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家庭雜誌 第35期 (2007年05月)
主題企劃
激勵篇
  銀星徽章
資訊篇
  自在從容作母親
話題篇
  四Q俱全,揚帆遠航
 
真愛分享
復和的旋律
  我想回娘家
人生故事
  我的另類家人
來自父親的祝福
  對兒女信仰的塑造
家庭電影院
  回頭的英雄
真愛EQ坊
  心之程式
真愛交流道
  出生就開始


e世代的好嗎咪.資訊篇
自在從容作母親

█編輯室

讀好書,學母道

  1. 《為孩子立界線》,克勞與唐森合著(Boundaries with Kids, by Henry Cloud and John Townsend)洛杉磯,台福傳播中心,2002。從學習「可以」「不可以」開始,讓孩子體會在適當的規則中,自行負責的生活。
  2. 《獨特寶貝,抓狂父母》,辛西亞著(Every Child Can Succeed, by Cynthia Ulrich Tobias)台北,愛家,1999。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學習方式,如何發現特點,因材施教。作者其他相關書籍包括《發現孩子的學習密碼》(The Way They Learn)台北,愛家,2004;《天才寶貝》(Bringing Out the Best in Your Child)台北,雅歌,2005
  3. 《阿姨媽媽》,雷洛美著,台北,春天,2006。這本書是作者以過來人的經歷,分享重組家庭的歡笑、血淚。書中不僅有親身的體驗,還有實際的對策。作者另有關於EQ的著作,《非常EQ ‧魅力人生》台北,春天, 2003 ,對生活中各個層面的EQ關係有概括的介紹。
  4. 《為孩子的屬靈品格禱告》,劉梅蕾著,台北,天恩,2005。以禱告代替嘮叨,每週一個主題,一年中為孩子52個屬靈品格禱告。書中將禱告詞寫出,並可記錄孩子在屬靈、心智、EQ、身體,各個方面的需求及成長軌跡。
  5. 《老爹的叮嚀》,隆梅爾著(Just in Case I Can't be There, by Ron Mehl)台北,天恩,2001。父母不能時時刻刻陪伴在孩子身邊,你希望他們在面對人生時,做出什麼選擇,就需要事先「叮嚀」,傳達價值觀。
  6. Baby Blues, by Rick Kirkman & Jerry Scott, (Kansas City:Andrews McMeel Publishing)。那一個父母不需要一點幽默來看待自己的養育重任?一系列的漫畫書中,看看莫非森( McPherson)一家五口親子、手足、朋友關係的抓狂趣事。希望在捧腹大笑之餘,也能反省「這好像我們家」,或者慶幸「原來還有父母比我們更離譜」。

書目由林敏雯推介


觀佳片.思母道

以下影片皆有可供參考或討論之精彩片段,但並不表示本刊贊同其中所傳達之所有價值觀。家長宜先過目再與孩子共賞並討論(除特別註明者外,皆為美國片)。

  1. 家有跳狗 My Dog Skip,母親在兒子由童年進入少年過程中扮演的角色。
  2. 尋找棋王 Searching for Bobby Fischer,才藝與親子關係孰重?——媽媽的智慧抉擇。
  3. 辣媽辣妹 Freaky Friday,母女之間互換角色、設身處地省思。
  4. 鋼木蘭 Steel Magnolias,母女彼此扶持、一同成長。
  5. 冰淇淋的滋味 Anna Louise & Anton,母親在家庭與事業間的抉擇(德國片)。
  6. 小孩不笨(I) I Not Stupid,母親對兒女的期待與督促(新加坡片)。
  7. 小孩不笨(II) I Not Stupid Too,母親與青少年的溝通、互動(新加坡片)。
  8. 輕聲細語 The Horse Whisperer,媽咪陪受傷斷腿的女兒走過身心復健之路。
  9. 喜福會 The Joy Luck Club,華人移民的母女情結。
  10. 親親小媽 Stepmom,繼母的酸甜苦辣。

影片由蘇文安推介


「完美母親」的再思

童年的歡樂回憶,是孩子一生極寶貴的資產。
何必揠苗助長,一味逼壓他們在補習、學才藝
中耗盡所有時間精力呢?
 

  為了不讓子女一起步就吃虧,無數父母想盡辦法讓孩子擁有最好的成長條件,甚至從懷孕起就嚴格遵守各種加強胎兒身心的方法。但是,物極必反,愈來愈多婦女正抗拒這種「超級媽媽」的潮流,不願揠苗助長,寧可輕輕鬆鬆地當母親,讓孩子自然成長。
  著有The Mommy Myth(媽咪迷思)一書的美國密西根大學傳播教授陶蘇珊說,許多媽媽已經受夠了那些所謂的完美標準,隱然形成「新母親運動」。
  道格拉斯指出,從嬰兒有機肥皂、幼兒電腦軟體,一直到主題生日派對和SAT補習班,當「完美母親」的要求不斷增加,使許多婦女疲於奔命,很多當外婆的人看到女兒被這些荒謬理想逼得抓狂更不以為然。
  支援和教育團體Mothers & More會長梅克莉表示,許多年輕的X世代母親覺得「完美父母」是嬰兒潮一代發明的陷阱,因此她們認為,養兒育女也應該適可而止,決心不蹈前人覆轍。
  事實上,認為「現代父母過份講究教育」的看法幾年來逐漸普遍,精神病學家羅森婓德於2000年所著的《超級父母:揠苗助長》一書引起廣泛注意,他也創辦「全國家庭之夜組織」,致力於阻止父母為孩子安排一切的狂熱。


媽媽養家又何妨?

  〈新聞周刊〉報導,2006年美國失業率達到6%上下,有八百萬人失業,還有更多人只能找到兼職工作,或者淪為無所事事的「顧問」。不過,有170萬名失業男子運氣比較好,因為他們的妻子屬於歷來最有能力挑起家庭經濟重擔的女性就業族。
  擁有大學學位和企管碩士學位的女性,人數已超過男性。1983年美國高薪主管只有34%是女性,現已達到將近一半。她們也比男性更禁得起經濟衰退考驗,因為醫療保健和教育等傳統女性行業所受到的衝擊,遠不如製造業等傳統男性行業那麼嚴重。
  雖然女性平均薪資仍然只有男性的78%,可是許多婦女已進入待遇比較優厚的專業工作。2001年美國的雙薪家庭中,就有30.7%妻子的收入超過丈夫。〈財星雜誌〉的「企業界50名最有權勢女性」排行榜中,有超過三分之一丈夫留在家裡料理家務。
  在這些家庭裡,有些丈夫自願減少工作或放棄事業,以照顧孩子。這種轉變在一些家庭運作得非常好,在一些家庭卻造成緊張,尤其若丈夫遭到裁員而「非自願」留在家裡,更易引起摩擦。
  無論如何,這已經成為不容忽視的趨勢。就像接力賽一樣,許多21世紀夫妻將隨著個人事業起伏,輪流擔負家計。〈 新聞周刊〉所做的民調顯示,有54%美國人說,他們認識的朋友中就有一對夫妻是由妻子養家。
  不過,民意調查顯示,41%美國人仍認為男主外、女主內對大家都很好,25%無法接受由妻子負擔家計。但是,34%男性表示,如果妻子收入較高,他們會考慮減少工作時間,或辭職在家照顧孩子。


歡迎上「真愛家庭論壇」發表您的感言。
Copyright © 2001-2008 Family Keeper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