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家庭雜誌 第109期 (2019年10月) | ||||||||||||||||||||||||||||||||||||||||||||||||||
|
實例1 老年科醫師史維倫:把醫院帶到病患家裡 仁心仁術 打電話的是媽媽的家庭醫師史維倫(Steven K. Swedlund)。他是萊特州立大學(Wright State University)醫學院的資深老年科教授,行醫逾40年,是本地老年醫學界的先驅和推手。 一般在美國求醫得先預約,然後去醫院或診所就診,鮮少有醫師來病人家裡出診,尤其是他這樣的大牌醫師。時值冬末春初,天氣尚冷,我正擔心如何帶95歲的媽媽去門診,他竟主動上門,令我感動不已。 在兩個月間,史醫師先後兩次家訪,每次都帶著一名醫學生。徵得我們同意後,他會先讓學生做些例行檢查,他本人則負責診斷。他經驗老到,很多時候全憑一雙手觸摸,便能知道那裡有問題。他打趣說:「我這雙手比儀器還準。」 「居家醫院」的夢想 「居家醫院」的構想就是針對基於種種原因,不願意或不適合去醫院的年長病人。史醫師認為要求他們經常進出醫院是「沒有人性」的做法,如果留在家中接受醫療照護,對他們反而比較有幫助。 「居家醫院」的特色之一是結合初級醫療(primary care)和緩和療護(palliative care)。有別於傳統醫院中以延長生命為目標,「居家醫院」更偏重舒適性照護,目的在提昇走向人生終點病人的生活品質。 「把醫院帶到家中」是史醫師的夢想。他以身作則,也鼓勵已退休或將退休的醫療工作者投入行列。他希望服務的對象能包括病人家屬,家訪則更有助了解病人的家庭狀況,使治療和照顧密切配合。他預見「居家醫院」會成為一種新趨勢,醫師和病人也能藉著網路和視頻彼此溝通。 老年科醫師的老年觀 我問他怎樣看待自己的老年? 「我很喜歡老年,可以藉著年紀大,去引影響別人。 我相信有一位造物主,所以要做祂要我做的事。我的人生目的,就是要幫助人達到他們的人生目標,促進家庭和社會的和諧。我一直盡力在做。倘若已經盡了力,就能對自己的一生感到滿意。 美國社會不夠尊重老年人,過分標榜年輕貌美。其實也可以老而美,因為我們有智慧、有經驗。」 如何幫助中年人成功地進入老年? 「通過照顧老年人,你可以去了解他們,向他們學習。因為他們就是明天的我們。」 給病人家屬的忠告 史醫師的看法卻恰恰相反,他不單認為家屬應該和病人坦誠地談到死亡的可能性,更應深入了解當事人希望如何度過生命最後一段時光。如果能力許可,病人可自行決定要接受何種治療方式,家屬也當尊重他的選擇。如果家屬必須代為決定,應當考慮當事人的身體狀況,選擇最少痛苦的治療方式,而不是一味地尋求延長生命。 作為老年科醫師,史醫師認為他的責任是讓病人能舒適地走完最後一程:「我們會提供緩和療護和安寧療護的資訊,幫助病人和家屬做出最恰當的選擇。」 他同時也推薦一本討論人生末期的書 Being Mortal: 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Atul Gawande著,2014;中譯本《凝視死亡:一位外科醫師對衰老與死亡的思索》,2015,臺北天下文化出版)。還不忘加上一句:「我喜歡這本書,不僅因為內容好,也因為作者是我們俄亥俄州人。」 一旁的醫學生一直專心地聽我們談話,還不時做筆記。對他而言,家訪可以學到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實際經驗。雖然才跟著史維倫醫師一個多月,他已深深愛上老年科。我相信這是因為史醫師為後輩樹立了楷模,讓他們可以終身奉行。 實例2 珊蒂老太太:與痛共舞,守護家人 芳鄰 珊蒂是我20多年的鄰居,剛搬來時只知道她是個寡婦,獨自居住在這棟連車庫都沒有的小房子裡。她家地下室常出租給大學生,有次我居然看見自己班上的學生在那裡出入。日子久了,才知道她是小城惟一的印刷廠的老闆,不僅如此,她同時在俄亥俄和印地安納州擁有三家印 刷廠,是個小型企業家。 自認識她起,她家就不斷有小孩子進出。每週二她不上班,在家帶孩子,先是帶孫子,孫子長大了就帶曾孫。小城一年一度的遊園會是她家四代同堂的大日子,門前停滿了車,夜幕四合時,珊蒂在兒孫簇擁下,乘坐電動車去公園看熱氣球升空,儼然女王出巡。 這樣一幅幸福家庭的圖畫,卻是珊蒂長期與「痛」搏鬥所換來的。 痛失愛侶 高中畢業後認識了後來的丈夫,過了六個月就結婚。老大出生不久,丈夫沒有工作,生活拮据,適逢公婆到訪,他們連買廁紙的錢都沒有,還要二老自己去買。 雖然窮,但有許多朋友,日子過得還算開心。丈夫有了較穩定的工作,老二老三陸續出生,他們在印地安納州定居。等小孩大了,她也開始外出工作。沒想到還在讀高中的大兒子和女友有了小孩,「太不爭氣了!」她說。在父母堅持下,小倆口奉子成婚。為了讓他們完成學業,她再度充當全職主婦,帶孫子。那年她才36歲。 兒女們長大了,各自成家。一天,丈夫在上班時突然心臟病發倒地,從此不起。她48歲就成了寡婦。 從頭開始 一切從頭學起,非常艱苦。兒女也來幫忙,全家投入,生意漸有起色。她經營有方,事業逐漸擴張,接著又買下兩家印刷廠,交給兒女管理。 疼痛,別狂傲! 由於經常出入醫院,在一次髖關節手術後,她感染了「超級細菌」MRSA(中文作「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會侵襲有傷口及免疫力弱的人),傷口嚴重發炎,不能癒合,在療養院住了三個月。「你能想像沒有髖關節是甚麼樣子嗎?我根本不能坐起來。」 在那段灰黯的日子,她的室友,一位100歲的老太太,天天請珊蒂幫她讀《每日靈修》。老太太的信心感動了她,靈修的信息鼓舞了她,珊蒂覺得自己可以為那些老人做一點事,就和他們交朋友,陪他們聊天。等到出院時,她已成為最受歡迎的人。 MRSA寄居在她體內,造成各處關節壞死,引起劇痛,也差一點害她送命。她已前後動過29次手術,醫生告訴她不能再做手術了。 每天她要靠大量藥物止痛。當我採訪她時,她半躺在沙發椅上,忍受著頸部疼痛,與我侃侃而談…… 神經痛得很厲害,如果躺下來會好一點。可是我不想躺在那裡自怨自艾,我要出去活動。生活是美好的,不能被疼痛限制。 我參加教會的小組,經常聚會,認識很多年輕朋友,他們稱呼我「女王」。 作人最重要是對上帝有信心,多聽,盡力幫助別人。生活不會一帆風順,要緊的是一天的擔子一天擔。 當遇到困難時,記得三件事: 1.你沒有令它發生。 世界很美好 「不!」她答得很乾脆…… 「我早就把身後事預備好了。我並不想死,可是非常期待死後的世界,希望見到我的丈夫。我不知道天堂是怎麼樣,但是我相信耶穌,知道將來一定會去那裡。今年我80歲了。我不怕死,只想再多活五年,看曾孫們長大。看見小孩子信耶穌、上教會,我就很喜樂。每次做完禮拜,就覺得世界更美好。」 近年來印刷廠生意走下坡,大兒子夫婦結束了外州的營業,搬回來和母親同住,三兄妹一齊經營本地的店。珊蒂則半年在佛羅里達享受日光、海水,半年在家享受天倫之樂。她總說自己幸運,有好兒女照顧晚年。其實她一直在照顧兒女,為他們打算。「我希望印刷廠能撐到大兒子退休。」 珊蒂以她孱弱的身體與痛共舞,守護著一家人,難怪兒孫對她敬愛有加,全家和樂融融。 |
|||||||||||||||||||||||||||||||||||||||||||||||||
歡迎上「真愛家庭論壇」發表您的感言。 Copyright © 2001-2019 Family Keepers,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