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家庭雜誌 第137期 (2024年06)
主題企劃
呼籲篇
  虛擬世界辨真愛
反思篇
  愛,真的?假的?
教練篇
  世界可以虛擬,愛卻必須真實
叮嚀篇
  樂活AI時代?我家可以!
幽默篇
  小毛家網路斷線了!
 
真愛分享
真愛診療室
  華人家庭的愛恨情仇
父親節專文A
  爸爸的三雙手
父親節專文B
  曾經,但是
趨勢瞭望台
  當子女成為「斜槓人」
人生感懷
  手足情,伴我行
一笑抵萬金
  不好玩,怎麼辦?
真愛EQ坊
  專注主控圈,擴大影響圈,收縮關注圈

越來越熟悉的虛擬世界

        您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去看牙醫,牙醫用細細的金屬器具來刺探每一顆牙齒周圍的牙齦,然後對每一顆牙都報出幾個數,助手就在旁邊記錄那些你不懂的數字。你迷惑而緊張,冷不丁那金屬器具刺得你一痛,讓你嘩地一下冷汗直冒......

        我會。儘管牙醫是小心的,自己也力保鎮定,但身體還是很受驚。

        幾個月前照樣去看牙醫,卻沒有經過這個刺痛的步驟。我很驚訝,問緣故,醫生說:「喔,我們已經做了。」

        甚麼?

        他給我看電腦上的影像,每一顆牙齒旁邊都有標明數字的紅線。原來當我照了X光以後,電腦已經模擬出口腔環境,並標明了以前需要牙醫親測才可以得出的牙齦數據。

        我真是感謝這樣的發明,無痛,高效,準確。

        其實我所經歷的,是一次虛擬技術對人類的服務。它創造了一個複製口腔的虛擬世界,並通過它來輔助診斷。

        甚麼是虛擬世界?

        虛擬世界就是由電腦技術、互聯網技術,和其他數位化技術構建的模擬環境;是人工創造、與現實世界分離的虛擬空間。除了上面提到的袖珍虛擬口腔空間,還可以是遊戲空間、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簡稱VR)空間、網路社交媒體、數位藝術等。

        這些我們其實都不陌生。撇開大家都熟悉的社交媒體不說,如LINE,WeChat,WhatsApp,Facebook等,單說新冠病毒大爆發時,全世界幾乎都開始在虛擬平台工作和生活。以Zoom為例,2019 年每日用戶是1,000萬,而2020年就增至3億。大家用Zoom開會、交談、上課、見家人朋友等。我自己也是在Zoom提供教練服務及開課。

        與虛擬世界對應的是現實世界,也可以說是我們身體所處的世界,包括有形的物質、人、動物、植物、自然環境等,也包括中間的人文氣氛、人際關係等。這個世界是我們實體生活的地方。

虛擬世界的祝福與咒詛

        虛擬世界進入我們生活的多少、對我們影響力的大小,隨著AI技術的發展而日新月異。可以說,對於今天的人類,月亮還是那個月亮,但世界已不再是那個世界。因為虛擬世界已經強有力、多方位進入了現實生活,並在感知上和體驗上,越來越讓人發自內心地覺得「真實」。

        例如電子遊戲可以說是虛擬世界。但以前我們玩遊戲,知道是在遊戲外;而現在戴上VR頭具玩,虛擬技術已經到了能顛覆我們感知的程度。我們感覺那麼真實,以至血壓、心跳、荷爾蒙、情緒等等,會如同在現實世界中一樣回應。

        即使不用VR頭具,社交平台也提供了各式各樣的虛擬社區,讓我們可以在那裡分享、討論、交流、建立新關係。而在虛擬的教育及職業培訓平台,學生可以透過虛擬現實,體驗歷史事件、觀察科學實驗、欣賞藝術作品、操作模擬情境等。

        不知不覺間,虛擬世界與我們的現實世界水乳交融起來。早晨從現實世界醒來第一件事就去抓手機,滑開進入某個虛擬平台,這是多麼普遍的現象。因為手機裡的虛擬世界,給了我們許多方便和好處,並藉此鑲嵌進我們的生活中。

        雖然在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中,我們都可以感知和體驗,二者卻有一些實質的不同。

        例如虛擬世界的「陽光」感覺真實,卻不會像現實世界的陽光那樣,成為人體正常新陳代謝和睡眠的重要保障;不能幫助人體吸收鈣和磷酸鹽,維持健康的骨骼、牙齒和肌肉,或者幫助身體製造所需的維生素D。現有的一些光源技術,雖然可以對人體有一定程度、一定範圍內的幫助,但不可能取代陽光。

        其他虛擬世界的因素也類似,例如愛。假設因為感覺真實而沉溺其中,以虛擬取代現實,那麼就像沉溺幻境,被虛擬世界吞噬和分解,喪失本可以滋潤身心靈的現實中的關係。除此之外,過多活在虛擬世界中,還可能激活一些「咒詛」,例如:

        • 孤寂或隔離:讓虛擬社交喧賓奪主,虛擬世界的熱鬧襯托現實世界的的孤寂和隔離,人會漸漸進入更深重的孤獨中。而孤獨是健康的一大殺手。

        • 身體生病:長時間使用電子設備或VR設備,會對眼睛、頭頸、腰背、四肢等造成過度壓力,導致身體生病。

        • 心理失衡:人還往往低估環境對自己的作用。長時間沉浸在虛擬世界,人的認知和情緒會受影響,對大腦和三觀尚在成形中的未成年人更甚。尤其當虛擬世界充滿暴力、色情、反社會因素、偏頗的價值觀時,使用者的心理健康、個性健康都產生偏頗,甚至導致焦慮、抑鬱、殘酷、反社會等。

        • 倫理和法律問題:虛擬世界既然是虛擬,裡面就不僅存在模仿,還存在赤裸裸的虛假和欺騙,甚至涉及倫理和法律問題。例如盜竊、騷擾和假身分等。同時隨著大數據的收集,也浮現隱私遭侵犯的問題,亟待規範。

世界不再是那個世界,但人還是同樣的人

        不論是虛擬世界,還是現實世界,都必須通過我們的意識,才能對我們發揮影響力。一個家庭幾代人,需要在面對虛擬世界的時候統一意識,因為惟有同心,才能協力。

        虛擬世界正在滲透和融入我們的生活,但它的實質不過是對現實世界的仿真,也是對人類卓越想像力的運用。如同其他技術一樣,它本身是中性的。

        一項技術的效果如何,在於如何使用它、在甚麼範圍內使用它;虛擬技術也一樣,它創造的虛擬世界會怎樣影響我們的家庭生活,在於一家人如何看待它運用它,並為它定位。

        面對虛擬世界的擴張,家庭成員通常可能有幾種反應:

        1.如臨大敵:視AI技術構建的虛擬世界為吞噬真實關係的魔鬼,讓人沉溺。

        2.疑惑被動:一方面擔心沉溺虛擬世界,一方面缺乏積極應對方案,被AI算法牽著鼻子走。

        3.守心擁抱:持守人生願景、保守本心的同時,充分運用虛擬技術來加強家人之間的互動與聯結。

        第三種是值得推薦的。首先,在認知上明白虛擬世界的祝福與詛咒,這是將祝福最大化並免除詛咒的前提。其次,是對虛擬世界的覺察,以及對我們自身狀態的覺察。這份覺察彷彿我們在意識世界安上了圍牆和大門,並派出崗哨,可以根據家庭的意義與真愛的原則來開門和關門,而非被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虛擬世界隨意闖入、影響、主導。

        換句話說—世界可以虛擬,但人還是同樣的人,我們仍然需要實實在在的愛。

        將現實世界的愛與聯結擴展至虛擬世界,或者通過虛擬技術,加強在現實世界的愛與聯結,可以從兩個層面入手—個人和家庭。

        首先是個人的層面。如何保守自己不被虛擬世界吞噬,竭力作一個可以給予真實之愛的人?要注意以下幾點:

        平衡虛擬世界與現實生活,為虛擬世界定位:
虛擬世界有趣,可以探索和使用,讓它成為現實生活的補充,但不能取代現實生活。

        釐清進入虛擬世界的目的:如此可以不當牆頭草,被所見所聞俘虜,而是把虛擬世界當作為人服務的資源。例如是為了娛樂、學習、社交還是其他原因?今天為達此目標,計畫花多少時間?一旦達到目的,或者時限已至,就退出,不要「戀戰」。

        提高自我覺察和情緒管理能力:在虛擬世界中人可能表現出不同的自我,因此保持自我覺察,尊重他人,讓自己在虛擬世界中的行為也反應出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可以避免內心衝突。

        堅持成長心態:虛擬世界裡五花八門,如果以成長心態進入,為自己定下時間規矩,就可以發展技能,學習新知,建立有意義的聯繫。反之,會容易產生比較心態,產生自卑、自傲、嫉妒等不良情緒,汙染心境,得不償失。

        在家庭生活層面,可以在真實關係的基礎上,通過虛擬技術加強家庭關係,例如:

        虛擬視訊和聊天工具:可以打破時空的限制,和遠距家人保持聯繫,不在一起也可以見面,傾心交流與分享。

        虛擬家庭活動或共處:現代人更容易遊走四方,在不同地區生活與工作,而虛擬技術可以讓家人跨越時空,在線上團聚,一起看電影、聽音樂會、玩遊戲,和藉由網路課程共學新技能等。這些雖然不能取代真實的相聚,卻可以是一種有意義的補充。

        共享虛擬回憶:創建虛擬相冊或家庭部落格,分享家族回憶、故事和照片,讓不同世代的家人了解彼此的生活和經歷,加強理解與聯結。也有人舉辦虛擬的家庭歷史之夜,讓長輩分享家族歷史和傳承等。這些都可以增進家庭關係。

        家的核心在於愛。哥林多前書13章4-8節這麼說:「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世界可以虛擬,愛卻必須實在。虛擬世界是助益家庭還是侵蝕家庭,家庭中的每一個人都有一份責任。真愛可以擴展到虛擬世界,虛擬世界也可以成為平台來擴展真愛。關鍵是,心裡要有真愛!

>作者李文屏為本會特約講師,國際認證專業生命教練及教練培訓師。歡迎到https://betterlivingcoach.com/了解李老師的服務及課程。

回本文頁首
回期刊總覽
回真愛首頁
   
Copyright © 2001-2024 Family Keeper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