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愛家庭雜誌 第146期 (2025年12月) | ||||||||||||||||||||||||||||||||||||||||||||||||||
|
時代變遷,愛心冷淡 1975年,我在普林斯頓神學院進修,第一個聖誕節和寒假即將到來,因為天氣嚴寒,學校提醒我們提前採購生活用品。留學生多半沒車,只能仰賴當地「招手搭便車」的文化。雖然心存疑慮,我還是冒著風雪試著招手,沒想到第一輛車就停了下來,是一對年長的夫婦。他們不僅載我到超市,還陪我購物、幫我選物,甚至堅持幫我付錢,最後再「順道」送我回宿舍。 五十年過去了,我仍未曾忘記那份恩情。這段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被幫助的感動,也讓我明白「愛的行動」的力量。就如感恩節的真諦,我們要為所領受的一切恩典獻上感謝,並將這份感恩之心化為實際的關懷行動。那對夫婦的善行,如同聖誕節傳達的核心信息─上帝的愛降臨人間,而我們也要成為傳遞這份愛的使者。 如今,我們還敢在路邊招手搭便車嗎?就算你敢也很可能等不到有人停下來載你。社會早已變了樣,彼此冷漠、缺乏信任。應驗了聖經的話說:「因為不法的事增多,許多人的愛心漸漸冷淡了」(馬太福音24:12)。其實我也認為:「因為愛心冷淡,不法的事就漸漸增多」,這是惡性循環。 很多人自己認為也勸告別人應該「勿管閒事」,連愛心行動也被視為管閒事。如果我們把舉手之勞、關懷他人都視為管閒事,最終會導致見義不為、見死不救。特蕾莎修女說得好:「世界之所以有那麼多的罪惡、痛苦與不快樂,是因為家庭和社區的愛太少。」若連家人都冷漠,怎能期待社會有愛? 南非攝影記者Kevin Carter 在1993年拍下一張令人心碎的照片─蘇丹饑荒中,一名孩子奄奄一息,身後一隻禿鷹等著他死。這張照片雖得了普利茲獎,但輿論卻譴責他未曾伸出援手。四個月後,他因愧疚自殺。愛的缺席,有時比犯罪本身更令人痛心。 在感恩節和聖誕節這兩個強調愛與分享的節期中,我們更應反思:是否只在節慶時才想起要感恩和付出?抑或能將這份愛的精神延續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天? 真誠的愛心行動 劉備在《遺詔》中告誡兒子們:「勿以善小而不為」。我們關懷家人、親友、鄰舍,應從小事做起。愛不是宏偉的口號,而是日常的小事。 我兒子愷恩國中時曾遇見一位失憶而迷路的老人,他耐心陪伴兩個多小時,協助聯繫他住在遠處的家人,直到家人來接。這是一件平凡的小事,卻是愛的真實體現。
我的學生曾在街頭拍攝到一位盲人拉二胡的場景。雖然許多人經過,幾乎無人駐足,即使停下的人也只是旁觀。他觀察了近一個小時,終於有位拄拐杖的老太太,雖然看起來自己也像個需要幫助的可憐人,卻艱難地彎腰將身上僅有的幾個小錢投入盲人面前的碗中。 有人很敬佩地稱讚剛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德蕾莎修女:「妳一生做了好多偉大的事......!」她回答:「我做不到偉大的事,我只能用偉大的愛去做小事。」她的慈善機構如今遍佈全球,她的愛從照顧一個一無所有的垂死病人開始,卻改變了世界。 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我再加上一句:「人人都有難解的苦。」誰能獨自背負生命的重擔?人際之間,喜樂因為分享而加倍,憂傷因為分擔而減半。在日漸冷漠乏情的今天,你我都應成為樂於助人的好鄰舍。 基督徒關懷的五個信念 每個人一生中,無論大事小事,必定有過幫助他人及被人幫助的經驗。遺憾的是,現今無論家庭、教會還是社會,人們越來越冷漠。許多人對「基督徒就是愛管閒事」這句話可能存有疑問,覺得這樣的說法不太妥當。但若從聖經的教導來看,「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約翰一書3:18)基督徒確實被督促去「關心他人」,甚至「主動介入」,這正是出於愛的行動,是我們信仰的核心實踐。 1. 信徒的本分:「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加拉太書6:2)我們每個人都有難處,無法獨自承擔,需要彼此扶持。 2. 基督的命令:耶穌叫人解開拉撒路的屍布,意味著生命的重生之後,也還需要別人協助解開困擾的人生難題。這就是主的指令。 3. 是給主做的:「無論做甚麼,都要從心裡做,像是給主做的,不是給人做的。」(歌羅西書3:23)即便是卑微的小事,若是為主而做,就有無限價值。 4. 做在主身上:「這些事(各種愛心的行動)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馬太福音25:40)每一次的幫助,其實都是對主的服事。 5. 神人同工:「我們是與上帝同工的。」(哥林多前書3:9)幫助人,不是靠我們的能力,而是與上帝同心同行,更是出於上帝的愛:「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我們。」(約翰一書4:19) 愛的循環:給予和領受 1980年,我在一個兩百多人的教會牧會時發現,教會的關懷工作不能單靠牧者,所以我開始安排長老和執事陪我一起探訪,訓練一陣子之後,晚上固定有三、四組的人做平常的肢體關懷探訪。這讓我深刻體會到,關懷事工必須是全教會的總動員,「彼此關懷,人人有責」。 如何讓一個新兵以最快的速度變成老兵?讓新兵去幫忙和帶領一個比他還新來的兵,他就很快成為老兵了。為甚麼很多基督徒老是長不大?因為只接受別人的愛心,卻沒有付出,都還是在吃奶的階段。幫助人不只是付出,自己也會成長。 有一位朋友收容兩隻可憐的流浪犬時,小白是瘦小又瞎眼,小黑是受虐而心理受傷又耳聾。每次跟主人一起出門,兩隻狗就互相幫助,一個負責看,一個負責聽。小白漸漸年紀大了,不太能走路,出門時,主人把小白放在小黑的背上,小黑就很有愛心地一路背著小白。他們雖然以前受過傷害,可是幾年來在主人的愛護和調教之下,牠們學習彼此相愛,互相療傷,都變得活潑快樂。 愛的使命:彼此相愛! 聖經有明顯關於彼此相愛的命令: 「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翰福音13:34-35) 「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約翰一書3:18) 「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立比書2:4) 「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易折斷」(傳道書4:12)幫助者與被幫助者共同與上帝連結,形成堅強的三股繩。我們所付出的愛心和行動都不再是小事,而是與上帝同工的「神蹟」。這些神蹟是上帝的作為、也是有人參與的結果。我們雖面臨許多患難和逆境,但「患難見真情,逆境靠真愛」。能戰勝苦難的終極力量,就是上帝的大能大愛及人彼此的真情真愛,一起勇於面對困境。 基督徒生活若以一個字來涵蓋,就是「愛」。若以兩個字來呈現,就是「相愛」,在關懷行動中彼此真誠相愛互助,就是活現基督最美好的見證。相愛互助就是愛人愛己、助人助己、一起成長、同蒙祝福。 2008年經濟不景氣,一對基督徒夫婦在同一天分別被解雇,兩人在家抱頭痛哭,不由得埋怨上帝。我跟師母去探訪他們,談話到最後,請他倆面對面,手握著手,他們剛剛講了那麼多問題,此刻心裡在想著甚麼?太太跟先生說:「讓我們一起來面對問題。」先生也立刻抱著太太說:「是的,我們一起來面對。」 我在一旁說:「上帝也與你們一起來面對。」在上帝的引領保守中,他們度過了難關,也回到了教會, 成為認真的基督徒,現在也常常關心別人。 家人在關懷中成長 關懷事工不應該只是個人的責任,更是家庭團隊共同的使命。當全家人一起參與外展關懷時,不僅能夠發揮更大的影響力,也能在服事中一同成長。家庭團隊的外展關懷事工有著獨特的優勢。不同年齡層的家庭成員能夠接觸到不同的需要群體,父母在服事中為孩子立下榜樣,孩子們在參與中學習同理心和服務精神。夫妻在一同關懷他人的過程中,也加深了彼此的默契和互相的扶持。 感恩節和聖誕節為家庭提供了絕佳的關懷內現和外展機會。這些機會和行動不僅溫暖了家人及受惠者的心,也讓自己的家庭在給予中體驗到更深層的滿足和喜樂。周詳又具體的行動規劃,請參閱本期P6-8本會特約講師李文屏教練的力作〈 用愛的行動創造家庭傳承〉。 成為「愛」管閒事的人 當感恩節的鐘聲響起,當聖誕節的燈火點亮,讓我們特別記得:這不只是慶祝的時刻,更是行動的呼召。讓每個人成為好撒瑪利亞人(好鄰舍),讓我們的家人一起成為愛的團隊,讓教會都能成為關懷的基地。 基督徒就是「愛」管閒事,基督徒要用「愛」去管閒事。讓我們一起回應耶穌的呼召:「你去照樣行吧!」讓愛不再只是口號,而是生命的實踐;讓關懷不再只是節期的活動,而是日常的生活方式。讓我們一起「愛」管閒事,用愛改變世界!
|
|||||||||||||||||||||||||||||||||||||||||||||||||
|
|
Copyright © 2001-2025 Family Keepers,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