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家庭雜誌 第145期 (2025年10月) | ||||||||||||||||||||||||||||||||||||||||||||||||||
|
你何時開始覺得自己變老? 當你想到「老」這個詞時,你會有甚麼感受?是痛苦、失落,還是無奈? 老化?是對生活狀況的反應開始變慢,還是外貌開始出現改變?甚至,是從別人對你的反應,例如有人開始叫你「老頭」或「老太太」時。或是很久未見的朋友稱讚你「都沒變」(就是應該有變),或「你看起來顯得年輕」(言下之意,你應該看起來老)。 你到底是何時開始覺得自己進入初老?也許是一些白髮出現的心驚,或者忽然跑起來不再感覺輕盈,反而兩腿像灌了鉛抬不起來。其實生命中有些小震驚是好,這會讓我們開始對歲月有些感覺,不會讓歲月模模糊糊地「如飛而去」。反而會開始默想、反思自己的一生,並可以做些調整。 然而,也許我們到現在都不覺得自己老。老,是一種主觀的感受還是客觀的事實呢?青少年時,我們有些人會覺得自己的心理年齡感覺比實際年齡老。但是進入中年後,我們大部分人會覺得自己內心的年齡要比實際年齡小。也許,我們應該問的是,你現在心靈的年齡是幾歲? 沒有人一開始就立志變老,很多人甚至不想走入中年。我們大部分人是活在永遠的「現在」,追求一個比過去更好、更完整的「未來」。這條從「現在」走向「未來」的曲線只能大概地規劃,卻很難被詳細地設計。因為生命大部分形同沒有畫好的地圖,我們是航行在一不熟悉的水域中,與其中所有的苦難、挑戰和奧秘面對面,一程又一程地往前行...... 直到有一天,好似完全出於意外,我們發現自己不再是漸漸地變老,而是,已經成為老人。那種可以「一輩子年輕」的玻璃表面開始出現裂痕。不知何時,我們已步入生命中的冬季,赫然發現青春和中年都已在我們的身後,後面的歲月愈來愈長,前面的歲月愈來愈短?而且這個跨越發生得無聲無息,我們尚未準備或裝備好,也沒有任何提示或警告,就發生了! 我們會發現自己越來越注意養生和飲食節制。和他人的對話中,越來越多交換最近的身體狀況或比較誰的病歷輝煌。看病和買藥,也成為生活的主要內容。雖然我們夠成熟,知道青春永駐根本不可能,但是至少我們會做很多努力,讓自己老得慢一點,溫和一些。也可說,幾乎沒有人積極地在操練自己如何變老。 老年裝備包括屬靈層面 至於老年的屬靈操練,在華人教會可說是一片空白。雖然有不少教會有老人事工,但所辦的老人團契活動或講座,傾向找一些醫師分享醫療資訊,或社工人員分享老年照養。要不就是找理財人員分享退休後的財務規劃或生前規劃。對老年人可能會面對的一些議題:恐懼、孤單、遺憾,以及面對生命中一連串失去帶來的憂傷等,並未深入地去探討。 教會外,朋友和同學間聊的也是退休後到哪裡去旅遊,大房子是否要換小房子,或者搬到靠近兒女?而且很奇怪地,到了這個生命階段好像房子也進入要開始修整的時候。屋頂要換、水管要更新、內部要刷漆,地板也可能要翻新。 而且不管換不換房子,我們都需要開始清理囤積多年的物質,或送或捐或賣,讓自己的所有物不要成為兒女的拖累。只要曾有整理父母遺物經驗的人都知道,這之間有多少的決定要做,既耗時費力又帶著感傷,處理掉的好似不只是這些物質,而是在否定父母的身前。因此,自己清理永遠比讓兒女介入要好。我便常想,千萬不要讓兒女在我身後罵我。 然而,這些都是比較實務的老年規劃,並不能在所有老年的不安定和不確定中圍上一道護欄,讓人對老年沒有恐懼和焦慮。因為老年的變動不只是經濟規劃,房地產的處理,或者地域的遷動。晚年更牽涉到要如何面對不可避免的病痛和失去,孤單和恐懼,很多問題且要在靈魂的層面中去處理。 比如說面對各樣老年問題,我們要怎樣靠上帝回應?同時,也要了解上帝對我們這個生命階段有甚麼樣的心意?我們如何在當下活得更深刻,同時不失去對未來的期待?我們要怎樣走完這一生至終走到善終?我們要怎樣活成上帝要我們成為的那個人? 身為基督徒,我們需要了解走入生命中的黃昏,不僅僅是生理上的過程,更是上帝給我們屬靈生命的呼召。那麼,知或不知這呼召,會如何影響我們走入黃昏呢? 老年意義何在? 很少有人嚮往進入生命中的黃昏,很多原因是因為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常常對「老年」有負面的定義和看法。「老年」常被視為衰老、退化、失去活力的代名詞。很多人對衰老充滿恐懼,甚至會刻意迴避談論,認為「老去」是某種從生活中退席,或者從場上被淘汰的象徵。 媒體中且強調老年對社會和個人家庭所帶來的心理壓力與財務負擔。文學名著─深澤七郎於1956年所寫的《楢山節考》,描寫古代日本的一個原始山村,因為生活資源有限,老人活到70歲時,就要被揹到楢山的深山野嶺中遺棄,任其自生自滅,把家中的糧食省下給小輩。 故事中的阿玲婆身體硬朗,卻平靜地接受命運,並為家人著想,提前準備自己「上山」。便由兒子背上楢山,一路上母親告訴兒子:「路還長,慢慢走,不急。」到了大雪深山中,兒子依依不捨地留下母親一人,母親還對兒子說:「下山的路上別摔著,小心腳底的冰。」兒子下山時也充滿了不捨,一步一回頭,望向白雪茫茫的深山。 七十年後的今天,在社會中,老人仍然被視為是和年輕一代競爭社會資源的對立面。因為照顧老人,政府預算要安排多少醫療資源和退休金。和兒童教育基金比起來,有些人會質疑投資未來是否會比照顧必然會老朽的一代較合算? 對個人家庭來說,時間、精力、居住空間和金錢,老年人都可能是年輕一代的負擔。因此對老年人的照養,平時一直迴避不太想要面對;等到不得不面對時,老人又成為是個需要被解決的「問題」。 因此很少人對老年是用「金色年華」的眼光去期盼,比較是視這個階段為「生命耗損的餘生」,是走過一連串失去、哀悼、悲傷、脆弱的經歷,需要依賴他人照顧,甚至感覺被遺棄,或遺憾或後悔的階段。難怪詩人狄倫.湯瑪斯(Dylan Thomas)會寫出這樣的詩句:「不要溫順地步入那良夜⋯⋯憤怒地抗拒光明的逝去。」 然而,在面對衰老帶來的消逝與逼近的暮色之間,是否還有一處立足之地,不必一味被動接受,也不至於陷入無力的憤怒?當世界視老年為「問題」時,我們是否會有不同的洞察和了解?在面對失聰、失能、失智、失語、失明等一連串的失去後,老年還有沒有意義? 這方面,越健康強壯的人面對失去,會有越大的恐懼,越會對這樣的生命質疑。卡謬在他第一本書中就在問「存在本身是否有意義」?18歲對人生沒有把握的年輕人會問,80歲對生命失控的老年人也會問。 如果長江後浪推前浪,過去自己所做的一切,新人接手改朝換代做得更好;失去摯愛帶來莫大的孤獨,留下深沉的缺憾,遠遠地平線還等候著死亡的陰影;生命似乎已要走到終點,但是感覺自己的生命還沒有真正完成?在生命黎明的時候,升起的所有對生命的探問,青壯年時因為忙於生存又變得模糊,到了夜晚這些疑問又冒出;尤其在一連串的失去後,會感覺對自己有意義的事或人全都失去,也等同失去一切意義。老,是否還存在任何意義? 老,是來自上帝的呼召 除了社會資源和個人身體軟弱是進入老年要面臨的挑戰,基督徒也需要了解在上帝的視野中,老年並不是一個結束終點,而是一個過程,是生命中的一部分,也是上帝的呼召。在老年時,也有來自上帝特別的託付和使命。如同生命中其他的階段,有其特別的價值和奧秘。所以我們真正要問的問題是:「上帝在這個階段對我們的帶領為何?」 從聖經中的老人故事中,亞伯拉罕、摩西、撒迦利亞、伊利莎白、西面、安娜等,我們可以看到上帝對老年有其特殊的心意。也讓我們看到老人在某些方面,更接近神聖。他們建立在自己一生的屬靈經歷上,更容易感受到上帝的作為,辨識出上帝的奧秘,甚至有些成為耶穌出生後最早的見證者。 如此說來,我們要了解上帝對我們的老年有託付,也有目的,這些都和我們隱藏的屬靈生命有關。當我們的身體開始變老時,我們的靈命也更深、更強壯地成長。我們是否對自身進入老年的獨特性、複雜性、特殊需要,以及潛力,有更多的了解? 對基督徒來說,大使命託付基督徒一生中不同階段都要活出見證,傳福音到地極。這自然包括退休後,變老、生命,甚至死亡─見證上帝對我們一生的信實。 我們可以從工作上退休,但是,我們無法從門徒訓練退休。我們一生每個階段都有作主門徒的呼召,不論在年輕還是晚年時,都是和主一起每天死去,甚至每小時死去。而且隨著年歲,我們會愈來愈對主耶穌的死亡和復活的大能,有更深的認識。 滿了汁漿而常發青 因此我們需要為這個階段的門訓接受裝備,雖然變老牽涉到一連串痛苦的事件,但是我們的信仰可以幫助我們帶著信心和盼望度過老年的喜樂和悲傷。也許我們的身體愈來愈衰退,無法像過去那樣的體力和精神參與服事,但是,當我們漸漸衰微的時候,基督會在我們的生命中日益彰顯,就如同詩人所描寫的「滿了汁漿而常發青」。 「義人要發旺如棕樹,生長如黎巴嫩的香柏樹。他們栽於耶和華的殿中,發旺在我們上帝的院裡。他們年老的時候仍要結果子,要滿了汁漿而常發青。」(詩篇92:12-14) 這是詩人對我們老年人的寫照,用了幾個很強烈的動詞,而且感覺上是一些和老年無關的動詞:「結果子」,「滿了汁漿而常發青」。讓我們看到即使進入老年,上帝仍邀請我們要發旺生長,結果子,且充滿了生命力。然而這樣的結果,是建立在我們一生「發旺」、「生長」,並「栽於」耶和華的殿中。要保持這種生命狀態,便需要做到生命更新,讓所有的重要抉擇都要選擇生命。這也是以色列人在上帝的帶領下快要進入迦南地之前,上帝透過摩西對他們說的話: 「我今日呼天喚地向你作見證;我將生死禍福陳明在你面前,所以你要揀選生命,使你和你的後裔都得存活。」(申命記30:19) 揀選生命的道路,成為我們這一生的重要操練。然而隨著我們的年歲走過,會發現有些時候會比其他時候,更容易選擇上帝所賜生命的道路,那是對老年生活感到滿足的時候。 但也有時候,會感覺不安或不適應,選擇生命的道路便意味著我們的生命有許多需要被更新的地方。因為這一生,我們有許多對生命和自我的看法,其實並不能提供生命。我們要放下這些看法,學習怎樣不再靠自己焦慮,而是靠上帝。也不再在意他人對自己的期望和要求,更無需刻意做甚麼去贏得上帝的喜悅。對以為要用忙碌和生產來定義的自我,也需要放下。赫賽(Hermann Hesse)曾說:「不管我們是老人還是年輕人,若沒有肯定並獻身完成自然界對我們的生命歷程所做的要求,就會失去每一天的價值和意義,這就是欺騙了生命。」 到今天,我們要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們有沒有完成上帝對我們生命歷程的邀請和要求?我們可曾欺騙生命?到了老年,我們是否要騙到底?若仍在青年和壯年階段,如何在成長中變老,不斷聆聽歲月深處的呼聲? |
|||||||||||||||||||||||||||||||||||||||||||||||||
![]() |
Copyright © 2001-2025 Family Keepers, All Rights Reserved |