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家庭雜誌 第146期 (2025年12)
主題企劃
話題篇
  讓我們來「愛」管閒事
教練篇
  用愛的行動創造家庭傳承
實作篇
  全家大小樂善好施
 
真愛分享
婆媳心曲
  直到兩手緊相握
理家理心
  愛長存,心自在
孩子,你說呢?
  孩子,你怎麼不愛回家?
家庭EQ坊
  EQ老師的義大利EQ課
家庭電影院
  覓真我,尋真愛
真愛交流道
  尋找黃昏後的美景
一笑抵萬金
  老當易撞?

你還需要我嗎?

「你兒子還在紐約工作嗎?最近有回來嗎?」

        和老公在社區散步時,巧遇鄰居。兩家的孩子從小一起長大,自然就聊到了近況。

        她苦笑著搖搖頭:「哪那麼容易啊!他現在越來越忙,連講電話都難得,通常只互相傳簡訊。有時候我傳了,他也不一定馬上回。我都要告訴自己不要想太多。」我點點頭,完全懂那種心情。

        我們住洛杉磯,兩個孩子,也曾遠在美東紐約工作。三小時的時差,光要想通電話就像約診一樣,得事先安排時間。後來他們相繼搬回美西,我心裡還偷樂,以為這下子就能常見面了。沒想到,他們反而更忙碌,好像越近,見面的理由就越少。

        說到底,孩子長大後,有自己的生活節奏及世界,回家的次數漸漸變少,聯絡的頻率也不若以往。能偶爾發個訊息,已算不錯;有些孩子,連訊息都很難得。

        坦白說,我們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樣,天天都圍在餐桌邊說笑。只是,身為父母的,所在意的,從來不是「多久回來一次」,而是「我們還親嗎?孩子,你還需要我嗎?」這樣的渴望,往往難以啟齒。

「不想」? 「不敢」?

        那麼,孩子為甚麼不常回家了?成年子女長大離開父母家,原本就是人生的自然進程。他們結婚成家,奔波於職場,生活軌道與父母逐漸分岔。表面看來,是忙碌、時間不夠、距離遙遠,但有時,這些理由背後,藏著更深的情緒語言。

        有些孩子,其實不是「不想」回家,而是「不敢」回家,因為回家就得面對父母的比較、催婚、或熱切的叮嚀。有時好不容易盼到他們回來,卻又忍不住嘮叨上幾句:「怎麼還不換工作?」「怎麼還沒對象?」「最近怎麼都沒去教會?」我們自以為是關心,他們聽起來卻像審問。

        有個年輕人就跟我說過:「我不是不想回家,只是回去太累了。」

        這些出於愛的提問,對孩子來說卻是無形的壓力。於是,他們選擇退一步,少聯絡,少見面,用「距離」換取一點喘息的空間。

        對某些子女而言,「回家」不再是放鬆,而是一種不得不履行的義務。他們不是因為「想回去」,而是因為「該回去」。那種差別雖小,卻很真實。

        尤其是現在這個數位時代,聯絡更容易,但親情似乎也更稀薄。

        孩子覺得:「我有傳訊息啊,不算沒聯絡!」

        可父母在意的,往往是「你多久沒回家吃飯了?多久沒見面、說說話了?」

        於是兩邊的期待常常對不上號,彼此都覺得落空與失望。

癡癡地等?主動出擊?

        不過,換個角度想,他們的愛不一定缺席,只是形式不同。記得有位媽媽分享過,她兒子出社會後,電話越來越少。她心裡一度很不是滋味,以為兒子疏遠了。直到有天,她收到一張從柏林寄來的明信片,上面寫著:「媽,這裡很冷。妳也要穿暖一點,煮東西別那麼油。」

        她邊讀邊掉眼淚─原來,孩子不是不在意,只是表達愛的方式變了。

        聽完她的分享,我心有戚戚焉,也想起我們家的相處方式。我們和孩子約定:一年至少全家聚一次。我也會提前詢問兒子,能不能在感恩節、聖誕節這樣的節日回來多住幾天。

        他總會盡量配合,提前請假安排。就算假期有限,也會特地飛回來,即使得在線上處理公事,也願意抽時間陪伴家人,這份心意,讓我這個作母親的感到特別窩心。

        有時候,我們也不等兒子回家,而是主動「出擊」,到他住的城市去探望。事先敲定時間,如果他能請假陪我們最好,不能也沒關係,就吃一頓飯、散個步,能多了解他現在的生活面貌,就覺得心安。

        2025年 5 月底,全家族一起去夏威夷。兒子其實已和朋友去過兩次,我們本來不太指望他隨行,沒想到他很爽快就答應了。那趟旅行沒有安排特別的景點,每天就是一起吃飯、聊天,沙灘散步。只是非常日常的時光,但回想起來,卻格外溫暖。

        慢慢我明白了,親情不能只用「見面的頻率」來衡量。孩子真的很忙,他們不是不想聯絡,而是常常力不從心。作父母的,要學著尊重,也學著放手。更要時常提醒自己─讓孩子想「靠近」,而不是被強行「拉近」。

被期待改變?被無條件接納?

        《天下雜誌》有篇文章〈想讓孩子長大後常回家看你?先戒掉八種行為〉,指出隨著年紀漸長,父母越來越在乎孩子的主動聯繫與探望,卻往往忽略:自己是否也需要改變與他們互動的方式。

        文中列了八種讓孩子敬而遠之的行為,包括:用罪惡感情勒孩子回家、每次聊天重複相同的抱怨、貶低孩子的選擇、給沒人想聽的建議、拒絕適應新的溝通方式、不斷翻舊帳、讓孩子覺得欠你一輩子、老是只談過去,以及總是期待孩子主動來找你等。

        這些看似無害、甚至出自關心的行為,其實會讓孩子心裡有壓力。別讓孩子把回家,視為親情或孝心「考核」。

        或許,換個方式也很好。不等他們回來,而是主動去創造一些相聚的時光。不求多、不求長,只要有溫度,才能讓人嚮往。或許我們的時間比忙碌的孩子們更有彈性,配合在外地孩子們的時間去探望他們,不要求他們全時間當「地陪」,把家帶給他們,也是一種「回家」。

        在愛裡主動,是一種學習,也是一種勇氣。耶穌所講的浪子比喻中的父親,正是許多作父母的典範。兒子離家出走、耗盡一切,當他終於願意回來,聖經描述:「他離家還遠,父親望見了他,就充滿愛憐,奔向前去,緊抱著他,不停地親吻。」

        這位父親,沒有質問、沒有責備,只是以擁抱迎接那個回來的孩子。那種愛―不是掌控,不是批判,而是等候與接納

        話又說回來,關係當然從來不是單方面的努力。子女也需要學習關心父母、表達思念。但作為父母,我們的角色,不是責備,而是示範。

        有時候,回家的距離,不是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而是心裡的距離。從「被期待改變」到「被無條件接納」的心靈旅程。這段路可能不近,但我們可以慢慢走,一起走。家的位置,不只在地圖上,也不只在行事曆裡。它存在於你願意停下來的那一刻:撥一通電話、發一則訊息,或開車回來吃一頓飯。那麼,回家的距離,就悄悄拉近了。


   
Copyright © 2001-2025 Family Keeper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