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家庭雜誌 第117期 (2021年02)
主題企劃
話題篇
  天不老,情難絕
生活篇
  玫瑰情報
 
真愛分享
 關懷單親家庭
  單親居家,平安避疫
單親路上伴你行
  一人養家的學問
亂世家庭省思
  突圍「社交困境」
人生感懷
  跨出失焦的日曆
家庭EQ坊
  一時,一季,一世?
婚姻雕塑坊
  在儀式感中愛火重燃!
家庭電影院
  我看韓劇《愛的迫降》
真愛交流道
  歹年冬,慶佳節
一笑抵萬金
  誰更辛苦

活在兩個世界?

        凱西是我認識二十多年的好姊妹。多年單親的她,終於在五年前盼到第二春。白人先生泰德是一位牙醫,為人老實、學問淵博,最重要的是他與凱西一樣,有著虔誠堅定的基督教信仰。疫情爆發前我們兩家平均每個月都會小聚一次,餐桌上的話題一涉及政治,兩位中年男士就唇槍舌劍你來我往。我總是笑而不語,卻暗自嘀咕:怎麼他聽到的、讀到的新聞資訊和我截然不同?

        疫情爆發後,宅家隔離期間泰德來電問候,談及新冠病毒及口罩議題時,我們的認知再度南轅北轍,彷彿來自不同星球,若非友情及信仰上的連結,政治觀點的分歧很可能讓我們的友誼崩壞,人生從此分道揚鑣。

被致命武器瞄準

        我們是如何不知不覺陷於「社交困境」的?終於在Netflix的一部影片裡找到部分答案。

        「從日常生活到極度私密的訊息,我們的個資都被當成有效的軍事武器,用來瞄準我們。」2018年在布魯塞爾舉行的第 40屆「國際數據保護和隱私委員會」上,蘋果執行長庫克警告,雖然個人數據碎片本身無害,但是經過精心累積、組裝、交易與出售之後,人類面對的未來不止有害,甚至致命。

        社交媒體讓人上癮,早已不是新鮮事;但是你可知道這些社群網站透過特殊演算法,已經全盤掌握、滲透你我的消費行為?你可知道在搜尋引擎上輸入同樣的主題,你得到的答案和我得到的答案截然不同?

        由美國鬼才導演 Jeff Orlowski執導,2020年初在日舞影展首映立即引發熱烈討論的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9月間在Netflix上映。Orlowski 採訪過去任職於臉書、Google、Instagram、Pinterest 等科技巨頭的關鍵領袖或研發者,揭發、質疑社群平台演算法如何讓人上癮,還透過戲劇方式,以一個典型的現代美國郊區五口之家,呈現演算法如何對個人、家庭,甚至整個社會帶來致命性的影響。

免費的東西最昂貴

        「任何進入凡人生活的巨大力量勢必帶著咒詛。」影片開頭引用了古希臘著名悲劇家蘇弗克里茲(Sophocles)的名言。 矽谷資深科技人分享他們在社交媒體問世初期,設計程式的意圖與動機都是良善的,絲毫沒有惡意。前 Google和 FB工程師羅森斯坦(Justin Rosenstein)坦承,臉書上的「讚」按鈕,起初設計的目的在於傳播「積極、正向與愛」的力量,沒想到如今卻成為網路平台追蹤消費者行為的工具。

        前 Google設計倫理學家,人道科技中心聯合創辦人哈里斯(Tristan Harris)指出,社交媒體的「困境」在於網路平台及相關的應用程式(apps),為當今社會同時提供了烏托邦以及反烏托邦的假象,同時亦帶出了社會上美善以及邪惡的力量。社交傳媒讓一切都變得如此容易,但是人類為此科技所付上的沈重代價,卻難以想像。

        除此之外,人們經常將政治兩極化的問題,歸咎打口水戰的政客,與未善盡監督責任及製造假新聞的媒體,殊不知這些社交平台,不知不覺間也持續扮演著傳送訊息、分化社會的關鍵角色。根據麻省理工學院一項十年的調查,在推特網站上被分享數百萬次以上的假新聞,比起真新聞被轉發的機率與被廣傳的速度快六倍以上!這樣怵目驚心的數據,能否提醒你我在轉發任何新聞之前,三思再三思?

你正在餵養恐怖怪獸

        被洛杉磯時報譽為 2020年最重要的紀錄片,年僅36歲的導演Orlowski,從高中時期就創辦學生報紙。畢業於史丹佛大學人類學系的他, 曾以《逐冰之旅》及《追逐珊瑚》等氣候變遷為主題的作品嶄露頭角,得到艾美獎最佳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是Orlowski第一次以社群和科技為拍攝主題的紀錄片,他說一般網路消費者對這些社交平台的巨大滲透力仍抱持過於天真的看法。

        舉個例子,你在社交網站上隨意點「讚」或者愛心貼圖的舉動,都在「餵食」搜集數據的程式怪獸。即使不做任何表態,你每一則貼文的閱讀時間,或者曾經到過哪些網站瀏覽,都精確地被記錄下來。

        「每一名臉書使用者平均有26,000∼29,000個數據節點,」Orlowski 指出,網路平台利用這些剖析個人喜好的數據節點,創造出一個滿足「數位阿凡達」的世界,讓使用者上癮,不斷地回到臉書、IG或推特網站上。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如果產品是免費的,那麼你自己就成了產品本身!」哈里斯指出,儘管大部分使用者都知道網路平台正一點一滴地累積數據,賣給廣告行銷商,但很少人意識到這整個過程,包括從預測性人工智能(predictive AI)操縱行為、搜集個人數據,到售賣給出價最高的廠商,當中每一個環節都為「讓你我成為『產品』,讓廣告商成為顧客」的終極目標而效力。這些網路平台的設計宗旨就是讓使用者逐漸產生依賴性、最終上癮之後,植入他們期待的行為模式和反應,進而操控使用者。

如何自社交困境中突圍?

        所以,消費者該如何避免自己的網路動態遭社交媒體操控?影片中專家提供了七項建議:

1.關閉新訊息的通知設定。

2.刪除不需要的應用程式。

3.拒絕進入YouTube 「推薦」節目,記得:選擇權永遠在你。

4.點擊會說話。每一個點擊都代表一個商機潛能,點擊前想清楚。

5.分享前再三核實新聞來源,勿被自己的情緒左右。

6.拒絕將社交媒體帶進臥房,孩子高中前不允許擁有社交網路帳號。

7.完全杜絕社交媒體。

        導演 Orlowski坦承 2016年之前,他曾經是社交平台的重度使用者。但是自從深入了解網路平台的強大演算法後,他主動將所有社交媒體從手機和電腦螢幕上一一刪除。從此他的生活品質與心靈健康獲得極大的改善,同時也開始花錢訂閱正宗的新聞媒體,以獲取來源可查可證的訊息。

        生活在數位時代的我們,資訊的獲取僅在彈指之間;友誼的建立,也經常必須透過網路科技來維繫。若缺乏警醒與自律之心,入了迷惑,容易淪為社群網站演算法下的受害者。話說回來,演算法再強大,也無法敵得過鑒察人心,試驗人肺腑的上帝。認清這層事實,加上以信仰為後盾,便能在「社交困境」中殺出重圍,讓網路科技為自己的生命效力,傳遞愛與積極光明的力量。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紀錄片猶如一記警鐘,讓我下一次瀏覽社交網站時,更加小心謹慎,留意自己在虛擬世界的一舉一動,都在為廠商製造與累積數據節點。下一次我與泰德對話時,會多一份理解與溫柔,因為他之所以與我在政治光譜上漸行漸遠,肇因於我們的資訊來自社交網路演算法,而導致壁壘分明的兩個同溫層。


   
歡迎上「真愛家庭論壇」發表您的感言。
Copyright © 2001-2021 Family Keeper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