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養圖變樣
三代同堂曾經是華人孝道的表徵。一方面可以使老有所養,共享天倫之樂,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後輩傳承前輩立身處事的經驗,同時兒童可以獲得照顧,年輕夫婦可以在事業上衝刺而無後顧之憂。所呈現的子女孝養圖,是「老人慈祥,子女問安,孫兒承歡膝下」。
但是這樣的孝養圖有其時代和傳統背景。當我們生活在同一華人文化裡,延襲同樣的孝道傳統,外有大環境的束縛力,內有多年來的社會投射期望和自我期許,實現起來成功率自然就高。
然而,當時代開始轉換,傳統也一再被挑戰,在北美還加上西方文化大大衝擊,便不能再單純地以為三代同堂,就是父母隔海飛來,放下行李,三代人口同居一個屋簷下,就此「三代同堂」。
無備而戰難成功
這中間還包括需要融合三個不同文化(中華文化,半中半西,與西方文化),不同的時代背景(走過戰亂貧苦饑荒、小康到中等收入、物質豐富)、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個性磨合等等,需要多少彼此體貼和相互體諒才可能實現?
大部分人對此全無概念,不了解這是必須經過一個長長的適應和學習過程,因此常會失望。許多人帶著傳統觀念便會有個迷思,以為三代同堂是天經地義,住在一起就馬上可以做到,做不到就是兒女不肖、道德淪落、世風日下。卻不清楚現代的家庭結構早已產生變化,三代關係沒有了傳統框限,許多潛伏的關係暗流也可能浮現地面。若對種種關係衝突無所裝備,硬要拼湊三代,往往會鬧得不歡而散。
不是父母被迫搬出兒女家,住入老人公寓,就是小夫妻倆因父母強勢介入,而導致夫妻關係失和,甚至離婚。原本一樁美事卻轉成為許多傷心事,只因對「三代同堂需要三代受教育」這觀念,過於無知所致。
在這方面,可以說正符合華人所說的「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預知危機所在
三代同堂實行起來,也有幾個共同的險灘或危機,若預先有所了解並做些評估,日後實行起來,或可減少不必要的傷害和失望。
危機1:觀念脫節,適應不良
許多父母在三代同堂的觀念裡,嚴重與現代文化脫節,還要求在家裡有絕對權威。兒子也是半新半舊,既欣賞新女性,卻又有舊觀念,一方面覺得媳婦最好能有份工作貼補家用,另一方面又認為在家裡媳婦最好沒意見、順服地孝養公婆。
媳婦更是夾在現代和傳統的不同期望下掙扎,在為妻、為母、為媳、為女、以及職業婦女等不同角色的壓力中,不堪負荷。
危機2:看重小一輩過於老一輩
現代人又重親子關係和菁英式教養。若要排個輕重緩急,顯然對小一代的看重,會大於對老一代。所有的家庭時間表、生活方式和食物口味,常是以小的為主。小的需要營養,桌上出現的食物就不可能素簡。小的喜歡活動緊湊,出遊便不可能慢慢地晃悠。
至於照顧下一代,三代同處,雖說婆婆可以幫助照顧小孩,但也可能因為教養理念不一致,讓身為母親的媳婦飽受壓力。管教理念是要以理論為主?還是經驗為主?常常成為婆媳之間的爭論。
危機3:傳統退位,人性上場
當傳統失去束縛力時,姻親關係可以說「抽去名分,就是空殼」。這是人性。我們很難對陌生人有感情,更遑論要付起責任、付上代價,來犧牲自己的獨立自由,去和沒有血緣的姻親磨合許多年。人性是自私的,人性會想要鞏固自己的江山,然後除去任何讓自己活得不痛快的眼中釘。
因此三代同堂,除非有上帝的愛,有親情的愛,有愛屋及烏的愛,否則就是一場災難。當我們談三代同堂時,不能只靠傳統孝道撐腰,而是需要重新從信仰的價值觀來看,重新來塑造一種合上帝心意的相處關係。
這不只包括中間三明治這一代,老人家也需要調適、下一代也需要被教育。三代,都需要受教育,才能經營出和諧的三代同堂。
任重道遠,從長計議
現代人的壽命延長,也改變了父母和子媳共處的年月,媳婦和婆婆同住的日子可以長達四、五十年不算稀奇。
若婦女到了中年,比如說五十五歲,公婆老邁時才三代同堂,平均至少也有二十年的同住經驗 。兩代之間的問題,已不是「忍一忍」,三五年就可以過去的事,而需要從長計議,而且要考慮的是長達十幾、二十年的事。
愛,是三代同堂的關鍵
然而,如果家人能夠學習彼此相愛,而且用有意義的方式來表達愛,一個健全的三代同堂家庭環境,還是可以被建立。
而健全的姻親關係,又是多麼大的生命資產!大家生活在彼此扶持、幫助、鼓勵的和諧氣氛中,可以幫助我們活出美好與溫馨。反過來說,如果每天諜對諜地爾虞我詐,可以帶來很大的感情傷害。
當兩代間互相傷害、互相仇恨、互相抽離,這個家庭就成為一個功能失調的家庭了。
最嚴重的是,第三代也會在猜忌、吵鬧和權力鬥爭中成長,「三代同堂」反而成為「三代成仇」,讓魔鬼有太多的破口可以拆散一個家!怎能掉以輕心?
盼我們都能靠著信仰,用基督的愛來處理這敏感又脆弱的「三代同堂」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