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家庭雜誌 第31期 (2006年10月) | |||||||||||||||||||||||||||||||||||||||||||||||||||||||||
|
吾家兒女已適婚.話題篇 █簡海蘭 人生中有很多事情,我們無法掌控。然而,是結婚,還是單身?戴著面具,還是以真性情待人?善於溝通協調,還是堅持己見?卻是每個人都必須做的抉擇!為人父母,惟有像一位作家所寫的:「你們生養他、教育他,你們的責任已盡,而你們給他最好的禮物,就是一對翅膀。」我們衷心地希望,孩子在我們的扶持協助下,長大成熟,找到理想對象,與配偶二人成為一體,帶著親人的祝福,快樂地飛翔! 因此,無論你的子女距離踏進結婚禮堂還有多久,以下幾件事你都必須面對並思考。 機會教育 住在賓州、對家庭教育相當有研究與心得的林薏瑋女士有兩個女兒,夫妻倆從小就將她們當成掌上明珠,無微不至地呵護、傾其所有地培育。他們一同用雙手盡力圍成一個幸福快樂的環境,讓女兒生活與成長。 然而,夫妻倆也深知,當她們長大到父母的雙手圈不住的時候,許多因素將會添入女兒的生命,決定她們的幸福,而且這段時間要比在父母身旁更長久。而其中份量佔極大比例的因素就是婚姻。 從女兒一、兩歲還在懷抱中時,薏瑋就想:「她們未來的丈夫、公婆會疼愛、寶貝她們嗎?」也曾自問:「我希望她們嫁給什麼樣的丈夫?有什麼樣的婚姻?」她主張要先釐清自己,才能引導孩子將來慎選佳侶。 及至女兒進入青少年期,薏瑋就常與她們談自己或父親在交友、婚姻中發生的有趣、有意義的經歷;平日也以她們的同學或教會朋友為實例,施予機會教育。 的確,E世代子女獨立性強,一般父母已很難在他們的婚事上作主。然而,父母在婚姻生活中的榜樣,往往會成為兒女婚姻的翻版。 所以,孩子仍年幼的父母,除了及時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更要用心經營自己的婚姻,並適時找機會與他們討論婚姻家庭之道。 要言教,更要身教 無奈的是,在許多適婚或大齡單身者的記憶裡,父母並未認真與他們談過戀愛和婚姻的事。通常,父母只希望他們都能受最好的教育,能有成功的事業。在父母心目中,彷彿兒女有了立身的本領,幸福的婚姻也應是水到渠成。其實,婚姻大事,要言教,更要身教。 我兒子小時候,曾說過一句話:「我長大了,要像爸爸一樣對媽媽好,幫媽媽提重的東西。我不要學左伯伯,都不幫太太的忙,只坐在那兒等吃的,還那麼兇!」由此可見,所謂身教,是薰陶式的,是在無形之中,使兒女受到感染的。 在紐約曼哈頓上班、年逾三十的Wendy,她父母親的婚姻,是由好心人撮合而成的,也就是所謂的「先結婚後戀愛」。但他倆都是正直善良的人,婚後共同努力,建立了和諧幸福的家庭。因此,受到父母行事為人的影響,Wendy堅信:配偶最重要的品質是正直善良,一個幸福的婚姻,是需要雙方共同努力的。 她說,父母雖然沒有用言教來影響她的婚姻觀,但透過身教,父母已用自己的婚姻做了最好的榜樣。 他們從最初的互相磨合,並肩度過艱苦的歲月,到如今的相濡以沫,期間不知克服了多少生活習慣、教育程度、個性脾氣的相異,而最重要的是,他們從未想過放棄,一直都朝著建立幸福家庭的目標努力,彼此包容、彼此饒恕。 還有母親對父親的尊重和愛,使她也願意在自己將來的婚姻生活中,持守這個原則。 親情為上 薏瑋認為,從小就要教導孩子自尊尊人、守身如玉、看重婚姻。若能早在子女與異性交往之前,就先在他們心中打好符合聖經的倫理道德基礎,有朝一日,當她/他們長大成人交友擇偶之際,父母就得從主導的位置調整到輔助參謀的位置。 薏瑋以過來人的身分建議父母,要小心自己的言語,尤其在孩子一段戀情結束時,父母更要多說安慰瞭解的話語,避免對孩子造成二度傷害,也防止父母子女的親情遭到破壞。 孩子是上帝託付給父母的,因此祂也參與了管教保護的工作,所以父母不須過份緊張,只要做好自己當做的,上帝就會補足其餘的。 住在伊利諾州的王宣明夫婦育有一男一女。兒子在大學裡交女友時神采飛揚,卻不願多談,但是關鍵時刻的事件,還是會告訴她,尤其是結束初戀那段傷感的時刻,讓她有機會陪他走過。 女兒年幼時最愛藉機躺在父母身邊聊天,偶爾還會說:「媽咪,我借妳的膝蓋坐一下,好不?」 她初中時代就備受男同學的注目,到了高中,家裡的電話就常常出現男孩的聲音,但是她很謹慎,不輕易給出電話,而且搬出「家教嚴格」做護身符。 她以自尊自重自律為交友的根基,因此交男朋友並沒有使她的成績受到影響,反而促使她開闊平衡地邁向成熟。 王宣明說,他們夫婦教導孩子的方式很一致:沒有遇見「對」的他或她時,寧可不嫁娶,不可嫁錯郎娶錯新娘。單身也可以很快樂;對方必須與王家兒女對信仰的委身不相上下,學識、能力、嗜好也要與他們匹配。與孩子看法有出入時,夫婦倆先取得共識,然後才和兒女溝通。 吾家兒女已適婚.話題篇 「妳和爸爸,在開始的時候,不也是相愛的?到頭來,還不是落個離婚的結局!我怎能知道,那與我踏上婚毯的人,會是與我相守到老的人呢?」 走出婚姻恐懼症 住在德州達拉斯的單親媽媽蕙心,談到她兩個年近三十的女兒,都有要好的男朋友,也已經相愛多年,卻由於父母離異,使她們對婚約裹足不前,不敢把一輩子委身給對方。 她回想起,孩子們十五、六歲時,先生因外遇離開家。在孩子們眼中,多麼幸福美滿的家園,仍會有不測的風雲來突襲摧毀,使她們對婚姻起了很大的懷疑和恐懼。 這使得作母親的,確實難受至極。也曾為此與大女兒之間有過嚴重的誤解,無法溝通,互相傷害,造成難以彌補的嫌隙。 然而,由於移民到美國來,認識了上帝,她與女兒得以彼此饒恕,重新恢復母女深情。 之後,蕙心一直為女兒的婚姻迫切禱告,祈求上帝挪去女兒心中的陰影,祝福她們的婚事,盼望女兒早日作個美麗的新娘,與理想的另一半白頭偕老。 信仰不同怎麼辦? 「為什麼基督徒一定要和信主的結婚?為什麼不會想到:一個信主的基督徒,和一個非信徒結婚,就可以多帶一個人信主呢?」 「好!你這樣說,我就放心了,以後我不會再囉唆你,希望你可以說到做到!但是,媽媽看得太多了,大多數的情形,往往是在結婚之後,信主的一半被未信的另一半,帶離了起初的信仰。」 以上,是另一位單親媽媽,住在南加州的玉蘭,與即將步入婚姻禮堂的兒子的對話。遇到這樣的狀況,作母親的,也只有在心裡乾著急的份! 玉蘭後來想通了。她說,童話故事中的結尾:「於是他們結婚了,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早已不適用於這個充滿陷阱的時代了。找到一個白馬王子,或美麗善良的女孩,並不擔保會幸福一生,即使有共同的想法、相同的信仰,也不能豁免彼此適應的艱辛和婚姻生活中諸多嚴酷的挑戰。 過來人建議,在所有情況都分析過後,若孩子仍選擇與不同信仰的對象結婚,作父母的,還是要去參加婚禮、獻上祝福,並在他們婚後不灰心地禱告,耐心等待他們成為信仰相同、人生觀和價值觀一致的夫妻。 畢竟,在現代社會,絕大多數子女在婚事上,只要父母的祝福(blessing),而非許可(permission),這或許是他們的損失,卻是無可奈何的現實。父母只能釐清自己的角色,盡力而為。 雖急不得,仍得努力 2005年十一月份的《世界周刊》有篇文章,談到時代向前走,但是結婚的意願卻在倒退。單身族開始成為社會的主流,晚婚、單身、失婚,和不婚,在整個世界的潮流裡,像一股時尚般地氾濫風行。各年齡層的未婚率節節上升,婚嫁已成為人生的「選項」而非「必然」。「想生就生,想不婚就不婚」,越來越多「先『有』後婚」或「先『有』不婚」的案例,引起長輩的焦慮和關心。 想要與人建立親密關係和追尋自我肯定,是任何男女的自然需求,這也左右了婚姻發展和夫妻關係。 多項研究報告亦證實:已婚的男性比失婚或不婚的男性身心更健康,也比較長壽。而另有研究報告指出:唯有快樂的婚姻,才對女性的健康有益。她們會開心地照顧自己的身心,過更有規律的生活。 因此,父母親對適婚年齡的子女,應一方面告誡他們,對走進婚姻的態度要慎重,寧缺勿濫、真愛要等待。另一方面,鼓勵單身子女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深化信仰,努力事業,找到互相幫助的朋友,如此雖屬單身,仍可和在幸福婚姻中的人一樣,有著幸福健康的生活品質。 吾家兒女已適婚.話題篇 溝通良好才能使力 黃善華建議,除了在工作方面給予恰當的引導,在與異性朋友交往,及步入婚姻之途時,更要幫助他們認識自己個性的優缺點,以及對方的人格特質。並且與他們討論造成各項衝突的可能性。切記要保持健康的溝通模式,避免先入為主、惡意批評孩子選擇的話語。 黃善華認為在聖經中有句話說:「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是溝通最好的方法。多給他們說話的機會,仔細聆聽他們要表達的觀點,儘量讓他們瞭解,父母親衷心地希望他們的婚姻幸福快樂。同時,建議子女思考親密關係的正、反面,一旦孩子確定了交往的對象,甚至婚姻的伴侶時,父母要學習接納他/她所愛的人。 住在台灣中壢的魏太太,女兒已大學三年級,從未交過男朋友,魏太太開始為女兒著急,希望她能跨出第一步。由於母親從女兒青少年時就開始為她的婚姻禱告,讓女兒知道婚姻是非常重要,不可輕忽的一件事。然而,周圍80%都已經不是處女的現象,與母親一貫的教導產生衝突,使女兒在交男友一事上更加卻步,也就益發使母親擔憂。 每當魏太太與我分享此事,我就深深被她的女兒在這個世代持守貞操的信念感動。我鼓勵她,守住貞潔的女兒,定蒙上帝的祝福,為她預備最好的婚姻伴侶,成就被人羨慕的好姻緣。 父母認清自我角色 前文提到的Wendy,自幼崇拜父親,希望自己的配偶也能像父親那樣,是成熟可靠的男子漢。常覺得學校同年齡的男生太幼稚,因此從未真正把感情投入。蹉跎至今。父母因此很是焦慮,希望她能降低標準,儘快解決婚姻大事,更希望女兒在異國他鄉能找到彼此關顧的人,有自己的家庭,好讓父母放心。 但在北美,遇到合適的人談何容易!於是Wendy常覺有心無力,對父母感到虧欠得很。作為大齡未嫁的女兒,她很理解父母的焦慮。但婚姻是人生大事,急不得,作父母的,要體諒孩子的難處,不要頻頻催婚,給子女壓力,要相信子女也在努力。 曾有一位母親寫了一封電子信,向已故《導向雜誌》主編、「滌然信箱」主持人滌然女士請教兒子的交友問題。她提到廿一歲的兒子,從小功課好、能自律,不曾讓父母擔憂過。 她說,兒子第一次交女朋友就交上了美國女孩,非常認真癡情。由於女孩沒上大學,又因父母離異,必需打工謀生,這個母親就勸兒子應該再交往其他的女孩,不要貿然做決定。她問,如此做是否太世俗化、太勢利眼?她問道,父母對兒女的終身大事,到底能參與多少,才不至於造成他們的反感? 滌然回答說,從表面上看來,在今天這個時代,父母根本就無法參與兒女的終身大事;可是實際上,在無形之中,不論是正面的或是反面的,父母卻還是百分之百地參與了兒女的終身大事。 滌然建議這位母親:幫助兒子用理性來分析他的感情,親切卻無需過份親熱的接待女孩,千萬別排斥她,也不要在兒子面前批評她。因為,父母越批評,孩子就越傾向她,也越對父母起反感。在這個時候,父母的參與是一份深沉的愛,包括懇切的禱告,和百分之百的支持。到底父母在兒女的婚事上,只是參與者,而不是主導者。 不主導,可幫忙 前文提到的薏瑋曾發現二女兒和高中認識的男同學交往,而且兩人相當要好。這個孩子在附近大學讀書,個性善良,雖然聰明,卻很懶散。女兒已經讀到研究所,他離大學畢業還遙遙無期,加上其他重要因素,因此薏瑋並不贊成他倆越過友誼,進入論及婚嫁的階段。 薏瑋將自己擔憂的幾點向女兒分析清楚之後,就不再重複,還是愛她如昔,並以禮對待到家來訪的這位男孩。只不過,以前女兒的這位同學到家裡來時,她一向熱情招待,但對這位有可能成為女婿,而她並不以為然的男孩,則收起過往的熱情,僅有「淡如水」的基本禮節。 雖然內心有種傷痛,對他也感到歉意,可是為了女兒,只有堅持原則,不敢鬆軟。看著女兒在感情中掙扎,也很心疼。兩、三年後,女兒才從戀情中完全走出。 然而,父母「不主導」,絕非等於「不為兒女提供機會」,關鍵在於父母「幫忙」的態度和技巧。 據統計,目前單身者上得最多的網站是擇偶網站,因此,父母若向單身子女介紹由本會會長葉高芳博士精心設計的「e線牽」擇偶網站,(網址:elinksingles.org)讓他們自行上線瀏覽,應當不會遭致反彈。 因為他們全發現:此一貼心、完善又有效的網上擇偶服務,不但以符合聖經的價值觀和理念為核心原則,幫助會員有進深的自我瞭解,而且提供會員有可靠的擇偶管道、協助會員有踏實的婚前成長。
|
歡迎上「真愛家庭論壇」發表您的感言。 Copyright © 2001-2008 Family Keepers,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