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家庭雜誌 第22期 (2005年04月)
主題企劃
故事篇
逃離致命吸引力
話題篇
男人,快逃
圖像篇
出黑暗入光明
 
真愛分享
補裂縫的人
生活掩護者
親子加油站
有甜蜜,沒負擔
真愛EQ
成年孤兒站起來
家庭電影院
歌舞篇
單親園圃
寓教於樂
小雞怎麼變大雞
青少年資訊站
該讓她講多久?
一笑抵萬金
是誰的手髒?


對那些父母已相繼去世的中年人,我們要呼喚──
成年孤兒站起來

█雷洛美


  2001年至2003年之間,家父家母相繼過世。我雖然已人過中年,有一天我躺在床上,突然悲從中來,深深感覺自己成了孤兒。後來上網一查,才知道果然有成年孤兒(Adult Orphans)這個新鮮的名詞。
  據統計,在2005年,美國每8秒鐘就有一個人滿五十歲,在7500萬1946至1964年出生的嬰兒潮世代中,有一大部份正面對人生上下的兩個大轉變:一個是孩子長大成人,開始成家立業,另一個是父母開始年老病逝。
  過去社會和心理輔導界都較容易會忽略他們,因為一般認為成人比較能夠處理自己的情緒,何況年老的父母病逝是很自然的現象,因此就低估他們所需的療傷時間。例如很多公司行號給員工的喪假只有三天,這三天可能只夠料理喪事,還沒來得及感傷,更別提療傷了。

悲慟是學費
  在《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Tuesdays with Morrie,台灣書林2004出版)這本書裡,作者愛爾邦提到,大家都知道人最後終是會死的,但是等到事情發生時卻還是難以置信。在人生的學校裡,死亡是一門必修課,悲慟是學費,繳完學費後,人總能學到寶貴的功課。
  成年孤兒的失落感與寂寞,除非過來人,否則不易深刻了解。他們的悲傷常常會莫名其妙像海浪般襲擊,逼使自己檢視過去,不論與父母的關係是好是壞,總是會有遺憾或懊惱,覺得該問的沒問、該說的沒說、該做的沒做,深深體會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甚至連親密的配偶也無法了解他們的感受,成年孤兒有時甚至還會嫉妒配偶的父母依然健在。

頓失依靠
  父母去世,對成年子女有何損失?不但有,而且很重大!
  首先,父母是我們與死亡之間的擋箭牌。人總是覺得年長者會先逝世,所以當父母雙亡時,忽然感覺自己被推上第一線,下一個就輪到自已了。死亡頓時變得很真實。
  第二,父母是家族凝聚的吸鐵石。逢年過節、甚至兒孫生日,父母總是招集全家族大大小小一起聚餐,好不熱鬧。父母雙雙不在時,這些家庭的傳統可能會失落,家人可能會離散。去年中秋節我們幾個兄弟姊妹就都忙得忘了相聚。如果父母依然健在,大家再忙也會安排時間來與父母聚會的。
  第三,父母是家庭歷史的見證人。以前父母老是談我們小時種種,我們可能沒興趣沒時間聽,現在如有疑問,卻已斷了線,無人可問。還有許多遠親我們都不見得記住名字與稱謂。以前所有親戚方面的禮數全賴父母提醒與處理,他們不在之後,大家可能會更生疏。而父母的拿手好菜,過去坐享其成,如今只能悲歎未及抄下食譜。還有許多其他該問的,也都來不及問。

如何自我療傷
  成年孤兒應該勇於面對傷痛與溫馨喜樂或不愉快的回憶,並同時尋求支持群體的安慰,像許多教會有悲傷輔導,若願意的話找輔導專家也是疏導情緒的好方法。
  成年孤兒繼續過正常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還要選擇積極的活動;包括參加義工服務,做些自己喜歡的嗜好,例如園藝、繪畫、寫作,這些都能將悲傷化為力量、疏導負面的情緒,保持充實的生活對於療傷是有益的。
  調整心態也能讓你對悲劇有不同的看法。美國女作家凱特鈴說過:「痛苦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繼續受苦卻是可以選擇的。」(Pain is inevitable, but suffering is optional.)
  失去親人的確很令人傷心,也是我們無法逃避的人生歷程,但若我們選擇繼續沈溺在痛苦中則是不智之舉。我們可以學西方人,在葬禮中以歡愉的心情來慶祝此人精彩豐富的人生。我們也可以心存感恩,懷念以前與此人相聚的時光。
  死亡是生命的結束,但卻不等於關係的結束,悲慟是一種正常、美麗的感受,它可以成為好朋友,幫我們面對人生不可避免的變化。

作者為本會EQ課程特約講師,今年課程簡介請閱第22頁。

歡迎上「真愛家庭論壇」發表您的感言。
Copyright © 2001-2008 Family Keeper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