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噢噢耶耶 愛你在心口難開
我不知應該說些什麼 噢噢 愛你在心口難開
噢噢耶耶 一天見不到你來
就好像身邊少了什麼 噢噢 愛你在心口難開
你可知道我在愛你 怎麼對我不理睬
請你輕輕告訴我 不要叫我多疑猜
噢噢耶耶 我愛你在心口難開
我不知應該說些什麼 噢噢 愛你在心口難開
我想你在心口難開 噢噢 我愛你在心口難開」
這首曾紅極一時的老歌《愛你在心口難開》,的確唱出了許多人的心聲。有人問:「愛一個人要怎麼表達?」甚至問:「愛一個人還需要表達嗎?」其實,「愛」有兩個層面,一要心中有愛,二要藉著行動將心中的愛意表達出來。無論夫妻之愛、親子之愛、手足之愛、友誼之愛等等,皆需要行動來滋養。少了行動的愛,極易造成愛的關係停滯不前,甚或日益褪色,好比把珍寶藏於瓦器,虛擲風采;又似欠缺薪柴的火苗,難以為繼。
為何愛在心裡口難開?
◆多此一舉?
有人認為己經是夫妻或家人,為何還要表達心中的愛意?常聽到一個笑話——妻子抱怨很久沒聽到丈夫說聲「我愛妳」,丈夫回答說:「我們正在做愛,何必說呢?」又或回答說:「我已經在婚禮上承諾對妳的愛永不改變,以後可以不必再說這三個字了。」這些人認為既成為親人家屬,日常中愛的言語可省略不說,不必多此一舉。
◆難以啟齒
相較於歐美社會,華人性格害羞,尤其是男性大多不願將愛意表露,或不善於抒發內心情感,以避免尷尬,久而久之更難以啟齒。
◆反應不當
有時夫妻一方好不容易將愛意表達出來,卻因對方的反應不如預期,使得愛的行動卻步。例如丈夫學習幫忙做家事,妻子卻質疑丈夫有何「企圖」;又或者丈夫稱讚太太做菜好吃,妻子卻回答每次都是同樣的做法;再如丈夫出差買禮物送妻子,妻子卻挑剔禮物的色澤、款式、價錢等等;抑或丈夫或妻子聽到另一半說出愛意的話,心裡雖然高興,嘴上卻斥之以「肉麻」、「不害臊」,不說謝謝⋯⋯。這些不當的反應都會阻礙對方繼續採取表達愛意的行動。
◆不知如何
雖已嘗試表達愛意的行動,但對方卻始終收不到愛的訊號,不知下一步該用何種行動才能讓對方感受到愛。
為了增進愛情、親情、友誼和和諧的人際關係,我們要努力學習有效表達情愛的具體方法,突破「愛在心口難開」的障礙。
突破示愛障礙的五大處方
處方1:肯定的言詞
「肯定的言詞」是指表達感謝、肯定、激勵和欣賞對方的話語,但華人通常語帶保留,以「不錯」、「普通」、「馬馬虎虎」來交差了事。應學習完整說出「真棒!」、「太好了!」、「你有進步!」等肯定的言詞,絕對會讓情感加溫。
處方2:精心的分享
「精心的分享」不僅是給對方時間,還要規劃在一起要做什麼事,是全身心與對方相聚,享受那段溫馨美好的時光。譬如妻子抱怨丈夫沒有時間陪伴或全家度假,丈夫卻想等退休有錢有閒再和妻子環遊世界。不如趁週末或下班後和妻子到附近公園散步,或與全家人到郊外野餐。
內人常提醒我吃飯慢一點,起初我以為她是為了健康的緣故,後來我才明白她希望我們一起吃飯的過程,可以是家人聊天分享,促進感情的精緻時刻。「精心的分享」不一定是高消費的活動,即便只是到海邊看看夕陽或湖邊散步,能夠抽時間好好陪伴對方,分享交流,享受愛情、親情、友誼之樂,才是行動的核心。
處方3:創意的禮物
聽過一個十分溫馨的故事:一位九歲的小男孩在樹林玩耍中不經意撿到一顆黑色的核桃,卻捨不得吃這上好的美味,於是飛奔回家送給父親品嘗。沒想到父親將這黑核桃妥善保存,在多年後男孩結婚前夕,當作父子之情的紀念品回贈給男孩並給予祝福,那一刻,父子二人享受了彼此最真誠最感動的愛。
「禮輕情意重」,禮物本身的價格並不重要。若能留心對方的需要和期待,發揮創意而致贈,不僅可完整傳遞想要表達的濃情蜜意,更能溫暖對方的心,帶給對方驚喜,無疑是「物超所值」最美好的禮物。
處方4:貼心的服務
一般家庭多是為人妻母忙碌操持家務,打理內外大小事,反映出為家人服務是一種愛的表現。研究顯示,樂意且長時間做家事的丈夫,平均壽命延長五年;從小參與家事的孩子,未來身心發展及待人處事的智能較為成熟。此外,客人與家人的明顯區別在於是否分擔家事。身為家庭的一分子,大人和小孩要多多學習用服務的行動來表達愛,要歡歡喜喜承擔家務。提醒父母在訓練孩子做家事時,是沒有條件的,千萬不可用金錢鼓勵,以免養成僱工心態,缺乏愛家的情操。
在夫妻關係中,服務的行動若能體貼對方的心意、恰到好處,有助雙方情感的加分,反之則使雙方親密感受阻隔。一位年輕的太太就分享過切身經驗:有次出行,丈夫想表示體貼,特別為她關車門,但卻粗心大意地夾傷她的腳,自此她上車時再也不敢讓丈夫為她服務了。
另外,美好的性生活是從廚房開始,廚房是培養關懷體貼的教室,夫妻如果能夠在廚房並肩合作,不僅可減少疲累,提早上床享受愛做的事,更能時常品味愛情的綿密濃郁。
處方5:溫馨的撫觸
小嬰兒一出生就需要肌膚的撫觸,不時被懷抱成長的孩子,較有內在安全感,也較有健康的人際關係。親子之間的擁抱,不應隨著孩子成年停止,反而要習慣成自然。
多年前,在外地求學的兒子返家度假前遇到嚴重的車禍,所幸沒有大礙,身為父親的我,特別想在機場見到兒子時給他個大大的擁抱,以表對他的父愛,但由於沒有和他擁抱的習慣,竟然對此越來越不安,雖然事前反覆演練,在見到兒子的那一刻,卻還只是伸出手用力握住罷了!對於自己臨陣退縮,著實懊惱不已。直到數天後送兒子去機場,從後車廂搬出行李,轉身見到張開雙臂的兒子,毫不猶豫敞開自己與兒子擁抱,往後我們父子之間的擁抱便更加自然了。
一位參加家庭營的學員也分享在與家人練習擁抱的過程中,由於自小沒有和父親擁抱的習慣,僅拍拍父親的肩頭,立即感受到父親如同觸電般的反射動作。而在輕拍母親的背時,年屆八十高齡的母親竟回了一個深深有力的擁抱。可見年老的父母仍十分在意與成年子女的親暱互動。
研究指出,女性較男性更在意肢體的撫觸,若丈夫願每天花十五分鐘為妻子按摩,妻子得憂鬱症的機率比未有按摩撫觸者少了67%。閩南語稱妻子為「牽手」,這是非常親密又具體的形象,但有許多夫妻在談戀愛時會牽牽小手,結婚後卻多半只在做愛或是爭吵時才有肢體的接觸,有的雖然同床,可是「保持距離,以策安全」,大大錯失經營婚姻情感的良機。無論夫妻、親子之間,皆應多學習利用肢體語言傳達愛,有效增進感情。
有效表達情愛的四大要領
要領1:了解彼此「愛的語言」
現代資訊發達,世界各國交流頻繁,一人普遍會說多種語言,但還是以母語最能親切表達內心的情感。假若能知道對方的母語,選擇使用對方的母語,將拉進彼此距離,溝通更為順暢。在愛的關係中也是如此,我們要了解彼此「愛的語言」,即彼此習慣的表達情愛方式,來增益雙方情感的交流與互動。
有次作客,男主人領著賓客們參觀房間,一到主臥室,到處都是他送給太太的禮物,有些多年來都還未拆封,於是趁機提醒男主人要了解太太的期待,盡量少出差多陪伴需要「精心分享」的太太。如果非得出差,不如帶著太太同行,必能改善夫妻關係。
又有一對老夫妻,結婚多年來,太太總是以夾菜表示愛意,但先生並不領情。恰巧我受邀作客,不意老先生當席翻臉,拂袖而去,在一旁的兒女趕緊先安慰母親,隨後進房安慰父親,老先生最終才說出自己最期待妻子能常常說「肯定的言詞」,可惜已蹉跎五十年的時間。
要領2:多用對方喜歡的方式
既然認識了對方「愛的語言」,為何還會在彼此愛的關係中出現緊張的狀態呢?就像一般父母經常感歎盡所能給孩子最好的,但總覺得孩子不領情,而孩子則最盼望父母親能在注重學業成就之餘,抽空陪伴,規劃特別的親子時間。
除了了解對方愛的語言,還要進一步多用對方喜歡的方式,對方較能感受到被愛。千萬不要以為自己已向對方表達情愛,對方就能領受得到;相對的,被愛的一方也不要以為自己沒有感受到,就責怪對方沒有表達情愛。應該要敏感於對方的表達方式,或許對方一直用別的「愛的語言」在訴說情愛。
要領3: 學習新的表達方式
強化親情、愛情、友情的另一妙方就是使用自己從未用的表達情愛方式。我有次帶領成長營,鼓勵學員嘗試新的或很久未使用的「愛的語言」作為課後練習,在那天回家的路途上,回想自己過去雖然曾送花給太太,但多半是轉贈帶領聚會時別人的贈禮,因此趕緊去一家二十四小時營業的超市選購,並向內人說明這是自己第一次花錢特別購買的鮮花。聽過一位學員分享心血來潮幫太太吹乾頭髮並全身按摩,太太受寵若驚,夫妻倆的情愛指數隨之高漲。
要領4:真誠而有心
表達情愛的行動不是單靠技術層面,乃是需要誠於中而形於外,貴在真誠而有心。例如父母都會特別開心收到稚齡兒女親手繪畫的卡片,即便圖畫不完美,裡頭卻包含著孩子滿滿的愛。試想一幅畫面:妻子引領期盼丈夫回家,瞥見丈夫手拿鮮花,歡歡喜喜跑去迎接,不料丈夫把鮮花送給妻子後,隨即抛下一句:「以後不要再跟別人說我從來沒有送過花了!」,原本開心收到花束的妻子轉而難過不已,老公示愛的成效大打折扣。
表達情愛要及時
聆聽對方的請求、注意對方埋怨的內容、觀察對方做在朋友或孩子身上的方式⋯⋯,都是發現對方情愛言語的捷徑。更積極的做法是直接找時間坦誠分享彼此對「愛的語言」的期待,正確了解彼此「愛的語言」,爾後願意共同經營彼此愛的關係,才能享受愛人與被愛的幸福。
說出心中的情愛是必要的,要熟習各種具體表達情愛的方式,有效行動,並且謹記表達情愛要及時,千萬不要等待,不要遲延,更不要以為還有下一次。經常在喪禮中見到滿室鮮花,若能在逝者生前相贈,豈非更加彰顯其中的意義?若能把許多追念、感恩的真情話語傳達給仍在世的親友,豈非更為美好?
願我們在每天愛的關係中,都能活在當下,時時抓住機會表達情愛,樂於學習更好的表達方式,使親情更親密,愛情更穩固,人際關係更溫馨。
延伸閱讀
1. 《愛的話語The Five Love Languages》,蓋瑞‧巧門(Gary Chapman),臺北:中國主日學會,2005。
2. 說出心中的情愛DVD:50分鐘多媒體課程,葉高芳博士主講。美國洛杉磯,真愛,2009。
3. 真愛雜誌第1、3、8、52、63、70等期焦點話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