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家庭雜誌 第51期 (2010年02月)
主題企劃
實例篇
  奏出和諧樂章
話題篇
  各有千秋,皆是寶貝
資訊篇
  延伸閱讀書目
 
同心迎戰人生考驗
理家理心
  我廚我心(下)
晚風習習
  對老提早凝視
故事森林散步
  史瑞克登場
姻緣e線牽
  一路上有你
愛與被愛的藝術
  性趣缺缺怎麼辦?
真愛下午茶
  不理想的女婿
單親不孤單
  得來不易的生命教導
致讀者信函
  從一無所有到樣樣都有
真愛交流道
  信仰傳家寶


 


         蘇爸爸雪峰坐在棗紅漆木長桌一端,纖長手指緊握胸前,闔目 聆聽;三個大小男生分坐兩側,一個個垂首端坐,或低沉或清亮的嗓音,輪流出聲;么弟盤坐蘇媽媽志藝的膝上,小拳頭高舉額頭,不扭 不動,用盡五歲孩子的最大耐心,等待自己開口的時機。
         好似演奏會前樂團的調音,在開始一天的授課、習藝、工作之前,雪峰和志藝領著四個兒子,讚美上帝慈愛,求賜一天恩惠。蘇家的禱告良辰為一天生活定下基調。
         誠然六口人輪上一圈可要不少時間,家長仍堅持每個孩子親自對上帝說話,道出自己的需要,也留心別人的需要。
         在家教育已進入第七年,老大即將完成高中學業,老么才要開始小學課程,老二、老三正處青春期。
         四個男孩於同一屋簷下生活、學習,接受媽媽課業和音樂的教導,跟著爸爸打球。即使本著相同原則教養,兄弟們因著天生性情和成長階段相異,各有特色、專長。




老大:大小通吃
         桐柏是頭生的孩子,新手爸媽沒有任何教養經驗,有點惶恐;況且當 時學業未成,對前途有許多焦慮。或許感染如此心情,他從小謹慎保守,溜滑梯、盪鞦韆都是跟著二弟學了才敢。然而一絲不苟的他,可以把房間 整理得像旅館般纖塵不染。
         今年十七歲卻已是爸媽倚重的幫手。畫家爸爸常帶他出門工作,協力擺設畫具、展示畫作;鋼琴老師媽媽的學生要參加升級檢定,也靠他上網拿考試曲目。
         除了爸爸不在家時負責家裏記帳、付帳的工作,桐柏且是到處巡邏的省電糾察。看到正在接受採訪的媽媽,房間裏燈火通明,還探頭進來提醒﹕「有必要開這麼多盞燈嗎?」
         他興趣廣泛,家中收到的免費雜誌,舉凡園藝、電腦、高爾夫球等等,都興致勃勃地閱讀、學習。爸爸需要買電腦、打印機等等,也因他對電子產品的知識,提供了寶貴的意見。
         桐柏對各類專題大小通吃,但均是淺嘗即止。修習樂器已有很長時日,對自己要求不高。直至開始申請大學,才幡然省悟,拼了小命苦練鋼琴,令父母跌破眼鏡、喜出望外。
         蘇爸爸回想桐柏幼年時對他要求太嚴厲,以致如今他辦事能力雖強,卻自信不夠,不願嘗試新挑戰。
         由於在家學習,父母能花更多時間觀察每個孩子,雪峰夫婦也漸漸調整管教方式,以鼓勵代替責備,注重品格更甚於學習成就。
         他們給長子任務,建立他的責任感和自信心。么弟出生後,常見一心數用的他,手上做著功課,腳上推著搖籃,嘴上還要回答老二老三的問題。當他策畫全家活動時,也能體念每個人的需要,兼顧上至同住的外公外婆,下至小他十二歲的幼弟。




老二:優游自得
         桐霖從小手腳靈活,大人稍不留神,便一骨碌地上下樓梯。十五歲的 他依舊動力十足,全家一起登山,總是他和三弟領頭前行,爭先衝到崖邊眺望美景。
         老二出生時蘇爸爸忙著創業,很少有機會抱他,所以桐霖渴望多得爸爸的注意。他是最聽爸爸話的孩子,無論做什麼事都只想討爸爸歡心。拉小提琴得到爸爸的稱讚,於是大發熱心地練習。只要把弓架在琴弦上,明亮圓柔的樂音彷如溫泉湧現,流盪庭宇間。而他自己好似置身桃源,一派優游自得。
         四個兄弟中,就屬桐霖最「耐壓」,好脾氣的他受得起欺負。但是逼急了反彈也最激烈。幼時在保母家,誤認別人的母親,以為媽媽來接他了。看清之後極度失望,竟然坐在門口生悶氣,沒有哭鬧,只是一張臉憋得青紫,把保母嚇壞了。
         對桐霖來說,做決定是件相當困難的事。外公承諾給他獎賞,要他自己挑禮物。到了商店,一家大大小小七嘴八舌出主意。他左顧右盼,掂掂這個摸摸那個,覺得什麼都好,卻也什麼都不恰當。最後禮物沒買成,空手而返。
         向來都是大哥跟著爸爸出門工作,現在他年歲稍長,有時也能得到這樣的機會。父子開著RV露營車上路,到達目的地在營地安頓好,爸爸出門工作之後,他便自己做功課,並且準備簡單的餐點,給爸爸送去。空暇時,還可以騎自行車或搭公車逛逛城市。




老三:全神貫注
         十二歲的桐森自嬰兒時期便是個安穩滿足的孩子,很少哭鬧。他比 一般孩子晚開口說話。三歲回上海探望爺爺奶奶,什麼話都聽懂,不出聲也能指指點點回答,大家都誇他聰明伶俐。蘇媽媽認為,「話都被兩個哥 哥說完了。」
         也許正因為上有兄長、下有幼弟,夾在中間的他能「分配」到的注意力和資源有限,桐森不服輸的個性推動他在所做的每一件事上都全神貫注。不論做功課或拉大提琴,桐森都是自動自發。老師要求練琴兩小時,他每天就擺個小鐘在譜架旁,練上一小時,伸伸筋骨休息個十分鐘,再接著練一小時。
         鑒於老二、老三琴藝進步,蘇媽媽提議讓他們在附近的音樂學院找老師。二哥徹底把這件事給忘了,桐森卻自己上網查詢,主動與老師聯繫,填表、寄送演奏錄音。一天收到甄選通知,家人才知道他已經把這件事辦妥。
         由於喜好音樂,認真習琴,桐森和媽媽有許多共通話題。來往老師家的車程,便是母子討論樂曲詮釋與表達技巧的時間。當桐森琴藝遇到瓶頸,勤於練習卻無顯著進步時,蘇媽媽也耐心陪伴,不加以責備。
         蘇媽媽知道,要能奏出美妙樂曲,技巧誠然重要,但是演奏者的心性卻能影響琴聲傳達的感情。她相信桐森心裏自有動力,他需要的是家人的肯定,待時機成熟便能更上層樓。




老四:別有洞天
         當桐沐出生時,外公外婆也長住蘇家。四個大人加上三個大孩子的起 居烘烘攘攘,小嬰兒卻特別安靜。幾次準備出門,都上車了才發現小弟還留在家裏忘了帶。
         兄長在家教育漸漸進入常態運轉,五歲桐沐的學習過程,便在生活中自然而然進行。老大、老二小時還上了幾年學前班,才認完數字、字母,老四就在反覆玩字母積木時,不知不覺學會了。小小年紀就喜歡坐在一旁聽哥哥們彈琴,媽媽正式教他時,他也願意早晚各練半個鐘頭。
         他十分好奇,看到什麼都要問,哥哥們做功課,他也要軋一腳湊湊熱鬧。經常讓蘇媽媽很訝異,「你怎麼會做這個了!」「你怎麼會讀那個了!」
         平時媽媽帶著桐沐一邊唱著歌,「那聰明人把房子蓋起來,蓋在堅固磐石上……」,一邊告訴他這是耶穌基督的教導,聽了上帝的話又照著去做的,就像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穩固根基上,不怕風吹雨淋。就這樣把語言、音樂的學習,和信仰、品格的教導,結合為一。
         身為老么,要在這麼多比他身強力壯又聰明的「大」人兒中生存,光靠可愛的臉蛋是不夠的。哥哥們要是戲弄他,故意把他堆好的積木撞倒,小小個兒卻能發出震耳哭喊。
         這時媽媽總會把他帶到一個安靜的角落,心平氣和告訴他,哥哥的確有錯,但是平時他們對他多麼照顧包容,現在是否能給哥哥得到原諒的機會。
         桐沐最愛火車,常常拿著玩具火車,穿梭於桌腳椅腳、和爸媽、哥哥們的腿林之間。不時還發出聲音,「嗚,嗚!過山洞了!」
         雪峰和志藝夫婦感歎,教養了三個兒子,父母該歷練的陣仗都見識了。沒料到幼子仍是獨立個案,經驗僅供參考。然而不斷學習中常有驚喜發現,真是別有洞天。


每個都是寶
         固然兄弟們共同作息,有什麼活動都是全家出席,媽媽仍然劃分與他 們單獨相處的時間。背、讀聖經,禱告,睡前擁抱,都是一個個來。即使短短十來分鐘,她給予的是完全的專注,和傾聽的耳朵。
         蘇媽媽志藝希望以身作則,讓孩子知道肯用心聽別人說話,就能虛心受教,就能成長。她和蘇爸爸雪峰讓孩子知道,因著他們排行不同,以及獨有的天性,每一個孩子都不同,但每一個都是爸媽的寶貝,也都是上帝所賜的禮物。同樣的, 爸媽也是上帝賜給孩子的禮物,要按著孩子個別的需要來教導。爸媽加上這四個孩子,是專屬蘇家的完美組合。
         在一次與幾個在家教育的家庭野營中,雪峰顧慮幾個同往家庭一些孩子年幼,睡帳棚很辛苦。他向孩子們提議,把自家的露營車讓出來,讓小小孩們有個好眠。話一出口,便覺得要求過高,孩子們再體貼,也不可能甘心放棄這一點舒適。
         四個兒子一字站開,如骨牌效應般,挨個兒點頭表示願意。從父母得到的關愛給了他們安全感,蘇家四個男生學會了為他人著想,藉由分享資源,傳遞了愛心。
         蘇爸爸蘇媽媽相信,如同樂團指揮需要開掘團員的特長,為人父母便要激發孩子們的潛能,展現獨有的聲音。然而在奏出自己曲調時,也傾聽別人,融入別人的樂音,才能奏出和諧樂章。






歡迎上「真愛家庭論壇」發表您的感言。
Copyright © 2001-2008 Family Keeper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