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家庭雜誌 第142期 (2025年04)
主題企劃
行動篇
  在性別焦慮中遇見光
教練篇
  家有LGBTQ孩子,怎麼辦?
後同篇
  男後同與女傳道的天作之合
話題篇
  末世跨性別主義的意識形態與作為
 
真愛分享
趨勢瞭望台
  如何因應AI性娃娃的趨勢
逆向信仰傳承
  上帝愛疼怎能許大?
家庭EQ坊
  中西合壁,溫和堅定
與成年子女談錢
  該不該幫子女買房?
家庭電影院
  兩個尋死的男人
真愛交流道
  在家教育:亂世中的另類抉擇
一笑抵萬金
  說三道四?竊喜!

        落筆的這一天,電話上有兩通緊急通知接踵而至,第一通告訴我一個六級地震發生了,趕緊躲在安 全的地方,例如桌子下面;第二通催我趕緊跑到高地,因為海嘯產生了,危險!

        地震時躲到結實的桌下,可防止被下落物品砸傷;海嘯時跑到高地,可防止被海水捲走。這些是第一應急措施。

        生活中有時候也會發生生命的地震和海嘯─那些突如其來又強烈到讓我們內心山搖地動的事,例如家中孩子出櫃─公開表明自己的非主流性別身分或性傾向(LGBTQ)。這時,許多父母被震暈了,焦急混亂中的應對不一定最明智,於是家中成員都被地震中的「下落物品」砸傷。還有許多父母在困惑和痛苦中發現,身邊沒有結實的「桌子」可以躲進去,也不知道「高地」在哪裡,他們只能在不斷的餘震中踉蹌,或被捲進海水中掙扎。

        「我很痛苦,不知道自己做錯了甚麼,夜不成寐!」

        「沒想到雪上加霜,教會的人疏遠我們,好像我們是病毒。」

        「作為父母,我太失敗了!怎麼把孩子養成這樣?!」......

        這些父母內外交困,他們的心聲聽著讓人欷歔,心痛。

對待LGBTQ群體,基督徒及教會常有的六類態度

        放眼望去,現在基督徒對待LGBTQ群體的看法,總體上與社會上對待LGBTQ群體的態度類似,多種多樣。以下每一種態度的背後,是不同的神學傳統、文化背景、個人經歷,和教會環境的影響等。

1.完全拒絕

        認為LGBTQ的性取向完全是後天選擇,嚴重違背聖經,因而不接納這個群體。特點是─

        強調罪的教義:視非主流性取向為嚴重罪行而加以譴責。

        心理和行為上排斥:不願與LGBTQ人士建立關係,甚至「恨烏及屋」,連帶也疏遠或拒絕他們的家庭成員。

        會口頭批判:公開聲討LGBTQ群體的罪,或表達強烈反對立場。

2.愛中勸導

        這種態度以「愛罪人,恨罪行」為原則,試圖在接納人的基礎上勸導其改變。特點是─

        區分人和其性取向與行為:接納LGBTQ群體是上帝所愛的人,但不認同其性取向和生活方式。

        強調悔改和轉變:認為LGBTQ人士需「放棄」其性取向及生活方式,回歸傳統性別。

        既關心又有期待和條件:對LGBTQ群體表現出關愛,但有附加期待─你們當回轉;或有潛在條件─你們要悔改或尋求醫治。條件性強的人,在失望時會失去耐心而不再「愛」,或給出最後通牒。

3.同情與陪伴

        關注LGBTQ群體的心理感受和掙扎,以陪伴為主,自己不試圖讓對方改變。特點是─

        不論斷和批判:強調建立關係,聆聽他們的故事。有些人自己也感到困惑,感到需要探索和了解。

        接納對方,探討信仰:認為信仰是一段旅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奏,相信聖靈的工作和帶領。

        愛和恩典優先:在談論聖經教義時非常謹慎,注重傳遞上帝無條件的愛。

4.不明確表態

        對LGBTQ議題持模糊或觀望態度,既不強烈反對,也不明確支持。特點是─

        避免爭議:對LGBTQ議題保持低調,避免在公開場合發表立場。

        聚焦核心信仰:強調傳福音的重要性,而不是在社會熱點問題上表達意見。

        靈活應對:根據具體情況調整態度,在多元文化背景中採取更包容和溫和的的方式,但在內心或教會內部保持傳統信仰立場。

5.完全接納

        認為LGBTQ的身分和性取向並非罪,與基督信仰不矛盾。特點是─

        對相關經文有不同解讀:認為聖經中關於同性戀的經文可能存在文化背景局限或誤解。

        倡導平等權利:支持LGBTQ群體的社會平權,包括婚姻、領養和教會中的領導角色等。

        無條件接納:不認為LGBTQ成員需要改變其性身分或性取向才能成為信仰社群的一員。

6.積極支持

        不僅完全接納LGBTQ群體,還積極主動為其權利發聲。特點是─

        積極參與相關社會活動:公開支持LGBTQ獲得合法權益,包括教會中的平等地位。

        批評傷害LGBTQ群體的言行和態度:認為傳統基督徒對LGBTQ的態度造成了傷害,應積極修正。

        倡導包容文化:推動教會改革,使之成為完全接納LGBTQ的空間。

        從以上這些態度可知,對待LGBTQ議題的態度,並不是非黑即白,而是黑白之間的整條光譜。

基督徒父母的挑戰

        家中有非主流性取向的孩子,普遍會遇到以下幾方面的挑戰:

        1.價值觀與信仰的張力:父母如果持守傳統價值觀,非主流性取向的孩子及當今性取向文化所帶來的衝突,會是如地震和海嘯般巨大,迷茫、不安、焦慮,懷疑自己的信仰實踐。他們的內心就是一個硝煙彌漫的戰場,有些還陷入心情與信仰的低谷。

        2.社會壓力與孤立感:除了自己內心的「戰亂」,有些父母還可能經歷教會或教會成員的疏遠與評判,另一些則因為羞恥感而選擇自我封閉,與人隔絕。願意傾吐的可能會得到一些幫助,卻發現幫助不能到位,深重的痛苦和折磨只有自己清楚。

        3.情緒的深谷與隧道:許多父母會經歷非常複雜、無法言說的內心感受,內疚、失望、自責、憤怒、迷惑、痛苦⋯⋯,各種情緒糾纏在一起,淚水、歎息、波濤伴隨他們靈魂的黑夜。

        4.親子關係的危機:面對緊急事件,心理學描述的「戰鬥」、「逃跑」或「僵住」的反應,也出現在許多父母身上。

        戰鬥:要孩子「改邪歸正」。通過軟硬兼施、最後通牒、經濟制裁等方式,逼孩子回轉。家庭成為戰場,硝煙彌漫,關係破裂,或發生不可逆轉的悲劇。

        逃避:避免直接面對情境或衝突。因為不知所措、害怕說錯話或不想面對內心的掙扎,父母可能會有意無意地採取逃避策略,例如:迴避任何與性取向關的對話,或減少與孩子的互動;轉移注意力,更 加專注於工作、教會活動或其他家庭成員;過度依賴部權威的介入或指導,逃避自己的情感參與和行動 參與。

        這些都忽略與孩子建立真正的溝通模式,讓關係疏遠,也為誤會留下太多機會。

        僵住:沒有反應。不反對,不支持;不安慰,不反駁;不交流,不動作;不去了解,不去求助。父母 情緒和行動都處於「停滯狀態」,家庭氣氛變得冷淡,沉默和疏離感在家中瀰漫。

基督徒父母的「輪船」

        在充滿挑戰的時期,父母如同身在「激流中」,要怎麼辦才好?如何才能不被激流捲走?

        首先自我封閉是不可取的,尋求人的幫助是很自然的選擇,不過需要慎重,對方有同理心、懂保密是起碼的條件,如果擁有幫助人的專業素質和技能就更好。同時要明白,不同人對LGBTQ群體有不同看法,要清楚自己想找持甚麼態度的人傾吐心事,否則可能會意外添傷,亂中更亂。這有點難,因為這個時候,你的內心可能恰恰非常凌亂、不知怎麼選。

        肖俊找到我時,就處於一種風中凌亂的狀態,不知該如何理解發生的一切,如何理解孩子、聖經、上帝、教會和教會成員的態度,她只知道自己掉在深淵裡,沒有出路,沒有光。

        我們在一起首先澄清了一點:「我信的是誰?」這個議題將上帝與人、與教會區分開,帶來一股清,吹散了她心中因人的言行而帶來的愁雲慘霧。來 自基督的話讓她看到了光:「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馬太福音11:28

        到救贖主那裡去,她找到了兩個靈魂法則:

首先,在紛繁複雜中持守律法的總綱―

        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上帝。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參考馬太福音22:37-40

        堅持這個愛主與愛人的「愛」字,就是得了律法的精髓;若持守了某個律法細目,卻丟了律法的精髓,就淪為「律法主義」。

        而具體到如何愛人的「愛人如己」原則,就是「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參考馬太福音7:12

        肖俊將「愛人如己」帶入自己的處景,回答了自己這樣一個問題:我如果是我的孩子,會希望父母怎麼對待我?

        於是她對可以做到的下一步有了非常清晰的答案:一如既往地愛孩子,雖然不理解,但願意帶著真誠去了解,去對話。「願意了解」本身,就是一種愛的表達。至於第二步,要基於第一步的結果。

其次,登上「信、望、愛」的輪船―

        面對教會裡面的爭執,聖經提到一個原則:「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哥林多前書13:13)

        肖俊看到,她可以從兩個層次持守信、望、愛的法則:

        信(Faith):信上帝的恩典,信上帝的大能,信祂的帶領,信祂的救贖,信祂的全能,信祂是愛。

        望(Hope):因為信上帝而對未來充滿盼望。

        愛(Love):愛體現上帝的本質,是律法的總綱,也是基督徒品格的最高表現。

        肖俊發現,信上帝,仰望上帝,愛上帝,這會讓她行在寬闊處;信上帝,仰望上帝,因而去愛人─上帝的愛來愛孩子,也愛那些因為對LGBTQ持不 同意見而疏遠她們、拒絕她們的人─這會讓她穩航在激流中。

        在她裡面和外面的「激流」中,肖俊找到了可以安頓身心的輪船。雖然還有痛苦,但她的眼神變得清澈而篤定。

        LGBTQ議題是一個複雜的議題,而每一位LGBTQ孩子卻是活生生的人。對於肖俊而言,救贖的恩典大於一切痛苦和迷亂,因為「洪水泛濫之時,耶和華坐著為王;耶和華坐著為王,直到永遠。」(詩篇29:10

作者李文屏為本會特約講師,美成國際教練學院創始人及首席指導,網站http://www.coachingforbetterinternational.com


   
Copyright © 2001-2025 Family Keeper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