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家庭雜誌 第101期 (2018年06)
主題企劃
團隊呼籲篇
  為愛而寫,為家而讀
會長談心篇
  100+1,更上層樓
觀察回應篇
  愛他,就仔細瞧瞧他
感恩故事篇
  真愛,伴我家走過春夏秋冬
激勵鼓舞篇
  有一種愛的叮嚀綿延不絕
 
真愛分享
單親不孤單
  今天我要遇見祢
全人保健
  活力婚姻保健有道3-1
職場好媽媽
  聲聲入耳,事事關心
三代之間
  顧不顧孫?
真愛EQ坊
  日日幸福
一笑抵萬金
  他敢嗎?
溫馨圖文篇
  真愛滿家園
歡樂享真愛
  滿載歡笑的珍貴禮物

        我在他十三歲時認識了他,先是相見恨晚,然後就無可救藥地愛上他,每每渴盼著倆月後再見他的日子。

        他只談愛。這是個冒險的話題,古今中外雖已談濫了,結果卻越來越不會愛。他執著而懇切地說著這亙古常新的話題,而我,百聽不厭,心悅誠服,因為真真切切看到:他懂得我們的掙扎和需要。

        他 , 就 是 《 真 愛 家 庭 雜 誌 》 ( 以 下 簡 稱 《 真愛》),十七年來從不爽約,每隔一月必登門歡晤。

起初
        2014年秋,蘇文安牧師從洛杉磯文字營學員中提拔了我,帶我加入《真愛》編寫團隊。後來每年都參加主題企劃撰述,也零星投稿。相識雖晚,但與《真愛》親密之後,很想了解他的過去,於是趁著假期埋頭補看過去的內容,看完只有一個念頭:我要趕快把他介紹給更多親友!

        《真愛》的源起,出自「國際真愛家庭協會」創辦者們對陪伴普世華人家庭因應家庭危機深切的負擔。他們認為:「人的一生,沒有任何成功可以彌補家庭的失敗;沒有任何成就可以媲美家庭的幸福。」因此十七年來,雖然人力、經費極其有限,仍拼命與時間賽跑,全力推動「守住真愛守住家」的家庭希望工程,鼓舞每個家庭透過虛心不斷學習和尋求協助,持續更新與成長。在「國際真愛家庭協會」的全人性、全程性、全面性、全球性家庭事工中,《真愛》一直以來都扮演著「先鋒」、「櫥窗」、「名片」的角色。

與眾不同的《真愛》
        我人生有憾,過往重要階段都沒趕上《真愛》的陪伴。然而,這位心靈密友特別寶貴的是:他不會過時,他的使命就是讓人從邂逅他的那一刻起就踏上蒙福之路。愛他,就想仔細瞧瞧:《真愛》到底哪裡與眾不同?以下是我精讀過去100期《真愛》後的所見所思。

外貌:高大精緻
        《真愛》話題面寬,細分度高,在涵蓋各種家庭境遇、需要及生命週期的主題上反覆挖掘、梳理,如良師益友般用心良苦,引導讀者學習真愛。例如,僅家庭難題類就涉及特殊兒、家暴、經濟風暴、配偶信仰不同和外遇等。而親子類話題則細分至為父為母、幼兒、青少年、成年子女、才藝及教育、隔代教養、領養等。同一主題還會探入不同年代和處境,道出難言之隱,讓人覺得「你真懂我」。附隨主題文章,通常還會列出延伸閱讀佳文、好書或影片等。

        對於新出現、影響家庭的重大話題,《真愛》會與時俱進,及時討論,旨在幫助讀者積極應對趨勢。譬如就電子科技的影響,2005年6月號推出了「馴服電視怪獸」的話題,2006年4月號又及時推出「打敗網路怪獸」的主題,2013年2月號講「孩子沈迷暴力網路遊戲!怎麼辦?」,2015年10月號談「網路新移民」父母當如何迎接「網路原住民」兒女們的新挑戰,2016年4月號分享如何「與青少年孩子談網上遊戲」,2 0 1 7 年 1 0 月 號 「 成 為網路世代的好家長」,2017年12月號開啟作家馬睿欣的專欄「e世代的好父母」。

        再如關於父親角色,坊間探討往往是蜻蜓點水,《真愛》卻仔細推敲。如2006年6月號所說:「這一代男性在成長過程中從『為人子』所學習的父子相處規則,到了自己『為人父』時,已因時代巨輪轉動而大相逕庭。在異邦文化社會中的移民父親,所感受到的落差尤其巨大。兩代之間不但有『代溝』,還有『化溝』及『語溝』⋯⋯父親不應只作供應孩子食衣住行的人,他在兒女成長過程中,必須發揮舉足輕重的影響力。」《真愛》中,「風口浪尖上的父親」、「缺席的父親」、「爸爸的道歉」、「好爸爸的承諾與堅持」、「爸爸也可以溫柔」⋯⋯林林總總,將好父親難為、但絕非不可為的理念,闡釋得淋漓盡致,也幫助父親們重新認識自己的角色。

        探幽鮮人問津的家庭關係角落、指點迷津,也是《真愛》一大特色。社會急遽變遷,一家人散處地球不同角落,如何天各一方,心歸一處?子女成年後要打造新的自我身份,父母是晾在一邊當「閒人」好,還是該「不問自薦」地發表意見?成年手足,如何在原生家庭成長過程中的恩怨情仇、財務處置、互動模式、長輩照顧等挑戰中親情彌篤?如何保有全人健康,如何予人全人關懷?

        面對得了「富貴病 」的孩子,如何愛他並雕琢他?怎樣提昇子女的逆境商數?對排行不同的子女,父母有何相應的管教方式?脾氣再好的父母也會有被孩子搞到「抓狂」的時刻,想了解媽咪們「為何抓狂」,進而學習如何「避免抓狂」嗎?前夫前妻間可以止戈息兵、和平共處嗎?如何處理重組家庭的種種局面?如何經營祖父母、父母、孫輩三贏的隔代教養家庭?臺南讀者陳兆雄評論《真愛》「編輯團隊的企劃功力與時代嗅覺,令人佩服!」

品性:不怕麻煩,助人為樂
        《真愛》所選話題頗多棘手,然而他勇於走進人們特別有需要的地方。加拿大蒙特婁呂珮華評價《真愛》:「能在如此複雜的問題上感性、理性雙管齊下,直指核心」。

        47期「真情真愛顧長輩」就是很好的例子。美國南加州的張明明讀後感言:「用一字臺語可以形容:『讚!』整個專輯首先帶著讀者,觀察分析了當家中長輩需要照護時,所可能採取的三種模式,令人如撥雲見日。再由專家就三個角度提出建言,句句一針見血。此外,莫非女士特別剖析親情傷痛問題,言人之所不敢言、不易言。接著,幾位過來人坦率、真情又深刻的分享,在在令人動容。」

        又如84期「現代父母怕甚麼?」面對瞬息萬變的外在環境,以及許多自己成長過程中不曾經歷的事物,現代父母在養兒育女過程中的擔心懼怕,和過往世代相比可能多出好幾倍。例如,兒女過不了情關,沈溺網路,濫用毒品,成績不如人,無法平安長大,給智能手機怕孩子濫交朋友,不給又怕他們落伍閉塞,孩子成年後怕他們不結婚、亂結婚、結了婚不生小孩、生了小孩養不起,怕他們一輩子買不起房子,更往後,怕自己老了被孩子棄養⋯⋯父母的恐懼,可說涵括了一個人生命週期的每一階段。

        真愛協會特約講師吳貴珠老師對此指出:「父母的懼怕雖然林林總總,但追根究柢,根源是以外在表現來定義成功,忽略了生命的內在品質,以及父母未釐清自己的角色。」並就此提出在家中強化情感教育、注重內在品質、學習面對失去與衝突、愛惜寶貴的身體、以身作則、聆聽孩子心聲等等對策。臺灣新竹李智民說這一期「把現代父母的心態描繪得淋漓盡致,而貴刊最令人激賞的,就是在說明現象之餘,必定提供對策,而且舉出實例為佐證。」

        家裡已適婚的兒子說:「因為媽媽太好了,所以我不想結婚!」這當如何是好?第31期中〈心願了,向前行〉一文中的老媽林靜芝對兒子是這樣開導的:「孩子,你現在認識的媽,是已經長大成熟的女人;三十年前,當媽媽剛結婚時,是個笨手笨腳、又不懂事、又常犯錯的女孩;你拿今天的媽作量尺去量你的女朋友是不 公平的。孩子,幸福婚姻不是『從天上掉下來』 的,是兩個人靠著上帝的恩典,漸漸成長出來的⋯⋯」兒子看到的是一樹繁茂,老媽卻一語道破大樹是怎樣從好根上長起來的。夫婦為兒子禱告多年,後來兒子四十一歲時終於步入美滿的婚姻。《真愛》智勇雙全的品性在如此這般故事中頻頻閃亮。

口才:發肺腑之言,講真實故事
        如今大家道理聽得不少,可是愛的道理如何才能實踐出來?每期《真愛》都會讓那些願意操練真愛的人現身說法,分享他們如何得到祝福,讓人聽了如撥雲見日,欲罷不能!

        信手拈來幾個《真愛》故事。從小父母離異、先在生父家過了幾年、又到繼父家生活的可怡,在新家中「有樣學樣」,從獨霸小公主變成會分享會負責的人。在28期〈他們做對了!〉一文中她反思:「我認為我父母做對的事是,不論他們頭次婚姻失敗的原因是甚 麼,但在他們各自的第二次婚姻中,我見到他們對婚姻、家庭、子女,持著慎重、負責任的態度,竭力避免再蹈覆轍。這影響了我在交異性朋友時,慎選交往對象。」

        無忌在22期〈衝破色情圖文的牢籠〉故事裡,坦誠無諱地道出許多人難以啟齒的秘密和劇烈掙扎,「只要輕輕觸動滑鼠,它立刻就會帶我到那看似珣麗、骨子裡卻黑暗恐怖的虛擬世界⋯⋯看多了色情圖文,想把其中的描繪付諸行動⋯⋯婚前的長期性經驗,在婚後,帶來的並不是彼此在性生活的和諧,反而陷入了無法掙脫的困境⋯⋯我驚覺自我形象、自我接納度、包容力、愛的能力越來越低。」無忌與自己意志角鬥了三十年,仍在色情圖文上沈溺難拔。最終,是來自上帝的內在醫治使無忌得救。同期《真愛》話題篇同時指出:「必須找出導致自己持續沈溺的原因。回想根源好像把傷疤重新掀開一樣,很痛又鮮血淋淋。它們可能是青少年時看色情圖文所影響的,可能因著被性虐待而產生的,或因對某些關係失望、無法圓夢而來的。」並給出一系列建立家庭防衛盾的對策。如此掏心掏肺的見證和指引,不知已幫助多少其他局中人?

        而「夫妻性親密」這個華人不願談、不易談、不敢談的「三不話題」呢?42期中艾登與妻結婚三十年以來「我泥中有妳,妳泥中有我」的故事很值得一讀;郭淵棐、劉永齡夫婦在《真愛》開闢了「愛與被愛的藝術」專欄,坦率優雅、真摯周全地教導:「只注重肉體的性關係,永遠得不到真正的性親密;美好健康的夫妻性關係,需有彼此全然的委身與互信為基礎;要達到夫妻性親密及身心靈合一,其實是一種屬靈的追求及訓練。」在「三不話題」上,《真愛》堅持不懈地幫助讀者正視、學習、珍惜夫妻間性的美好。

        坊間親子文章,大多是從父母的立場發言,或是對父母叮嚀提醒。而《真愛》多年來卻努力採集兒女的心聲,從兒童、青少年到成年兒女,不一而足。如28期〈少年Kai的網路告白〉中十五歲男孩Kai生動幽默地自述:「我也知道不該打太多電動,但沒辦法,生活真的亂無聊的!讀書就是為了進大學,進大學就是為了要找工作,找到工作再找老婆,才能生一堆baby,然後等他們長大後就該我叫他們讀書。拜託,這就是所謂的人生嗎?悶死了!只好到有聲有色的網路世界裡找刺激囉⋯⋯媽,我們既不吸毒,又沒混幫派,上網也有罪嗎?你們平常每天下班回家不是繼續工作就是看電視,週末不是參加聚會就是睡懶覺,沒人理我們,我們只好窩在家玩電腦囉!我們又沒出去做壞事?」這種兒女心聲,可能許多華人父母鮮有耳聞,因傳統中父母居高臨下,兒女也不會真正交心。若用心讀過《真愛》諸篇兒女心聲,為父為母的即便不贊同兒女的立場,也可更知己知彼,助其成長;而傾聽,也是父母成長的必經之路。

        《真愛》的故事力,撼動了多少靈魂!

技藝:專精、多元、文藝
        《真愛》背後有一支由各領域專家和熱心人士組成的義工團隊,有家庭事工專家、資深臨床心理學家、輔導專家、專業家庭治療師、神學院教授、學生事工專家、社會學專家、兒童文學教育博士、資深文字工作者、知名作家、專業記者、演說家、媒體名家等。這使其出品一直保持很高的專業性,每期話題都如「多機拍攝」出的不狹隘、不偏頗的立體畫面。

        比如第11期「新好男人Cool老爸」,特邀有幼兒的母親、有叛逆兒子的中年爸爸、飽受創傷的年長女兒及一位青少年,從不同角度描繪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位男性,在他們人生旅途中所留下的足跡;「話題篇」則對於現代社會如何作新好男人Cool老爸,有深入剖析與建言。臺灣新竹王玲玲回應第6期焦點話題「才藝與親子關係孰重」時說:「送孩子學才藝的華人家長⋯⋯比例可能超過80%。如此重大的議題,多年來常與朋友討論,卻沒有看到過真正完整深入、令人心服的立論。這期話題一針見血、暢快淋漓,令人茅塞頓開。」

        《真愛》的文章「除了實用可行,有些更具有文學價值⋯⋯文筆流暢優美、意境清新雋永,令人讀之如荒漠飲甘泉。」(美國南加州.鍾越娜)美國紐約王慈琳讀了第6期黃瑞怡博士〈從「魔戒」與「哈利波特」談起〉一文後說:「我沒見過將這兩部作品放在一起做比較,而且是由親子共讀的角度入手的。我頭一次明白,『哈利波特』如此吸引孩子,其來有自。家長與其一味擔心、禁止,不如關心孩子的需要,以正確健康的事物來取代。」臺灣宜蘭姚心如說:「具有文學濃度又表彰家庭親情的作品,是真愛很寶貴的特色。常思磨練文筆的我,不但再三誦讀,還逐字抄寫,以揣摩其結構佈局、遣詞用字及弦外之音呢!」

        因創辦之初即看重電影的強大吸引力和影響力,《真愛》常刊登家庭類佳片訊息,影片觀後感視角新穎,深度探索愛的真諦,是只將電影當作娛樂無法得到的收穫。如第27期劇評〈看長今.思真愛〉,重新剖析曾風靡大街小巷的《大長今》,體味真愛是維護對方生命的意義 ,是甘於放手;又如第28期黃瑞怡的〈電影《那裡亞春秋》溯源〉,探討為何整部電影不會流於特效雜燴、感官刺激,而是探究人心的渴望與抉擇,以及對生命神聖本質的渴慕 。

        我們生活在一個缺失愛、不會愛的時代裡,但是人們對愛的渴望卻從未磨滅,也許更加強烈。願《真愛》成為更多人的摯友,幫你「將心歸家享最愛,守住真愛守住家」!

1. 作教會關懷探訪的伴手禮。
2. 為朋友索閱並奉獻,當作結婚週年、生日或聖誕、新年禮物。
3. 遇到不同家庭情境或挑戰時,使用《真愛》網上主題索引,尋找您需要的相應理念與「處方」。
4. 上網閱讀《真愛》,將適用的文章透過電郵或社交媒體轉發親朋。
5. 作夫妻共讀、親子共讀、讀書會、小組、團契及成人主日學的教材。
6. 將自己的真愛故事寫出來投稿,留下永久紀念,在寫作中療傷或感恩,並幫助相同處境者。
7. 上網搜尋《真愛》文章、好書、佳片、幽默小品和資訊,作個人休閒、寫作、進修、寫論文或演講、講道的素材。
8. 作為旅遊良伴(下圖為南加州蔡茂昌牧師2009年3月在死海浮游時悅讀《真愛》)。


   
歡迎上「真愛家庭論壇」發表您的感言。
Copyright © 2001-2018 Family Keeper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