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家庭雜誌 第103期 (2018年10月) | ||||||||||||||||||||||||||||||||||||||||||||||||||
|
屆齡退休 移民回流 近十年,隨著通訊科技日益發達,讓北美移民可無限量及時掌握故鄉資訊。據臺灣《光華雜誌》報導,「越來越多研究遷徙理論的學者也認為,遠離原居地、斷絕家鄉的文化臍帶,並極力融入移居地的移民型態已成過去。」越來越多的第一代移民開始省思籌謀:退休後想住哪兒?甚麼是我嚮往的退休生活? 是甚麼樣的動機吸引「鮭魚返鄉」?返鄉後有何利弊?返鄉前後需要有怎樣的心理準備與調適?當中也有不少人當不成「鮭魚」就成了「候鳥」,在太平洋兩岸進退自如,穿梭來回。 故鄉就像母親,永遠守在家門口等待。「鮭魚返鄉」,不是勉強與被迫,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正向機制。根據本刊團隊近十年來對美加兩國華人移民社區的觀察,發現「鮭魚族」與「候鳥族」確實與日俱增。我們歸納出以下四種型態,並請過來人提供貼心叮嚀,盼有助於家在北美有意返鄉的讀者,深思參酌,未雨綢繆。 型態1 在臺置產,享受高便利與低成本 「我們在新澤西州房屋稅加保險費每月1300美元,醫療保費每月500,汽車保費200,不吃不喝光是這三項固定開支就快把我壓得喘不過氣來。再加上水電費平均每月200美元、汽油費、電話費、伙食費……,就算房貸已經還清,在美國每個家庭每月生活費至少上看十萬台幣,生活成本實在太高了!如果退休後沒有其它收入,坐吃山空,光靠社安金(Social Security),老本很快就會被啃光!」 老莊也想過把房子換小一點,或搬到其他生活成本低一點的州,但一想到美國的醫療制度,想到妻子需要常看醫師,想到更老以後……。經過一整年的思考,最終還是選擇落葉歸根,返臺養老。 從小生長在臺北市,老莊知道他現在絕對買不起市區的房子。淡水、三峽、林口、鶯歌……,看了不下100棟電梯大樓,老莊最終選擇落腳桃園市。「我仔細算過了,美國房子售出五十萬美元,回臺灣購買一間全新電梯公寓約三十萬美元。如果住的問題解決了,夫妻倆的基本生活費每個月控制在700美元(約台幣21000元),日子應該可以過得很輕鬆!」 兩個兒女在美國,難道不想念他們嗎?美國的好山好水好空氣難道不懷念嗎?老莊回答,兒女長大應該獨立,自己成家立業,每年見一次面,偶爾小住美國一個月也夠了。至於美國的好環境與在臺灣完全沒有經濟壓力的自由相比,他寧願選後者。 「我現在住的房子是全新的豪華公寓,三房二廳,除了廚房小一點、沒有前後院之外,也不比美國差多少。社區內有小公園、游泳池、健身房;樓下有超商、公車站,生活機能太方便了!」老莊最後又用臺語加了一句「有一好沒兩好啦!你不能甚麼好處都要佔。重要的是沒有討厭的帳單,沒有經濟壓力,心情就愉快;心情愉快,身體自然就健康。」 想做甚麼就做甚麼,想去哪兒就去哪兒,還有一位一起從新澤西州退休返鄉的好友,就住在樓下,如家人般的互相照應,這讓老莊怡然自得地說:「回來臺灣真好!」 叮嚀1 葛原隆表示,每次回臺心情都很愉快,因為可以大量採購中文書籍,並參加多彩多姿的藝文活動。但他強調,返臺探親與回臺定居,要考慮的因素大不一樣。一般北美移民考慮回臺退休的幾個因素不外是:較低的生活成本、衣食住行的方便、陪伴親人、醫療健保等等。 葛原隆進一步提醒,從北美遷回家鄉,除了考慮低成本、高方便外,對於長期住在北美,習慣舒適寬敞環境的老移民,有些外在細節不能不慎重考慮,畢竟生活是由一些瑣碎的事組成的。例如:空氣、陽光、水的品質、比較狹小的生活空間、擁擠的道路、過多緊密的人際關係、氣候、水、電、濕度、噪音……,還有海峽兩岸的政治因素等等。 型態2 逢冬南遷,兩地穿梭 從事IT電腦業的林泉,擁有統計學博士學位,這讓他想到回臺灣教書或許是條可行之路。2006年,他把麻州的家安頓好,把兩個在外讀大學兒子的學費打點好,與妻一起回到故鄉高雄,一待就是六年。 林泉搬回臺灣,實現了他的教書夢,又能夠多陪陪在臺灣的父母。2012年因兒子生了重病,夫婦倆辭去教職回美專心照顧他,也正式進入退休生活。「對我而言,家在哪兒不是最重要,家在人生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意義。」 在臺灣六年期間,林泉在高雄父母家附近購置一套房,2006年臺灣房市尚處低檔,賣掉一些手上的股票,加上一些過去的儲蓄,這讓林泉有能力負擔美國與臺灣兩個家的開銷,如今仍保留臺灣的房子。 「父母年紀大,無法坐飛機,過去有六年時間陪伴父母度晚年。特別是母親離世的前兩年,我留在她身邊,這是返鄉最大的收穫。現在仍然兩地飛,是為了多陪伴高齡的父親。」 除了重溫親情,林泉也與昔日小學、中學、大學同學聯繫上,每次同學會敘舊總是欲罷不能,這讓他再次嘗到臺灣人情味的可貴。 林泉夫婦是虔誠的基督徒,他半開玩笑地說:「我們在高雄的教會是很受歡迎的,因為我們是『三金』人士:豐富的人生『經』驗、尚有服事的『精』力、還有樂意奉獻『金』錢。」 過去六年,林泉夫婦猶如逢冬南遷的候鳥。每年在美國與兒子一起過完感恩節就飛回高雄避寒,等到復活節再飛回美國時,正是冰雪融化,大地回春之際。 未來仍然繼續美臺兩地穿梭嗎?樂觀的林泉笑著回答:「只要老婆大人同意,我們美臺兩地都有家,有來有往,繼續飛,飛到飛不動為止!」 叮嚀2 他 目 前 經 常 應 邀到各地,包括美國、歐洲、臺灣及中國各地講道或帶領專題講座,特別是聖經理財及和基督教與全球財經趨勢相關的專題。 退休前溫教授有多年在美臺兩地穿梭的經歷,他以過來人身分表示,丈夫兩地穿梭,「內在美」(內人在美國)的家庭,最重要的是家人事先達成共識,夫妻倆同進同出當然是最好,若是因為孩子就學緣故,夫妻無法一起,要加倍刻意經營家人關係。尤其孩子上大學前,更要刻意撥時間以電訊越洋聯繫,維持夫妻與親子緊密關係。還好,因為他任教職,寒暑假都返美與家人團聚,問題較小。 型態3 時機已至, 入住養生村 《神國雜誌》前資深企編,住賓州多年的簡海蘭表示,朋友中有對老夫妻,無子女,退休後把美國居住的房子及私家遊艇都出售了,帶著全部家當回到臺灣,入住桃園林口的一家海內外頗負盛名的養生村,準備 在 那 裡 終 老 。 兩老七十餘歲,身心健旺、精神愉快,目前參與村內的教會,在長輩查經班及詩班服事。閒暇時悠遊各地,探親訪友,傳講福音。這樣的晚年生活令單親的簡海蘭極為羨慕。 2012年,五十八歲的簡海蘭,帶著八十五歲的母親,回臺灣參觀朋友居住的養生村。簡海蘭形容:第一次步入大廳氣氛好極了,彷彿來到度假村!往來的人群間,有的蹺著二郎腿看報紙,有的戴著耳機聽音樂,有的三五成群閒聊,有的成對精彩對弈;工作人員穿梭其間,接待來訪賓客,人人開懷,笑聲不斷! 這家養生村收費算是中等,單人住宿的一房一廳約13~15坪,月租臺幣19,000~23,000元,入住時交保證金25~34萬元;一房兩廳的約20~24坪,月租28,000~32,000元,雙人住宿每月再加收5,000元,入住時交保證金30~40萬元臺幣。 簡海蘭與母親想回臺灣住養生村的計畫最終沒有達成。一來是因為簡媽媽年紀太大、且有病在身需動手術,二來養生村不接受簡海蘭入住,因她未達滿六十歲的養老資格。院方規定:母女倆必須住在不同房間,身體不適時由養生村雇人照料,女兒不能成為母親的隨身照顧者。計畫因此落空,她們只好失望返回美國。 叮嚀3 ‧養生村的好處:價格比大部分美國養老中心便宜;有各種藝術課程,活到老學到老;同文同種,住在村內不會感到無聊,這一點也是最吸引北美移民的;不需張羅三餐,伙食多樣,美味價廉;鄰近醫院,看病方便。 ‧養生村的缺點:下一趟山到臺北市區需要兩個小時,來回四小時,進出不方便;養生村裡平均年齡大約八十歲左右。對於活動力仍強的初老者而言,也許前兩個月會有新鮮感,但若長期住在裡面,會感到比較不自由。 型態4 收拾行囊 返鄉回饋 那個年代臺灣流行一句話「來來來,來臺大;去去去,去美國!」青梅先到紐約念書之後再定居溫哥華,一轉眼三十五個年頭過去了。 早在2008年,青梅五十五歲時,就和丈夫討論過返臺退休計畫。2010年,青梅也參加過臺灣鄉村福音隊壯年體會營。然而因著兩個孩子、因著工作,總是口裡說想回去,卻下不了決心。「我很後悔沒有五年前退休。現在的體力可大不如前囉!」 問她:「在溫哥華應該也有義工機會吧,為甚麼一定要回臺灣?」青梅的音調忽地從溫柔轉為激動:「臺灣把我養大,我在臺灣受基礎教育,卻沒有在臺灣上過一天班,大學一畢業就出國,我對臺灣有很大的虧欠,是該回饋的時候了!」 再問一次:「妳為甚麼想回流臺灣?」「這不是我一時浪漫的決定,這是十年前就已立下的計畫,因為那兒是我的根!」 叮嚀4 「生命有限、精力有限,退休後當義工和做運動,將是我最主要的生活重心。回臺灣我不打算買房了,計畫在新北市租房,更划算。」青梅建議有心返鄉退休者,要開始養成過簡單的生活,想讓北美的房子容易脫手,注意刻意保持屋子乾淨,開始清理舊物。 返鄉之路 省思籌謀 到 過 許 多 國 家 旅 行 , 越 老 越想家,康介莉對臺灣、對中國都有好感。雖然愛故鄉,但她認為「返鄉」也未必是解決所有問題的「特效藥」。「返鄉」後就一定更好嗎?可能因人、因時、因事而異。 對經常美臺兩地穿梭的溫英幹,退休後日子依然充實忙碌。他表示「老年後每個人可以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仍然可以對社會有所貢獻,不要因年齡大而放棄夢想。尤其是醫藥發達,平均壽命延長,六十五歲退休後到最終臥床不起,應該還有二、三十年的時光,在退休前應儘早規劃準備,特別是在身體、經濟與心靈這三大方面。」 「我整個人生的大轉折是在1996那一年,上帝讓我走出在美國的舒適環境,離開待遇不錯的國際機構,返鄉回到臺灣服務及服事,讓人生下半場更有意義。」溫英幹感恩地說。 |
|||||||||||||||||||||||||||||||||||||||||||||||||
歡迎上「真愛家庭論壇」發表您的感言。 Copyright © 2001-2018 Family Keepers,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