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恆作詞作曲、蘇芮主唱的歌《牽手》有以下的歌詞﹐充份表現出時下很流行的EQ名詞「同理心」﹕
因為愛著你的愛,因為夢著你的夢,
所以悲傷著你的悲傷,幸福著你的幸福。
因為路過你的路,因為苦過你的苦,
所以快樂著你的快樂,追逐著你的追逐。
「同理」不同於「同情」
同理心英文為“empathy”,與同情心“sympathy”不同。同理心是能夠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真正站在對方的立場,用對方的角度來看待事情,並且能夠表達出你對對方感受與需要的理解。
「同情」,希臘原文的意思是“feeling with”,認知別人的痛苦,而引起惻隱之心。「同理」,希臘文原文的意思是“physical affection,
partially”是指如同身體的一部分,能夠感同身受,有可能自己也經歷過類似的傷痛,或者能夠實際把自己放在別人的立場。
這也就是英文所謂的”"put yourself in other's shoes"(把腳放在別人的鞋子裡),穿上了他人的鞋子才能夠了解當事人穿同一雙鞋子的感受。同情心可以產生照顧和保護;同理心卻可以提昇到“close
bonded relationship”(親密連結的關係)。
如何「悲你所悲」、「苦你所苦」?
同理心的兩個必要條件:傾聽他人;有正確反應。
同理心是牽涉到兩個人的互動過程,必須認真地傾聽,而且了解接納對方的感覺,這是一種認同他人體驗的態度。同理心的確是一種關心與愛的藝術。不過,它不是與生俱來的,有很多人從來沒有發揮過這種以共鳴方式去了解周圍人的藝術或技巧。
在我們的新書《高EQ的驚人影響力》裡,第五課提到「標籤自己的情緒是學習EQ的開始」,第十課裡談到「同理心是學習標籤他人的情緒」。
當聽到朋友遇到災難時有同情心的人會說:「我真替你感到難過,好可憐喔!」但是有同理心的人卻說:「遇到這樣的事,我了解這真是一種錐心之痛」。
如何發展與應用同理心呢?
確實傾聽,不只是聽話的內容,也能聽出話中的感受。
閱讀他人的肢體語言、表情、態度,留意他情緒上的喜怒哀樂。
接納對方的感受不管你認同與否,那感受都是真實存在的。
「穿他的鞋」,設身處地,自問:「如果是我……,我會希望對方如何回應我?」
必須要有反應,而反應的方式是令對方知道「我了解他」。
用正確的行為來表達了解與支持。
以下是同理心的示範:
1.
A:「我最愛開快車,覺得好涼快!」(狀況)
B:「開快車多危險哪!」(是對的意見,但沒有同理心的反應)
C:「開快車的確蠻刺激,蠻涼快的,但是安全也很重要。」(有同理心的反應,又有規勸)
2
A:「路好黑噢!我不敢走過去!」(狀況)
B:「你不應該害怕!你明曉得那裡有沒有什麼會傷害你的!」(可能是事實,但是沒有同理,也沒有幫助的行動)
C:「這條路一盞路燈都沒有,確實讓人很害怕,不過我對這裡的環境蠻熟悉的,知道治安還不錯,不然我陪你走過去,好嗎?」(表達同理又提供有用的資訊和具體的協助)
如何「樂你所樂」,「幸你所幸」
悲傷他人的悲傷比較容易,因為人總是有同情心的,看到電視報導地震、海嘯的受災區,不禁會產生憐憫的感受,但是能「快樂別人的快樂」就比較不容易了,因為嫉妒是人之常情。
英國心理醫師 Emma Baskerville在 2008年十一月 Psychologies 雜誌發表的「如何替別人感到快樂」(How to
be Happy for Someone)一文中,提到以下四點值得我們參考,幫助我們學習同理心,能夠真正的「快樂他人的快樂」:
1.嫉妒是缺乏安全感的放大鏡
雖然我們很希望自己的家人與朋友快樂,但是當我們看到他們好運當頭時,難免會感覺酸酸的不是滋味,嫉妒別人的時候應該把眼光與觀點調整一下,因為別人的成功不代表自己的失敗。
2.不要比較與競爭
某種成功能讓一些人快樂,但是不見得會帶給你同樣的滿足感,問問自己如果同樣的情況是否真的讓你快樂。
3.回憶自己的成功
如果你也很努力,但是總是運氣不好,再次調整想法,雖然我認為我的付出應得報償,同樣的別人的付出也應得收穫。回想一下自己以前辛勤工作後開花結果的經驗,那時是否自己也巴不得與他人分享快樂?
4.化嫉妒為動力
如果別人有高成就,我們可以選擇替他高興,同時也被激勵,或者選擇嘴歪眼斜地批評指教。如果能夠將嫉妒之心化為鞭策自己前進的力量,甚至可以請教他成功的秘訣,幫助自己達到目標。
你是「窮人」或「富人」?
史蒂芬․柯維先生在他書裡提出「貧窮心態」與「富足心態」的概念,可以幫助我們真正脫離嫉妒心,快樂他人的快樂,幸福他人的幸福。
人都有物質與非物質需要,也會擔心有所匱乏,柯維先生認為多數人把世界視為一塊大餅,假如別人多搶走一塊,自己就會少一塊;別人成功了,我就會減少成功的機會。這就是「貧窮心態」或「匱乏心態」。
「貧窮心態」的人認為這世界的資源是有限的,所以必須競爭或奪取,因此別人的成功、幸福、升職、獲利都是我的威脅,甚至認為是自己的不幸,因此嫉妒之心,油然而生,且因這種嫉妒的情緒而產生不好的行為態度。
然而擁有「富足心態」的人則認為這世界的資源是無可限量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別人成功了,是他的努力加上機會,如果我努力,當機會來臨的時候,好事也會臨到我。這是一種厚實的自我價值感與安全感,相信是上帝有足夠的資源,能開啟無限的可能性,可以充分發揮自我,把注意力集中於自己的成長、努力與選擇。
本文節錄自《高EQ驚人的影響力》有聲書教材第十課。該教材簡介請閱本期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