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家庭雜誌 第72期 (2013年08) | ||||||||||||||||||||||||||||||||||||||||||
|
「當祖父母比當父母輕鬆一百倍!」多位祖輩級過來人津津樂道。 帶孫、抱孫、看孫、談孫,和孫輩互動的那分滿足與喜樂,惟有當過祖父母才能真正體會。 孫輩對祖父母的期待不同於父母,祖父母更具包容力和同理心。祖父母人生閱歷豐富,是孫輩「父母的父母」,是家族的歷史家,孫兒女的老師、角色模範、心靈指南、最好的朋友......。然而祖父母輩如何平衡愛孫但不溺愛、疼孫但不偏袒?如何在享受祖孫樂的同時,尊重下一代新手父母的教養觀,凝聚三代親情?且聽幾位過來人的心得與體悟。 心得 :尊重!尊重!尊重! 心得 1 :尊重兒女管教孫輩 「從來沒看過有人把孩子教養得這麼好,我給兒子、媳婦打200分!」新澤西州「傳福中心」許宗實牧師及許陳美津師母,目前是四個孫輩的祖父母。孫輩的年齡分別是二、四、六、八歲。 這幾年,他們觀察兒子教養孫輩,兒、媳立場一致,從來沒有對彼此,對孩子提高過嗓門兒,在愛中堅定平穩,就算小倆口再多生幾個,他們一點兒也不擔心! 週末午後,許宗實夫婦開車一小時,探望孫兒女, 陳美津帶著一籃新鮮葡萄,高高興興洗好後,準備叫幾個小傢伙坐下來吃。三歲的小孫女,仰著一張天真無邪的小臉小聲說:「我今天中午,沒有吃完〝one〞(一號) ,所以不能吃〝two〞(二號)!」「什麼〝one〞啊〝two〞的?聽不懂耶!」陳美津問了兒子之後才恍然大悟,原來〝one〞指的是正餐,孩子「一定要吃」的食物;〝two〞指的是餐後甜點和水果,孩子「想吃」的食物。兒子的家規是吃完〝one〞才能吃〝two〞。起初, 陳美津有點心疼,想替小孫女求情,破例一次讓她吃葡萄,但她知道這規矩是兒子建立的,不能輕易推翻。只好對小孫女說:「那麼等吃完晚餐, 再吃這個〝two〞囉!」 國際真愛家庭協會長輩事工負責人葛原隆、吳瑩瑛夫婦,有三個孫輩,是一對快樂的阿公阿嬤。與兒女的住處只有20 分鐘,每週與孫兒女們見面一到二次,祖孫感情濃厚。有一回, 吳瑩瑛走進兒子家裡,看到七歲的小孫女在牆角臉色不悅地被「罰坐」(Time Out)。 吳瑩瑛下意識地想替小丫頭求情,縮短罰坐時間,但她了解兒子處罰孫女之後,總會說明原因,所以她忍住不馬上詢問,暫時離開了現場。因為 「罰坐」十分鐘期間,小孫女不准和任何人說話,包括阿公阿嬤。 心得 2 :尊重彼此的時間表 定居賓州的簡海蘭與獨子的家相距三小時車程。原本不擅上高速公路及開長途車的簡海蘭,為了探望小孫女,硬是勇闖駕車技術關,所謂「為嬤則強」! 「為什麼不讓兒子來看妳?」「兒子一家四口出門,大小行頭至少四大箱(奶瓶、尿布、衣服、小床、玩具⋯⋯),還是我單槍匹馬去看他們容易些!」 個性隨和的簡海蘭到了兒子家,總是「客隨主便」,一切配合兒子和五歲及一歲孫兒女們的作 息 。 兒 子 不 但 是 一 家 之 「 主 」 , 也 是 一 家 之「煮」, 簡海蘭的工作就是陪孫輩們「玩」。好幾次與小孫女玩得正開心,兒子一聲令下「洗澡囉!」只好中止祖孫樂。「兒子讓我坐在一旁,看他替小孫女洗澡,兒子那副手腳俐落打點孩子的模樣,像極了他爹當年⋯⋯」小孫女洗完澡,簡海蘭要求再和小孫女玩一會兒,但兒子堅持孩子的「時間表」要嚴格執行,八點半一定要上床。 簡海蘭只好「順服」兒子,為孫女簡單禱告後互道晚安,期待明天快快來到,再和小孫女玩。 「就算十萬火急,也不能要求我隨叫隨到呀!」教會位在紐約長島的信義會牧師張陵兮,同時擔任一家安寧機構的院牧,身兼數職的她非常忙碌。然而不管多忙,她總是會在下班後抽空去紐約曼哈頓,看望近週歲的外孫女。一方面讓「全職媽媽」的女兒,稍有喘息休息的機會,一方面也享受外孫女一天天成長的喜悅。 某日,女兒突然緊急來電要張陵兮去幫忙,儘管她很想去,但公務在身走不開,婉拒了女兒。 張陵兮事後與女兒溝通,要尊重彼此的時間表,尤其是在語氣上要學習尊重彼此,不能把祖母視為「義務褓母」。 心得 3 :尊重世代差異 新澤西州「若歌教會」創始同工之一的黃小石長老,九年前首嘗初為祖父的喜悅,「第一次當爺爺的興奮之情,很難以言語形容⋯⋯,」最難忘的一刻應該是,當長孫第一次開口說「爺爺抱抱」,即使當時黃小石背部疼痛不宜抱孫,但當抱起小不點兒的那一刻,一切的不適都拋到九霄雲外了。 黃小石育有兩兒一女,過去九年內,平均每一年增添一個孫兒女,目前已有八個孫輩,年齡從一歲到九歲。問及最喜歡和孫輩們一起做什麼?黃小石說:「第三代成員的組合,每一年都在改變。每個孫兒女性情不一、喜愛不同,喜歡做的事也一直在改變中。」恰巧八個孫輩都住在波士頓, 黃小石有時會趁到波士頓講道之便,順道探望兒孫。黃小石與妻吳期馨,每週最期待的時刻,就是透過〝Face Time〞、〝iChat〞在手機或電腦螢幕與兩三家的孫輩們一起「空中相見」聯繫祖孫情,吳期馨甚至趁機教孫輩們唱詩歌。 「對於教養子女,下一代比我們擁有更多的知識與資源,不能說是誰對誰錯,只是世代環境的不同。對於孫輩們吃的東西、起居作息以及安全考量,第二代的父母比我們把關得更嚴格。」黃小石說孫輩們幾乎不吃速食、不喝含糖飲料、不看電視。這些是兒女們做得比他好的地方。 至於管教兒女, 黃小石回憶大兒子學齡前,他會用體罰管教,等到兒子上學了, 可以聽得懂道理,他就以「道理取代鞭子」。至於從小在美國受教育長大的第二代父母,對第三代的教育,極少體罰 ,這是中西文化差異。 擁有四個孫輩的婚姻家庭輔導郭淵棐、劉永齡夫婦,一向的原則是:「只有當兒女主動請教時才提供意見。最重要的是先建立好關係,真有必要時才好說話!」 劉永齡觀察,通常第一代父母,尤其是移民的父母,給第二代的空間比較小;第二代給第三代的空間比較大。她舉例,小時候大兒子練小提琴, 完全是自動,因這是他的興趣,所以後來變成專業;現在兒子對孫子的練琴,不會強迫。劉永齡對此完全尊重並且贊同。 國際真愛家庭協會董事沈丕強、康介莉夫婦育擁有三個孫輩,來往親密。他們的心得是,學習尊重第二代文化的差異,尤其是異族通婚家庭,教養孩子觀念及做法很不一樣。 「女婿是白人,從小讓外孫女抓著吃不餵食,現在她三歲了,已經能夠自己吃得很好。 反觀父母皆是華裔的小孫子,快四歲了,吃的方面還不夠獨立。」 她再舉個小例子,外孫女跌倒了,女婿不會去扶她一把,只會輕輕說一句:「妳跌倒了,自己站起來!」若小孫子跌倒了,藥學系畢業的媳婦會即刻跑上前扶他一把,並馬上消毒擦藥。 康介莉用語言圖像形容:「我們已經完成養兒育女的重責大任,孫輩的教養,我們只是『二廚』,兒女們才是『大廚』。就算炒出來的菜,對我們而言不夠味 ,那也是大廚的責任 ,我們只是助手, 在一旁幫忙,一旁欣賞,點到為止。」 體悟:一切都是恩典 多位受訪者異口同聲表示,第二代父母,尤其是持守傳統家庭價值觀的基督徒青年父母,比身為第一代移民父母輩表現更稱職。一方面他們從小 成 長 環 境 比 第 一 代 安 定 充裕,更多安全感;另一方面,第二代有更新的資訊和他們認為的育兒妙方。當然,若沒有上一代的付出與努力,也不會有今日家族的成果。 快樂、健康、敬虔的孫兒女,可說是祖父母當初含辛茹苦養兒育女的獎賞。聖經《箴言》也提到:「子孫是老人的冠冕,父親是兒女的榮耀。」祖父母的角色與價值觀對家族及後輩影響深遠, 祖父母帶領幸福家人一代一代傳承下去,這一切都是上帝的恩典。 體悟 1 :青出於藍心喜樂 「我是當了祖父之後,才真正反省應該怎樣當父親!」許宗實表示 ,他在兒子身上看到很多自己年輕時沒有的優點。例如,兒子早在大學階段規劃職業生涯以及尋找伴侶時,就已經考慮到,「不要讓工作成為生命的全部」、「結婚對象不考慮必須全天候待命的從業人員」,好讓夫妻雙方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投資在婚姻與家庭。 「兒子一下班,〝first things first〞,先給媳婦一個擁抱 ,然後就陪四個孩子玩。這一點就比我做得好太多!」許宗實說,兒子不但把信仰、家庭、健康、工作⋯⋯人生的優先順序想得清楚深入,也切實執行了。擁有健康平衡的人生,這一點是他最欣賞並佩服兒子的。 2013年1月初,兒、媳帶著四個孩子回臺灣探望中風臥牀的曾祖父。背著、牽著、拉著四個二到八歲的孩子,在臺北搭公車、坐捷運進進出出;住在姨婆家十幾天,不吵也不鬧⋯⋯,許宗實再度對兒子媳婦讚賞有加。陳美津則笑著說:「在臺灣十七天,兒子給當地的年輕爸爸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我的孫子比我的兒子幸運多了!」許宗實坦承,年輕時因為牧會忙碌,對於孩子教養有虧欠。多年前,他曾寫卡片、寫信給兩個兒子,向他們鄭重道歉。 「長久以來,只要孩子來找我,不管多忙,我都會立刻放下手邊的工作,不會說『我現在很忙,等一下!』。」許宗實立下的這個極寶貴榜樣,兒子及孫輩現在仍然受益。 國際真愛家庭協會葉高芳會長及李懷恩師母的獨子育有一男一女,他們的房子離葉高芳家不到一分鐘車程,因此葉高芳夫婦有很多機會與今年六歲的孫兒及三歲的孫女相聚。 他們的媳婦生了第一個孩子後就辭去公立小學的教職,在家當全職媽媽。兒子在基督教中學當老師,又兼部門主管,同時還攻讀博士課程,每天下班後卻全心全力照顧、陪伴孩子,分擔家事,週末更是不折不扣的「全職爸爸」。「真是典型的新好男人cool老爸!」葉高芳如此讚歎。 常巡迴各地事奉的葉高芳觀察到,尤其在北美,有一大批像這樣的e世代基督徒父母,夫妻成為最佳拍檔,一同照著聖經的標準及原則來經營婚姻、養育兒女,改善了他們父母輩(也就是我們這一代)的欠缺。而這也正是葉高芳多年來在從事家庭事工時不遺餘力推動、教導的。 體悟 2 :美好家風代代傳 聖經中提到「忠心的管家」,黃小石把這原則應用在孩子的教養上。「孩子小的時候,我告訴他們,所有玩具都是我買的,我是老闆,你們只是管家,只有使用和管理權!」黃小石接著分析說: 「管家是沒有所有權的,是替老闆辦事的,決定權和擁有權在老闆手中。」結果,孩子們從來沒有為爭奪玩具吵過架,因為這些玩具都是爸爸的。這養成了孩子大方分享、不堅持佔有的好品格。 現在, 黃小石的孫輩們也很少為玩具爭吵,八個堂、表兄弟姊妹之間,玩具不但可以輪流玩,最後還可以捐出去,送給有需要的小朋友。 第一代祖父母常做的事,無形中已經在影響第二代父母,甚至第三代孫兒女。 黃小石在孩子小時候,經常帶他們去釣魚,甚至買一堆釣魚的書,讓孩子去研究。現在, 黃小石的兒子也像當年的父親一樣,經常帶著孩子去釣魚。如今看著大孫子也愛上釣魚,黃小石無比欣喜。 經常在世界各地講道的黃小石,本身也是頗負盛名的物理科學家。他強調:「如今是人類歷史上演變最快速的世代,每一天都在變,唯一不變的是上帝的話。我期許能夠把『不變的』傳承下去,讓後輩有能力靠著那『不變的』,去應付這不停改變的世界。」 黃小石熱愛古文詩詞,著作等身,精通中英文,被問及「孫輩們不能用中文與您溝通,會不會感到遺憾?」他表示,即使兒女們上過中文學校,中文程度也只限日常用語,要深入溝通還是得靠英文,何況是在美出生的第三代孫輩。黃小石說,他已經觀察到第三代喜歡讀書的好習慣,才一歲的小孫兒已經會拿書看了。 黃小石教育兒女,文學閱讀不只求其廣博,更要精深。他相信,這個書香世家的家風,會一代代傳承下去。 葉高芳深深贊同此點。他認為,祖父母除了必要時支援兒女照顧孫輩、當孫輩的玩伴之外,亦可繼續發揮信仰與品德的影響力,讓「美好家風代代傳」。省思往昔,珍惜現在,期許未來,葉高芳盼能建立三項美好家風─ 第一,愛的擁抱。華人父母與兒女、尤其是長大後的兒女,一般而言,肢體接觸嚴重不足。他們與孫兒女每次見面、道別,都熱烈擁抱。他們的孫兒女有時還會特意從房子最遠端飛奔而來,投入阿公阿嬤懷中,說是要給他們一個“Super Hug”(超級大擁抱)呢! 第二,勇於嘗試。當孫兒女在玩拼圖、玩樂高時遇到困難,或做別的事情遭遇障礙時,葉高芳就會鼓勵他們設法解決、不要放棄。在一次又一次的突破中,自信和勇氣就會慢慢累積,面對難題的態度也就截然不同了。葉高芳常把“If there is a problem, there is a solution.”(有難題,就有解決之道!)掛在嘴邊。久而久之,即使自己或父母遇見大難題,六歲的孫兒也會說“If there is a major problem, there is a major solution.”(有大難題,就有大解決之道!)這也包括當孫兒孫女遇到挫折或情緒不佳時,他們教導孫兒女用言語來陳述自己的感受,而非一味哭鬧。 第三,常常禱告。飯前、睡前、外出前、生病時⋯⋯,只要有機會,就與孫兒女手牽手一起禱告、或為他們按手祝福,好讓他們自幼明白禱告的意義和信仰在家中的重要性。 體悟 3 :上帝恩典要述說 有一回許宗實夫婦帶著四個孫兒到比薩店用餐,隔壁桌一對老夫婦不停打量他們。八歲的孫子發現後說:「他們在看我們!」許宗實回答孫子: 「是的,我猜他們是在談論你們這四個孩子!」果然,不久後,那對老夫婦起身過來對許宗實夫婦說:「你們這四個小孫子表現得太棒了,你們管教得很好!」許宗實答道:「這不是我教的,是我兒子媳婦教得太好了!」許宗實表示,整本聖經當中,他最喜歡的經文之一是撒母耳記下第七章18節「⋯⋯主耶和華啊,我是誰?我的家算什麼?祢竟使我到這地步呢?」縱然自己過去做得不好,上帝還是賜下恩典。 「一代比一代好,這是所有父母所樂見的。」郭淵棐感恩地說,兩個兒子負責任、愛家庭、愛孩子,而且經營婚姻家庭比上一代更有創意。「作為祖父輩,除了享受孫輩,我現在最大的職責就是每天為下一代禱告。」 自2008年開始, 郭淵棐每個月寫一封英文家書寄給兩個兒子與媳婦,現在已經寫到第六十封了。「寫家書的目的,除了禱告事項、報告近況、分享感想,也把過去的成長故事及對將來的夢想告訴下一代。再過幾年 ,等孫兒女可以閱讀,會把想對孫兒女說的話,寫在每個月的家書裡。這是實踐自己的價值觀、對後輩的鼓勵、生命的傳承,也讓後輩看到上帝的恩典!」 |
|||||||||||||||||||||||||||||||||||||||||
歡迎上「真愛家庭論壇」發表您的感言。 Copyright © 2001-2013 Family Keepers,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