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家庭雜誌 第139期 (2024年10)
主題企劃
話題篇
  家庭職場平衡雙贏五大法則
教練篇
  別忘了你的「土撥鼠」!
報導篇
  信仰與事業如何代代傳承?
 
真愛分享
真愛EQ坊
  小心,你也可能被炎上!
與成人子女談錢
  挑選我的理想屋
人生感懷
  悅讀家族故事
長輩照護
  彎折雨徑映彩虹
真愛交流道
  這代到那代,傳揚祢奇恩
一笑抵萬金
  瀟灑晚年

重新展閱

        兒時逢年過節回老家,最愛與堂表兄弟姊妹玩在一塊兒。他們彷彿是精彩的童話故事,每一本都讓我讀得津津有味。而與家族長輩的互動,多是禮貌性地問安、拜年,盡晚輩禮數。他們像是高高擺在書架上的大部頭書─儘管裡面的故事都是經典,但小孩的閱讀程度有限,內容還是太深奧,所以不會主動去翻閱。偶爾聽大人的閒聊,也像在讀文言文小說,很難深入理解裡面的情節與寓意。

        2023年的返鄉之旅,讓我有機會以一個「成年的晚輩」的身分回去探親,重新賞閱「長輩」這些書。

        回臺的契機,出於一個悲傷的原因:一向最注重養生,與我最親密的姑姑,竟於2月突然離世。

        每到南加州五彩茉莉開花的時節,我都會在臉書上傳照片。五瓣的五彩茉莉,盛開時是夢幻的夜空紫,之後漸漸褪為浪漫薰衣草色,最後淡淡紫暈完全抹去,留下純潔無瑕的白。三種顏色同時存在的五彩茉莉有一個很詩意的英文名:「昨日、今日、明日。」隨著時間流逝漸層的深紫、淡紫、純白,似在見證生命的遞嬗,提醒人們要珍惜時光。臉書蹦出來的回憶貼文,幾乎每張都有姑姑的留言和貼圖,讓我覺得好像她還在,隨時會冒出來給我一個「讚」。

        姑姑在留言處跟我說:「臺北陽台上的五彩茉莉也開花了,歡迎回來看喔!」「哪天回來,我們一起去玩吧!」很難想像,喜歡到處「趴趴走」的她,已經不在世上。總覺得她好像是又去哪裡旅行了。只是這回她是獨自出遊,沒有帶行李,也沒有交代回程。

        因著姑姑的「先行出發」,引導我重新踏上故鄉。2023年3月,在五彩茉莉花開時節,我返回了闊別了足足28年的臺灣;以全新的眼光認識這塊土地,與留在故鄉的親人重新連結。

大舅家的清晨盛筵

        兒時對大舅的印象很模糊,總覺得他很忙,常常出國。這次見面時,舅舅年已86,依舊身強體健,每週騎自行車去淡水,是全國高齡自行車環島的紀錄保持人。這次返鄉住在板橋舅舅家,最難忘的,就是每日的早餐時光。

        在美家人聽我說在臺灣跟舅舅吃早餐至少要一個鐘頭,都嘖嘖稱奇。舅舅家的早餐,可是媲美五星級飯店的排場喔!舅舅說一天最重要的一頓就是早餐:桌上至少有五種蔬果,還有蛋、起司、培根、烤土司,以及現煮的咖啡⋯⋯。不單如此,餐具也不馬虎,甚麼顏色的食物用甚麼花色的盤子盛裝,咖啡杯與托盤的搭配,都有講究。而且還要播放古典音樂,充滿儀式感!

        我一邊享用豐盛早餐,一邊聽舅舅講說家族往事。舅舅的故事,也是臺灣經濟發展史的縮影;上一輩與上上一輩的人,胼手胝足、努力打拚,打造了臺灣的經濟奇蹟。今天這一小時的悠閒早餐,是舅舅過去幾十年來辛勞的回報,讓我每一口都充滿了感恩。

叔叔家的回憶博物館

        我搭高鐵回臺中爸爸老家。老家幾經翻修,附近稻田早已成了馬路,兒時嬉戲的場所也不復記憶中的樣貌。但一踏進老家屋裡,就有一種走入時間博物館的親切感。叔叔是爸爸手足中惟一還留在老家的,他一直跟阿公阿嬤還有阿祖(曾祖)住在一起,從單身、結婚生子,到自己成為「阿公」。他是家中的么兒,也是家族記憶的守護者,保存了所有家族的紀念物與故事:日據時代過渡至民國時的錢幣、阿嬤的嫁妝縫紉機、阿公留學日本的學生證、詩集手稿、寫給兒子的信⋯⋯,還有一本本泛黃的黑白照相簿。

        叔叔也收藏了好多我與妹妹,還有堂表弟妹成長的照片。我一頁頁翻著相簿,聽叔叔講述陳年往事。阿公阿嬤不是一開始就是阿公阿嬤,他們也曾經是有著青春容貌的少男少女。黑白相片中的他們,眼神是如此清澈無瑕,穿越了時空,凝視著我。我覺得有點遺憾,過去沒能好好聽他們口述自己的故事。所幸還有叔叔保留的照片,以及那些紀念物;所幸還有叔叔的記憶,可以傳承給我。

脈絡分明的家族地圖

        除了舅舅、叔叔,我也去拜訪了堂姑、叔公,還有阿公的世交、爸爸的摯友⋯⋯。這些長輩,幼時並沒有與他們太多互動,有些只有數面之情,甚至只是「聽說過」的親戚。但因為我是誰誰的女兒,是誰誰家的孩子,他們就無條件張開雙臂熱情地歡迎我、款待我。我很訝異這些親人對「關係」的脈絡是如此熟稔:誰跟誰的輩分如何?嫁娶了誰?以前老家住在哪裡,現在又搬去了哪兒⋯⋯。彷彿腦中內建一張家族地圖,再錯綜複雜的路線都不會迷路。

        雖然移民三十多年,在異鄉也有了自己的家庭,但從某方面來說,我仍是離了「根」的異鄉客。回到故鄉,好像重新找回自己的家族認同,尋回自己的根。好似一片漂泊的葉子,在盤根錯節的親族樹中,找到可以安放的地方。

        聖經說,當我作孩子的時候,說話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想法像孩子─如今面對長輩們的我,不再是當初的那個對「經典」興趣缺缺、一知半解的孩子。歲月讓我長高,可以看見他們所看見的;也讓我變得成熟,足以理解他們所經歷的。

原來他們也曾經這樣!

        這趟回鄉之旅,彷彿走進歷史長廊,在時間光影交會處,與那些逝去的親人相遇,也重新認識了仍健在的親人。原來,長輩們過去是這樣生活的;原來,他們是這樣走過歷史的;原來,他們曾經跟我一樣,也是孩童、少年、新婚夫妻、菜鳥爸媽。然後,也跟我一樣,步入中年。最後,定格成我記憶中的模樣。

        回美前幾天,我跟叔叔、嬸嬸去看叔公。得了失智症的叔公,雖然記不得我,卻依舊親切有禮地對我微笑。堂姑對他說,這是誰誰的女兒,您記得否?

        叔公說:「那個誰誰一家,不是才去美國沒多久嗎?」

        當我聽到這句話,眼淚忍不住簌簌落下。是啊,我們不是才離開故鄉沒多久嗎?怎麼轉眼間,曾經在的離開了,曾經以為記得的,不知不覺忘卻了。那些我以為會一直安放在書架上的大部頭書,一頁頁泛黃、變舊,掉頁,遺失了─以前沒有興趣讀,沒有耐心翻,沒有能力消化的故事,我現在懂得珍惜了。


   
Copyright © 2001-2024 Family Keeper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