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家庭雜誌 第112期 (2020年04)
主題企劃
婚前篇
  當「大人」欲尋第二春……
婚後篇
  當「大人」想長長久久……
心情篇
  因精彩而年輕
抉擇篇
  再不再婚?
資訊篇
  轉轉發現愛
 
真愛分享
夫妻一世情
  我選擇故我自由
真愛故事舘
  愛,在不離不棄時(第二幕)
單親路上伴你行
  失婚後,找到一封情書
在家中談社會議題
  與青少年共天下之憂
婚姻雕塑坊
  作配偶的「米開朗基羅」和「大衛」
真愛交流道
  莫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
一笑抵萬金
  這種要求太過分!

走,咱們上街去!

        「媽咪,這個禮拜五我們學校想罷課的學生都可以罷課喔,去城裡集會抗議政府對全球氣候變化做得不夠。」

        「有多少人會去?」

        「大部分會去!」

        「大家對氣候變化這麼關切啊?」

        「哪裡啦,其實就是放假玩一天啊!抗議只用一個小時,他們已經約好了之後在城裡吃館子、逛商店。」

        結果抗議那天,此一北美大城市的交通尖峰時段,全城大堵車,讓許多上班的人都遲到了。在城裡看到一群群舉著塑膠飲料杯、提著購物袋的中學生閒逛。

        青少年對公共事務的熱忱和智識相稱嗎?全球化的世界越來越複雜,未成熟的青少年參與公共事務,是有利於他們走出自我中心、關心天下事,還是成了成人操控製造出的新票倉?或淪為被成人用來做公關的廉價工具?

        百多年前,許多民主制國家享有投票權的最低年齡是25歲,這個下限一路降到 18歲,現在有些國家還想降到16歲。但反對者質疑16歲是否有能力為重大議題負責任地投票。2016年 6月英國公投決定脫歐,很多選民投票後才去網上搜索「脫歐」、甚至「歐盟」是甚麼意思。成人對社會公共事務尚且如此無知,青少年能夠參與國家社會的重大決定嗎?

如何做出負責任的決定?

        青少年往往比成年人更有強烈的正義感,特別具有行動力,他們的優勢在當今資訊社會尤其突出;同時,他們閱歷未深,看問題易形成表面和片面的結論,尤其在複雜事務上極易被人左右和利用。

        「那些積極抗議全球氣候變化的同學,生活中其實很不環保。可是為保護地球做出努力,也是對的呀!」孩子雖然對同學一窩蜂跑去城裡,藉抗議之名遊玩一天嗤之以鼻,但不太明白其中的癥結。

        「因為媒體和政府已經成功使你們相信『全球氣候變化已造成嚴重危機』,這種宣傳背後有很大的政治利益,尤其許多能源公司和媒體集團因此有鉅利可圖。當妳聽人宣傳甚麼時,首先需要搞清楚他們的背景和動機。」

        我鼓勵孩子自己去研究一下。她到網上逛了逛,不消半小時,就找到許多報導說這場運動被操縱的成分很大,使用了61%假數據,分析方法根本經不起推敲,實際上許多世界級的科學家認為這種操縱宣傳是在給科學抹黑。

        當瑞典網紅氣候明星桑伯格(Greta Thunberg)在聯合國大會發言的同一天,500位知名科學家聯名簽署一封公開信給聯合國,指責造勢者使用的分析模型非常不成熟,聲明全球氣候並未進入緊急狀態,各國政府不應斥資數以萬億的資金,在沒有科學依據的結論上。而這些推動全球氣候緊急狀態的造勢行動,已對許多國家經濟體造成嚴重傷害,結果最貧困的人群成了這場運動最大的受害者,而對環境最不負責的國家,卻沒受到國際公約的相應制裁。

        「這樣不顧後果地造假,真讓人生氣!」

        「所以,搞清楚複雜議題的全貌並沒那麼難喔,只要妳願意去研究。」我給孩子一個讚。

        「為甚麼那麼多人不知道這些不同意見呢?」

        「因為他們未經思考就盲目相信了媒體塞給他們的東西,以後也只相信符合這套信念的資訊呀!光看表面文章的話,就會以為只要支持減少碳排放就是為全人類負責的做法。其實你們做研究的能力不輸成年人,如果帶著問題去獨立思考、研究,認真用自己的價值觀衡量,就會發現公開宣傳背後的目的。」

        「嗯,我修過『明辨性思維課』,套在這個實例上,果真活學活用。要不是剛才自己做了研究,哪裡會知道這些漣漪效應啊!」

我行動,因我在乎!

        適逢2019年加拿大聯邦大選,我對幾個重要選舉議題特別在乎,就作了助選團隊的義工,希望我支持的候選人能被選上,為民服務。

        孩子起初驚訝我有膽量跳出舒適區。她知道我很不善於跟陌生人講話,更別說要向陌生人宣傳甚麼。可是為了利用每天天黑前最佳時段逐家拜訪鄰居,我常常沒吃晚飯就跑出門,用最費力的辦法,靠雙腳走訪社區裡的每一戶人家。一個月走了好幾趟馬拉松的距離,風雨無阻,與上千家鄰居說上了話,向他們介紹被主流封殺,卻最符合加拿大傳統價值觀的候選政黨。

        每天回到家,孩子自然會問起:「今天又有甚麼奇遇啊?」

        「今天有幸當了一回『納粹』!我敲開一戶人家,男主人一見我手中小冊子上政黨的名字,馬上奚落我:『哦,我知道你們,都是納粹!』我愣了一下,沒覺得怕,只覺好笑:這男子的成見之大,連我這麼文文弱弱的女生都要扣上納粹頭銜?

        於是我很溫和地跟他說:『這正是我走家串戶的原因。我覺得咱們的國家現在變得無法面對、容納不同意見。你要是願意了解一下我介紹的政黨,等咱們聊完了,你再決定要不要給我戴『納粹』的帽子,好嗎?』男主人一下子笑了,大概覺得我不像納粹那麼可怕吧。他聽我講著,後來開始點 頭 , 最 後 說 :『這個政黨有點道理。』」

        『哇,妳這個突破有點大啊!當時妳真的不怕嗎?」

        「原本以為會怕,但當我真的站在人家門前時,用誠摯的態度說出自己預備得很充分的真材實料,並且讓對方感覺到我們有共同的利益和訴求,就不怕了。像這種難堪的場面碰到過好幾次,但我發現大部分鄰居喜歡這種上門的對話,因為他們對主流很失望。有一次談完,那家主人說:『妳是惟一為了選舉上門跟我深談的,謝謝你們這麼在乎我的想法!』」

        後來我還在家中辦了兩次社區民眾與聯邦議員候選人的見面會,也邀請了幾位青少年來。這些青少年有機會跟候選人零距離對話,非常興奮,他們還提出很好的問題,與候選人交流的過程使他們切身體驗到:這就是參與!

更重要的問題

        看來家長身體力行、讓孩子耳濡目染,最能幫助孩子成長了。後來孩子的高中也搞了一次模擬聯邦大選,孩子發現整天聽我講選戰各方的立場、矛盾、光明和不光明的種種手段,潛移默化地已經懂了很多,於是同學紛紛來請教怎麼投票。

        孩子跟同學說:「那要看你在選舉中最在乎甚麼了!對於外界的宣傳,要自己想想:你被屏蔽了甚麼?有無偏頗?有沒有道理?」本來同學以為只要把票丟進票箱就好了,這下都自己跑到網上去查資訊了,認真對待自己手中一票:我到底該支持甚麼?在支持甚麼?

        通過這次共同參與公共事務的經歷後,我和孩子經常有機會一起「先天下之憂而憂」:為甚麼幫助貧窮的人,更重要的是「給他們『魚竿』而不是直接給他們『魚』」?如何看待少數服從多數的投票機制?政府該多管些事情,還是放手少管?政府負債和個人負債一樣不好嗎?

        比起爭論最低投票年齡該設為幾歲,社會更需要做的,難道不是幫助青少年在觀察、思考、判斷世事的能力上成長?

        而家長若想正確引導青少年,是否當先省察:我們自己懂得獨立思考、判斷嗎?


   
歡迎上「真愛家庭論壇」發表您的感言。
Copyright © 2001-2020 Family Keeper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