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媽變真媽
貴刊79期主題企劃「後媽變真媽」,與78期的「超越血緣的親情」可說是相得益彰、彼此輝映。
兩者皆是因做了意志上的抉擇與委身,而與原本毫無血緣關係的孩子成為一家人,我個人認為,這比血緣的父母更需要面對諸多親情和教養的挑戰。
兩者不同處在於「收養」通常是夫妻一同決定,且生父生母通常不會出現;「後媽」則常出於「愛屋及烏」,嫁給心愛的男人,同時「概括承受」其子女,牽涉到先生的前妻(或亡妻),孩子的生母(或亡母),再加上先前的姻親,情況更為複雜、挑戰極為鉅大。
我衷心佩服「實例篇」中的珮玲女士,更要向她睿智的夫婿立民先生致以最高的敬意。我當後媽已二十年,深知其中的難處,是的,若不信靠上帝,要走下去實在太不容易了!(美國‧亞特蘭大‧王露西)
苦苦掙扎為哪樁?
李懷恩老師在上期貴刊〈選擇去愛〉一文中,道盡了在「忍受多於享受」的婚姻中,許許多多姊妹們的無奈悲歎─為什麼總是我一個人拼命在上課、在找輔導?為什麼老公數十年如一日,依然故我?為什麼婚姻中似乎只有掙扎、忍耐、無趣的循環,看不見出路?
「 把 配 偶 當 『 神 』 來期 待 , 註 定 帶 出 失 望 與 苦毒⋯⋯,婚姻的難處、失望,正是促使我們轉向上帝、喚起 我 們 更 親 近 主 耶 穌 的 渴望。⋯⋯把婚姻生活當做是上帝對我們生命的試煉,方有可能在婚姻之夢幻滅時,仍然看到希望!」字字句句,直擊我心。上帝啊,我信,但我信不足,求祢幫助!(臺灣‧嘉義‧芳芳)
Family Time ,有可能嗎?
「家庭祭壇」、「家庭禮拜」⋯⋯等名詞,聽起來頗為嚴重,在我自己和許多家庭的經驗中,都是屢試屢敗,至終難以為繼。

貴 刊 7 9 期 廖 肇 蓉 老 師 提 出 的 「 家 庭 時 間 」(Family Time),給人的感受就輕鬆容易多了。她不只分享了理念,還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至盼廖老師能繼續分享,讓我們更加有跡可循。(紐西蘭‧奧克蘭‧王彩娟)
*編按:廖老師已應本刊之請,將陸續推出系列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