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家庭雜誌 第74期 (2013年12)
主題企劃
話題篇
  同胞手足顧爹娘
資訊篇
  群策群力同孝親
見證篇
  同心奉養,尊榮父母
 
真愛分享
家庭電影院
  親朋好友們,看電影囉!
真愛EQ坊
  你內向嗎?恭喜!
郭老師劉老師信箱
  兒女性教育,捨你其誰?
真愛小連載
  浴火重生(3之2)
一笑抵萬金
  反應遲鈍?

外向一定比較好?
        在這個強調競爭、行動、速度、魄力,高調與張揚的現代社會中,大眾鼓勵讚賞外向者。他們能說善道,在鎂光燈下引起注意,被認為長袖善舞、有本領、是領導,所以許多原本內向的人長久強迫自己周旋於人群、交際應酬。

        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有時也搞不清楚自己的性向,外人更是認為他們天生外向,善交際、愛熱鬧。還有,因為工作的關係,原始性格內向者被要求有外向的表現,譬如演員、律師、老師、牧師、業務員、政客⋯⋯等等。

        國際真愛家庭協會葉高芳會長曾說,如果要區分真正的性向,可以觀察一個人回家以後,是鬆一口氣,對自己說,我終於可以一個人安安靜靜不必說話、不被打擾,太棒了!還是,一個人從很熱鬧的活動回家後,覺得還不過癮,還想繼續找人說話⋯⋯。 筆者就是屬於第二種人(真正的外向者),每次演講或教學說了一整天的話,總覺得依然興奮,很想繼續說下去,因此常常回家後還要打電話給好友,與他們分享那時高昂的情緒。

        不論內向者人數多寡(據研究,至少佔全球人口的30~50%,甚至更多),他們屬於不容易被注意到的族群,更是常被誤會的一群。人們總是以為他們特立獨行、反社會、不喜歡跟人來往、不合作⋯⋯。 常常有家長抱怨,孩子不愛出門,只喜歡在家裡看書上網,很擔心以後他們的人格與行為發展會出現問題,所以常常威脅利誘、想盡辦法要孩子參與各種活動,因此也造成一些親子相處的衝突。

        每次家長來找我企圖要改變他們的孩子,我當然認同孩子上網是要限制的,但也總是會問:他們有表現不快樂的樣子嗎?他們有吃不下、睡不着嗎?他們學校的成績有一落千丈嗎?答案如果都是「沒有」;如果他們只是享受獨處,屬於內向的個性,父母就不需要太操心。有人形容內向的孩子就像蘭花 ,需要小心仔細地帶領照顧,才能長成美麗高貴的花朵;但是外向的孩子好像蒲公英,到哪裡都能隨遇而安。父母應該學習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接受欣賞他們獨特的個性,如此就能因材施教,並且改善親子關係。

內向者的真實畫像
        2012年蘇珊‧坎恩寫的書《安靜,就是力量》(Quiet-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a World That Can't Stop Talking)成為暢銷書,紐約時報三度專文報導。作者哈佛法學院畢業後在華爾街上班。當她還是菜鳥律師時,帶著客人到銀行去協商,銀行專員是一位伶牙俐齒、自信滿滿的外向者。對方咄咄逼人的發問幾乎令蘇珊招架不住,還好她內向的個性讓她事前專注收集資料,充足準備。她當時收拾慌亂的心情開始用冷靜態度,以問問題來回應,才發現安靜有很大的力量。蘇珊可以用細膩的思緒、穩重的態度帶領對方達成她的顧客想要的結果。

        在她的書裡解釋,內向者心裡其實蘊釀著龐大的力量。她探討內向、外向在不同文化、家庭裡的表現,在學業與職場的發展,並且逐一舉證,從古至今許多安靜的人,如甘地、梵谷、愛因斯坦、蕭邦⋯⋯等等,因為知道如何善用自己的長處,因此發揮出無比巨大的力量,改變了整個世界。

        作者研究了許多內向者的心理,以及他們的大腦對於外來的刺激不同的反應後,綜合以下幾項一般人對於他們的迷思:

        迷思1•他們討厭跟人說話,他們不睬人,沒有禮貌: 不對!他們只是不喜歡說一些風花雪月無聊應酬的話,他們擅長聆聽,但是如果有話需要說時也很樂意說。 他們的表達很直接與誠實;不論是發問或者是答問,他們喜歡簡短、單刀直入的方式。

        迷思2•他們很害羞: 不對!其實害羞與內向是不同的,害羞的人怕失敗、怕丟臉,外向的人也可能害羞。所以內向者不主動與人交談,只是他們需要有與人互動的理由。大多數時候他們被自己的思維及感受佔據, 所以他們選擇減少與人交流的機會。

        迷思3•他們不喜歡交友: 不對!他們珍惜一兩個好朋友,碰到談得來的人或話題,他們也能侃侃而談。交友時他們不喜歡錦上添花,但是絕對會雪中送炭。

        迷思4•他們不喜歡出現在公共場合:不對!他們只是不喜歡待在外面太久,與人互動令他們覺得疲倦有壓力,所以他們需要回家充電。

        迷思5•他們只喜歡獨處:不對!他們只是喜歡獨自思考或者工作。單獨的時候思緒比較清晰,他們不習慣跟一群人腦力激盪,所以獨處對於他們而言此較好玩有趣。當他們需要與人分享時,一對一的互動讓他們感覺比較自在。

        迷思6•他們都是怪人,是漠不關心的書呆子: 不對!他們會自我探討,認為自己的想法以及感受比較刺激有趣;他們是獨特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與作風,所以他們不會隨波逐流,喜歡挑戰世俗。

        迷思7•他們比較不快樂,不懂得放輕鬆和享受人生:不對!雖然很多專家建議,跟人有連結有互動是得到快樂的重要途徑,但內向者在家獨處比較輕鬆愉快,他們的快樂不需要來自別人,在人多嘈雜的環境中他們無法專心。外向者在熱鬧的人群中腦子的活動量很少,反應度低,屬於放鬆的狀態,但是外在的刺激卻讓內向者的腦子高度反應,繁忙地活動。所以與人互動讓外向者精神抖擻,但是卻讓內向者筋疲力盡。

        迷思8•他們應該改變,學習成為社交高手:不對! 果真如此,他們就無法對世界有這麼多的貢獻。 許多哲學家、藝術家、詩人、音樂人、發明家和科學家都有著內向的氣質。安靜的個性讓他們可以花很多時間專注於工作,發揮創造力。

垃圾或寶貝?
        綜合以上對於內向者的理解,我們發現其特點是:敏感、善傾聽、少說話、愛閱讀、不喜歡參加派對;經常有創新的好點子,但不願自吹自擂;有細膩的思維、專注的決心;特別適合整理資料、做研究工作。許多成功的人,例如比爾蓋玆、賈伯斯都是內向的人,因而能專注於他們的研究,但是他們未必是害羞的,只要講到他們的專長與嗜好,他們會熱情地滔滔不絕討論,說服他人或者推銷他們的產品。

        希望本文能讓內向者讀了「心有戚戚焉」;外向者則恍然大悟。盼雙方皆能知己知彼,改變看待自己、看待別人、看待世界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能將自己獨特性格轉化為優勢,發揮特色。在親子互動以及職場職責分配時,把能力放對了地方就是寶貝,如果放錯了地方就是垃圾。每個人都希望在生活與世界取得平衡,如果能夠運用個性特質找到正確生命舞臺,釋放自己內在龐大的力量,工作就可以遊刃有餘,生活如魚得水。


   
歡迎上「真愛家庭論壇」發表您的感言。
Copyright © 2001-2013 Family Keeper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