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家庭雜誌 第142期 (2025年04月) | ||||||||||||||||||||||||||||||||||||||||||||||||||||||
|
「最近我們忙得團團轉,都是忙著陪伴孫子們,特別是在聖誕季節還要參加每個孫子的鋼琴、小提琴演奏會⋯⋯。」來我家拜訪的老朋友太太說著,臉上掩不住幸福的笑容。 「最小的孫子今年三歲,正是最可愛的年紀。他每天下午都要我陪他去公園騎三輪車。」她的丈夫接著說,「他天天都告訴我有多愛我!」他臉上掛著令人羨慕的笑容。 「有孫子住在附近真是一種福氣啊!」我深有同感地說,太太也跟著點頭。 為鼓勵「增產」而幫忙買房? 「你們的孫子現在幾歲了?」朋友轉身問。 「兩歲!」太太回答,「應該暫時不會再有了。兒子說房子太小,他們也表示擔心新房子的貸款會加重負擔。」 「為甚麼不幫他們付個頭款呢?」朋友建議。 「我們暗示過會幫忙,但不想干涉年輕夫婦選擇甚麼樣的房子。畢竟要尊重他們的想法。我們兒媳很重視室內裝潢,有她自己的品味。而且還要考慮通勤距離和托兒所的位置。」妻子回覆。 「我剛剛看了一篇文章,不建議父母為了鼓勵成年子女生育而幫忙買房。」我補充道。 華人社會中,「成家立業」一直是個根深柢固的觀念,父母總覺得孩子有了自己的房子,才算真正成家。這種想法不僅來自傳統的「望子成龍」心態,更深層的是對家族延續的重視。尤其在當今房價不斷攀升的情況下,看著子女獨力負擔房貸的壓力,許多父母都會心疼。加上華人特有的「親情至上」價值觀,以及對「養兒防老」的期待,協助子女購屋,似乎成了理所當然的事。 出手幫助後不如預期 「你們其他的孩子呢?沒有人要幫忙傳宗接代?」朋友笑著再問。 談到其他孩子,我們都無奈地笑了。「我們有個孩子說想要更大的房子和後院,但那是為了養狗!」太太苦笑著說。 「我說不行!我不支持為了寵物買大房子。」太太抱怨著:「現在年輕人都養寵物代替生小孩。去年聖誕節,他們寄來的賀卡上都是狗狗的照片,現在還貼在我們冰箱上呢!」 我跟朋友分享了一個值得警惕的故事:「我認識一個富二代,爸媽給她買了一棟大學公寓,結果她讓朋友們免費住進去,完全不按父母的期望收房租。所以我對給孩子購屋,沒有好感!」回想起來,我們成長的年代,大部分父母親根本沒有經濟能力幫助我們購屋。 「但我們說的是已婚的成年子女,需要父母在買房上的經濟支持。」朋友說。 「現在還要擔心贈與這麼大筆錢的稅務問題。」妻子補充道。 「是啊,還得擔心萬一婚姻出問題,投資可能會落入外人⋯⋯兒媳婦手中。」朋友意有所指地說。 「你不該這麼說,他們有個很好的兒媳婦。」朋友的太太立即糾正。 「但是我們和他們一起住的時間,從來沒有超過幾天。同住在一個屋簷下,特別是當涉及共同擁有權的時候,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我承認道。 互相理解和尊重 「那篇文章怎麼說的?就是你剛才提到的那篇文章?」朋友立刻換了話題。 「文章說,父母不應該為了鼓勵子女生育而幫忙買房。因為這樣會讓年輕人過度依賴父母,可能影響他們的獨立性和自主決定權。更重要的是,這種做法可能會讓年輕人產生不切實際的期待。」我解釋道。 「但是現在的房價這麼高,年輕人要靠自己真的很難!」朋友的太太說。 「我同意。不過文章也提到,與其直接幫忙買房,不如幫助子女建立正確的理財觀念,讓他們學會自己規劃未來。」我補充道。 「那你們打算怎麼做?」朋友問。 「我們決定尊重孩子們的選擇。如果他們真的需要幫助,我們會考慮提供部分頭期款,但不會完全承擔。」太太回答,「最重要的是要讓他們感受我們的支持,同時也保持他們的獨立性。」 「說得對!」朋友點頭同意,「畢竟房子是他們要住的,決定權應該在他們手上。」 談話漸漸轉向其他話題,但這個「該不該幫子女買房」的問題,相信會繼續困擾著許多父母。在這個房價飆漲的時代,要在子女的經濟獨立與父母的關愛支持之間找到平衡點,確實不容易。也許最重要的是,無論做出甚麼決定,都要建立在互相理解和尊重的基礎上。 「還有一些值得我們深思的建議。」我說,「首先是關於家人間的互動和關係:在做出任何財務承諾之前,家人之間要開誠布公地討論期望和界限。父母必須考慮到代際之間對住房和家庭支持的文化差異,同時要及早解決兒女輩兄弟姊妹間可能產生的嫉妒或衝突。最重要的是,要討論對父母長期照護的期待和安排。」 親子間的理解和關愛最重要 「文章還提出了一些實用的住房方案。」太太接著說,「譬如探索能為所有家庭成員提供隱私的多代同堂住宅設計,或者考慮投資在未來可改建成獨立單位的房產。選擇地點時,要平衡能否負擔及與家人的距離。還要考慮未來老年生活所需的無障礙設施。」 「其實還有一些其他的支持方式。」我補充道,「與其直接幫忙買房,父母或許可以提供托育協助、為孫子女設立教育基金、幫忙維修或裝修房屋,或者協助他們做財務規劃和預算管理。這些都是既能表達關心,又不會造成太大壓力的方式。」 我總結道:「說到底,支持子女的方式有很多種,關鍵是要找到既能維護家庭和諧,又符合各方需求的平衡點。畢竟,房子只是個物質的東西,最重要的是家人之間的感情。」 送走了朋友,我和太太坐在客廳裡,回想著剛才的對話。這個話題確實觸動了許多為人父母的心弦。在這個時代,我們這一代的父母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既要支持子女追求夢想,又要在適當的時候放手讓他們獨立。 「也許我們不需要太著急。」太太溫柔地說,「孩子們會找到自己的路。我們要做的,就是在他們需要的時候,適時給予支持和鼓勵。」 我點點頭。確實,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處境和選擇。最重要的不是房子的大小,而是家人之間的理解與關愛。至於「該不該幫子女買房」這個問題,或許永遠不會有標準答案,但只要出發點是為了子女好,相信每個決定都值得尊重。 |
|||||||||||||||||||||||||||||||||||||||||||||||||||||
![]() |
Copyright © 2001-2025 Family Keepers,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