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家庭雜誌 第75期 (2014年02)
主題企劃
話題篇
  珍藏真愛的回憶
資訊篇
  真愛典範代代傳
實例篇
  在時光中藏寶
 
真愛分享
真愛EQ坊
  iOS7,EQ也升級!
郭老師劉老師信箱
  永不嫌早
真愛小連載
  浴火重生(3之3)
關係處方箋
  浴火重生15訣
真愛下午茶
  三十歲的小可愛
一笑抵萬金
  孫女的新髮型
真愛交流道
  同胞手足顧爹娘
以愛勝礙
  李柏毅傳奇再續

實例1:黛比的另類萬聖節
        有三個孩子的黛比是標準的美國「足球媽媽」(soccer mom)。經常應邀至各地主領親子講座的她,行事曆排滿了孩子們的課後活動:棒球、足球、童軍、讀書會、學琴⋯⋯等等。每年除了傳統的感恩節、聖誕節及新年全家聚餐之外,黛比會在十月底萬聖節期間於自家後院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化裝園遊會,邀請親朋好友共同參與。這項延續了九年的傳統,是黛比刻意為三個兒女製造的童年記憶。

        「我辦化裝舞會的用意只是希望孩子們能過一個不受驚嚇、安全、另類又有創意的萬聖節!」決心與世俗恐怖靈異風俗一別苗 頭 的 黛 比 笑 著說。

        打從大女兒四歲起,每逢南瓜盛產 季 節 , 黛 比 便 開始籌劃當年的萬聖園遊會該有哪些遊戲攤位及贈送的小禮品,好提早列出清單進行採購。接著請老公與孩子們協助釘製招牌、畫海報和節目單。這是全家總動員的工程,雖然耗資不算多,但需要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加上善後清掃),夫妻倆覺得為孩子們精心打造歡樂童年比什麼都值得。

        其實,萬聖節園遊會僅是黛比「家庭回憶博物 館」的珍藏之一。

        重視家庭關係的黛比,無論多忙,每週必定抽出時間與孩子們進行“Together Time”(共處時光),提供十二歲的大姊、十歲的二姊與七歲的小弟一個發抒情感、表達意見的機會。黛比認為「共處時光」目的不僅能凝聚親子之情,更可以培養、訓練孩子的溝通力及領導力。

        「孩子們輪流作當週主席,事先擬好agenda(會議議程),姊弟彼此間若有任何衝突或者對父母有什麼請求,都可以在會議上提出。」黛比拿出幾年前「共處時光」的議程及會議記錄,上面記載著當時四歲的小弟要求安排play date(遊樂日)、二姊想減少做家事次數,還有大姊覺 得爸媽不公 平 ⋯⋯ 等等。筆記本上雖記載著芝麻瑣事,但也為一家人攜手成長的步伐留下美好的軌跡。

實例2:麗卿的佳節傳統
        打從感恩節開始,麗卿所住的南加州亞伯蘭(Upland)小城便洋溢著濃濃的假期味,百貨公司、大賣場紛紛陳列出聖誕禮品和裝飾,無不摩拳擦掌迎接購物潮的開始。無論中西方社會,過節送禮都是世代傳承的重要文化元素之一。移民來美四十多年的麗卿,自孩子年幼時,便把慶祝感恩節與聖誕節當作隆重的大事來辦。對她來說,這是培養親情與凝聚家庭向心力的最佳時機。

        「小時候在南臺灣,每逢中秋夜,晚餐後大人們會準備月餅、點心在陽台賞月。地上鋪著草蓆,小火爐一擺,烤起香噴噴的魷魚;孩子們則圍在一旁跑來跑去玩捉迷藏。」家族同樂過中秋的景象成了她日後咀嚼兒時回憶的素材。因此舉家搬遷至南加州後,麗卿也希望能在異國他鄉為三個女兒打造歡樂童年。

        感恩節來臨時,麗卿把平日不捨得用的漂亮桌巾鋪上,餐桌兩端各立浪漫燭台,中央的花瓶內插著剛從後院採下的玫瑰,最後再把擦拭得晶瑩透亮的高腳酒杯一個個排好,配上一整套典雅的高級瓷器碗盤、刀叉,這才算揭開迎接感恩節的序幕。

        當晚的家庭聚餐菜單中西合璧:除了為孩子準備傳統的烤火雞、蔓越莓醬、奶油馬鈴薯泥、玉米之外,麗卿夫婦仍偏愛炒米粉、雞捲、油飯、明蝦等臺式料理。在餐桌上,大家交換著過去一年來家裡發生的大小事件和彼此生活關注的話題。齒頰留香間,成了第一代移民與子女間溝通、分享的最佳平台。吃剩的火雞肉,經母親的巧思巧手,隔天便有一大鍋鮮美的火雞粥與火雞蔬菜湯可以享用。

        麗卿的三個女兒均已獨立自主:老大南西卅九歲,剛產下第二個寶寶的她,目前正處於創業階段;擁有哈佛甘迺迪學院公共管理碩士學位的二女兒珍,曾參與第三世界救助愛滋病童計劃,經常針對人道關懷的議題應邀至各地演講;老三裘思則是廣告界的當紅炸子雞,最近幫Google及汽車廠商Audi 拍的每一支廣告都大受歡迎。

        忙於自己事業、家庭的成年孩子,平日頂多與父母在電話上問候、請安,聖誕節是三姊妹一年當中唯一可以「作回小孩樣式」的機會。在採購禮物上,貼心的母親總是費盡心思、絞盡腦汁,為三個愛漂亮的女兒準備禮物及每人一個精緻的小禮物盒(stocking),裡面塞滿了精心挑選的小禮品。「比如說護唇膏、卸眼影化妝水、可愛的絲襪⋯⋯等等,都是些女孩子喜歡的小東西。」

        晚餐過後,一家人圍坐客廳溫暖的壁爐前,在閃亮著繽紛燈飾的聖誕樹下,開心地拆禮物。有時候興致來了,三姊妹會以鋼琴、小提琴加上豎笛合奏幾曲父母喜歡的曲子,為這溫馨的場面更增添幾許愉悅的氣氛。

        在事業上均交出亮眼成績單的女兒們,每一年最期待的是來自「聖誕老公公」的信。

        以「聖誕老公公」的口吻給每個女兒寫一封信,是麗卿持續多年的聖誕傳統。

        「我這種破英文,每次都要寫到半夜!可是她們卻看得津津有味!」麗卿說這封信裡蘊藏著爸媽對女兒的鼓勵與勸勉。隨著大女兒結婚生子、家庭成員擴增,也加重了「聖誕老公公」寫信的負擔。近兩年「聖誕老公公」萌退休之念,卻「應觀眾要求」在女兒們堅持下而無法作罷。

        全家熱鬧過節、團聚感恩的溫馨時光,成了麗卿三名成年女兒家庭回憶寶庫裡的重要珍藏;而麗卿最大的盼望則是透過這些美好的佳節傳統,深埋信仰的種子,讓後代子孫真正成為有福之人!

實例3:鴻麟牧師的家庭回憶寶庫
卻顧所來徑,鶼鰈情更深
        相片中的新娘,一襲微露香肩、裙長及地的雪白晚禮服,秀麗的面容上僅略施粉脂、輕點朱唇,一副溫婉可人的模樣。一旁溫文儒雅的新郎,則一整套筆挺的黑色西裝,配上棗紅色領帶,雙手平整地放在膝上,臉上寫的盡是「欣慰」兩字。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李鴻麟老牧師與師母兩人從臺灣屏東、太平洋大溪地、美東巴爾的摩、最後到嘉義梅山,手牽手走過六十年風雨歲月,從年輕走到生命最後階段。時間的鏤痕雖刻在臉上,但他們含笑的眼神,煥發著世間責任已圓滿達成後的怡然光澤。

        李鴻麟夫婦在2013年2月歡度「鑽石婚」(六十週年紀念),這是他們人生中除了婚禮外第三度如此慶祝婚姻中的重要里程碑。二十五年的「銀婚」與五十週年的「金婚」紀念日上,李牧師與師母都選擇用感恩的儀式,在眾人面前見證上帝如何信實地帶領他們走過一生勞頓但主恩滿滿的歲月。

        「父母親不放棄任何一次可以團聚的機會,凝聚家庭的力量,並且讓大家知道主耶穌是我們的一家之主!」在南臺灣出生的李家最小的女兒珍妮回憶,因為父親牧會的關係,被迫多次搬遷而無法擁有與一般孩子一樣相對穩定的童年。但是也因著適應環境的能力超強,讓子女們成年後無論身在天涯海角哪處,都能迅速融入當地社會。

        他們清楚護照上的出生地、居住地只是暫時的;真正的永久身分在天上,他們是天國子民。

宣教大溪地,夢幻童年憶
        身為受日式教育,操流利臺、國語長大的屏東客家人,李鴻麟的宣教字典裡從來沒有省籍、文化之分。四個孩子相繼出生後,他負笈加拿大進修兩年。彈得一手好琴的師母,藉著努力教鋼琴賺取家用,同時幫助丈夫完成神學課程。當珍妮八歲時,有客家背景的父親,被派到南太平洋島嶼中的法屬大溪地牧養當地華人教會,譜下了珍妮四兄妹一生中最難忘的童年記憶。

        初至異鄉對兩位較年長的兄姊來說是一大文化衝擊,可是珍妮和小姊姊卻毫無適應上的問題。短時間內她們的法語便朗朗上口,完全融入島上居民的生活。物質生活雖然貧乏,但是「因為有家人的愛在一起,就覺得很快樂!」她形容那四年過著「像夢一般」的日子。

        父親不知道從哪兒借到一部吉普車,每週主日講道結束後便載著全家六口找一處無人的海邊,在椰子樹下歡度逍遙時光。金黃色的夕陽餘暉下,珍妮與哥哥姊姊們忘情地在沙灘上追逐、戲水。用餐時間到了,母親便拿出事先烤好的玉米、Spam(醃肉)和bguette(法國麵包)。飽餐一頓後,才在闃黑的夜色裡,宜人的海風中,心滿意足地踏著歸去的腳步。

        「海邊那幾棵椰子樹,我到現在都可以畫給你看!」離開臺灣時剛讀完小一的李鴻麟長子大衛這樣回憶。他說小時候對父親的印象除了忙教會還是教會。「搬到大溪地之前,我們不太認識父親!」 直到搬去大溪地整個島上只有他們一家來自臺灣,父親真實的形貌才漸漸鮮明起來。

        或許是基於彌補前幾年疏於與孩子建立感情的遺憾,李鴻麟刻意在這段期間扮演好父親的角色。

        七零年代,大溪地的客家籍居民大都來自中國。因此剛搬到島上時,操流利日語的李鴻麟夫婦一家人經常被誤認為日本人。在家中講臺語、教會裡說客家話,學校裡則中、法文並行,加上少許的英文學習,練就李家四個孩子走到哪裡都沒有文化認同的問題。他們習慣了在多語言多文化中成長,向不同種族膚色的人傳福音。

        大溪地島上的日子在李家的家庭回憶檔案裡留下了圖象鮮明的一頁,在這段期間內積攢了豐厚的「回憶存款」,成為日後家人因現實問題被迫分居各地仍能夠團結一心的重要動力。

移民美國路,考驗真信心
        李牧師在大溪地的牧會任期結束,面臨大女兒上大學、兒子上高中的問題。夫婦倆經過深思禱告後決定到美國建立新生活。第一站,落腳在華人寥寥可數的東部城市巴爾的摩。

        第二度移民對四個孩子可說是劇烈的迎面衝擊。家中經濟困窘,生活陷入膠著狀態。大哥大姊分別住在兩位牧師家裡,母親幫傭看小孩,父親則帶著珍妮與小姊姊住在一間小閣樓裡,一家六口分居四地,感覺很寂寞,對前途也很茫然!

        在彷徨的日子裡,珍妮憶及每逢週日母親休假,兄姊返家時,父親會帶著全家一起跪下來為前面的路禱告,尋求上帝的引領。六個月之後,父親、母親相繼在成衣廠謀得工職,賺取微薄薪資, 經濟狀況有了少許改善,全家人終於能團聚在一屋簷下共同生活。「日子還是苦,但是一家人可以在一起,就什麼都不怕!」珍妮說。

        在李鴻麟的長子、長女分別自大學畢業,夫婦倆養育栽培兒女的任務告一段落後,孩子們感念於父親一生的夢想乃回饋故鄉,於是鼓勵他回到臺灣,在深愛的土地上做他喜歡做的事情—傳揚耶穌基督的福音。這次返鄉,李牧師夫婦選擇嘉義梅山農村裡的一所小教會,在當地深耕十年。

生命葉飄零,兒女報恩情
        退休後夫妻倆定居美國南加州,隔年李師母便中風。長子大衛因為在北京的牙醫診所事業剛起步無法飛回美國,照顧兩老的責任大多落在單身的珍妮與二姊身上。這期間,定居於中國的大哥、大嫂,每年固定兩次回美探望雙親,住在西雅圖的大姊日日電詢,每次回家總會藉機舉辦團圓感恩聚餐。李鴻麟夫婦的「銀婚」、「金婚」與「鑽石婚」紀念慶典,就是四個成年孩子為年邁父母一生劬勞所獻上的感恩禮物。

        2013年盛夏,李鴻麟幾度感染肺炎送急診,師母的失憶症每況愈下,特別從中國趕回美國的大衛,在洛杉磯短暫停留期間擔任起父親的隨身看護:餵藥、洗浴、翻身、注意點滴、體溫、血壓、心跳,把屎把尿⋯⋯待父親休息後再趕到復健中心探望母親。

        穿梭於病房、走廊、檢驗室、復健中心的日子裡,大衛看著父親不曾因患病驚恐、害怕、疑慮,反而以感恩的心迎接每一次朝陽的升起、感謝兒女們為他的病情盡心、感謝身邊醫護人員的細心照顧、感謝醫院每日供應的三餐、感謝上帝賜給他一顆感恩的心。人生至此,因為感謝而無所遺憾。

        去國十六年的大衛,在中國已經奠定穩固的事業基礎,他是許多被派駐在北京歐美外交官的「專屬牙醫」。除了上下班之外,大衛的血液裡流著一股傳福音的熱情,他一直覺得上帝差遣他與妻子到中國有特殊的美意。

        但是此刻他覺得回家的時候到了。與妻子慎重考慮後,決定將北京的房子賣掉,於2013年11月正式搬回洛杉磯,悉心陪伴雙方父母走完人生終程。

手足親善情,恩典滴不盡
        在大衛與姊妹間的電郵往返中,針對如何安頓父母親的問題,手足之間沒有任何埋怨、計較或責備,字裏行間透露的盡是身為子女責無旁貸的孝道,與如何同心協力、彼此加油打氣,幫助父親奮勇抗病。手足四人平日或有意見不合,但是這次卻像是在跑一場接力賽,他們的目標一致─盡心、盡意、盡力愛他們的父親,陪他走完人生全程。

        「復健診所的經理是珍妮,退休部門主任是希普拉,還有加護病房裡那位高高的白人護士瑞娜,請記得對她們好一點!這些人都認識爸、媽,知道他們的健康情況。」大衛交代妹妹。

        「當我們面對自己人生的挑戰時,可以從爸爸身上學到許多東西。這是信仰的精髓─在世上全然信靠阿爸父神引領我們到『青草地』上,更美好的故事還在後頭!」在回給大衛的電郵中,李鴻麟一生以恭謹虔敬之心事奉上帝,扮演好每一個人生角色的典範,無形中影響著他四個孩子的生命。在他的家庭回憶檔案裡,夫妻恩愛、父母恩慈、子女純孝、手足親善,這分印在心版上的回憶錄,將成為李氏夫婦留給後代子孫們最寶貴的精神產業。


   
歡迎上「真愛家庭論壇」發表您的感言。
Copyright © 2001-2014 Family Keeper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