德和祂的能力,並祂奇妙的作為,述說給後代聽⋯⋯要傳給子孫的,⋯⋯好叫他們仰望上帝,不忘記上帝作為,惟要守祂的命令。」 (聖經詩篇七十八:4~7) 今天,每一位作父親的皆可藉著美好的親子關係述說傳講上帝對人類的奇妙作為。 所謂的「述說」與「傳講」,並不單只是講故事或帶孩子上教堂。父親是否敬神愛人、是否認識並接納自己、與配偶是否有良好的關係、是否有勇氣在上帝和人面前承認自己的不足,在在都影響小孩的人格塑造與EQ成長;而認識、瞭解孩子不同的成長階段,適時調整自己的角色,不斷學習與突破,更是不可或 的! 作者蘇文安為真愛家庭協會文字部主任、本刊主編。與妻林麗珊育有二子一女,定居南加州天普市。 |
歡迎上「真愛家庭論壇」發表您的感言。 Copyright © 2001-2008 Family Keepers,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