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家庭雜誌 第73期 (2013年10) | ||||||||||||||||||||||||||||||||||||||||||||||
|
為回應太平洋兩岸眾多家長的急切需要,本刊特別訪問在臺灣、美國教學及辦學多年,曾任美國大學校長的黃茂樹博士,以及三位擁有豐富實戰經驗的家長,針對如何陪伴子女走上充滿樂趣又具挑戰性的升學成長路,給讀者睿智的建言。 建言1:多啟發引導,勿強迫學習 黃茂樹建議,與其強迫孩子在英數理化各科鑽研課本上的知識課題、得到好成績,父母不如多帶孩子出門,讓孩子們在生活中親自接觸到書本裡的知識,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也身體力行陪伴孩子一起成長。觀察力較強的學生,不僅較能勝任課業的挑戰,畢業後在工作崗位上,也比求學時只會研讀課本、講義的學生有更好的發展。 東方家長注重補習,特別是孩子們表現較弱的科目,一定送到補習班去「進補」。黃茂樹分析,表現不好的科目可能就不是孩子的強項,東方家長卻習慣以補習讓兒女極為辛苦地去弭補弱點,但對於他們喜愛或表現好的科目,卻往往不注重課業外的培養與加強,也因此,東方家長的傳統觀念及加在孩子們身上的強迫學習,常把孩子們的專長及創意扼殺掉。黃茂樹舉例,自己的兩個孩子都成長在科羅拉多州,他們在美國的教育制度下一路長大,沒有補習過,在父母、老師的引導下完成學業,目前一位是大學教授、一位是心臟科醫師。他強調:「天生我材必有用,行行出狀元,每個學生都有上天給的才能,只要能在專長中歡喜地學習,一定會有好出路。」 建言2:多鼓勵支持,莫強勢主導 黃茂樹說,他的朋友夫妻二人都是工程師,理所當然認為兒子也當繼承工程方面的才能,但兒子喜愛寫作,也曾用筆名在雜誌上發表好幾篇頗獲好評的文章。最終兒子是照著父母意思,選擇念工程科系,卻因沒興趣,在競爭激烈的長春藤名校不得志,最後反而休學沒完成學業。若當初照著喜好選擇英文創作,也許他會如魚得水,在文壇有很好的發展。 住在紐約州的喬宜,從小就喜歡看漫畫、畫漫畫,國小從臺灣移民到紐約,畫畫仍是他的最愛。今年高中畢業的他,順利申請到多所美術學院的入學許可。看他為申請美術系所準備的術科作品,筆觸細膩,令人驚豔這些作品是出自一個外表粗獷又稚氣的男孩之手。「我爸說如果要念美術,他不付學費,要我自己負責,他覺得我念美術沒有用!」喬宜拿著各種資料在考慮哪一間學校能讓他負債少一點,「但我沒有畫圖會不快樂,我就是要學動畫藝術。」 喬宜追求理想的決心,猶如他費時吹直的三吋頭髮,屹立不搖,彷彿漫畫中的少年,已鼓起「必勝」的勇氣面對艱難。希望他父母能看到他對漫畫的熱情,支持他的理想,而不是一味抓住「沒有出路」的觀念不放。黃校長再三叮嚀:「父母不要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制灌輸在兒女身上.要讓孩子在快樂的學習環境中成長,而不是讓他們在痛苦的強制學習中掙扎完成父母的期望。」 建言3.:重適才適所,輕排名考量 本身負責過相關業務、熟悉美國各校甄招學生情況的黃茂樹表示,許多大學甄選部門都明白華人學生的SAT或ACT成績多是補習加強、反覆演練才得到的成果,雖然分數非常優秀,但處事應變或在校生存能力反而沒有其他學生全備。 住在新澤西州的莎莉,有兩個在大學就讀的兒子。大兒子凱文當年是全校前三名畢業的學生,申請許多名校及附近的州立學校,幾乎每一所都給他入學許可,他們全家人開會討論大兒子的去向,最後選擇在附近一所規模較小的州立大學校就讀教育系,跌破許多人的眼鏡。 莎莉說:「兒子不喜歡離家太遠,所以開車超過四、五小時的學校不申請。而他從小就在學生人數不多的環境中成長、學習,對校園太大或學生很多的學校可能不適應,所以也不考慮。兒子雖然成績優異,但長春藤名校厲害角色比比皆是,他也沒把握是否能從容地與壓力共舞。附近的這家規模較小的州立大學很欣賞我兒子,給全額獎學金,吃住也免費,暑假還能有免費公寓住。學校雖然不大,但各方風評都不錯,等於我這四年為他畢業後念研究所存錢。」 凱文在學校表現優異,大三就被教授推薦回小學母校實習,畢業後順利申請到賓州大學(U Penn)研究所,今年畢業。老二目前也就讀同一所州立大學。「很感謝父母的引導,若就讀其他名校,我可能沒這麼好的實習經驗,也沒機會進到Teachers for America這個機構,或許也不會念到U Penn畢業。」目前在費城貧民區小學當老師的凱文,對學生充滿熱情。莎莉微笑說:「當初也是考量家中經濟,若念名校就要借錢了,孩子畢業後就面臨龐大學債,那就不是普通的壓力了!」 建言4:樂相伴訪校,惜親子時光 如何不讓訪視學校變成「怒髮衝冠」之旅?第一個原則是要尊重兒女的意見。凱莉常說:「親愛的父母,請記住!這是孩子要去的學校,不是你們想要去的學校。要尊重兒女們的意見,畢竟是他們要待四年的地方。」 當然,出發前要準備周全,與兒女一起做計畫,先報名,把時間地點都記錄好,才不會因沒搞清楚,還沒看到學校就大吵一場。若是可能,盡可能安排順路去參觀不同的學校做比較。這些學校應是兒女們的選擇,在他們申請能力範圍之內。例如訪問波士頓附近的學校,把幾個有希望的學校都排進旅程中,若孩子是有希望念哈佛或MIT(麻省理工學院),當然最好「一網打盡」排在同一趟行程中,但若這些名校不是在孩子的能力範圍之 ,除非孩子同意去參觀,否則不要特別安排去跟招生委員參觀校園,又唸叨「爸爸媽媽真羨慕有孩子念哈佛的父母!」。而臺灣的家長也會以「臺大附近的青蛙撞奶好好吃,你若考上就可以常買來吃!」之類的話語,帶給孩子莫名的壓力。 對於訪視學校該有的心態,凱莉建議,不要把「如何能申請進學校」為目標,而是聚焦於「學校適不適合我孩子」。孩子在高中的課業及活動是為能在大學獨立求學準備,只是人生旅途中的一個關卡,而不當視為專為某些大學訂作的學習軌道。所以父母對於所視訪學校,先別在第一時間就說出主觀的意見,而是在心中評估,在適當的時機給予建議或分析。 「也要信任孩子的感覺,他們對某些學校有說不出來的喜歡或不喜歡,不是他們感情用事,而是尚未整理好思緒。即將升學離家的孩子們,有許多情緒,其實父母對子女即將離家,心中也有很多感觸。」凱莉說。 凱莉在陪老大訪視學校時,就發生了以上所提的每一個「遺憾」,讓她對於這趟親子之旅永銘在心。記得當時,她一廂情願地想要女兒去念賓州大學,所以她強力推薦女兒去參訪。但開車三小時到達學校時,女兒還沒下車就說不喜歡,她當場不悅,大大教訓一番。女兒被強迫跟着招生委員參觀校園,但全程不跟她說話,把之後的行程搞得烏煙瘴氣。 「我當初就該尊重她的感覺,不去參觀又何妨?應當轉道去市區觀光或在附近找個餐館好好用餐休息,也許這樣她能跟我溝通,我也不該覺得那是在浪費我的時間。」從遺憾中學習,當她陪老二去參觀學校時就尊重她的意見,把訪視學校當成親子之旅,把握時間溝通,拉近兩人關係。無獨有偶,二女兒後來進入賓州大學就讀。 建言5:覓多元管道,勿死守傳統 在臺灣大賣的暢銷書《輸在起跑點的哈佛男孩》,就是講述作者十六歲到美國讀高中,在社區大學打下良好的基礎課程,大三轉進密西根大學,因延期畢業意外碰上實習機會,在不景氣的大環境中走出一片天。作者邊工作邊挑戰GMAT(Graduate Management Admission Test ,管理科研究生入學考試),最後從哈佛大學商學院拿到碩士學位。這是一段「路遙知馬力」的求學經驗,可見人生軌道不一定都得按所謂常規步驟進行。 拜網路與電腦科技之賜,許多名校也推出網路課程,2012年4月哈佛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率先推出線上開放課程edX,這是一個免費或低費用的線上學習平台,容許各年齡層學子,在網上學習。 目前已有包括北大、清大、京都大學、柏克萊大學等將近三十所世界名校參與此教學平台,雖然沒有學分,但每修完一科就能得到認證,即使住在偏鄉,都能跟世界級的教授學習。除了edX的教學平台,許多高中生喜歡的「可汗學院」(Khan's Academy)也是網上全科教學平台,非常受高中老師及學生喜愛。此一網路學習的的新趨勢,可能會顛覆過去企業界對大學文憑的重視。 住在臺灣高雄的美真,原本對女兒的夢想很頭痛─高三的大女兒想要畢業後到法國遊學一年,才回臺灣到甄試通過的輔仁大學繼續學業。女兒說這是“Gap Year”(空檔年)。美真讀過英國威廉王子在 gap year 到各國去做公益,體驗平(貧)民生活的報導。她跟女兒說:「妳若去法國遊學一年,我們可能變貧民!」 女兒執意要去,美真只好讓從小就非常獨立的大女兒成行。美真從臉書中認識法國的寄宿家庭,女兒也在那一年中認識許多法國朋友,也考到法語認證。遊學一年讓女兒大開眼界,也體會離家在外非必如想像中繽紛美麗,變得更體貼懂事。 因這一年遊學的經驗,女兒申請到日本某私立大學國際學院的全額獎學金,目前在日本留學。美真說:「女兒不止『遊』,也『學』到很多,她很自愛也很認真,對她所選的升學路,我很感恩。」有遊學打算的學子,之前的準備與選擇有信譽的學辦公司很重要,要做足功課,千萬不能草率而行。 對經濟不景氣的憂慮,或在兩萬六(臺幣26000,臺灣大學畢業生平均起薪)的哀歎中,父母對兒女的關心及擔憂豈有打烊的一天?何不將他們交託在天父手中,趁他們仍在家時,引導、鼓勵,發掘所長所愛,珍惜每一段寶貝的親子時光,給他們一個有自信、快樂又有挑戰性的學習環境? |
|||||||||||||||||||||||||||||||||||||||||||||
歡迎上「真愛家庭論壇」發表您的感言。 Copyright © 2001-2013 Family Keepers,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