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家庭雜誌 第93期 (2017年02月) | ||||||||||||||||||||||||||||||||||||||||||||||||||||||
|
若果你已經九十六歲,親生父母在你襁褓中便離異,婚後又膝下猶虛,無兒無女,還要照顧失智的婆婆,到六十六歲老伴便離你而去,你會怎樣看三十年來的寡居生活? 這就是日本作家吉澤久子一路走來的經歷。她這樣總結她的獨居觀:與其擔心寂寞終老,不如享受快活的第二人生! 她在《人生,到最後都是一個人》一書中分享,雖然是專業作家,不過身為傳統女性,每事必以家人為優先,幾乎不曾為自己做過任何一件事。 在送走丈夫後,她赫然發覺原來一個人生活並不是想像中的孤清,反而享受著前所未有的自由:人生中首次,衣食住行可隨心所欲而行,又不須再拘泥於親族間的繁文縟節, 真正圓了傳統持家女性的自由夢。 社會上現時有不少資訊幫助長者迎向生活的終章,但大部分都是硬體配套,例如護理的選擇、遺囑的設計等。然而,幫助老年人面向人生下坡路的心靈準備,卻相對缺乏 。 一個人生活的長者必須釐清「寂寞」與「獨處」之別,明白獨居並非等同孤單。許多感到孤獨的老人,通常是先從無法忍受獨處開始。若能習慣偶爾脫伴生活,提早培養獨遊獨享的樂趣,將來便更有耐力迎向獨居的生活。 如正向心理學家所言,快樂不能依靠外在的環境因素,因為這些際遇都不在我們控制之下。一個人要快樂,是一種態度選擇,在可以自主的範圍下去做令自己感到快慰的事;而面對不能改變的遭遇,則宜學習從另一角度感恩。 一般人皆懼怕老之將至,只會徒然嗟歎或逃避,作者反而能勇敢地接受老化的身體機能,並盡心力去維持或珍惜仍有的體能狀態 。 當作者年紀越大,親人和昔日的朋友相繼離世後,永離死別的哀傷固然一時難以輕易克服,但對每天俯拾 皆 是 的 「 小 確 幸 」(小如陽臺上綻放的鮮花),懷著感恩的心,將眼前的一方一物視為快活的見證,累積起來卻成為她面對人生所失的巨大能量。 作者並堅持進入暮年後反而要比年輕人更進取、自重。一個人居住時是需要以無比鞭策力去過規律生活的,且要注重個人儀容。故此她雖然已年過九旬,仍定期到美容院梳理頭髮,家居也必穿戴整齊,堅守著令人敬重的自律。 放下長者的拘謹,以平輩的語氣和後輩暢談,令她成為亡妹兒女們之親情支柱、家族的承傳軸心,讓下一代樂享親情,雖無親生子女又有何憾? 然而,健朗如作者,想到「老後的老後」的未知世界,便沒有那麼踏實有力了。 記得我五年前重病,生死懸於一線,縱有完善護理,家人圍繞病榻照料,可是生命的無力、無常仍由我一人承受,沒有人可代替我隻身走向人生的終局。 人到此尾頁,癱在床上沒有自理能力,實不能靠個人的意志撐過,我那時深深體會到信仰的力量。平日連單獨到陌生地方都不敢的我,在危病中尚未開口向神呼求,甚至還未意識到上帝的同在,祂便賜我安然無懼之心,走向或存或歿這大關口面前,真是奇妙!真是恩典!這一切,絕非依賴我自己殘虛的心志可以做到的。 人怎可在體衰病危時還誇口自己的力量呢?相信我,人生到最後不是一個人!上帝會背著你前行,是生是死,祂都給你充足的能耐闖過,勝過任何個人的意志力。 |
|||||||||||||||||||||||||||||||||||||||||||||||||||||
歡迎上「真愛家庭論壇」發表您的感言。 Copyright © 2001-2017 Family Keepers,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