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家庭雜誌 第142期 (2025年04)
主題企劃
行動篇
  在性別焦慮中遇見光
教練篇
  家有LGBTQ孩子,怎麼辦?
後同篇
  男後同與女傳道的天作之合
話題篇
  末世跨性別主義的意識形態與作為
 
真愛分享
趨勢瞭望台
  如何因應AI性娃娃的趨勢
逆向信仰傳承
  上帝愛疼怎能許大?
家庭EQ坊
  中西合壁,溫和堅定
與成年子女談錢
  該不該幫子女買房?
家庭電影院
  兩個尋死的男人
真愛交流道
  在家教育:亂世中的另類抉擇
一笑抵萬金
  說三道四?竊喜!

初熟的果子

        《故事,還沒有結束:性別關係事工文集》作為獻給天父的初熟果子,於2025年春天出版了!

        2020年9月,在天父上帝的呼召和國際真愛家庭協會的邀請下,外子楊平牧師和我,開展了「性別關係事工」。第一步是成立「真愛使者家屬團契」,招聚受同性吸引者的父母或家屬,組成支持群體。四年之間,從最初的三、五個家庭,凝聚了200個家庭。2022年5月,看到教會支援同性戀事工的重要,我們便在種子教師培訓班之後,成立了「真彩虹助人團契」。2024年9月,我們更進一步,成立了陪伴受同性吸引者的「尊榮陪伴小組」。

        「家屬團契」成立迄今,已經收集了不少感人的家庭故事,開始有集結成書的想法。一方面,藉著上帝在各個家庭的奇妙作為,獻上感恩的祭;另一方面,也藉著坦誠揭示同性吸引在許多家庭造成的驚濤駭浪,幫助教會看見現今的機會,肩負起關懷牧養的責任。

        這本文集是國際真愛家庭協會所屬「性別關係事工」三大範疇:家屬團契、助人團契,和尊榮小組的共同創作。相信未來還會有更多同樣刻骨銘心的生命經歷、撼動心弦的成長故事、前瞻時代趨勢的講座,可以和廣大讀者分享。衷心感謝「真愛」蘇文安副會長所建議的書名:《故事,還沒有結束》,本書是系列一,主若許可,還會陸續出版系列二、系列三⋯⋯。願上帝得著最大的榮耀,如詩篇所說:「凡以感謝獻上為祭的便是榮耀我。」

關係永遠值得重建

        在家屬團契裡,我們學習從逃避苦難、怨懟苦毒,到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隨基督走窄路。有主和屬靈家人同負重軛,就感到擔子不再那麼沉重。一位愛主姊妹知道兒子在社交媒體上出櫃後,天天以淚洗面,眼睛幾乎哭瞎,不知道如何面對明天。然而家屬團契的禱告、教導和堅強的連結,將她的心一次又一次帶到主面前。在團契小組中,不必遮羞,因為大家都有一樣的痛,說的話別人懂。沒有人批評論斷,因為大家同受苦難。

        家屬團契的格言是:「兒女永遠是自己的孩子,關係永遠值得去重建。」這位姊妹積極建立跟兒子的關係,支持他的人生方向,而不是只看他同性吸引這一塊。她寫得好極了:「父,讓我的眼睛重新看見孩子的全人全貌,讓我的心重新擁抱孩子身上一切的美好與傷痛……讓我不再為自己身上不可能有的軟弱,而伸出定罪的手指。」

        家屬團契曾經邀請著名的「逆轉變性者」(Detransgender)Laura Perry和她母親Francine Perry作月會講員。當Laura被問及是甚麼動力讓她從跨性別回轉,她說:「我母親的改變。」而她的母親則直接從上帝得到教導:要學習絕對順服。同性吸引者的家屬,學習到要改變兒女何其困難,不如在上帝的真光中改變自己。在本書的「家屬篇」中,我們精心收集了二十多篇見證,血淚中都有恩典的記號。

遇見了一道光

        「後同」(Postgay)是指同性吸引者經過上帝大能的更新變化,走上恢復性別自信之路。有些後同可以轉為異性戀,進入婚姻成立家庭;有些則選擇獨身。通常以「前同性戀者ex-gay」稱之;但其實絕大多數「後同」或多或少仍有同性吸引的掙扎,就如同成聖的旅程一般。

        本書精選了四男二女六位後同的生命故事。感謝他們嘔心瀝血的自剖,誠如Peter所說的,這是生命中不可言喻的刺;每次犯罪跌倒後,感受到靈裡因為罪的噬咬而帶來痛苦。

        這是一場持久的爭戰,很可能是一生都要面對的爭戰。感謝主,這六位真誠的後同,都在生命旅程的某個點,遇見了一道光;這又真又活的一道光,帶領他們走出了黑洞。這道光,可能僅僅是一位牧者主動的關懷聊天。就是這樣一個善意的舉動,讓Peter感受到心裡的空洞被填滿了,不再需要到外面尋找了。

        原來每個基督門徒都可以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可以的,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你我都可以!書中的「陪伴篇」就是明證。

為父之心何其珍貴

        袁老牧師陪伴後同波阿斯弟兄走入婚姻,他是藉著敞開自己家庭的破碎,讓波阿斯有勇氣坦承自己的過往,也贏得女友的信任而走上紅毯。

        Marlin師母原來是藥劑師,她在職場上遇到冷漠、暴躁的女同事K。師母本可以敬而遠之,但她選擇跟K成為朋友。後來K向師母坦承有一個家暴她的父親,以及自己是同性戀者。師母成了她曲徑隘途上的一道光。

        Josh和RC之間的陪伴,是教會同性戀事工的典範。RC來到教會慕道,原以為教會可以為他介紹男友。遇到他的輔導Josh,開始跟他一週一次的分享與禱告。Josh受了一些基本的裝備,來陪伴、鼓勵,並邀請他到家裡吃飯。這給RC帶來不同的眼界─原來一頓飯是能平安開心吃完的!讀者對照後同篇RC的見證,可能會稀奇一個順服的基督徒,竟然能用從耶穌基督所折射的光,給萬念俱灰的人帶來盼望,走 向光明,甚至引導家人也來就光而行!

        寫序時,再次閱讀何寶生和鄭智偉屬靈父子的天路歷程,眼眶不禁濡溼。邀請他們在助人團契分享見證時,並不知道寶生爸有癌在身;沒想到數月之後, 寶生爸息了地上的勞苦,歸回天家。他對自幼失怙的屬靈兒子智偉,無私地陪伴、肯定,真是「你們學基督的,師傅雖有一萬,為父的卻是不多。」真心盼望上帝在這個性別混淆的世代,能夠興起更多的屬靈父親、母親,陪伴年輕的一代走上醫治的路。

排斥和敵對不會帶來改變

        教會篇的其中一篇,來自臺灣一教會的經驗。張安慈傳道在文中指出:「讓教會傳道人接受關懷陪伴同性戀族群的培訓,讓他們有能力、有知識,知道怎麼樣來陪伴,就不會因為無知而陷入恐慌。」

        雷蓓姊妹在美東,她在鄰居和職場都見到不少同婚伴侶。感謝主,她看見了,她學習了,她也在教會傳遞負擔,教導基督徒。雷蓓的大兒子在書中分享了他對同性戀族群的觀點:「排斥和敵對同性戀人群,並不能給他們帶來改變,也不會使異性戀人群活得更好,只會使教會的人數越來越少。」

同性吸引者是新的未得之民

        裝備篇共有八篇。黃偉康博士在助人團契講了一篇「從奧運會開幕式看跨性別運動」,叫好又叫座。他提到「跨性別運動」是一種主義以及意識型態,目前如火如荼,這跟覺醒主義(Wokeism)有關。這個風潮提倡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造成的傷害無數。性別焦慮症就是心理焦慮緊張,為甚麼要靠性別肯定治療來解決?為甚麼不解決心理問題?他們既然認為性取向絕對可以流動,那為甚麼不可以流動回來?黃博士如是說。

        同性吸引者是新的未得之民。教會要看到這群流離失散的羊,鼓勵、培訓有志者成為性別宣教士,去尋找、挽回迷失的羊群。

        「如果你教會裡有同性傾向的孩子,不要不管他,讓他邊緣化,當看到一個孩子有這樣的問題,是他最需要你陪伴、引導、肯定的時候⋯⋯」(智偉)

        「不只是同性傾向,所有的成癮最最根本的就是缺乏真愛。一味叫他改變外在的行為,但是沒有給他真愛,所有的方法都無法真正改變他⋯⋯我們要學會家庭式治療(family therapy),要以一個擁有真愛的家,來醫治這個群體。」(寶生爸)

        憐憫原是向審判誇勝。讓我們都能把自己活成一道光!

作者楊符濟珍博士與夫婿楊平牧師為本會「性別關係事工」負責人。


   
Copyright © 2001-2025 Family Keeper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