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家庭雜誌 第77期 (2014年06)
主題企劃
話題篇
  省思籌謀,起而行動
實例篇
  那些年,我們做對了什麼?
資訊篇
  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
 
真愛分享
健康家庭導友
  真愛家庭運動獻新章
真愛故事館
  奇蹟,在雙福臨門時
職場愛家人
  福杯滿溢
郭老師劉老師信箱
  媽咪,我是從哪裡來的?
伴親人最後一程
  五字遺言
真愛EQ坊
  什麼事快不得?
真愛交流道
  如何取得最新網上雜誌
一笑抵萬金
  還剩下啥?
團隊添新血
  簡春安博士出任真愛學院院長

序曲:嬰兒潮大軍邁向退休大關!
(陳信言博士)

嬰兒潮世代改變世界
        所謂嬰兒潮世代(Baby Boomers)是人類歷史中極特殊,且影響重大的一個世代。二次大戰後數以百萬計的戰士從歐亞各戰場返鄉後,很多嬰兒出生,故稱之為嬰兒潮。此一人口急遽增加的趨勢自1946年一直持續到1964年。

        全球嬰兒潮人數多達數億,單是美國就有大約七千五百萬人。臺灣則有六百萬人。這群人推動當代社會、經濟、市場、教育的蓬勃發展。例如在五O年代,因為嬰幼兒人數遽增,刺激玩具生產和嬰兒紙尿布的發明,還有嬰兒食品等工業的長足進步。

        在六O和七O年代,又因嬰兒實在太多,促使避孕藥問世。同時孩童數目增加,學校和老師的需要量及食衣住行等各方面需求也增加,使得科技、製造業突飛猛進。休閒娛樂產品及產業如收音機、電視機、迪斯可舞廳、大型遊樂公園如迪斯尼世界等也應運而生。到了八O年代,嬰兒潮世代開始升上大學、進入職場,由於經濟條件較好,他們住好房子,開好車子,各行各業都很興盛,造成人類歷史中少有的經濟榮景。

        進入九O年代,這群人掌握了全球50%的財富,開始買休旅車四出旅遊。他們大量消費奢侈品,造成全球經濟版塊的大變動,電腦科技的躍進更是受此消費力量的推動。當然,很不幸地,也就是因這群人思想自由開放,使離婚率飆高到50%。

        今天,此一對人類歷史帶來深遠影響的族群,就要進入他們的下一個人生階段了!

當「嬰兒」即將變成「老人」
        嬰兒潮世代中最年長者已於2011年開始進入六十五歲,到2020年,就會有一半達到六十五歲。這個獨特的中壯年族群,在不久的將來都要面對退休及走向金色年華的挑戰。

        唐代文學家韓愈,才人過中年,便形容自己「視茫茫、髮蒼蒼、齒牙動搖」,如今在嬰兒潮世代中好像看不見這樣的人—視茫茫?雷射矯正!髮蒼蒼?染髮!齒牙動搖?植牙!隨著這群人年事漸長,染髮、植髮、植牙、視力矯正、健美瘦身、旅遊休閒、保健產品、抗三高的藥品等等相應的企業也紅紅火火。這些人懷舊,於是老歌手舉辦的演唱會也紛紛出籠。

        這樣的需求把過去以製造業為基礎的經濟型態,轉向以服務業為主,從追求買大房子、好車子轉為追求好經驗,由「用生命換金錢」轉而「用金錢換生命」。

        這群人中許多搬出大房子,換成小房子,甚至尋找休閒養生住宅。上一代美國老年人的形象是坐在門廊的搖椅上與朋友玩賓果,這一代中壯年人卻不一樣,他們要退而不休、要繼續工作。上一代人的觀念是退休後搬到氣候溫暖的地方,如佛羅里達州頤養天年,現在人們卻希望和兒女在一起,也因此產生在地安養的觀念。因為觀念轉變,消費型態轉變,也帶動不同的商機。

        他們也面臨一些人生的挑戰,例如有人稱這一代為「奉養父母的最後一代,也是被子女棄養的第一代」。這是一個「三明治世代」,父母年齡已經很大,他們需要決定父母的長期照護方式。他們的兒女數目相對而言比上一輩少,兒女想法也獨立。另一個大挑戰就是退休。當一個社會同時有這麼多人退休,國家的社會福利制度是否足夠支撐,這成為一大隱憂。同時,有這麼多人要從大房子換成小房子,這麼多人退而不休,對房地產市場和就業市場也會帶來影響。

瞻望金色年華:未雨綢繆
(葛原隆醫師)

        大批戰後嬰兒潮人士進入退休階段,這不單是統計數字與社會現象,也是我們每個人無法避免、必須親自經歷的過程。從高速緊張的生活型態,一下子轉為緩慢的生活步調,心理學家指出,這對我們的身心靈而言是僅次於喪偶的衝擊。而當面對必然的變化和衝擊時,事先能否做好周全的準備,為此後是否可享受人生、發光發熱的緊要關鍵。

有備則無患
        我在六十二歲那年,一次例行的胸腔X光檢查後,醫師發現異常。進一步檢查後,看見右肺葉有一個三到四公分的陰影,看起來不是甚麼好東西。之後又做了系列檢查,「確認」是肺癌,甚至已擴散至大血管旁的淋巴。

        動手術切除肺中葉後,病理科醫師卻無法在切除的肺葉裡找到癌細胞。我好像已被判了死刑,然後突然出現一線生機,被無罪釋放。經過這次面對生死的經驗,我開始嚴肅地思考人生的意義。我回想,在求學時期拼命讀書,醫學院畢業執業以來,也是一直拼命追求成功。然而什麼才是有永恒價值的?經過了兩年心理上的準備,我從容退休。

        俗語說:「有理財就不窮,有計畫就不亂,有準備就不忙。」即將踏入金色年華的中壯年族群,也必須要有周全的準備。

        那麼應該為退休採取甚麼準備行動呢?

        首先是身體上的準備。若是健康情況良好,就要繼續保持,不要讓健康一下子走下坡。若健康情形不是很理想,就要在退休前改善。有血壓或血糖的問題,要及早藉由運動和飲食來控制,並在必要時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若有慢性病或一些無法逆轉的疾病,要盡力延緩其惡化。即使是癌症,只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有很大機會能得痊癒。

        其次是心理上的預備。進入金色年華時,要從忙碌緊張的生活,減緩步調,需要很好的心理準備。建議先培養愛好和興趣,在壓力減輕的退休生活中,增加身體運動和公益慈善活動。只要退休前做好準備,退休後仍能活得精彩、有意義。

        退休後收入減少、角色改變,受重視的程度大不如前。若沒有事先的認知與調適,可能會造成心理傷害。很多人退休前「車如流水馬如龍」,退休後則「門前冷落車馬稀」。從繁忙的生活一下子轉換至單純的生活,一定要有心理準備。否則退休後成天賴在沙發上看電視,不僅心理孤單,健康也漸漸退步,對老化越來越恐懼。

        我認識一位婦產科醫師,退休前忙碌不已,退休後每天到全天候開放的健身房運動,好像把上班的地點從診所轉到健身房似的。這樣一來身體健康了,也有事情做。

        對曾任高階主管級的專業人士,以及經濟較富裕的人來說,退休後會遇到較大的挑戰。因為退休前後的生活會有更大的轉變,因此也需要更周全的心理準備。

過來人的叮嚀
1. 不要讓自己閒下來。
        不用腦力成天發呆,要小心老年失智。要盡量找事情做,每天安排運動、讀書,參加社區大學或成人學校的課程,學習繪畫、攝影、外語等等。

2. 生活不要一成不變。
        每天早上運動、中午午休、下午查查電郵,這樣的安排是不錯,但若每天如此,很快會覺得索然無味而難以為繼。不如偶爾安排與同學或老友相聚,因為大家價值觀相近,有類似的人生體驗,所以能有許多相同的話題。若能參加教會查經及主日崇拜,都是很好的活動。除了週末出遊,也可一年安排一兩次較長的旅遊,到不同的地方走走看看。

3. 信仰的追求與進深。
        退休以後,可以把時間和精力放在愛上帝和服事上帝。透過服事幫助更多的人,對別人有恩慈、有貢獻,自己得到喜樂與滿足。

        *以下篇章,將幫助我們在瞻望金色年華時,如何未雨綢繆,如何從六個面向來事先了解、從而事先預備。

瞻望金色年華:養生/醫療
(葛原隆醫師)

疾病壓縮論
        何謂保健?就是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美國史丹佛大學一位醫師提出「疾病壓縮論」的觀念。他指出,若能把重大疾病發生的年齡,延後到人生的最後階段,並壓縮疾病過程的時間,會減少許多痛苦和醫療費用。根據美國新英格蘭百歲人瑞俱樂部統計,許多百歲人瑞在人生最後階段,從生病到死亡,時間在一個月以內,有些人甚至是幾個星期。

        我的岳父吳震春醫師,向來健康狀況良好,在去世前一個月才發現患了末期癌症。身為醫師,他很清楚化療對身體的傷害,因此拒絕接受任何積極治療。癌症要發展至末期,絕非三兩個月,可以推測他的癌症可能早在十年前就已開始。但由於身體素來健康,雖患了肝膽管的癌症,肝功能仍然不錯。直到過世前,生活品質都還很好,總共只在我家中接受了三個星期的安寧照顧。

        另一個例子是美國佛羅里達州的一位馬拉松選手,一次患了嚴重的呼吸道感染,引發肺炎。因為感染相當嚴重,以致呼吸困難,甚至需要插管。插管效果不彰,最後用了人工呼吸器。一般使用人工呼吸器到十八天以上,存活率就大大減低。然而這位馬拉松選手在用了三十天呼吸器之後,竟然康復了。主要原因是他的身體狀況很好,有足夠的修復能力。

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
        大部分人從二十歲到三十歲間,各種健康指數便開始下降,包括肌肉的耐力、體力,和肺活量等等。縱使如此,我們還是能藉由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盡量減緩下降的趨勢。

        良好的健康習慣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就是牙齒保健。

        南加州大學曾進行一項對雙胞胎的研究,基因相同的雙胞胎,兩人中一個注重保護牙齒健康,另一個卻忽略口腔保健。後者發生心臟病、中風和老年失智的比率,要比前者高出兩三倍。

        為甚麼牙齒對身體健康這麼重要?因為牙齒離腦部很近,一旦牙齒有了慢性發炎,很快會進入血液中,再透過心臟傳送到腦部。因此養成食後以牙線剔牙和刷牙的習慣,好好照護牙齒,對身體健康大有助益。

        肺活量也很重要,因為氧氣從肺進來,所以需要常到戶外有新鮮空氣的地方做深呼吸。還有排泄功能要正常。吃進去的東西,在未消化、吸收、排泄之前,這些留在大腸裡的東西含有許多有毒物質,在體內留得越久,對大腸刺激就越久,容易造成大腸的憩室,導致發炎,嚴重的話還會破裂。有毒物質在大腸裡,最終導致大腸癌。有毒物質被吸收,增加肝臟的負荷。排便正常也不至有痔瘡、高血壓、膽結石、腎結石,膽固醇也會下降。

        排便與運動量有密切關係,運動會帶動腸蠕動。西醫通常都建議手術後第二天便下牀走動,好加速排氣。年齡增加,運動量減少,纖維攝取量也減少。所以不妨改食糙米,好增加纖維攝取量。美國太空人約翰‧格倫(John Glenn)四十歲時第一次上太空。當他七十七歲再次上太空時,多帶了一樣東西,就是纖維素(Metamucil),好幫助排便。這在日本被稱為「大腸清潔劑」,可促進腸子蠕動。

預防、治療老年疾病
        老年人常發生的疾病有憂鬱症、失智症,與癌症。目前對這三種疾病的預防及治療資訊相當豐富,無論是中壯年族群或已進入金色年華的長者,都應該多涉獵這方面的知識,在平日生活中便著眼保健預防。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憂鬱症平均發病年齡是四十歲,然而高齡人口盛行率高達25%,而臺灣甚至有72.1%的老人顯示老年憂鬱症症狀。六十歲以上患阿茲海默症(即老人失智症)的約有1%,到了八十歲,患病人口增加至近20%。雖然這些疾病與年齡有極大關係,但仍有許多方式可以減少患病機會,或延緩發病時間。

        目前癌症醫療已有長足進步,初期癌症接受正確治療後,90%以上的病人有痊癒的機會。加上防患於未然的檢測項目日益增多,已能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良效。

事先簽署臨終醫療指示
        「善終」已成為醫療觀念中一大主流。臺灣前衛生署長葉金川曾囑託孩子,若有一天他沒有醒過來,不要串通醫師凌遲他。他想要活得精彩,走得帥氣,不想臨終時還要切氣管、插胃管、尿管,走得牽牽絆絆。他認為多維持幾天的生命也無法增加生命的色彩,什麼升血壓器、洗腎機、人工呼吸器⋯⋯,這些維生機器都不要用。對已近生命終站的人來說,這些都是無意義的治療。臺灣陽明大學附屬醫院加護病房的一位醫師曾表示,醫療的本質在行善,而非傷害。能讓病人在生命末期善終,是醫師所能給予的最大禮物和承諾。很多人在長輩病危時送到醫院,要醫師盡力搶救,腦死後再靠機器維生,這樣活著還有甚麼意思,有甚麼尊嚴?

        一位老校長因無法呼吸送醫急救,即使插管仍舊腦死,靠呼吸器苟延殘喘,家人的探望也漸漸減少。醫師對他的兒子說,老人家這樣活著很辛苦。兒子竟然回答,父親每月的退休金在扣除醫療花費後,還是一筆不少的錢,躺在那裡的父親比他這為生活到處奔波的中年兒子「賺」得更多,因此還是划算!人活到這步田地,還談得上甚麼生命尊嚴、生活品質?

        目前在臺灣已開始倡導不做非必要的急救,不做無效的急救,也宣導中止急救自願書的意義,美國許多家庭科醫師也會主動詢問病人是否已備妥中止急救文件。世事難料,中壯年人不妨早早準備好,無論何時面臨上述關頭,皆可讓家屬和急救醫師清楚明白自己的心願,而不需要在情緒與責任的重大壓力下,做出違背本人意願的醫療處治。

瞻望金色年華:興趣/休閒
(顏宏惠老師)

先決定態度
        人生可用兩句成語來形容─「不了了之」,和「不虛此行」。在探討休閒與興趣前,需要先看看自己目前的景況是哪一種,並找出從「不了了之」到「不虛此行」的途徑。

        以登山健行來比喻。登山健行,必定包括上山和下山的路程,人生亦然。上山的路為成家立業,從求學、就業,追求身分、地位,到進入婚姻後養兒育女,這是人生的第一階段。上山時通常臉朝下,注意路面的岐嶇不平,避免失腳滑跌。

        爬了一段路,欣賞了美麗的風景,也覺得累了,便開始往回走。回程時心情放鬆,就會抬頭環顧四周。此時雖是往下走,但從生命的角度來看,身體挺直,頭也抬高,眼界更寬闊。

        有些人一路上山,就迷路或墜崖,不了了之;有人上山後還能慢慢下山,不虛此行。關鍵就在知道何時該下山,而不是不斷往前衝。

        我有位好朋友,常在教會崇拜結束後一起聊聊,他也常送我果樹苗。但在三個月內,從生病、住院、開刀到過世,才享年六十四歲。還有一對朋友很早退休了,因自己買保險,費用可觀,夫妻倆相約,在拿到美國政府老人醫療保險(俗稱紅藍卡)時,才用省下的醫療保險費去旅行。沒想到紅藍卡尚未拿到,太太就生病過世,相偕出遊的夢想也成泡影。

        若是心智和性格能早些成熟,就會想要提早下山。要讓心智和性格早些成熟,不妨自己創業,或擔任主管。從創業中可以學習到,一個人不僅要有能力,還要有韌性,因為在磨難中可以學會很多不在其位學不會的品格。一旦成為老闆或主管,擔負起照顧下屬的責任,這樣的壓力會鍛鍊心智成熟。可喜的是,嬰兒潮世代的中壯年人,很多都已有這樣的人生經驗,因此也就不怕選擇退場、樂於享受另一種型態的生活。

        中壯年人準備進入金色年華,還需要養成獨立生活的能力。有些男人大半輩子依賴妻子打理一切,一旦喪偶,就潦倒不堪,身心健康一路走下坡。因此要操練生活技能,包括煮飯、洗衣、整理房子等等。當心智成熟,並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就能比較順利地從上山的衝刺心態,轉變成下山的休閒心態。


觀念與型態
        休閒與興趣有兩個觀念,一是中國國畫的留白,一是西方油畫的熱鬧繽紛。進入金色年華時,不要再把生活安排得那麼熱鬧,要像國畫中的留白,空出沉思和回憶的空間,好準備改進。英文中的放慢腳步─slow down,就是形容下山的情景。往下走的過程中,省思上山過程中的經歷,也欣賞曾經錯失的風光。

        休閒和興趣大致可分兩種類型。第一是被動享受式的休閒,如參加坊間旅行團、做按摩等,都是接受服務。但是被動的享受久了就感到無趣。第二是主動參與式的休閒和興趣,可以服務、幫助別人。例如真愛全人深度旅遊及真愛的許多事工。如何進入主動式呢?要先尋找意義、激發熱情和蓄積動力,好真正享受「助人為快樂之本」。

瞻望金色年華:理財
(陳信言博士)

理財三W
        我剛認識內人,尚未結婚時,她的祖母就過世了,老人家當時掌握祖父留下的龐大遺產。過世前,九十多歲的祖母記憶力已衰退,所以到底借錢給誰了都不知道,兒女也不知道這些財產到底存放何處,常在床底下、枕頭下找到大筆現金。

        進入金色年華時,都會希望有老伴、老友,也要有老本,就是在財務上有足夠的準備。理財涵括三方面。第一是Who(誰來理):由自己處理?委託專人?或交給兒女來管理?第二是How(如何理);該投資甚麼?有多少錢才夠?投資風險與報酬率的考量如何?第三是What(理什麼):評估自己在財務上已準備了什麼,好進入金色年華?

        先談誰來管理。無論是自己,或找理財專家,或交給兒女,自己仍要有充分的知識。尤其是有些太太覺得現在有丈夫管,兒子長大以後由兒子管,一旦情勢發展不如預期,不免就手忙腳亂。其實我們都要清楚自家的收支是否平衡,儲蓄放在哪些帳戶。這些都不難懂,卻是必要的知識,只要有心學,經過解說就能明白。

        另外要注意的是不要貪心。如果有人透露一個沒有別人知道,可賺取暴利的機會,邀請你趕快把握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時,千萬不要一頭栽進去。因為在你得到這個資訊前,至少有三千到五千人已經知道,這消息已來得太遲了。若是透過朋友的親戚的朋友得到的內線新聞、獨家消息,那更是危險。在這網路世代,所有的消息都透明化,不會有甚麼隱密不為人知的生財之道。

        也不要太早把財產分給兒女,一般人的觀念是:既然是祖產,就該分給兒女。殊不知這反倒引起許多問題。若一定要將財產交由兒女管理,也需要設立完善的信託。雖有俗語說:「富不過三代」,其實歐美許多家族,財富代代相承,是因為有很好的理財系統與規劃,這是可以事先準備好的。

        那麼該把錢放在哪裡?許多華人從小的觀念就是把錢存在銀行賺利息。現在時代不同了,可以投資股票或基金,也可投資房地產或金子。投資管道太多了,但各有利益,也各有風險。有人認為退休後,投資最好分散。但從近幾年全球經濟的變動來看,無論如何分散,還是有風險,還是會受打擊,因此最好找專家評估,根據自己財力情況在「穩定」和「風險」中求取平衡。

        至於需要先準備多少錢來進入退休,這和壽數有關,也和生活型態有關。與兒女同住,或是搬進養生住宅,不同的方式會有不同的需要。當然也有基本的規劃可供參考,如預期的生活費用和估測的壽數。

        若財力足夠,不妨考慮設立慈善基金,支持有意義的機構和事工,這也是處理財務的另一種境界。

平時預備,以防萬一
        幾年前住家後方野火焚山,我開車過去看,烈火熊熊相當壯觀,直到警察催我離開。沒想到回到家就收到疏散令,要我們五分鐘內離家避難。我和太太倆在家裡走來走去,不知道要帶些甚麼,最後拿了幾張照片上車,出了門才看見火勢已逼近。想想辛苦大半輩子購置的房子,轉眼間就要付之一炬,這一離開,再回來時不知房子還在不在。隔天早上打電話回家,居然電話留言的功能還在,表示房子可能也還在,真是喜出望外。

        這次的經驗讓我體會到,平時預備好有多麼重要!你是否已把財務相關資料整理成冊,包括銀行帳號、保險資料、社會安全號碼等等,緊急時刻能拿了就走?也要交待親人這些資料收存在何處,萬一你無法親自拿取資料時,他們就可代為處理。

瞻望金色年華:居住
(吳瑩瑛老師)

在地安養,尊嚴終老
        對於準備進入或已經進入金色年華的人,可以考慮在地安養,就是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和環境,度過人生的最後階段。

        在地安養最大的優點,是社會資源充足,且環境熟悉,不需要花費精神體力重新適應。因為在居住地多年,不僅和鄰居熟識,能閒話家常,連郵差都會關心家人近況,非常親切。數十載累積的家庭回憶,更是美好的資產,在年齡漸長時可回顧省思。所看的醫師、所用的醫院,已建立病歷,醫療處治資料方便取得。這些資源能讓老年人過著規律、獨立、有尊嚴,並悠然自在的生活。

        並非每一個家庭都適合在地安養,要視家庭結構、經濟能力、健康狀況而定。在進入金色年華之前,可與子女開家庭會議達成共識,尊重彼此的意願,決定最佳安養方式。

備足居家配備
1. 充足的社會資源提供支持。

2. 近住家的醫療體系和熟悉的醫護人員。

3. 對老年人的住宅進行家居安全評估並採取必要的措施,其中最基本的如下:

        ◆ 提供不良於行和使用助行器或輪椅的老人無障礙的居住空間。

        ◆ 住家能否讓老人維持日常的個人衛生習慣。

        ◆ 浴室是否有足夠的安全設備?如提高的廁所座位、沖澡間的座椅和安全槓、牀邊室內便器等等。

        ◆ 可供老年人維持有尊嚴、高品質生活的工具,例如老年人專用的大字鍵電話機、緊急時能和兒女或外界聯絡的各種設備;有視訊功能之通訊裝備,以便老人和兒孫面對面共享天倫。

        ◆ 室外供輪椅專用的斜坡道,昇高、降低平台;室內使用硬木板以利行動不便的老人自由走動;避免使用小塊地毯(area rug),以降低意外發生之機率。

善用新科技
        許多新的高科技的產品已不斷上市,有效提昇老人的生活品質,例如:

1. 以搖控器控制冷暖器、燈光與各類電器用品。

2. 以身體移動感應器控制電源和開關。

3. 裝置室內錄影鏡頭,以便兒女監視老人的安全。

4. 電子血壓計、測血糖器、溫度計,和有心臟病長者的心臟監視器等生命跡象記錄,必要時得以連線直接送到住家附近的醫療機構。

5. 裝置任天堂、Wii等電視遊戲軟體,以幫助行動不便不能到戶外運動的老人在自已家中打保齡球、網球、高爾夫球,玩呼拉圈、慢跑等,以增加生活的樂趣。除此之外,當成年兒女或孫輩們探望老人時,可以教導他們更多的遊戲和新的知識,並和長輩有更多互動,促進彼此情感。

6. 目前已有許多安養機構以機器人幫助照顧者移動病人,並由機器人參與分發藥物等較機械化的照護工作。相信機器人入駐家居環境,幫助長者,已是指日可待。

瞻望金色年華:人際關係
(吳瑩瑛老師)

        培養良好人際關係是我們一生中要不斷修練的重要功課。人際關係,包括親情、友情、愛情等,顯然是退休生活中個人是否能頤養天年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必須花時間,以真誠持續經營,就算是親如夫妻、親子,也要隨時以愛心不斷灌溉。

        有調查顯示,90%的中壯年子女與父母的關係不融洽。越來越多兒女探望父母時,就是吃頓飯而已。網路上流傳一張照片,就是一位臺灣中年兒子以長背巾懷抱老母就醫,好似當年母親懷搋幼兒的光景。子女人過中年、父母進入老年後,往往角色對調。成年兒女有時會表現些許不耐煩和怒氣,大多是因為我們忘記老年人的無奈。因此在照顧父母時,要先想清楚自己的角色為何,不再期待父母如從前能自理一切。而且別忘了,我們在做,下一代在看喔!

        中壯年人對成年的兒女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更不要常把「想當年」掛在口中。尊重兒女們的意見和決定,見面時少抱怨,給孩子們一個自主「花錢」與「花時間」的寬鬆環境。經濟能力許可之下對兒女們多點付出,享受和諧與快樂的關係是要投資的。另外,夫妻要存有「無條件在體力上和金錢上對兒女付出」的共識,就當是為社會當志工。

        我們在不完滿的原生家庭成長,甚至帶著傷害進入另一個家庭。在原生家庭的成長過程中,兄弟姊妹都會歷經重大的情緒起伏,當我們離家建立新家庭後,這些感覺仍然如影隨形。眼看著父母變老、生病、離世,是人生中最難面對的事情之一,不可避免地,將會影響兄弟姊妹之間日後相處的方式,手足之間的爭執往往是悲劇的開始。親情是上帝所賜,一定要珍惜,父母方能含笑安息。

        良好的人際關係在年輕時就得努力經營,若等到退休後再建立社交網就會力不從心,備增挫折。在社會上要建立一定的人際關係,除了個性之外,必須有一定的「觸媒」,如工作關係、興趣、信仰上的交集,故有「以文會友」、「以球會友」、「以音樂會友」、「靈裡相交」的說法。退休之前所儲蓄的友誼,才是一個人擁有快樂金色年華雄厚的資本。

瞻望金色年華:信仰
(蘇文安牧師)

靈命至關鍵
        信仰是瞻望金色年華的基礎。許多過來人如此見證:當他們的屬靈生命持續成長,心理就維持健康,而心理健康更進一步正面影響生理健康。

        信仰也和其他方面一般,需要歲月中認真地操練與累積。進入晚年,許多外在的資源逐漸薄弱,經歷著一連串頭銜、財富、體力等的「失落」,更需要內在資源的豐盛、飽滿,方能活出喜樂與尊嚴。

        從閱讀和觀察中,我將這許多的「失落」歸納為「三串鑰匙」。頭一串是交出的辦公室鑰匙,開始過退休的生活;第二串是交出的汽車鑰匙,不能再自由行動了;第三串便是交出的房子或房間鑰匙,因為失去自理的能力,生活起居需由專人照顧。

        這一連串的失落,大病小病的折磨,直到最後面臨生死大關,都需要信仰的能量與動力,帶領我們這艘生命船,闖過一關又一關。

信仰要操練
        以下五點可幫助我們操練信仰,使靈命不斷增長。

1. 每天靈修:建立與神個別且親密的關係。把聖經讀到生命裡,在生活中活出神的原則,體驗神的大能。把神寫下的話,變成針對我們的處境與需要所說的話。

2. 省思人生:以信仰的標準省思過去的人生,並對省思的結果採取實際行動,行所當行。例如是否該做饒恕的功課、退讓的功課;人生中是否有缺憾需要彌補,是否受傷害或造成傷害需要醫治;是否需要悔改。有人說悔而不改,就像在一艘破船上,拼命向外舀水,卻不去補船身的破洞。到頭來充滿罪疚感,覺得人生沒有完滿的結局。所以悔改也是在瞻望金色年華時很重要的一部分。

3. 信仰群體:在人際關係中,我們需要的不只是酒肉朋友,不只是麻將搭子,不只是旅遊夥伴,而是真正能在靈命上彼此激勵、一起事奉、操練品格的人。有人甚至感歎,信仰靈友間的關係,要比同胞手足還親。因為他們能彼此代禱,分享真正的需要、真正的恐懼。

4. 傳承信仰:明白傳承信仰勝於傳承財富。我們的價值觀、因信仰流露無私的愛、超越苦難的信心⋯⋯,都將成為兒女及周遭親友的最大資產,且能代代相傳、永不貶值。可以藉由錄音、錄影、書寫,留下記錄。並可整理成相簿、做注記。趁著心智仍清楚,自己動手整理,且越精簡越好,才有可能傳給下一代。千萬不要期待子女幫我們整理,否則最後極有可能被當作垃圾清理掉。

5. 生命教育:就是所謂的生死學。目前無論在臺在美,都可以找到許多相關書籍和課程。這門功課就是要看清楚生與死,好讓我們能坦然面對人生的終局,也包括如何面對親友離世。

信仰成為推動力
        我有位親人今年正好滿九十歲。她目前獨自住在老人公寓,頭腦清楚,非常有活力;每天梳妝打扮,從帽子到鞋子的搭配,一一都有講究。慣常搭公車參加各式教會及社區活動,有時一天連趕兩三場。她是美國南加州臺灣人長輩圈子中出名的積極、樂觀典範。

        如此長壽的副作用,就是看著親友一個個離去,甚至包括自己的晚輩。她的一雙女兒,一個在廿幾歲時去世,另一個在四十幾歲過世。二媳婦在十幾年前離世。2007年她八十三歲時,所敬愛的一對親族長輩,相繼過世。同一年她的大弟過世,老伴也在同年過世。她再樂觀再積極,也承受不住了。於是陷入沮喪,胸口老像是壓著一塊大石頭。

        那年感恩節、聖誕節期間,不斷聽到要凡事謝恩、要常常喜樂的信息。她向上帝呼求:「主啊!我怎麼喜樂得起來?」在靈修時,忽然一句話浮現心頭:「靠耶和華而得的喜樂,是你們的力量。」(尼希米記8:10)她反覆唸誦這節經文,突然一股暖流從頭頂澆灌而下,浸浴全身,心頭巨石頓時轟然掉落。

        她想通了。世上的離別都是短暫的離別,從主的眼光看來只像一分一秒這麼短,很快她就會與這些至親在天上相見。至於在世上餘下的日子,不喜樂也要過,喜樂也要過,選擇權在她手中。

        是的,信仰不僅讓我們活得快樂,更是一股力量,推動我們前進,度過很多失喪,很多病痛,很多難關,直到躍過生死大關,進入永恆。信仰是我們在瞻望金色年華時最基本,亦是最重要的一門功課。

本文整理自國際真愛家庭協會2014年1月8日於洛杉磯核桃市會館舉行的「瞻望金色年華」系列座談第一場(接下來七次座談時間及主題,請詳閱本會網站。有興趣的讀者,歡迎上本會網站,聆賞當日及其他已舉辦場次之完整內容)


   
歡迎上「真愛家庭論壇」發表您的感言。
Copyright © 2001-2014 Family Keeper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