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家庭雜誌 第75期 (2014年02)
主題企劃
話題篇
  珍藏真愛的回憶
資訊篇
  真愛典範代代傳
實例篇
  在時光中藏寶
 
真愛分享
真愛EQ坊
  iOS7,EQ也升級!
郭老師劉老師信箱
  永不嫌早
真愛小連載
  浴火重生(3之3)
關係處方箋
  浴火重生15訣
真愛下午茶
  三十歲的小可愛
一笑抵萬金
  孫女的新髮型
真愛交流道
  同胞手足顧爹娘
以愛勝礙
  李柏毅傳奇再續

        在美國電影中經常可看到這樣的場景—老厝的閣樓上有口百寶箱,裡面收藏許多具紀念性(特別是兒時)的物品。當人回到故居,看到那些物品,童年生活情景立時活現眼前,把自己和父祖輩連結起來。

回憶是上帝所賜的禮物
        回憶是上帝所賜奇妙的禮物。有時它會勾起一段傷心的往事;有的很溫馨,令人回味無窮。有時回想破碎的童年,當自己成立了小家庭後,立誓絕不再重蹈覆轍:又有時,回想過去配偶對我的恩情,和目前我打算採取的行動有多麼不相稱時,能叫我們懸崖勒馬,不致犯下無可挽回的錯誤。更有時,夫妻倆回顧過去甜蜜的時光,會鼓舞彼此以堅強的意志去面對目前的磨難。

        人的記憶是有選擇性的。它不僅回想過去某些事件的細節,也會為過去事件對目前的價值做評估。它不只是記得客觀的事實,而是看個人怎樣主觀去回憶這些事,因而影響目前對生命的態度、對人生的看法及生活的方式。

        我在小學五、六年級時仍是男女合班。當時老師常體罰學生,不是因品格受罰,而是為分數。那時每天考試。次日上學第一件事就是全班排隊打屁股—以滿分為標準,少一分,打一下。那種恐懼、羞愧、憤怒⋯⋯深印腦中。此後,對強勢霸凌弱勢,我有極度強烈的反應。當自己成為母親,也絕不以體罰管教小孩。

家庭是回憶的博物館
        每個人都是上帝獨特的創造,都有專屬自己的歷史。個人的歷史經由家庭(包括遺傳、關係、教育、環境、經驗⋯⋯)留在人的記憶中,慢慢塑造一個人的品格和價值觀,直至成為目前的樣式。家庭就像是一所回憶的博物館,我們要珍惜每天所發生的事,要精挑細選存記在心,因為今日的事就是明日的回憶。

        最近幾年家父家母相繼去世,在整理父親的遺物時,竟然發現爸爸仍保留我小學一年級的成績單。更想不到的是,我還發現了媽媽初、高中的成績單。哇!都是第一名。算一算,這成績單已保存七、八十年了,真是彌足珍貴啊!有句話說:我尋找母親的花園時,也找到了自己的花園。時代的銜接、家庭歷史的串連、愛的分享,再再賦予你我生命意義與目的。後悔沒多花時間了解父祖輩的歷史,但也慶幸在父親晚年時,請他用口述的方式(當時他已幾近全盲),留下他一生的回憶。

回憶成為感恩的提醒
        我的名字叫「懷恩」,父親常喜歡談到為我取這名字的由來,因那牽動著一段他難以忘懷的歲月。

        話說在1946年二戰終結後不久,父親讀到一本書很受感動。那本書是日人井上伊之助寫的。內容提及他因上帝愛的感召,想到臺灣向殺害他父親的原住民部落傳福音。然而當時日本政府嚴禁日人向原住民傳道。他改為申請醫療服務,終獲許可,在新竹尖石鄉服務。其間,他用工作之餘著手調查原住民在臺灣的生活、文化等,卅幾年全然奉獻給臺灣,三個女兒都病死在這異鄉,至終仍無法實現向原住民傳福音的心願。

        父親讀完此書,即萌生要向原住民傳福音之念。上帝奇妙的帶領,1946年8月,廿八歲的爸爸帶著廿六歲的妻子及兩個幼女(二歲及三個月大)去到偏遠的新竹縣五峰鄉,成為五峰中心國小的校長。(就在同年,蔣介石將張學良軟禁於此,他的居所就在以井上伊之助為名的「井上溫泉」,後改名「清泉溫泉」。)

        過了兩個月,在那小小幾床榻榻米的宿舍內,福音的種子首先在兩位原住民青年心中萌芽。漸漸,其他村民也受邀前來。不久宿舍已容納不了,開始移往教室聚會。而後一間容不下,拆開隔板,變成更大的聚會場所。父親用日語講道,最早聽聞福音的那位青年用原住民語傳譯。當時山上沒有電,一到夜晚,山裡漆黑一片。村民要參加聚會,手中都拿著以竹子點燃的火把,照明前路。學校建在高處,每當聚會的夜晚,父親站在學校門口,看著遠處點點火光,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樣,四面八方由遠而近朝學校走來。此情此景,令他內心澎湃不能自已。父親每述及那段往事,仍覺歷歷在目。

        那時山上資源非常缺乏,交通也不方便。當地婦女要生產時需請鄉衛生所的衛生員助產。母親懷我臨近預產期間,爸爸卻因公外出,家中只有兩個四歲及二歲的幼女。沒想到母親產期提前,開始陣痛,正焦急萬分時,有兩位教會姊妹上山來探望,其中一位正巧是助產師,她們就如上帝差來的天使一般。因著她們的幫忙,我終於順利來到世上。為了感念上帝奇妙的恩惠,父親為我取名「懷恩」,也時刻提醒我要活出它的意涵。

收集回憶
        自從1975年底兒子出生後,我就開始收集、記錄他成長的原程。包括相片、影音、童言童語、獎狀、活動等,輯為This—is-your-life-book(「你的生命之書」)。至今,兒子已升格為一雙兒女的「爸爸」,但這項工程尚未結束。因為不僅要譯成英文、而且要用現代科技整理、保存,這對我可真是一大挑戰。

        我曾看過簡媜女士寫的《紅嬰仔》一書,非常欣賞作者的手筆。她提到如何將母親、祖母的經驗吸收、融入她自認為「現代知識份子」的育兒理論中,配上自畫的插圖,把上一代的智慧流傳、保存下來。

        倘若父母還健在,請及時把握機會,好好收集、記錄他們那個時代的歷史、回憶。我自己也因整理父母的遺物得到一些啟發。不用等到兒子為我們做,自己開始行動吧!挑一些自己最喜歡的相片、影音,用現代科技保存起來(可能需要勞煩孩子、孫子教囉!)也順便為自己將來的告別式準備材料。

        生活中到處有值得收藏的回憶。我在廚房抽屜內放一個相機,因水槽前的窗戶正對著後院,偶爾會有不速訪客,如美麗的蜂鳥、藍雀、斑鳩、烏鴉、松鼠、浣熊、蝴蝶⋯⋯,甚至曾目睹母鳥餵食小鳥的情景,我可以即時拍下難得的畫面。它不僅可充實我家回憶博物館的材料,也使平淡的家居生活增添不少樂趣。

        你覺得被困住了嗎?覺得生活中只有責任沒有樂趣?其實,你我都可以成為收藏家,別忘了隨時收集材料來充實你家中的回憶博物館。

製造回憶
        在維持一個家庭的收支預算時,除了要衡量每樣事物的金錢付出外,也要衡量它的回憶價值。神學家楊牧谷牧師說:「為孩子創造美好的回憶是為人父母對他們人生的賀禮。因為有一天他們都會長大、都會離巢,各人摸索成長的路。他們一定有失意、孤單、落寞的時候。兒時愉快的經驗會提醒他們,人間有情,不該因一時的失意而放棄。只要多撐一會兒、多走一步,拐個彎,可能就是柳暗花明了。」當憶及父親時,他說:「年復一年,爸爸安排我們一同旅遊、度假。那幾乎是他供應不起的。但為的是使我們孩子得到不可或缺的回憶。」

        的確,童年的回憶對人的成長有非常深遠的影響。為人父母者,為了子女將來的回憶而精心策劃全家旅遊,欣賞人文藝術、天然美景,確是值得列入預算。美國前總統卡特提到他們倆老提供全家三、四代一年一次的度假團聚(reunion)的花費。藉此,將全家緊密連結在一起,也不怕子女們推托沒時間來探望倆老。財力允許的祖父母們何妨如法炮製,總比死後再留下財產給後代更有意義吧?

        有時製造回憶並不需要花什麼錢,而是需要花時間。因為時日一去不復返,我們要在每天固定的作息中騰出時間,為著日後的回憶做出選擇,也就意味著有時必須割捨另一種選擇。

        1986年,我讀到一則報導,提及當年哈雷彗星將出現,它是76年才出現一次,而且在我家附近山上就可以看見。當時兒子Ken才十歲,算一算,下回再看到可是86歲。當下決定半夜三點帶他上山看彗星。為了製造回憶,偶爾犧牲睡眠也是值得的。不知Ken長大後修習物理專業和這件事是否有關連?2012年5月20日南加州可看到日蝕。當天,我們在外面吃飯。吃到一半,Ken走回車上拿出一片大片厚紙板及簡單的材料,把日蝕的情景呈現在我那四歲的小孫子面前,看得他興奮不已。

        孫子Ethan很喜歡看火車、飛機。好幾次我們祖孫三代一齊從住家附近小站搭火車到LA中央車站再回家;有時帶他到附近機場看飛機起飛、降落;甚或到購物中心乘電扶梯上下幾十趟。這些都不必花什麼錢,卻帶給孩子難忘的回憶。

傳承與創新
        一年中應當有一個日子,家人會引頸期盼它的到來,因為,「每年我們都是這樣過的」,所代表的意義非常深遠。

        小時候每到聖誕節,我們家姊弟們及原住民都會表演聖誕劇。爸爸寫劇本兼導演,媽媽負責彈風琴配樂。及長,各組小家庭後,過年時姊弟在父母家相聚唱詩、感恩分享,聆聽父親提醒我們不可忘記上帝的恩典,並且一定要照張全家福。到了父母年老時,仍持續此傳統。如今父母相繼離世,我們自己成為最年長的一代,眼看孫兒女一天天長大,怎樣承襲過往美好的傳統,並精心策劃充滿獨特自家風味的新傳統,成為我們的新課題和首要課題。

留下回憶
        想想,當你離世後,家人整理遺物時,除了與你專業相關的物品、書籍、用具及一些衣物外(這些大概都會被送掉或丟掉),若是沒有留下任何可令家人與子孫回憶、思念的事,不是很可悲嗎?

        父親去世後,我整理一些他保留的紀念性文物(泛黃的相片、發表詩文的剪報、詩集等)及口述回憶的錄音、謄稿,希望能整理出一本供子孫留作紀念的文冊。

        回憶錄並非名人的專利,你也可以記下代表你一生的故事留給後代。每個人都有獨特的一生,這便是你的遺產,用你自己的話來說你的故事(your legacy –your life story in your own words)。趁頭腦還清楚,趕快行動,不要拖延。

        此外,有一種無形的典範,不僅能令後代追憶甚至會影響他們的生命。如夫妻彼此相愛、相扶持,悉心照顧年老父母及信仰的行誼─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上帝同行。我們就像站在河川的上游,而我們的子女則在下游之處。我們的水保持潔淨,就能使他們的水變得清淨甘甜。

        立遺囑把生前財物交代清楚,可免親人產生困擾、紛爭。近來另有一種非關財物分配,而是把一生的信念、價值觀、人生的功課、夢想、盼望,與一生所蒙的恩惠⋯⋯以文字記下或口述錄下,留給後代的行動,稱為ethical will。 其實聖經中,以色列的先祖雅各為他十二個兒子所作之歌,就是這類範例(請參考創世記四十九章)。

        藍迪‧鮑許(Randy Pausch)是卡耐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的教授。他於2006年發現得了胰臟癌。當時,他才四十六歲。雖經治療,隔年癌細胞轉移,醫生宣告只剩三至六個月可活。那年9月,他為全校師生做一場演講,題目是「實現兒時夢想」。這場「最後的演講」不但令在場人士時而笑聲不斷,時而熱淚盈眶,而且當天實況的錄影,至今在網上已超過1610萬人點閱。鮑許之後接受採訪,成書《最後的演講》(The Last Lecture)。

        2008年,在他去世前兩個月,還在該校畢業典禮上做短短六分鐘的演講。他提醒青年學子去尋找洋溢心中的熱情,而後跟隨它。它不是建立在事物和金錢上,而是建立在一種關係、一種真愛上。他也提到自己的婚姻,說:「我直到三十九歲才結婚,因為我想找到一位我認為她的幸福比我的幸福更重要的女子為妻。」

        「最後的演講」其實是他生命的告白,也是他的ethical will。特別是為他的三個年幼子女留下指引他們一生的精神財富。他曾經活得那麼充實,若生命不以長度來衡量, 他已在摯愛的親人、妻子及三個年幼孩子,以及許多人的心中,留下美好回憶與啟發。

        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於1968年,在被暗殺兩個月前的一次講道中曾說:「我經常會想到自己的死,也想到自己的喪禮。⋯⋯當那天來到,我希望有人說,M.L.K.曾盡力去愛和服事人。⋯⋯我不會留下什麼金錢,也不會留下貴重的物品。然而,我希望留下委身的一生⋯⋯若我能將福音傳給整個世界,我就不虛此生。」誠然,這就是 ethical will的最佳典範。

        主耶穌在離世前,對祂的門徒說了許多肺腑之言(參考約翰福音十三∼十七章),尤其是「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這就是我的命令。」這個交待,成為跟隨祂的人一生的召命。

        你認為此生的職任為何?管家?還是收藏房子、錢財、頭銜的收藏家?盼望你會如此說:「我是家庭博物館的館長,隨時把握機會來充實回憶的珍藏。」

        「耶和華所賜的福是使人富足、並不加上憂慮,」(箴言10:27)

本文及第7頁資訊篇作者李懷恩女士,係國際真愛家庭協會葉高芳會長夫人,夫妻倆同心同行致力於家庭事工近四十年。本文已收錄在由本會長輩事工負責人葛原隆醫師伉儷聯手編撰、甫於2013年10月出爐的有聲套書《晚風息息木長青─長輩全人關顧與成長的十五堂課》,含書及一片MP3,好讀又好聽。長輩、照顧長輩者及願未雨綢繆的智者,皆不容錯過。凡為本會奉獻50美元以上,即可索贈一本,臺灣讀者請上天恩出版社網站www.graceph.com或電(02)2515-3551洽購。


   
歡迎上「真愛家庭論壇」發表您的感言。
Copyright © 2001-2014 Family Keeper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