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家庭雜誌 第71期 (2013年06) | ||||||||||||||||||||||||||||||||||||||||||||||||||||||
|
平衡家庭與事業 1983年,陳信言自臺灣赴美國留學,學成進入職場擔任工程師,曾任一家規模頗大的美國汽車零件企業副總裁。1999年遷居南加州,開始自行創業。與妻楊文菊育有一雙兒女,家庭和樂,事業有成。 當談及到底家庭和工作哪個重要時,陳信言認為目標應是達到兩者平衡。為了家庭需要怠忽職守,是沒有對工作和雇主盡責,職場前途堪虞;若為了工作冷落家人,也是疏漏對家庭的義務。況且失去工作可以再找,家人卻無可替代。 他提及華人向來頌揚「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彷彿是所有職場人因公忘私的典範。這其實並非理想的教導。反倒是國際真愛家庭協會葉高芳會長常說的─「沒有任何成功可以彌補家庭的失敗,沒有任何成就可以媲美家庭的幸福」,是職場愛家人很好的提醒。 陳信言以雜耍中拋、接兩個球的把戲為例,來看家庭與事業的平衡。要讓兩個球都不落地,必須掌握拋與接的時機,和掌控力道。職場愛家人需要節制地分配時間,也需要智慧地利用資源。 定義「愛家」與「職場」 陳信言對「愛家」以及「職場」提出他多年深思體悟的見解: 「愛家」─愛家就是作供應者。不僅為家人提供溫飽等基本生活所需,也經營一個安全的環境,讓家人得到保護、得以成長。 他同時也認為對家人表達愛,就是給家人質精量足的時間。無論夫妻或親子關係,溝通都很重要。若沒有足夠的時間,怎能有效、有意義地溝通?因為把家庭獻給上帝,「愛家」就不僅是在執行一項任務,而是照管上帝託付的家人。花時間與家人相處,是對他們傳達敬重與珍惜。 向來早早上班的他,往往無法與上中學的女兒共享早餐。一天女兒提前起床,父女一起用餐後,他還能送女兒上學,和女兒談談心。當女兒請求每天都這樣做時,陳信言答應了,這也表示他會較晚才抵達辦公室。他決定如此行,因他深知和女兒用餐、聊天,比早到公司應接客戶電話更珍貴。 「職場」─通常職場的要求就是要能勝任,把分內工作做好。陳信言則相信,勝任的背後要有盡責的原動力,能對雇主、對自己、對上帝交帳。既然工作的主權屬於上帝,我們就需要為上帝所賦予的能力和機會負責,好好使用,讓公司得到益處,個人也有成長。 要成為職場愛家人也必須劃定界線。首先是謹守婚約,提高警覺,不落入婚外情的試探(請上網www.familykeepers.org參考真愛雜誌70期,以及www.e-krc.org神國雜誌23期的專題報導)。 再者,是遵循聖經原則,不做違背信仰和心的事。創業後的陳信言曾接手一樁生意,事後才得知原經營者曾答應付給最大客戶的採購經理一定百分比的暗盤回扣。他對這個安排感到不安,然而若失去這家客戶,這樁生意一定失敗。他向上帝許諾,一旦時機成熟,一定向對方陳明不再私下給佣金。一年後他果真如此做,沒想到那位採購經理反而稱讚他是最好的零件供應商,即使不拿私下的佣金也不會向別家採購。 走出職場迷思 陳信言鼓勵走出職場迷思,以嶄新眼光看工作。 迷思1:苦幹才能生存。華人吃苦耐勞的天性,加上移民常自認語言能力不足,在職場往往兢兢業業,比誰都願意在公司加班。然而他以自己就業和創業的經歷,認為公司其實更重視員工是否有團隊精神。 迷思2:一動不如一靜。對許多職場人而言,更換跑道似乎是能免則免的事,少有人願意主動尋求下一個工作機會,甚至創業。他建議職場人時刻觀察企業與社會趨向,跟上腳步才不至失去競爭力,如暢銷書《誰搬了我的乳酪》(Who Moved my Cheese, by Spencer Johnson, MD) 中的啟發。若覺得在一家公司做這麼久,打算職場生涯從一而終,他建議不妨反思自己是否仍在這個職位和這個環境中學習,他鼓勵職場人不斷自我成長,也為公司成長盡一份力。 迷思3:天生個性如此。在職場上與人互動時,有人會以天生個性來解釋自己的習慣與性情,認為既是生來如此,就不可能改變,也不願改變。據陳信言觀察,其實很多行為和態度都是學習模仿來的,只是這些影響或來自原生家庭,或來自以前的環境,因而根深柢固。他勉勵職場人認識正確的原則,重新學習,調整行為和態度來配合。 迷思4:人定勝天。職場人或許把一些勵志格言如「天助自助者」、「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人定勝天」等當成座右銘。然而成功來自地利、人和搭配得恰到好處。這絕非單靠個人努力就一定能達成。 受託管的僕人 三十年前的職場新鮮人陳信言,投注許多時間和心力於工作上。奮鬥了幾年,才在專業崗位上稍稍立足,因工作許可證申請屢次被拒,眼看就得放下累積的經驗、年資、工作機會,收拾行裝返國。前途茫茫,滿心煎熬。 此時一則在一特別聚會中聽到的「鳳梨園故事」,改變他的眼光,轉化他的心態,從此面對家庭、職場、人生,有了新動力。 故事大意是:一位宣教士前往新幾內亞的叢林傳福音,並在當地種了一畦鳳梨,看著鳳梨漸漸成長,讓宣教士多少感到欣慰。只不過還來不及採收第一個熟透的鳳梨,整個園子就被當地居民一掃而空。這些沒享用到的鳳梨讓他失望、沮喪,甚至對居民生氣,宣教工作幾乎停擺。 直到返國休假,宣教士聽到牧師勸勉要將所擁有的一切都奉獻給上帝。即便還未能嚐到鳳梨,他決定把鳳梨園的主權交給上帝,來年居民又取走鳳梨時,宣教士已不再生氣。這麼一來反倒引起居民好奇,在探究緣由時,宣教士反倒有機會傳遞上帝慈愛與救贖的好消息。 對身為基督徒多年的陳信言來說,「我們所有的都屬於上帝」和「把主權交給上帝」,並非新的觀念。面臨似乎走投無路的關卡,鳳梨園的故事恰恰敲醒他重新省思如何看「自己的」家庭、職場、人生。從此他定意把一切獻上,由上帝來掌管生命中的方方面面。這並不表示從此家庭事業都不再面臨挑戰,只是需要抉擇時,心中的信念給他清楚的指向。 陳信言最喜歡聖經馬太福音二十五章裡,耶穌所說才幹的比喻。主人按各人才幹給了僕人五千、兩千、一千銀子去經營,交帳時領了五千的又賺了五千,兩千的賺兩千,一千的卻把銀子埋在地裡,盡數歸還。主人稱讚頭兩個僕人忠心又良善,卻責備第三個又惡又懶。 從這個比喻,無他領悟到,無論在家庭或職場,上帝都按才幹給予每個人資源,如何使用則是我們的選擇。對他來說,當認知所有權在上帝手中,我們是受託付的管家,自然就按照主人的意思經營,忠誠地為祂謀求最大利益。 贏得員工的心 陳信言身為企業負責人,接觸許多生產線上的工人,其中有不少單親媽媽。排班時,她們要求早到早退,以便接孩子放學。顧及員工需要,他也願意配合。有人要求上下午至晚上的班,他還會規勸不要為了賺錢而捨棄與家人相聚的時間。 員工家人若觸犯法律,需要保釋,陳信言也樂於伸出援手。他很高興有機會使用上帝給予的資源幫助人,來贏得員工的信任。 有位秘書學歷不高,但因兒時飽讀文學作品,語言能力極強。婚姻不美滿,以致努力工作只能餬口,無法繼續進修。 一次例行幹部會議中,陳信言請與會者提出彼此的優點。當大家輪流述說秘書的長處時,她竟號啕大哭。原來自與丈夫離異二十年來,從未聽到任何人的肯定,從不知道自己有什麼好處。今天這番讚許讓她深受感動。 陳信言也有需要辭退員工的時候。過去他給個指令便罷,後來覺得這麼做對員工沒有愛心,也沒有任何益處。於是學習在請員工離職時,先點明他的長處和需要改進的地方,建議何種環境最適合他發展。以致有員工離開時還向他致意:「謝謝你這麼認識我,這麼愛我。」 信守聖經原則 陳信言憶起多年前在公司率領團隊進行一項科技創新的專案,與一家跨國企業合作。投注可觀的時間、心力、資源後,仍然無法達到預期的成果。兩家公司損失極重,大量裁員。追究責任時,卻互相推諉。原是合作夥伴的另一家公司主管,在陳信言的上司面前貶損他,說他的語言能力不好,讓人聽不懂所說的話,專業能力也不夠。 得知此事後,正在出差途中的陳信言極感挫折和委屈,覺得連航空公司劃位的服務員,以及機場速食店的小姐,似乎都有意輕視他。坐在熙熙攘攘的候機室,陳信言泫然欲泣,宛若周遭的人事物,皆與他為敵。為公司打拼所換來的,竟是否定與歧視,自己如此盡心盡力,值得嗎? 他打電話回家向妻子傾訴,當時才五、六歲的兒子在一旁竟然冒出一句:「爹地,這說不定是上帝要給你的一個考驗。」 當下他禱告,要上帝證實祂是真實的,求上帝讓他在下一班飛機坐在一位友善的美國人旁邊。上了飛機,鼓起勇氣與鄰座的青年打招呼。談話中發現對方是基督徒,正在神學院念書,曾赴上海修習中文兩年,正在等候上帝給他清楚的指引,看是否到中國宣教。陳信言驚喜地告訴他那天發生的一切和自己的禱告後,兩人都領悟到,對方就是上帝給的答覆。 此一事件深刻影響陳信言,使他確認了上帝的信實,而此後職場與家庭生活中的類似經歷,更讓他堅決地在職場與家庭都持守聖經原則。 定位職場愛家人 以這個原則為出發點,承認家庭和工作都是上帝所託付,如何平衡管理需要依照上帝的心意。並非只求實現自己的職場願景,也不再看工作只為糊口。 陳信言提起華理克牧師(Rick Warren)所著《標竿人生》(The Purpose Driven Life)對他的影響。書中所述每個人由五種元素組成:天賦、心思、能力、個性、經驗。而成品即是上帝量身訂做、獨一無二的個人。因此要承擔家庭與職場的責任之前,先要認識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才能在不同崗位發揮所長。選擇行業與擇偶類同,都需要先了解自己,才知道什麼樣的職位或對象最合適。 真愛家庭協會出版的《高EQ驚人的影響力》有聲教材,對職場人建立好的人際關係有極大幫助。陳信言也期待能製作針對職場生活的教材,協助讀者們找到自己的長才與定位。 如同拼圖時每一片都要放對位置,我們也需要找到自己的定位。無論在家或在職場,所做的都是完整圖案的一部分,知道並相信獨特的自己在上帝眼中無可或缺,所做的才有意義。 陳信言深信,忠心、良善、僕人心態,是每個職場愛家人的定位。 受訪者陳信言博士自2013年1月起,擔任本會「職場與家庭事工」負責人,樂意幫助各教會舉辦相關培訓及發展相關事工,歡迎電郵本會洽詢。本文為他應邀於今年6月9日本會十二週年感恩募款餐會上,發表主題短講之部分精彩內容。 |
|||||||||||||||||||||||||||||||||||||||||||||||||||||
歡迎上「真愛家庭論壇」發表您的感言。 Copyright © 2001-2013 Family Keepers,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