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家庭雜誌 第140期 (2024年12)
主題企劃
激勵篇
  不要懼怕!
教練篇
  節日期間的另一種享受 ─成長!
省思篇
  節期,束縛或禮物?
嘉言篇
  喚起情懷,強化行動,分享喜樂!
 
真愛分享
趨勢瞭望台
  匠心獨具,守護心靈
走過哀傷
  謝謝你來過
瞻望金色年華
  閃遠一點,長者上路了!
與成年兒女談錢
  修鞋也能修出大智慧
真愛交流道
  別忘了你的「土撥鼠」
一笑抵萬金
  雷厲風行

傳技又傳心

        自從人工智能(AI)面世後,其高速重構及超容量的能力,令上自專業高才,下至各等級勞工,皆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這樣發展下去,難不成全人類都淪為失業大軍,最終由人工智能全然取代?

        如此看來,似乎科技越進步,人的就業便越受威脅。其實,早在18世紀開始的第一代工業革命時,各行業精工細作的匠人,彷彿已無法與市場抗衡,巧手創作的工藝品難敵成本低、問世快的產品。可是,這一群工匠,卻在一次次的科技齒輪下堅守崗位,於不同年代仍頑強奮鬥,近年還越來越受重視,被尊為文明之寶或文化遺產保衞者。

        在井上理津子經採訪16位日本師徒編撰而成的《師徒百景》書中,便記錄了扣人心弦的傳技又傳心的故事,斷不是AI冰冷的演算和高速整合所能相比。

了解古典,看到現代

        竹澤並不是造園系畢業,在大學時攻讀文科,但是當他看到平井師傅「自然庭園」風格的雜誌圖片時,即怦然心動,便毛遂自薦。平井邀請竹澤對心儀的圖片寫一篇600字的文章,竹澤以文字吐露打從心底欣賞園藝之情後,平井便欣然納收為徒。

        然而,這只是傳承的開端。入門的第一步,竟是不斷在公司的植林地挖掘。懷著藝術遠景的竹澤心沉了下來,師傅卻一語道破個中玄機:持續不斷挖地,是為要近距離了解樹木。何為自然風?修剪得越仔細,越顯僵硬,要剪到看不出來有剪過,讓每一株樹都像原本就生長在園地內。

        要成為一位庭園匠人,心思更不能限制於眼前的一草一木。為進一步體悟意境,平井師傅更延伸研究日式古寺庭園燈籠,又往茶道教室修學茶藝。一切,皆為踐行整全的美感意境,即使季節更替,庭院都呈現大自然之秀麗,又透出日本文化精髓。

        日本染織國寶志村福美的女兒志村師傅,同樣強調手藝應具備承上啟下的「既古老又新潮」的特質,還推動以雙軸並行的方式,創新融合東洋與西洋的作品。志村師傅坦言,國寶的母親年輕時便喜歡歐洲電影及文學,母女倆還學習奧地利哲學家史坦納(Rudolf Steiner)對色彩的理論和解釋,亦即色彩是光,是生命的根源,並聯繄到日本色彩文化及感情世界的互動。

        其實,何止庭園、染織的匠人精神令人肅然起敬,許多其他行業的匠人也具相同氣魄,並能在持守傳統中,又能滲入時代的姿彩。

願成匠心一族

        也許你會說,這些匠人的師徒傳授,不面對現實,太落伍了,現在甚麼行業都有可能被AI所淹沒,誰還有餘暇去當個用手慢慢琢磨的匠人?

        然而,省思人類的技術發展史,可發現每一次工業革命在標榜效率、速度、低成本等優勢的同時,卻在人群烙下非人性化的傷痕。諷刺的是,當人類努力鑽研科技以期改善社會經濟,人往往被物化,能力及價值在機器、電腦的操作及運算下,越來越處於下風,由過往教育水平較低的勞工,到現今的知識分子或專才,皆無一倖免。

        不過,猛進的科技帶來的社會逆轉,最可怕的並不是人不及機器、電腦的果效,而是人的心靈日益貧乏。運算法操縱剝奪了抉擇能力,虛擬的交友圈取代了有溫度的人際關係,爆炸性的資訊甚至降低了整合及分析能力,對速效的推崇更摧毀了人類獨有的專注。在往前奔跑時,否定了放慢腳步停駐的必要性,且將對大自然感召的回應、對美的追求和浸泡、對志向的鍥而不捨拋諸腦後。

        若細看匠心精神,其實是更深層的一種心靈力量,抵擋著急功近利的現代文化。試看以上各位匠人以及徒弟的工藝生活,皆需要心無旁騖的專注,長時間的磨練,對大自然的感悟,品嘗並結合其他藝術之美,以愛來領受,從物返到人,在每一件作品留下人性化的標記。

        因為造物者創造了人的身體,也賦予體內的靈,讓我們除了像動物般有肉體慾望外,還有追求真善美的自然傾向,以及尋求生命意義的本能。我們的心靈本來就是和造物者相繫。

        其實人生在世,何止會碰到工業、科技的衝擊,尚有很多變故使我們失去固有的,例如婚姻觸礁、家庭離散、政權變天、社會道德崩壞。當事人所要面對的,絕不下於職人在工業革命的巨輪下所經歷的焦慮徬徨。然而,憑著對上帝恆久的信靠,對家人愛的守望,對人權自由的執著,對人類尊嚴的堅持,這些另類「匠心精神」令一代代人不單捱得過,並啟悟了不少還在黑暗中摸索的傷心人。

        願我們和我們的兒女都能在人生各領域成為匠心一族,不被潮流淹沒!

守護在職子女心靈:九則親子互動小叮嚀

        要明白兩代其實同時面對不斷改變的職場,這正是父母與子女交流的契機。要守護心性,關心「所是」(being,自己到底是誰)比「             所做」(doing,做了甚麼)更重要。家長和兒女可暢談工作的意義、個人的價值、人生的意向等,互相影響生命。

        由於科技的急速發展,父母宜了解子女的職業,多數不如上一代般可以一生一世,不妨鼓勵兒女嘗試多軌發展,亦即斜槓的工作             方式,例如鋼琴好手的工程師,可同時作教琴老師/創作音樂工程/策劃社區表演。

        容許孩子求職時追求滿足感,而不一定是安全感,因為將來許多職業已不再能保證穩定性。

        薪金的多寡固然是非常實際的考量,若經濟環境容許,而子女也享受找到的工作,又或覺得工作有機會令他們成長,亦願意過較             儉樸的生活,父母或可放下憂心,靜候未來發展。

        鼓勵孩子在工作中注入不同性質的元素,例如看相關的電影、參加講座。工餘則探求工作以外的興趣,如欣賞藝術、享受大自然             培養新嗜好。

        勉勵子女培養靜思的能耐,從急促和注重效率的世務中停下來,騰出空間與無遠弗屆的電子媒體絕緣,學習如何專注和享受獨             處的時光。培植從內而外的(inner-directed)的生活方式,減低外在的牽制(outer-directed)。

        留意人際關係,培育與人相處的軟實力和溫暖的互動。

        尋求來自親人、朋輩及信仰的支援力量。

        關懷自我以外的世界,培養利他精神。

作者譚瑞玲博士為歷史學者,來自香港,特別關注家庭與社會趨勢。


   
Copyright © 2001-2024 Family Keeper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